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2020】#為什麼我一看比賽就掉分啦~ | 鴿子的迷信 // 🕊
.
#戴資穎戴資穎第一名~ 大家是不是正在為了各種賽事超級緊張,然後覺得,「為甚麼我一看電視就掉分數啦~」,觀賽群眾時常會有一種不敢看的感覺,「一定是因為自己介入了,所以才改變了比賽的結果」。一邊看球賽,我們奧運科普一下。其實,這是一種「#鴿子的迷信」(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s)。
.
▓ #箱子裡的鴿子
.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史金納(B. F. Skinner),在1948年時做了一個實驗。史金納把鴿子放進一個箱箱中,每間隔十五秒就掉一顆食物,鴿子就會很開心的吃掉這顆食物,之後再過十五秒又掉一顆,不斷重複。
.
所以掉食物這件事,其實跟鴿子的行為完全無關,但「#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會讓鴿子把「#行為」和「#結果」關聯起來,就是鴿子就會亂連結。於是,鴿子會自己在箱子裡,重複做出自己覺得與食物相關的行為,牠深深相信這樣就會有東西可以吃了。
.
▓ #我不敢看比賽啦會掉分
.
「用念力」、「關電視」、「吃雞排(?)」等乞求勝利的行為,只要多幾次相關的機率,我們就會把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因果關係連結起來。像是「打麻將要穿紅內褲」一樣,產生一種類似迷信的歸因謬誤行為。
.
其實,這樣也沒甚麼不對。人本來就會積極地追求事物的因果關係,以試圖辨明混沌不明的無序,形成可以預測、掌握秩序。是還蠻自然的行為啦~
.
重點是,戴資穎戴資穎第一名~ 然後等等拜託要 #聖杯~ (雞排準備)
|
#參考文獻:
.
Skinner, B. F. (1948). 'Superstition'in the pige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8(2), 168.
歸因謬誤種類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中小劇場 第64場 破解工具人的練愛困局:投報不等值】
「工具人不委屈」
這款神秘的APP只有六個字,光看名字就不太稱頭,但它的副標卻有點搞頭,精準控管戀愛成本。
軟體簡介如下:
「工具人不委屈」從戀愛經濟學的架構,協助用戶計算客製化的「戀愛成本」,以合理的支出營造雙贏局面,數字運籌,理性停損。在暈船之前,我們送你上岸。
最後兩句,讓你相信這世界有上帝。
接著你滑到「戀愛成本」的頁面,底下有幾組待填欄位,包括用戶年收、約會餐點類別、特殊節日禮物成本、對方薪資所得,以及你的負荷期望值等。
填寫完畢後,軟體會根據約會對象的財務結構,計算出一組符合用戶經濟水平的戀愛成本。每周更新,即時監控,一旦超過負荷期望值,軟體便會送出「跳船警示」,舊愛斷捨離,方能不委屈。
然而你卻就此打住,陷入沉思,不委屈就夠了嗎?那下一次呢?
從念書到出社會,自己就是工具人的命。什麼脫單聖典都是贏家寫的自傳,只有搶著買單才讓約會延命,然而噴錢不打緊,對方總是心不在焉才教人心寒。
能夠不委屈很好,但你更想知道自己出了什麼差錯?苗頭不對就跳船確實明智,但一直割腫瘤止血,終究無法改善體質,最起碼你得明白,自己的投入與回報為何總是不等值?
投報不等值的主因
● 內建程式出包:
「付出越多 → 收到回饋的機率越高」
多數工具人在出廠之際,大腦都會被植入這套內建程式,倘若談的是物理現象,這種線性連動或許能成立。可惜戀愛是化學現象,不是用力催油門,整台車就會飛起來,畢竟從油門到儀表指針,一條路走到底,
但感情不是。
想收到回饋,甚至對方的青睞,完全取決於對方的感受。然而「自身的付出」和「對方的感受」不一定存在線性連動,而是雙方的主觀感受各自運作。這是兩條獨立通道,接得上是運氣,接不上是天命,因此你只能控制如何輸出,但無法控制對方如何讀取。
也就是說,你的付出,不一定能符合對方「需求」。
為什麼會出這種包?
