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看】#2020台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與牆面,灰白色的大廳與主視覺,一切像是某種策略性的低調,迫使著「台灣人」體驗著在「全球」疫情爆炸時,還能舉辦藝術大展的那種奢華。甚至懷疑,這雙年展,是不是策展人Bruno Latour的一個 #嚴肅的玩笑。
.
▓ #知識論的改革實驗及其展演
.
Bruno Latour,當代重要的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70年代後期開始,根據科技與社會的交纏關係,展開整個人類智識知識論的規劃,提出行動者網絡理論,重新思考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甚至是「有人以來」的人類主義,重新納入多重行動者的視域與軌跡,試圖在《實驗室生活》、《科學在行動》、《巴斯德的實驗室》、《我們從未現代過》、《激情的經濟學》、《面對蓋婭》等一系列的思想實驗與批判裡,獲得一點點解放「眾生」的機會。
.
因為Latour的巨型-微型理論的裝置,與他無比的雄心,他的策展論述,看起來就是有種「救贖性」。已經好幾年了,幾乎每一次的大型展覽,都呈現滿滿的末日主義,藝術家與觀眾聯合起來懷舊、批評與哀悼。Latour帶著點科幻意味的拓樸學圖式策展,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種微中二的救贖性,但其根本應該是用力跳離知識思辨與實踐框架的嘗試。
.
▓ #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
.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共分成「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脫逃星球」、「另類重力星球」、「實體星球」五個天文體,五個天文體被鑲嵌在一場向量不同的星(全)球解離當中。Latour式的「#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倒轉、抽空、吸收了人類世界裡的所有主題,將我們吸入充滿矛盾的網絡當中,我們再也無法依靠前方的未來,標定逃逸的路線。我在想,這是否也是我看不是很懂這次展覽的緣故,所有的定義、展示、證明、翻譯都暫時失效了,這個失效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層次上:觀賞者、藝術家、策展者。
.
撇開知識論的難題。到底這展覽好不好看呢?
.
▓ #嚴謹的審美
.
有幾個作品在藝術性與理論性上,都算是嚴謹又精采,挺奇怪的,嚴謹居然成為藝術批評的論斷之一,說明了當代藝術「跨域」的性質。例如在「實體星球」部分,領土仲介所的《變動的海洋》(Oceans in Transformation, 2020),他用 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模擬 / 詮釋了敏感的海洋資料軌跡,資料數據的「量」的概念,變成了一種兼具審美與分析的溝通。
.
▓ #體驗行動者的網絡
.
《跨物種影像交會》(Interspecies Cinematic Encounters, 2020),則在諾大的黑色展場空間中,透過大型的鋼架組構裝置,架構出多重世界與複數行動者的觀賞體驗,人類、動物、植物、礦物、水、霧霾、鬼魂、精靈等,在其間互相接觸、調解、感染、融合、轉化彼此。某個程度上,雖然沒有很多,但在佈展上算是比較奇觀而複雜,觀眾似乎可以體驗到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表面意涵。
.
▓ #思想劇場與概念地景
.
最精采的作品,莫過於《質量/彌撒》(Mass, 2020)的物理學 / 哲學辯證劇場,藝術家在展場打造出一個由影像、光線、聲音、道具所構成的思想劇場,你可以步行穿梭於概念地景中,參與影片中物理學家的哲學對話,探索當代物質性之辯論:對立的兩個物理理論模型,無限大(相對論)和無限小(量子物理學),那是不存在於相同世界的兩種現實。
.
▓ #作品之外的作品
.
最後,令我關注的焦點,盡然很常發生在非展示場域中。像是比以往更加不明顯、更加低調的展場設計,完全剝除藝術展覽肩負大眾娛樂與教育的目標,回到一種思想與實作的集合體實驗上,如「#協商劇場」(Théâtre des négociations)的運行。
.
另外,如關閉電源的二樓電梯,讓觀眾自行用身體力量,步上二樓階梯。然後,在二樓展覽開始處,觀眾先看到的居然不是《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的策展主題,而是「參觀須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你的全球「不是」/「就是」你的全球,深深的、日常的、真切的反諷啊~ 比作品還精彩(誤)
|
影像 | 李長潔
文字 | 李長潔
|
➡ #雙年展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 #偽學術觀展影片:https://youtu.be/M_3aMWFrOtk
|
#值得去看個5次
#比天能燒腦
#但天能我真的睡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
比天能燒腦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與牆面,灰白色的大廳與主視覺,一切像是某種策略性的低調,迫使著「台灣人」體驗著在「全球」疫情爆炸時,還能舉辦藝術大展的那種奢華。甚至懷疑,這雙年展,是不是策展人Bruno Latour的一個嚴肅的玩笑。
.
