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和五斗
陶淵明的文學地位是死後才被肯定的。宋朝歐陽修盛讚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是晉朝唯一可以讀的文章。從此他的作品列入暢銷排行榜!
陶淵明,字元亮。又一名潛(東晉改朝換代後他就改名為陶潛,從此潛龍勿用)自號五柳先生!
他最被人傳頌的是不屑為「五斗米折腰」,最後的官職是縣令,只做了81天。離職原因是有長官來縣府視察,主任秘書叫他一定要服裝儀容整齊親自躬迎,陶先生就不幹了,辭官歸隱。最後固窮自守。62歲病死。喪禮菊花不用買,東邊籬笆種很多!
學生最喜歡問「五斗米」等於現在多少薪水?意思是人的腰部的柔軟度可以根據薪水的多少來決定。
「五斗米」教科書都翻譯成微薄的俸祿,當時的薪水是半錢半穀,陶淵明的薪資是月錢2500,米150斗,換算起來一天有5斗米加83塊錢。(以當時的物價計算,不差)
介紹一下他的祖先,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就是那個為了北伐中原每天搬磚練身體的人。和庾亮還曾一起合作平亂。後來也是知所進退,才能安享晚年,活到76歲。可惜富不過三代,到曾孫陶淵明這一代已經家道敗落!
《桃花源記》只有320個字(不含標點符號)。這篇散文真的厲害。時間地點人名(南陽人劉子驥)都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11個字人事時地就交待清楚了。
太元是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太元8年打贏淝水之戰後,這個皇帝就開始喝酒喝到35歲,被後宮的張貴人用棉被悶死!
「桃花源」用寓言的方式,描繪出一個豐衣足食,恬靜祥和的烏托邦世界!令人嚮往!
各位同學,在亂世,人能活著就是一項成就了,所以很多人沒得選。
陶淵明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污,他的選擇是寧可粗茶淡飯也要挺直了脊背不受束縛的活着。
人生的選擇很難,蕭伯納說過人生有兩個失望,一個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另一個是得到你想要的。
桃花源是回不去的家,
還是醒了的夢?
人生是一場打不贏的仗!
PS:聽說我的學生是8歲到88歲,這樣很難寫啊!晚安!週休二日喔!
下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favoriteZheng 宜璟古箏彈箜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樂曲介紹: 《漁舟唱晚》此曲由古箏家金灼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臨清一帶的民間箏曲《雙板》及其演變樂曲《三環套日》、《流水激石》改編而成,於1930年代將此曲傳授給婁樹華。 此曲是古箏演奏家婁樹華在1930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來兮辭》的素材改編而成。標題取自唐王勃《滕王閣序》中名句「漁舟唱晚,...
歸去來兮辭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樂曲介紹:
《漁舟唱晚》Fishermen's Song Of The Evening。此曲由古箏家金灼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臨清一帶的民間箏曲《雙板》及其演變樂曲《三環套日》、《流水激石》改編而成,於1930年代將此曲傳授給婁樹華。
此曲是古箏演奏家婁樹華在1930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來兮辭》的素材改編而成。標題取自唐王勃《滕王閣序》中名句「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廣為流傳的婁樹華版本前半部分與金灼南版本相同,後半部分為婁樹華所獨有。樂曲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在夕陽西下、晚霞輝映,漁人蕩槳歸舟的情景,活潑而富有情趣。
重點人物介紹:
金灼南,又名金葵生,號秋圃居士,生於1882年,卒於1976年。臨清金郝莊人。出身於音樂世家,自幼受家庭環境熏陶,愛好民間音樂。其箏藝師從其父金克儉,青年時走遍大江南北尋師訪友,切磋箏技。其演奏風格古樸典雅,運指方面擅長「肉甲並用」。20世紀50年代初,曾參加山東省文藝匯演,1957年,受聘為山東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同年與人創立「琴學研究會」。曾先後於南京藝術學院,山東省立藝專任教,期間編撰古箏教材。自20世紀60年代始,他把箏學的研究匯集成書一-《箏學探源》,至今仍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所傳箏曲有《齊手開板》《流水擊石》《禹王治水》《穿花蜂》《漁舟唱晚》《慶豐收》《鑿山引水灌桃園》等。