因為這套程式的設定原理,是藉由橫掃每份帳單,包攬所有差活兒,每日照三餐問候,以一條龍式的服務精神,來建立「體貼且體面」的形象。表面看似光彩,但它最大的漏洞,就是自我感覺至上,完全忽略了「對方的需求」,尤其是「心理」需求。一旦打不中對方的心,換來的只有不甘心。
付出越多,不甘心的機率可能比被愛的機率還高,這才是現實世界。
● 錯失停損時機:
同樣都被植入程式,但此類工具人比較像某種「中途覺醒」的狀態,也就是「發覺一直買單不是辦法,想要求AA制(均分),但就是開不了口」。
開不了口,正是讓裂口擴大的主因。
一般而言,見面三至五次後,基本印象就大抵成型,若想反口要求AA制,這是最後的黃金時機。有些人之所以抱著「想悔棋但怕壞名聲」的心情苦撐,就是不幸錯過了停損點,導致錢一直丟,血一直流,告白時開不了口頂多窩囊,想反悔卻開不了口才叫地獄。
不甘願的怨,是分手的必要條件。
● 歸因模式僵化:
當對方回饋不如預期時,有些人擔心破壞關係,索性把矛頭全都指向自己,進行「內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就是俗稱的「一定是我不夠好,對方才沒感覺」。因而加倍付出,希望能補回進度。
可惜,這假設只對了一半。
因為除了內在因素,還有「外在」因素。除了自己的問題,也可能是雙方人格特質、價值觀,以及生活習性出現歧異。事出有因,冷靜分析絕對勝過自行背鍋,但歸因模式的僵化,會讓人朝著狹隘的假設前進,錯失了岔口的指引。
把問題往自己身上攬,有時不是體貼,而是判斷力與自信心的退讓。
● 沉沒成本謬誤:
當一段關係前景堪憂,某一方卻還不斷付出時,通常是因為「沉沒成本」(Sunk cost)謬誤所致,也就是「之前付出了太多,至少要扳回成本」的心態作祟。
把感情當成投資沒問題,但它最大的風險是「難以脫身」。一旦以數字操盤戀情,就會讓人一直耗在賭桌上,為了將先前押上的籌碼一併討回,不得不拼命加注,這種賭徒心態,正是「沉沒成本」的餘毒。
事實上,你為對方噴出去的錢,都是一種「已確認的損失」,這些損失原本就是戀愛的一部分,一旦抱著回本的期待,互動只會淪為算計。
倘若真要投資,也得評估前景。有遠景,可視為成本,沒有遠景,就只是「沉本」,死命硬撐,情場終究淪為修羅戰場。
畢竟,用投資心態去操作一段感情,只會讓人糾結成本,而非經營關係。
如何調適心態,破解困局:
● 幫自己開箱:
在傷口擴大前,首要的止血步驟,就是先試著理解「付出越多 → 收到回饋的機率越高」這套程式帶來的風險。
當你決定仰賴這套程式走跳情場,唯有幫自己開箱,徹底透視自己的工具人體質,才能「預見」將來會遇到的各種衝擊,包括你可能會忽略對方的心理需求、錯過要求均分的時機、進行無效的內歸因,甚至在情路走到盡頭時還不肯收手等。
這是一種類似「症狀衛教」的做法,也就是把整個病程的走勢圖,直接攤在案主面前,讓他看清楚接下來會遇到的關卡,並為此做好心理準備。你勢必要接受某些事實,但也可以趁此修正路線,避開難堪的場面,只要做好衛教,就能有效降低衝擊。
順帶一提,我們早在上一段幫你開箱了。
● 替對方解鎖:
倘若「對方的回饋不如預期」時,除了自己不夠好,依照對方的立場,或許還有以下幾種可能:
■ 輕忽:這是最常出現的類型,也就是對方的回饋,不一定體現在「帳面」上。對方的時間成本、陪伴品質,或是對你的關心深度,都是另一種回饋形式,只是它們很容易被認為理所當然,因此被你輕忽了。
■ 性格:倘若對方「原本就這樣」,可能生性害羞,或者天性淡漠。但無論如何,你該思考的都不是如何改變對方,而是選擇適應對方,或直接下莊。