▓ #知識論的改革實驗及其展演
.
Bruno Latour,當代重要的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70年代後期開始,根據科技與社會的交纏關係,展開整個人類智識知識論的規劃,提出行動者網絡理論,重新思考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甚至是「有人以來」的人類主義,重新納入多重行動者的視域與軌跡,試圖在《實驗室生活》、《科學在行動》、《巴斯德的實驗室》、《我們從未現代過》、《激情的經濟學》、《面對蓋婭》等一系列的思想實驗與批判裡,獲得一點點解放「眾生」的機會。
.
因為Latour的巨型-微型理論的裝置,與他無比的雄心,他的策展論述,看起來就是有種「救贖性」。已經好幾年了,幾乎每一次的大型展覽,都呈現滿滿的末日主義,藝術家與觀眾聯合起來懷舊、批評與哀悼。Latour帶著點科幻意味的拓樸學圖式策展,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種微中二的救贖性,但其根本應該是用力跳離知識思辨與實踐框架的試圖。
.
▓ #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
.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共分成「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脫逃星球」、「另類重力星球」、「實體星球」五個天文體,五個天文體被鑲嵌在一場向量不同的星(全)球解離當中。Latour式的「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倒轉、抽空、吸收了人類世界裡的所有主題,將我們吸入充滿矛盾的網絡當中,我們再也無法依靠前方的未來,標定逃逸的路線。我在想,這是否也是我看不是很懂這次展覽的緣故,所有的定義、展示、證明、翻譯都暫時失效了,這個失效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層次上:觀賞者、藝術家、策展者。
.
撇開知識論的難題。到底這展覽好不好看呢?
.
▓ #嚴謹的審美
.
有幾個作品在藝術性與理論性上,都算是嚴謹又精采,挺奇怪的,嚴謹居然成為藝術批評的論斷之一,說明了當代藝術「跨域」的性質。例如在「實體星球」部分,領土仲介所的《變動的海洋》(Oceans in Transformation, 2020),他用 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模擬 / 詮釋了敏感的海洋資料軌跡,資料數據的「量」的概念,變成了一種兼具審美與分析的溝通。
.
▓ #體驗行動者的網絡
.
《跨物種影像交會》(Interspecies Cinematic Encounters, 2020),則在諾大的黑色展場空間中,透過大型的鋼架組構裝置,架構出多重世界與複數行動者的觀賞體驗,人類、動物、植物、礦物、水、霧霾、鬼魂、精靈等,在其間互相接觸、調解、感染、融合、轉化彼此。某個程度上,雖然沒有很多,但在佈展上算是比較奇觀而複雜,觀眾似乎可以體驗到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表面意涵。
.
▓ #辯證劇場與概念地景
.
最精采的作品,莫過於《質量/彌撒》(Mass, 2020)的物理學 / 哲學辯證劇場,藝術家在展場打造出一個由影像、光線、聲音、道具所構成的思想劇場,你可以步行穿梭於概念地景中,參與影片中物理學家的哲學對話,探索當代物質性之辯論:對立的兩個物理理論模型,無限大(相對論)和無限小(量子物理學),那是不存在於相同世界的兩種現實。
.
▓ #作品之外的作品
.
最後,令我關注的焦點,盡然很常發生在非展示場域中。像是比以往更加不明顯、更加低調的展場設計,完全剝除藝術展覽肩負大眾娛樂與教育的目標,回到一種思想與實作的集合體實驗上,如「協商劇場」(Théâtre des négociations)的運行。
.
另外,如關閉電源的二樓電梯,讓觀眾自行用身體力量,步上二樓階梯。然後,在二樓展覽開始處,觀眾先看到的居然不是《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的策展主題,而是「參觀須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你的全球「不是」/「就是」你的全球,深深的、日常的、真切的反諷啊~ 比作品還精彩(誤)
|
#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
#值得去看個5次
#比天能燒腦
#但天能我真的睡著
比天能燒腦 在 [討論] 其實天能這部不燒腦啊- movie - PTT娛樂區 的必吃
防雷..…...... 整部就先順時鐘跑一次劇情, 後面在逆者讓該發生的事來觸發, 然後說到設定,也沒比日本的動漫還難懂啊, 只是提到的熵,動畫魔法少女 ... ... <看更多>
比天能燒腦 在 [好雷] 請收下我的膝蓋《TENET天能》 - 看板movie 的必吃
隔壁影評-請收下我的膝蓋《TENET天能》
圖文好讀 :https://reurl.cc/bRXY2X
~*-*~*-*~*-*~*-*~*-*~*-*~*-*~*-*~*-*~*-*~*-*~*-*~
大家好,我是老王
8月諾蘭月終於走到了尾聲,從《記憶拼圖》到《全面啟動》再到《TENET天能》,整個8
月幾乎重新體驗了一次諾蘭對於「時間」在不同階段的理解與詮釋。
諾蘭的作品對我來說與其說是電影,更像是一場精采的魔術,所以我自從看過《全面啟動
》後,一直戲稱諾蘭是時間魔術師。
而這次,諾蘭再度上演了一場值得尊敬的精采魔術。
準備好了嗎?