婁樹華,字蔭堂,號權中,男,漢族,生於1907年,卒於1952年,河北省玉田縣人。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熱愛民族民間音樂並積極學習。1925年在北京師從魏子猷學箏,成為河南箏派傳人。20世紀30年代中期,經常參加北京音樂界的活動,並定期在電台進行古箏獨奏等,對宣揚「樂中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36年應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特邀,灌制了《天下大同》《關雎》等箏曲唱片,同年在北京從事古箏教學,在傳授河南「中州古調」箏曲的基礎上,還大量移植了古琴曲,江南絲竹樂,豐富了古箏曲目。首次改變工尺譜記法,在工尺譜右側記板眼節奏,左側注明指法,這種「古箏指法譜」便於人們的演奏;編寫《古箏練習曲二十一首》和《古箏曲選集》 1948年在南京以「中國古箏學會」的名義編刻了《箏學講義》油印本開始用簡譜記寫箏曲,使中國北方箏藝術在金陵地區,開闢了新的陣地,極大推進了南京古箏事業的發展。1938-1939年間創編的《漁舟唱晚》突破地方風格和傳統八板的局限,將傳統古箏藝術推向新的高度。
演奏人員:小慈、靖怡、唯如
領奏:宜璟
Fishermen's Song Of The Evening
《漁舟唱晚》古箏重奏 20210425古箏師生發表會 https://youtu.be/rjWd-jOCwKQ
#渔舟唱晚 #FishermenSongOfTheEvening
#古箏名曲 #guzheng #演奏樂器 #古箏教學
#才藝培養 #一技之長 #金灼南 #婁樹華
歸去來兮辭 在 瑪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三徑就荒」是意義深邃的店名,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高品質台灣茶美學體驗→https://margaret.tw/taipei-tea-hermitshut/
五星級飯店吃到飽限時47折起 ⏩ https://reurl.cc/14OREQ
美學是個難以用言語字眼形容,用心就能感受。
台南在地吃貨
歸去來兮辭 在 favoriteZheng 宜璟古箏彈箜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樂曲介紹:
《漁舟唱晚》此曲由古箏家金灼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臨清一帶的民間箏曲《雙板》及其演變樂曲《三環套日》、《流水激石》改編而成,於1930年代將此曲傳授給婁樹華。
此曲是古箏演奏家婁樹華在1930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去來兮辭》的素材改編而成。標題取自唐王勃《滕王閣序》中名句「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廣為流傳的婁樹華版本前半部分與金灼南版本相同,後半部分為婁樹華所獨有。樂曲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在夕陽西下、晚霞輝映,漁人蕩槳歸舟的情景,活潑而富有情趣。
重點人物介紹:
金灼南,又名金葵生,號秋圃居士,生於1882年,卒於1976年。臨清金郝莊人。出身於音樂世家,自幼受家庭環境熏陶,愛好民間音樂。其箏藝師從其父金克儉,青年時走遍大江南北尋師訪友,切磋箏技。其演奏風格古樸典雅,運指方面擅長「肉甲並用」。20世紀50年代初,曾參加山東省文藝匯演,1957年,受聘為山東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同年與人創立「琴學研究會」。曾先後於南京藝術學院,山東省立藝專任教,期間編撰古箏教材。自20世紀60年代始,他把箏學的研究匯集成書一-《箏學探源》,至今仍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所傳箏曲有《齊手開板》《流水擊石》《禹王治水》《穿花蜂》《漁舟唱晚》《慶豐收》《鑿山引水灌桃園》等。
婁樹華,字蔭堂,號權中,男,漢族,生於1907年,卒於1952年,河北省玉田縣人。古箏演奏家,教育家。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熱愛民族民間音樂並積極學習。1925年在北京師從魏子猷學箏,成為河南箏派傳人。20世紀30年代中期,經常參加北京音樂界的活動,並定期在電台進行古箏獨奏等,對宣揚「樂中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36年應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特邀,灌制了《天下大同》《關雎》等箏曲唱片,同年在北京從事古箏教學,在傳授河南「中州古調」箏曲的基礎上,還大量移植了古琴曲,江南絲竹樂,豐富了古箏曲目。首次改變工尺譜記法,在工尺譜右側記板眼節奏,左側注明指法,這種「古箏指法譜」便於人們的演奏;編寫《古箏練習曲二十一首》和《古箏曲選集》 1948年在南京以「中國古箏學會」的名義編刻了《箏學講義》油印本開始用簡譜記寫箏曲,使中國北方箏藝術在金陵地區,開闢了新的陣地,極大推進了南京古箏事業的發展。1938-1939年間創編的《漁舟唱晚》突破地方風格和傳統八板的局限,將傳統古箏藝術推向新的高度。
演奏人員:小慈、靖怡、唯如
領奏:宜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jWd-jOCwK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