■ 習慣:當你決定整組撩下去,就不能期待對方會手軟。他可能會開始習慣的付出,胃口逐漸被養大,這是一種類似「耐受性」(Tolerance)的現象。除非你改變做法,否則對方的回應慢慢失去熱度,也是剛好而已。
■ 暗示:很簡單,對方正在暗示,希望你知難而退,所以擦乾你的淚,往前看吧。
● 套用預期價值論:
當你砸了一堆銀兩,關係卻還是苦無進展時,預期價值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或許會是你的苦海明燈,它的公式如下:
追求動機 = 對方的價值 x 建立關係的成功機率
意思就是,當我們展開攻勢前,除了對方的吸引價值,還必須考慮「成功機率」。不可否認,「顏值」往往是追求動機的最大吸力,也是粉紅泡泡製造機。這種泡泡往往具有自我催眠的神效,催眠到後來還會出現那種一看就是在做夢的畫面,因此大腦一旦被粉紅泡泡佔據,除了壓縮智力,還會壓縮我們對成功機率的判斷力。
事實上,兩個人「聊得來、個性合」,才能提高建立關係的成功機率,讓關係走得更穩健,因為這代表「人生興趣」與「價值觀」的相契。依據人際吸引理論,這兩項條件是鞏固關係的地樁,交往時間一久,反而能促進顏值的耐看度,但若單看顏值,並無法促進雙方「人生興趣」與「價值觀」的契合度
因此,掂掂自己的斤兩,仔細評估成功機率,你該觸摸的是真實世界,而不是一廂情願的平行世界。
● 不甘願,就喊停
只有一個條件,能決定你是否要喊卡,那就是「甘願程度」。只要心甘情願,情場沒有極限。然而當你結帳時會下意識翻白眼,大腦自動跳出算式,就代表你們該好好聊一聊了。
鼓起勇氣,好好說出你的困擾,就當作替這段關係進行「體檢」。這樣做不僅能幫自己開箱,也替對方解鎖,有機會澄清彼此的想法,至少不會心懷怨懟。若有共識是命不該絕,但即便退場,也好聚好散。
● 交心才是王道:
數字固然能讓你的戀愛成本不委屈,然而不斷排除對象,並無法讓你學會如何維繫關係。因此與其執著數字的運作,不如悉心觀察交往時的互動細節,「謀定而後動」,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你必須從眼神、語氣、動作以及對談內容,仔細認識一個人,嚴謹地分析雙方的價值落差,再衡量自己的「口袋深度」與「甘願程度」,以不逞強的態度,來決定你想掏出的籌碼。
這時候你才發現,交心比交錢辛苦多了。
所謂對的人,是你願意為他調整價值觀,修正內建程式的人,一旦走到這一步,才稱得上是客製化。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需要被認真地對待,即便投報不等值也很正常,因為他不是你,你也不是跟鏡子交往。
反過來說,倘若對方無心戀棧,只吃定你的荷包,趕緊認賠殺出,然後找個兄弟到快炒店喝到掛,至少明天過後,你還能學到如何排除人選。
戀愛經濟學有時還算管用,可惜化學反應講的是默契,一旦默契(tacit agreement)被寫進數字,到頭來只會剩下契約(agreement),
而且還是讓人想違約的那種。
(全文刊於張老師月刊2020年11月號) 張老師文化讀家粉絲團
#預期價值論
#沉沒成本
#歸因模式
歸因謬誤種類 在 演員黃浩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7/21(早)
偶然在網路上看見一篇四個電影導演在討論年輕人說話不清楚的事情
覺得感觸很深
因為每次遇到年輕演員想要上聲音課、台詞課
永遠都得花非常多時間引導
效果還非常有限
看了文章的日期後
就更覺得正常和強烈失望
文章是2012年
表示這麼多年前這個現象已經出現、已經困擾了
2020的今天
差不多已經變成說不好的佔大多數
說好的是異類了⋯⋯⋯
不多說
自己看吧!
