為什麼核四爭議不斷?臺灣真的需要第四座核電廠嗎?(06/23/2021 Greenpeace綠色和平)
2021 年適逢福島核災 10 年、車諾比核災 35 年,再次喚起全球對核能安全的關注,5 月全臺接連停電,更引發公眾對供電吃緊以及能源轉型的疑慮,能源議題在臺灣社會引發洶湧聲浪,隨著「重啟核四」公投即將於 8 月舉行投票,更引發擁核與反核兩方的激烈辯論。究竟核四電廠存在哪些爭議?臺灣是否真的需要這座核電廠?除了核能,臺灣還有哪些能源方案?
臺灣能源現況
在討論核四爭議前,先與您看看臺灣目前的能源現況。以臺灣近十年來的全年發購電量為例,火力發電量約占 80%,核能僅占約 12%,顯見臺灣電力目前仍以火力發電為主要電力來源。在夏季用電尖峰時段,核電亦只佔 6 至 7% 的發電量。
事實上,根據台電公司所公布的歷年發購電量各能源別占比,自民國 105 年(2016年)起,核能占比都低於 15%,在 109 年(2020年)也僅佔 12.7% 。換言之,核能並非臺灣最主要的電力來源,而為了因應日趨嚴重的氣候危機,目前臺灣的能源政策規劃:「2025 年前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升至總體發電量的 20%」,若提高再生能源發展及用電占比是能源政策主要目標,臺灣還需要將資源投注於發展核能嗎?
核能的優缺點
目前世界上的核能發電,主要是利用輻射物質——鈾-235 進行「核分裂」反應來發電,發電前首先須開採鈾礦,鈾礦經過提煉及濃縮程序後,製造成一般核反應爐可用、鈾濃度約為 3% 的燃料棒,再將大量的燃料棒放入反應爐之中,確保足以核分裂達致臨界並持續產生熱力,熱力所產生的蒸氣即可推動發電機發電。
核能發電的整個供應鏈,包括開採、提煉、濃縮、發電,以及燃料棒後續處理,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輻射污染以及碳排放,完成發電後的乏燃料棒(spent fuel)最終處置方法也尚未有最佳解方。因此全球主要的國際能源組織對於核能,多以「低碳能源」或「潔淨能源」稱之,但不會稱為綠能(green energy)或永續能源(sustainable energy),顯示核能整體生命週期對環境的破壞力仍大。
換言之,核能支持者認為核電具備低碳與穩定供電等優點,卻忽略了核能在開採、提煉、濃縮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廢泥漿、廢水與輻射均為巨大污染,此外核能發電過程產生大量的核廢料,也成為懸而未解的環境問題。自 1951 年12 月 20 日人類首次用核反應爐產生出電力,至今 70 年過去,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及地區可以解決「如何安全處置核廢料」的問題。(延伸閱讀:《全球核廢料危機報告》:大量核廢料難以處理)
為什麼臺灣社會聞「核四」色變?
核電廠最具爭議之處,就是「核安」問題。自 1950 年代開始,全球已發生三哩島、車諾比、福島等重大的核災事故,這三場不同類型的核災發生原因包括設計缺陷、人為疏失,以及地震引發海嘯導致的系統故障,造成爐心融解、反應爐爆炸、氫氣爆炸等事故,並且對當地環境造成大規模的輻射污染,即使經歷多年,依然難以復原。(延伸閱讀:福島十年核災處理無期 綠色和平盼望臺灣平安終結核電)
臺灣位處地震帶,板塊運動本就頻繁,存在地震釀災的風險。然而目前的 4 座核電廠,都興建於斷層附近,其中核一、核二與核四皆分布於北海岸,與人口眾多的臺北市直線距離僅不到 30 公里。而核四廠半徑 80 公里海域內有 70 幾座海底火山,其中有 11 座為活火山,2011 年,中央地質調查所也確認,有一條長達 2 公里的 S 斷層位於核四廠的正下方,貫穿整個廠區。《華爾街日報》更在福島核災後,將臺灣 4 座電廠列為最危險等級。
目前討論聲浪最熱烈的「核四」,因預算不足而無法採用大多數核電廠的「統包」方式,轉而將貨就價採「分包」作法,將核四建廠由台電自行進行統籌施工與整合,分拆給美國、日本等跨國公司負責不同部份的施工,最後。因為分包關係造成元件與元件間的介面複雜程度提高,系統不一致且難以整合,而這不穩定的系統整合,最後卻交由過去沒有相關整合經驗的台電處理,讓許多電力專家擔憂核四的安全性。
於 1999 年正式動工的核四電廠,由於建設時間超過二十年,許多系統零件已經老舊不堪使用,原製造商也沒有生產對應零件,如果重啟,需要再進行系統全面的修復跟維護,保守估計須要投入 800 億新台幣以上資金, 10 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發電,若正式發電後還有營運、核廢料處置的成本。重啟核四不僅曠日費時更所費不貲,也無法回應近期經濟成長的電力需求。將大量資源與金錢投入一座最快 10年後才能發電,而且存在核安疑慮的核電廠,真的是最佳的決定?