那麼,我們開始吧。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TENET天能》的首播評價出爐後,許多人表示諾蘭已經跌下神壇,這也令我有些擔心《
TENET天能》的內容,因為從釋出的資訊上來看,《TENET天能》帶給影迷的是一個又一個
的問號,所以我希望能用三個問題來表達我自己對於《TENET天能》的看法,也希望這些
回答對大家選擇這部片時有所幫助。
Q1:天能好看嗎?
好,無論如何,大家所關心的還是這個,天能到底好不好看。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認為要先思考,所謂的「好看」到底是什麼?或是說,在買票之前
,你期望《TENET天能》能帶給你什麼?
《TENET天能》對我來說絕對是一部好看的電影,而他迷人的地方不是在動作、不是在爆
破、也不是在角色、而是在整部電影縝密而令人驚奇的結構性。
男主角大衛華盛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丹佐華盛頓的長子,我無法評論他的演技如何,因為
這是我認識他的第一部電影,我只能說並不差,羅伯派汀森也是,在電影中表現不差,但
卻單憑演技,卻無法支撐起這部電影。
「感受它,而非理解它。」這可能是我認為最能詮釋《TENET天能》的一句話,你可以感
受它的節奏,它處處暗藏的驚喜,那種畫面獨特的流動,以及對於時間看法與詮釋。
有些人認為《TENET天能》的概念並不獨特,甚至有點老套。確實,跟當年《全面啟動》
那樣令人錯亂的時間重疊性比起來,我認為《TENET天能》反而是較好理解的,但這正是
精彩之處,因為諾蘭用了更簡單的方式,去闡述了一個關於時間、關於平行時空、以及關
於整個宇宙的觀點,通過《TENET天能》,我們得到的不只是一部精采的電影,更是一種
跳脫慣性思維的角度與看法。
Q2:天能是不是很燒腦?
是否燒腦的問題,我認為全憑個人的觀影習慣,如果你喜歡《鋒迴路轉》、《記憶拼圖》
並能快速理解其結構的話,我認為《TENET天能》的燒腦程度應該難不倒你,它有很多小
巧思,但整體而言並不隱諱,整部片看下會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甚至你觀察的仔細些,
會發現許多首尾呼應以及平行世界的痕跡,如果要給《TENET天能》的燒腦程度打分,恐
怕只有80分。
比天能燒腦的作品有很多,諾蘭的成名神作《全面啟動》或是《穆荷蘭大道》,甚至我認
為今敏的《盜夢偵探》在其結構上可能更加燒腦一點,但天能的結構性與其能延伸出來可
能性,對於事物的看法與思考的角度,都是近來年我所未見的,這可能也是我喜歡《
TENET天能》的原因,對於娛樂,我們一向喜歡嶄新的東西,但同樣的時間軸,換個角度
看,也有嶄新的無數面向,《TENET天能》對我來說就像是將DC著名的大事件《閃點》融
合《007》,他當中充滿了對於科學、時間與平行時空的種種推論與細節,但也飽含了純
粹的暴力、衝擊力與環環相扣的嚴謹性,《TENET天能》中沒有任何一個笨蛋,所有的細
節都有跡可循,對於熱愛燒腦電影的人,我認為還是不錯的作品。
Q3:看天能有什麼要注意的?
清空你的膀胱,《TENET天能》片長長達150分鐘,建議你先上好廁所,因為錯過的每一個
畫面都很可惜。
養足精神,老話一句,天能的每個畫面錯過都蠻可惜的,且這部片節奏緊湊,少看一分鐘
你會突然覺得畫面裡多了好幾個你不認識的傢伙,還會錯過不少有趣的細節,所以建議別
遲到,別尿尿,別睡覺。
或許有人還是會認為,《TENET天能》名大於實,但至少對我來說,我看的很爽,而且想
三刷。
我是老王,我們下次見。
更多想法 : https://1991lw.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0.21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98592395.A.89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