原文來自於網路《我可愛,我說不清楚》
這樣的常民語言和我八歲左右的孩子——也就是正在逐漸脫離兒語的年紀——相當接近。
換言之:大部分你我身邊五十歲以下的成人平日交談的狀態,從未離開過自己八歲左右的
情境。孩子們在這個階段,依然備受呵護,不大挨得起嚴厲的指責,一旦吵鬧過度而受到
訓斥的時候,還時時以囁嚅支吾之態,表達天真爛漫之情,企圖免責。我跟十足憂心這個
「語言返童現象」的馮小剛說:「這叫『可愛文化』,如果連對岸的成人也這麼說話,一
切沒治!」馮小剛的臉垮了下來,他一定在擔心,也許觀眾根本看不懂「非誠勿擾」四個
字。
--
總之是因緣際會之故,在過往兩年之間,四位導演和我在聚會閒談或節目訪問中都提及了
臺灣社會語言環境敗壞的問題。
作為電影導演,不能不考慮作為整體表演重要環節的語言能力該如何鞏固和培養,但是每
每看著綺年玉貌的明日之星,脫口而出的居然都是童子語甚至娃娃語,語言內容之淺薄貧
乏固無足論,就連正確、堅定的語氣都無從掌握。關於國語語境的崩潰、淪喪,陳可辛搖
頭表示震驚;王家衛說他只能感覺到那是一種「懶音」——從字面上說,就是「懶得發出
聲音」的說話;馮小剛則認為現在這種說起話來軟溜溜、黏糊糊、不清不楚的調調兒連大
陸年輕人都學上了,蔚為時尚流風。侯孝賢說得更明白:臺灣演員根本上已經「不會說話」
了。
壞語言不容易被察覺,乃是因為大家都使用這種語言。人們長期浸泡在不準確的發音環境
裡無甚講究,總以為「聽得懂意思就好」。一旦想到「發音字正腔圓、聲調抑揚頓挫」就
不免想到小學生演講比賽,以為那是裝腔作勢。的確,我自己打從小學開始聽人比賽演講
就渾身起雞皮疙瘩,那顯然是一種類似刑罰的處境。然而在誇飾的演說和準確的言詞之間,
還是有很明顯的差別,只不過我們大多數的人寧可不講究。
常民語言之敗壞總可以歸咎於大眾傳媒。我昨晚看電視新聞,當TVBS某女記者在一所醫
院裡說出下面這兩句話的時候,我立刻關掉了電視機:「目前還沒有查出車禍受傷的老
阿伯是什麼人,老阿伯還處於一個無名氏的狀態。」看起來沒什麼謬誤的語言之所以會令
我不安,是因為我很怕自己不知不覺受其蠱惑,墮入冗贅、支離、繁瑣且邏輯錯亂的文法
之中,難以自拔。一如:「前領導人夫人吳淑珍此刻正前往臺北看守所對陳水扁進行一個
探視的動作。」一如:「李老闆終於在所謂的金融海嘯之中,憑藉自己所謂的毅力和所謂
的發明,開創了一片所謂的自己的天空。」也不只是主播、記者滿口胼詞贅語,不論餐廳
裡做的是什麼菜,吃得滿臉油光接受訪問的民眾似乎只會這兩句:「口感滿順的,對啊。
湯頭也超贊的,對啊。絕對物超所值,對啊──耶!」你知道他腦袋裡的詞彙不夠用,所
以最後只能用手指比畫兩個「V」字對著鏡頭「耶」一下,表示努力助興了。
人們總願意在瘦身、減重、美白、化妝和服飾上儘量讓自己顯得美好,卻很少花時間反省
自己的語言是不是平順或準確,人們一點兒也不希望、不追求自己是個能流利運用字句的
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總是任由自己完全接受大眾媒體慣用詞藻和語氣的操控,隨波
逐流。我們在彩妝和名牌手提包上似乎很強調個性,但是說起話來千篇一律,眾口一聲,
而渾然不覺得「喪失了自我」。這不是很荒謬錯亂的心態嗎?
我長期觀察吾人所生活的語境,在它最敗壞的期間養兒育女,忽然略有所悟:原來這樣的
常民語言和我八歲左右的孩子——也就是正在逐漸脫離兒語的年紀——相當接近。換言之:
大部分你我身邊五十歲以下的成人平日交談的狀態,從未離開過自己八歲左右的情境。孩
子們在這個階段,依然備受呵護,不大挨得起嚴厲的指責,一旦吵鬧過度而受到訓斥的時
候,還時時以囁嚅支吾之態,表達天真爛漫之情,企圖免責。
說穿了,成年的男女耍幼稚、混含糊,本質上是一種力圖以「可愛」為遮掩、為修飾的偽
裝;當這種「扮小免責」之情普及整個成人社會,就不要談什麼品質、品味了。我跟十足
憂心這個「語言返童現象」的馮小剛說:「這叫『可愛文化』,如果連對岸的成人也這麼
說話,一切沒治!」馮小剛的臉垮了下來,他一定在擔心,也許觀眾根本看不懂「非誠勿
擾」四個字。
歸因謬誤種類 在 MM - Mill MILK - #MM #Pantry有嘢斟// 四種拖延症性格傾向 ... 的必吃
... 種類型的人都會較容易有拖延傾向,第一種是怕悶的人,「因為怕悶,所以怕 ... 原諒,又會有歸因謬誤(Attribution Error),即有甚麼做錯了又可以推諉 ... ... <看更多>
歸因謬誤種類 在 [心得] 不當決策-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作者:
奧利維・席波尼 Olivier Sibony
心得:
從我們開始有意識之時,便開始在一個又一個的岔路決定我們前進的方向。
可能是在下課的十分鐘決定是否來一場躲避球、是否翻越圍牆來一場屬於青
春的叛逆、該加入哪一間公司、該如何承擔一個企業的未來,都像是一個無
法回頭的路口左右著我們的生命,而現在都是過往不停堆疊的累積。可曾思
索過往的某一個決定成為自己生命的轉捩點,又或者我們回首過去無法得知
究竟為何當初做了那個決定,當初的理由跟依據到現在仍清晰?