積極發展綠能為導向的能源轉型
臺灣政府目前以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為再生能源主要發展項目,並預計在 2025 年達到總體發電量的 20%。隨著全球各地政府相繼承諾淨零碳排目標,許多大型企業如 Apple、微軟等紛紛提出潔淨產業鏈的要求,以綠能為導向的能源轉型已是全球共識,也是臺灣在能源政策上應該積極發展的方向,現正站在能源轉型路口的臺灣政府,若能集中資源,加速發展再生能源,儲電及節能,不僅可以比核四更快彌補短期用電缺口,更可減少碳排放與空氣污染。
台電獨立董事許志義教授也於研究報告指出,未來新的能源系統將是綠能為主,電力供需則應以分散式供電,取代以往穩定供電的觀念。除了多元開發再生能源,在電力需求端必須思考更多節能、儲能或調配負載的方案。另外在綠電市場開放的狀況下,企業及公眾能夠成為電力「產銷者」,除了用電外,可以透過公民電廠、自建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甚至是儲能系統,成為電力供應者的角色,這些行動都能夠協助減輕臺灣電力系統的負擔,並在電業當中成為貢獻系統的部分力量。
綠色和平因反核運動而誕生,五十年來,始終秉持反對核能、核武的立場。邀請您一起加入呼籲政府落實能源轉型的行列,淘汰高碳排的化石燃料及高風險的核能,轉用更加永續、潔淨、安全的再生能源,使您我及下一代無須再擔憂可能發生的駭人核災,或為艱難的核廢料處理問題苦惱。
綠色和平小教室:
統包(Turnkey):由一個得標的統包商負責整個工程興建的統籌,根據電力公司所需的規格,包辦設計、施工到測試,在建廠過程中從頭到尾把關,再交由電力公司進行運轉與管理。目前全球絕大多數的核電廠(包含臺灣核一、二、三電廠)都是以統包方式建設而成。
完整圖文以及更多參考資料請見: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25521/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萬的網紅Hi,I'm 5,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科技就是需要電!傳統的火力發電已經不堪使用了! 哈密瓜第一項重大建設一次擁有氫氣與氧氣! 想知道詳細內容,點開下方說明欄,會有更清楚的解說哦~ 訂閱 「舞秋風」頻道可收到更多消息喔:https://www.youtube.com/user/MrChesterccj?sub_confirmatio...
