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格局決定結局|知史百家
安煥然
研究鄭和下西洋,學界常會有以下這樣的數字比對:即使是以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1433)來看,比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卡利卡特(古里)要早了65年,比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早了59年,比1519年麥哲倫開始環繞地球航行早了86年。在船隊人數方面,鄭和下西洋每次動輒2萬餘人,啟用40至60艘大型寶船,或謂百餘艘大小船隻,而哥倫布之遠航,第一次出發時只有3艘船,90個人。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無論在航海技術及海洋事業的發展上,中國都是世界第一流,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確實,鄭和下西洋是偉大之盛事,中華民族為此感到驕傲、自豪。但是,為何像鄭和下西洋如此的壯舉,既沒有如歐洲人地理大發現那樣的,給全球造成巨大的結構性沖擊,也沒有在中國國內引起太大的政治經濟結構性的變革呢?
或許有人會辨解說,那些「改變」都是西方人用武力殖民侵略骯髒手段換來的,而中國人卻是愛好和平,強調友好的民族。不過,我想追問的是,「和平友好」就不能為這個世界抑或為中國本身帶來結構性的重大影響嗎?偉大的航海盛世,難道就不能和平友好的永續經營下去嗎?嘲諷的是,下西洋之壯舉,是在明朝政府正直官僚的反對聲浪中罷廢的。
鄭和下西洋的格局早已決定了其結局。身為宦官,鄭和的職責由始至終一直都是在為滿足帝王的私慾,為上層統治階層服務的。鄭和下西洋不僅不是以當時的民生經濟為主要考量,而且是在與海禁政策并行,禁壓民間海貿自由興販的格局中,進行的所謂「壯舉」,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
毛佩琦、李焯然《明成祖史論》認為:「鄭和下西洋同時是一齣悲劇。它再次說明,在專制主義的社會中這種聰明才智只有為帝王所用時才能發揮出來,偶爾閃現它的光輝。否則,它將被埋沒,被扼殺。你看,鄭和下西洋停止以後,那雄偉的海船,那精湛的航海技術都到哪裡去了?」
孫光圻《中國古代航術史》更直接指出:「一個國家的航海活動,必須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否則,即使是壯舉,也難以為繼。」「鄭和下西洋也終成千古絕唱。這不能不說是一場偉大的歷史悲劇。」
鄭和下西洋,它標志著中國古代航海事業臻入頂峰的階段;鄭和下西洋,它同時弔詭地標誌著中國航海史上一個偉大時代的終結。是格局問題,是本質問題,錯不在鄭和。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