本書聚焦分析在商業決策過程中人類存在的各種問題,究竟什麼樣的原因導
致我們做了與客觀事實可能完全相反的決定,以及我們該如何去避免做出可
能有問題的決定。
關於決策的九大陷阱
1.說故事陷阱
書中舉例了1975年法國國有石油企業與2004年美國高盛投資,分別遭遇到類
似的騙局,而故事都是可以透過「飛機」探勘「地下石油」的存在與否進行
詐騙進而成功。看到這裡依照常識我們應該會立即判斷這通常為不合理的連
結,但過往的企業與投資公司負責人卻一頭栽進陷阱,作者說明這兩個案例
都被「量身打造」的故事設局,進而引發企業或是投資機構想要投資的慾望
。
另一個則為對於英雄的期待,傑西潘尼百貨面對停滯的業績,找來當時成功
改造蘋果實體店面並帶起蘋果銷量的的隆恩・強森(Ron Johnson),董事會相
信強森的管理也能讓傑西潘尼迎來與蘋果一樣的故事,但結果卻沒有走向預
期,強森最後失敗收場。作者說明,只要開始相信故事,便會開始忽略其他
導致失敗的跡象。電子商品與傳統百貨仍然有其不同的經營方式,而他們卻
相信可以透過一個人就完全改造一個生態系。
2.模仿陷阱
當世界上有人創造了新的產品引起風潮或達成新的紀錄,人們開始將其的任
何行為都歸因成期能成功的因素之一,而是人最常提及的就是書中所舉例的
史蒂芬・賈伯斯。世人多將蘋果的成功歸因於賈伯斯的完美、不妥協、吹毛
求疵等理由,但這對作者來說是所謂的歸因謬誤。如同上一個陷阱所提到的
隆恩・強森翻轉了蘋果實體店,但對作者而言,可能僅是因為蘋果專賣店有
賣其他地方完全買不到的產品才導致其成功。
而對於成功人士世人一直鼓吹要完全模仿其行為或精神,而我們卻忽略了這
些行為或是其他思考是否能符合現狀。不是是否能了解而是是否能適用,所
以完全去追尋成功人士的行為也會掉入陷阱當中。
在思考這些成功人士的經歷或是史蹟,我們可能忘了這可能僅僅幾百或是幾
萬人當中才成就的一位成功人士。當我們迎向他們的故事時,卻忘記有更多
人是無法將其故事分享進而遺忘在歷史洪流當中,倖存者偏誤也容易造成我
們掉入陷阱當中。很多人試著追隨巴菲特嘗試打贏大盤,或是台股跟隨航海
王賺進億元身家,卻忘記有更多人嘗試執行目標時,最後卻無功而返或是一
蹋塗地。
3.直覺陷阱
有時候我們在某些狀況發生時,內心會有一股聲音領引我們做出決定。有時
候會看見成效而有時則沒有結果,誇張的說法宛如大樂透的號碼浮現眼前卻
沒中頭獎。有時候我們會被直覺陷害,人資與主管透過一兩場面試就必須決
定是否錄取員工,往往依靠的便是直覺,但直覺無法百分百取得好的結果,
就作者所說「直覺是不可靠的指南」。
在高度變動的工作或是職業當中直覺往往容易成為陷阱,但在穩定的工作狀
態中,直覺可能帶出一條新路。書中舉例的消防隊員拯救隊員的生命,就是
在於兩個條件:「高效度的環境」與「長期快速而明確的訓練與回饋」,透
過不斷訓練發現客觀資訊的變化進而內化成為直覺做出決策,機師、西洋棋
士都是書中說明可以透過直覺做出決定的職業別。
4.過度自信陷阱
一項調查指出,有88%的駕駛自認自己的駕駛技術在整體的前50%,縱使因車
禍受傷的駕駛多數仍覺得自身的技術超越平均的水準。對比上面的數字會發
現自信的狀態在日常生活就能感受。
一般商業決策或是政策執行大多都是經驗豐富的領域專家或是身經百戰存活
的管理者,自信隨著營收或企業版圖不斷增長,就有可能掉入過度自信的陷
阱。作者舉例百視達與網飛,曾經網飛向百事達談論收購其公司被拒,但到
最後百事達聲請破產成為時代的眼淚。過往時代的自信遭逢時代的巨變,最
終成為過往雲煙。過度輕忽競爭者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使產業龍頭遇到重