「氫氣 發 電機」的推薦目錄:
氫氣 發 電機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又一家重量級車商決定要加入氫燃料電池行列。..... 只會排放純水 最環保的BMW X5明年將小規模量產!(05/04/2021 三立新聞網)
(生活中心/顏敏翔報導) 自從特斯拉(Tesla)車廠的電動車在全球市場取得成功之後,電動車已成為現今車壇的主流趨勢,許多車廠爭先恐後地進入電動車領域,不過也有部分車廠認為其它新能源也能成為日後發展的路線,其中一個選項就是氫燃料電池;BMW已經宣布將在2022年生產X5氫燃料電池車,也就是氫燃料電池概念車i Hydrogen NEXT的量產車型。
BMW在2019年曾發表一款以現行X5為基礎開發的氫燃料電池概念車i Hydrogen NEXT,其搭載2個以碳纖維材質打造的氫燃料罐,可儲存約6公斤的氫氣,儘管看起來不多,但原廠表示i Hydrogen NEXT的續航里程可媲美傳統燃油車型,動力系統則能夠輸出 374匹馬力,且填充氫燃料僅需3~4分鐘即可完成。
氫燃料是將氫氣注入燃料電池,當氫與氧反應後便可產生電能,因此氫燃料電池擔任的角色比較像是發電機,而氫燃料電池唯一的排放物是水,另外氫燃料車比起鋰電池電動車有著更大的優勢,那就是補充氫氣的時間相當快速,與加油差不多,因此氫燃料電池車也被譽為最完美的電動車。
不過因為目前氫燃料電池的成本太高,加上氫氣的密度很低,必須以高壓液態的方式儲存,因此加氫站必須設置高壓儲氫罐、特殊管線等設備,建造成本比電動車的充電樁高出許多,所以氫燃料電池車的發展不若電動車快速;由於氫燃料電池車仍不夠普遍,BMW的X5氫燃料電池車將只會進行小批量生產,預計2022年下半年開始生產。
PS. 這批氫燃料電池X5將作為2023年份車款推出,但是這批小批量生產的氫燃料電池X5車款,還不會正式對於一般社會大眾公開販售,主要還是作為展示BMW對於氫燃料電池科技的研發成果,以及先期氫燃料電池汽車生態系建立的先導計劃之用。
BMW規劃在2025年之後,等整個歐洲的氫燃料供應鏈生態更加完備之後,才會正式量產旗下的氫燃料電池車系。
德國目前也還有其他主要汽車製造商在進行氫燃料電池車的研發工作。
相關外電報導:
https://www.drive.com.au/news/2023-bmw-x5-with-hydrogen-power-set-to-enter-limited-production-in-2022/
♡
氫氣 發 電機 在 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SEMI台灣區總裁曹世綸曾表示:「#綠色製造 不但是台灣高科技製造業維持領先的重要競爭力, 更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核心。」台灣半導體產業這幾年因應氣候變遷導入 ESG 的表現相當亮眼,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日前更訂出2030年前達到節能20%的目標,動員所有供應鏈 700 多家業者,全力推動綠色製造💪
SEMI攜手台積電發起「節能減廢媒合會」,吸引近30家擁有堅強技術的企業一同激盪,譬如說施耐德電機、系統電子、阿特拉斯科普柯、基士德科技、KITZ SCT、鼎佳能源、瑞準科技、奇鼎科技,其提供閥件管路整合技術回收熱能減少浪費、氫氣純化與回收,目標達成廠內環零廢棄及零外購;節能鼓風機透過智能使用達到節能效益以及透過sensor感應搜集水務相關設備數據,自動調節休眠運轉模式等解決方案,一同為#節能減廢 激盪火花!
SEMI號召擁有強大技術之方案解決商並提供對話平台,以半導體設備節能、廢棄物循環使用及微汙染控制三大主軸進行,讓方案提供者與台積電一同為「綠色製造」這共同目標努力,透過技術需求與提供的媒合會議交流方式,加速高科技企業對於生產技術革新與進步,奠定#綠色製造 基礎!
氫氣 發 電機 在 Hi,I'm 5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科技就是需要電!傳統的火力發電已經不堪使用了!
哈密瓜第一項重大建設一次擁有氫氣與氧氣!
想知道詳細內容,點開下方說明欄,會有更清楚的解說哦~
訂閱 「舞秋風」頻道可收到更多消息喔:https://www.youtube.com/user/MrChesterccj?sub_confirmation=1
========影片內容簡介========
(0:20)現在還有了空氣清淨機~水管蓋好就可以啟用了~
(1:00)大家是對人工發電機情有獨鍾嗎…
(1:42)來看看複製人的工作順序!
(3:43)寢室有了落地燈了!
(4:15)打印門的裝飾竟然有+30!
(5:45)秋風決定要改善住宅區,讓裝飾度很高,降壓力!
(8:54)秋風改善住宅區工程宣告失敗…
(9:14)電動門完工了!但是電動門好耗電!!!
(10:23)秋風氫氧發電計畫,哈密瓜第一項重大建設開工!
(13:33)新的複製人來了!我們現在好需要人阿!
(16:30)秋風竟然忘記電解水最重要的就是水,還沒規劃啊!
(19:46)太好了!氧氣與氫氣已經順利排放!還擁有氫氣發電!
(20:20)第9個複製人抵達囉!