創,所以隨時注意競爭對手的改變,調整企業或是單位的步伐。
對過往的預測過於樂觀也是造成危機的可能。過往的奧運舉辦地時常聽見不
斷增加預算的新聞,對於人力物資通膨等因素沒有完全將其考量進入都會是
造成當下決策過度樂觀的危機。過度樂觀並非完全負面,需要界定範圍,作
者說明,在能夠影響的未來,樂觀有其價值;但在無法預測的未來,樂觀有
其危機。
5.慣性陷阱
在每年編列下年度的年度預算時,多數的企業皆參考去年制定的預算完成下
一年度的預算規劃,依據書中麥肯錫的的調查一千六百個美國多角化企業,
有三分之一幾乎完全(99%)參照今年預算編列明年的預算,這便跳入了慣性的
陷阱。再根據另一項調查中得知,「高度重新分配預算」與「低度重新分配
預算」的組別,兩者的獲利能力達30%的差距,也發現低度重新分配預算的公
司的執行長在任期也較不穩定。資源分配也容易造成慣性陷阱,編列預算時
也很容易受到錨定效應影響,去年高獲利的部門很容易再次取得高預算而擠
壓到其他部門的預算。
突破慣性的解法之一就是破壞式創新,但其遭遇的問題為時代已經接受這樣
的科技產品,網飛過往就推行線上訂閱串流,礙於時代與科技尚未普及,直
到近期才成為一項世人接受與常使用的產品,十年前就正在研究電動車的特
斯拉也是如此,熬過了種種困難直到現在大放異彩。
慣性陷阱的極端為承諾升級,白話文的話就是答應別人的事要做到(台語),
就作者論述美軍在伊拉克戰爭與越戰中就是承諾升級的範例,沈沒成本不斷
延遲停損的時間造成越陷越深的狀況,通用汽車二十七念間投資釷星汽車兩
百多億美金最後關門大吉也是書中提及的個案之一。
6.風險認知陷阱
此篇章作者表明在過度控制風險的狀況下,及危險程度不下於過度樂觀,近
年來可以發現大企業現金氾濫而沒有再將公司獲利投入研發或是其他投資,
作者舉例蘋果的現金流就用於購入自家庫藏股。對於風險過度控制而不願意
進行投資或是其他資金運用,作者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損失規避:損失一塊錢比獲得塊錢更加痛苦,人性對於損失的感受程度
比獲得快樂的感受來的大。
二、不確定性規避:面對投資很少像是賭局一樣一翻兩瞪眼,而是存在著許
多的不確定性於其中,政治風險、經濟狀況、社會人文等都會以不同的比例
左右投資結果,對於此不確定性,多數人通常會繞道而行,人寧願支付費用
承擔可控風險也不願意承擔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的狀況。
三、後見之明偏誤:在發生事情的之前我們可無法去預測其狀況發生的原因
,但在事情發生後,我們卻能對其推敲一些可能的理由。這便是心理學家巴
魯赫・費雪霍夫所提及的「後見之明偏誤」,如同股市開盤當天我們無法預
測上漲或是下跌,但是在收盤以及一些消息之後我們卻能開始推論其漲幅的
成因。
作者也提及,若是企業採取封殺小風險執行大風險投資,也是一種危險的行
為。
7.時間範圍陷阱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未來還很遙遠,但眼睛一眨未來已經來到眼前。人們很容
易掉入短期主義當中,雖有兩派探討短期主義,但某種程度將經理人或管理
者推向製造短期績效而忽略長期應該發展的方向。透過股票分紅或績效獎金
機制的掛勾,更蔓延短期主義的思維,不只經理人或管理者,也讓股東也被
短期主義影響,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建議可以延長財報發佈的時間。相比台