(21:03)電力過載!下集要來實施電力分離制度了!
現在的哈密瓜星科技日益進步!
快進影片,觀察複製人的改造工程吧!
========更多影片========
「秋風週報」,每個星期日播出: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BtVUsNOhEjtuSVH1eFlJJy-eWJGvBsiQ
近期連載遊戲:https://www.youtube.com/user/MrChesterccj/playlists?shelf_id=18&view=50&sort=dd
========相關連結========
大家好,我是舞秋風 Hi,I'm 5(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rchesterccj
舞秋風遊戲實況資訊站(個人網站):http://live-chesterccj.blogspot.tw/
舞秋風直播台:http://www.twitch.tv/chesterccj
舞秋風直播頻道(直播存檔):https://www.youtube.com/user/MrChesterccjLive
若有任問題,歡迎寫信至秋風信箱
chesterccj305@gmail.com
氫氣 發 電機 在 用氫發電可行嗎?你該認識電力儲能最新趨勢——氫能! 的必吃
02:22【時間領航者】廣告03:04 氫氣的來源會以顏色來區分04:40 氫能還有哪些應用 ... 06:02 台灣要發展電轉氣的限制07:11 氫能會是「乾淨能源發展之星」? ... <看更多>
氫氣 發 電機 在 高效的氫能 「能源百科」今次請到物理學專家湯博士 - Facebook 的必吃
當然,氫氣也可直接燃燒產生能量,例如用於發電機產生電能,或用於燃氣爐具,使煮食過程更清潔,也可以作其他工業用途。 ✺ 為何氫能仍未普及? ... <看更多>
氫氣 發 電機 在 Re: [新聞] 台電啟動混氫燃燒擬混5%氫入天然氣發電- 看板Stock 的必吃
: 台電興達混氫5% GT33氣渦輪機組動土,預計於國內最大天然氣接收站管線混入氫氣,年
: 底測試運轉發電降低碳排,2024年可望提前達標混氫5%發電目標。
: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及西門子能源公司台灣
: 董事總經理John Kilpack,上午至台電興達發電廠參加「興達混氫5%發電示範計畫動土典
: 禮」,預計於3號機廠房外設置氫氣槽車放置區、加氫站與輸送管線,今年11月前以高壓
: 氫氣槽車運送氫氣,12月啟動氫氣混燒。
: 曾文生強調,減碳是全世界發展趨勢,而天然氣發電機組混入氫氣為全新技術,興達電廠
: 有全台最大天然氣接收站,發展混氫技術有一段時間,新計畫將加入西門子能源甲烷混氫
: 技術,並由中研院提供去碳燃氫穩定技術來源。
: 曾文生説,部長王美花日前南下主持鋼化聯產減碳作業,而高雄擁有中鋼及中油石化廠等
: 國家基礎工業,也是減碳技術源頭。
: 台電擬向聯華氣體採購氫氣,並與西門子、三菱合作燃氣混氫、燃煤混氨發電示範。
: 台電總工程師吳進忠表示,西門子能源已在歐洲實際投入混氫發電,計畫將升級改造既有
: 燃氣3號機第3部氣渦輪發電機,合作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發電機組。
: 心得/評論:
: 國內上市櫃企業有產氫氣的氣體公司
: 大家應該知道是那幾間了吧?
: 還是已經利__出盡
: 下週一先往那邊跑?
底下的推文看不下去
這的確是未來發展方向,但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這是目前氫來源的簡單分類
看文章說明
寫的一個是灰氯,是用甲烷重組制氫(SMR)
另一個是棕氫,用碳氣化
為什麼選這兩個?