股每個月的營收公布,美股的財報則以季為單位發布。
現時偏誤也讓人們陷入短期思維者的陷阱當中。今天可以領一百元明天可領
一百零二元,相信大多數人會放棄兩元而在今天選擇領走一百元。而將前面
兩個時間分別推遲至一年後即一年後多一天,大多數人的選擇反而選擇一百
零二元,因為已經等了一年多那一天似乎不在那麼漫長,從折現率的計算透
露出人們的不理性。如何避開短視近利,是所有人類都該面對的課題。
8.群體迷思陷阱
會犯下天大的錯誤,通常是整個團隊造成的。
身處公司或是政府部門,很容易因為其他人的意見擴大多數意見的力量,造
成群體極化,也加深承諾升級的陷阱。時常在會議中一人提出一個看似合理
的主意或方向,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同意票,造成縱使對此提案有疑慮的人也
會按下同意票,發言的順序也能加深群體主義的陷阱深度,如同引路的路燈
但沒人會知道燈光會引領我們走向何方。
在群體迷思不斷加深的原因,可能是人是社會性的物種,社會壓力可能會造
成別人給自己不同的觀感,也另一部分是人們傾向參考別人的意見做出判斷
,加深了群體迷思的力量,股神巴菲特也表示「在董事會投否決票宛如晚餐
桌上打飽嗝」,沒有意義。
極端的案例是當一個群體都在做看似合法卻不道德的行為,種人看到也開始
模仿學習造成群體迷思,近代富國銀行瞞著客戶開立儲蓄帳戶及信用卡的案
例就是最好的寫照。
9.利益衝突陷阱
亞當・史密斯於1776提到「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管的是別人的錢而不是自
己的錢,所以不能指望他們會認真守護別人的錢。2008年的金融危機可謂是
這格論述的延伸結果。
經理人與企業管理者往往選擇與自身利益有關聯性的決策,本身的績效也與
部門收益有所掛勾,透過鼓吹員工捍衛自身的利益進而獲得收益,現實狀況
很常觀察出這類的情形發生。
一般人通常會認為律師需要協助客戶維持正義並獲得勝訴,但在書中舉例若
是以勝訴賠償金抽成的案件,律師傾向建議當事人和解;而在以終點計費的
案件,律師傾向訴訟流程。醫師若是薪資與開刀台數掛勾、財務稽核人員若
是得知查核公司為自身客戶較容易通過稽核也都是類似的行為。這便是書中
說明的自利偏誤。
如何做決定:
認知偏誤的誤解:
面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看完這麼多陷阱我們應當會嘗試思考該如何
避免跳入陷阱當中,作者透過自身的依據將偏誤歸納為五個面向,
「行動導向」、「社會」、「利益」、「慣性」、「模式辨認」
並提出了三個我們對偏誤的誤解。
1.到處都看得到偏誤:
我們會發生問題無所不在的存在在社會與生活中,但我們很容易將錯誤的原
因歸納到錯誤的地方,偏誤種類很多而事情有無限多種出錯方式,所以在認
定錯誤原因上我們試著需要自己獨立思考發生的原因。
2.將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歸因於偏誤:
若是要將每一個失敗的決策找理由,就很容易掉入後見之明的陷阱當中。若
是百視達仍然存在,又該找什麼理由或依據去證明或推崇其存在?
3.尋找單一偏誤:
有時我們會以為單純的一個原因做出了失敗的決策或人生決定,但綜觀全局
大多時刻會是多個偏誤互相交融影響做出決定,偏誤也很容易互相強化。
克服偏誤:
修正偏誤上作者告訴我們會遭遇到三個難題。
1.是否能意識到自身的偏誤?
從上述文章中的駕駛技術當中就能發現,有時候我們自己無法得知自己已經
產生偏誤,連知覺都無法更何況於以修正。
2.修正哪一個偏誤?