因為這技術成熟
這是各種氫化跟製氨的碳排
BAT是2020年的技術水準,Potential是預測2025年的技術水準
現在SMR制氣是能耗最低、成本最低的方法
因此台灣選擇這方向
這減少的碳排很有限
面臨歐盟的碳關稅一樣要被罰
目前綠氨在能耗、成本完全沒優勢
能推動起來主要就是零碳的政策價值
歐美目前有四種電解水技術
氫氣的成本成為發展關鍵
因此電解槽是重要的產業熱點
目前有四種技術分別為
鹹性(ALK)
陰離子交換膜(AEM)
質子交換膜(PEM)
固體氧化物(SOEC)
目前歐美均將PEM和SOEC列為研發重點
PEM缺點是要在高酸性、高電勢,需要高穩定性的材料
所以用的是價格高昂的鈦基材料
這中油今年有望投產
https://technews.tw/2023/02/08/cpc-battery-lto/
研究成果商業化,中油鈦酸鋰負極材料試量產工場盼年底完工
另外的貴金催化劑和保譕塗層可能要外購
目前歐美主要的供應商有以下幾家
美國能源部的研發重點
SOEC美國代表性公司FuelCell Energy和康明斯
美國能源部有一個前導項目,FuelCell Energy完成如下指標
- 電堆效率(LHV H2 to AC)>95%
- 系統效率(LHV H2 to AC)>90%
- 系統效率(LHV, 以電能+熱能計)>75%
- 單電池衰減速率 1000小時小於等於1%;電堆衰減速率1000小時小於等於2%
- 開發子系統,使SOEC能與有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相兼容
2021年9月
康明斯也從美國能源部拿到撥款,用於研發SOEC
為期3年
目標是開發60kW SOEC標準樣版,希望建立年產能為94MW的SOEC電解槽工廠
歐盟則以德國的Sunfire為代表,它在荷蘭建成2.4MW的示範項目
- 單位投資成本(日產1公斤氫氣產能)2400歐元
- 年運行、維護成本(日產1公斤氫氣)120歐元
這是美國2025年的目標
台灣如果只有用的話
這成本可不低
至於用綠能發電
用氫儲能
是個好想法
但成本目前依然很高
有人說台灣光伏占用電量節節升高
成本又低
那是因為台電把調頻的費用自己吸收
https://etp.taipower.com.tw/web/qse_info/tpc_list
知道為什麼幾次大停電
台電都說是降載問題嗎
大潭跟興達是台電最重要的兩座調頻電廠
只要這兩座出包,台電必須降載
因為不管是光伏或風力
在調頻的能力是很弱的
很多時候靠火電調頻維持系統穩定
一旦其中一部跳機
會導致頻率驟降
電網的頻率受到嚴格管
台灣頻率是60Hz
安全運轉頻率是59.5Hz
因此台電說要低頻卸載或降載
維持頻率不要崩潰
隨著風光的增加
頻率穩定會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
英國幾次大停電
就是因為風電跳載造成頻率大降,連銷反應大量電廠解聯
這是英國預測風光增加後
幾種狀態下的電力慣性
這問題台灣一定會遇到
英國每年花不少錢買慣量服務
台灣是打算叫台電硬扛
電力系統沒有新聞講的那麼簡單
很多東西台電是沒權講話
但會造成深遠影響的
如果對氫能有興趣
不如找找上面歐美的幾家公司
看有沒有上市
它們屬於在淘金潮賣鏟子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3.96.1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676716733.A.AE8.html
要維持頻率最常用還是火電
比如天然氣
至於調峰主流是用抽蓄水電站
用鋰電池對台灣而言成本太高了
只是台灣的水庫做抽蓄這塊不好做
鋰電池可以做輔助電源
但要大量使用
台灣沒這本錢
所以用氫能是種長期調節的方法
不是給了嗎?
康明斯, NYSE:CMI
Gaztransport & Technigaz,GTT (EPA)
普拉格能源, NASDAQ:PLUG
西門子能源,ENR (ETR)
只要照表找公司就好
應該不難吧
不是反對
而是台灣做不到形成規模化
這種產業沒規模化
就是做一套虧一套
製造業是很講規模化的產業
像風光為什麼台灣做不起來
就是因為規模化不足
以光伏為例
光伏製造本身是高耗能產業
中國一堆光伏廠開在大西部
就是因為大西部能源優勢
台灣如果真的要扶持
要做好賠很多錢的準備
而不是這種小規模試點
這沒什麼用的
看看歐美都已經灑不少錢進去
各種補貼撥款
成本都還很難打平
要做就要做大
不然就乖乖買
台灣資源有限
不可能什麼熱點都做
以台灣那點投資額
真做不了什麼
想想半導體產業的研發支出
光台積電一家每年要花費多少
就知道政府只是看到熱點拿來當宣傳材料
風光這塊只是不想提
台灣的成本真的太高了
最後再次複製台灣汽車產業走向的可能性極高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