偏誤在現實識界通常連袂出現,若是意識到了我們該以那一個為解決目標,
但該解決哪一個也是難題,對作者而言有時修正了一個偏誤仍無法提升決策
品質。
3.修正偏誤要付出多少代價?
若是為了改正一個偏誤會放棄一項重要的工具或屬性,在現實的狀況下我們
是否能承擔其損失?
合作與流程:
最糟糕的獨裁者要將政敵送進監獄都會做足表面功夫,這句話告訴我們不管
如何將流程盡量彰顯合理,再奇怪都狀況都會有幾分道理存在,透過流程掉
進偏誤的陷阱降低,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過往帝制時期,任何決策都是透過
君王的決策進行,我們看似不合理的狀況在現在某些時刻能由企業管理人或
CEO持續上演,所以透過一些「流程」我們可以降低這些狀況的發生。而作者
也告訴我們,往往低階決策如同採購小額文具,都能看到每個企業各自的規
定與流程,但提升到企業管理者的高階決策,反而很少有一套制式的標準以
及流程。
在面對不容許失敗的狀態下,組織反而會強制執行「合作加上流程」,像是
NASA在面對幾乎不能失敗的太空任務就是採行此方法,在一般的飛航程序,
法院審理也都有一套流程及標準,讓人們得以有依據去遵從。而在企業當中
反而比較少有可以遵從的決策標準。
世足章魚哥:
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往往是在談論成功時兩個面向的議題,我們很少能去
完全的某些人物的成功歸因於單一面相,一個成功的決策也無法去完全分析
出其原因,所以有些狀況會將原因歸納為運氣,而這也彰顯了成功案例不代
表是做出成功的決策,有時候宛如德國章魚哥般的奇蹟狀況發生也是一個成
功的演示。
章魚哥放大了倖存者偏誤的狀況,若是章魚哥是八次都猜中誰輸,相信也不
會有人關注。而書中提及的比爾・米勒連續十五年打敗大盤,連其本人都透
露如果將年的區間設定為7月開始,那麼他將無法創造這項紀錄。所以在不同
的狀況下奇蹟很單純只是運氣的彰顯。
而到底該如何避開運氣透過決策來提高成功性,作者透露機率來自上一章節
提到的合作與流程。分析研究了1048個投資決策,流程與分析兩者的差異達
六倍之多,分析只是必要條件,而合理的決策流程可以將一些沒有注意到的
風險再次顯示於決策者眼前,進而降低失敗的可能。
決策建築師:
成功的對話技巧:
在好的對話當中,要能鼓勵適當的衝突發生,進而得知彼此的意見想法。而
在此作者建議將對話納入流程當中,有時候一些無謂的會議會發現僅有決策
者收集意見後做出決策者,卻沒有產生討論的過程,透過對話過程發現盲點
。也有些會議僅止於討論但不做出決策,延後決策的時間讓對話沈澱與吸收
,進而提升決策的品質。而亞馬遜透過禁止PPT的使用讓會議不再是單面向的
傳聲,透過備忘錄讓與會人員知道彼此的想法。
從不同角度看事物:
岐異的想法是無價之寶,但企業裡往往很少接納不同的聲音,透過培養無利
益關係的非正式顧問進行決策的檢核、指定外部挑戰者發現額外的觀點對決
策給予挑戰、安排不同團隊對提議進行攻防、對決策假設進行壓力測試驗證
決策可能結果、透過同值性高的外部企業作為參考依據等方式放大決策觀點
。另外透過隨時取得的新資訊與數據更新想法改變決策行為也是一種方式。
改變決策流程與文化:
改善決策流程基本能改善很多決策的失敗機率,對於如何改善作者也提供許
多方式,個人誘因與共同利益合流讓企業領導因自身利益做出錯誤決策機率
降低、促進有話直說的文化讓不同聲音加入決策的參數當中、提供實驗機會
並允許實驗失敗、對於成功的案例頗析成功之因以免將運氣認定為實力、肯
定失敗的權利而不是犯錯的權利。
不管是誰,身為人都會被自己的過往經歷價值觀等左右決定,偏誤無所不在
,而這本書的智慧無法透過個人幾千字的心得於以著墨,有空建議翻閱自行
感受。
--
個人閱讀網誌:https://liferpg2021.medium.com
個人說書頻道:
APPLE:https://reurl.cc/Enbdlg GOOGLE:https://reurl.cc/kZ8Ab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7.55.5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5855838.A.32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