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中的一個小一補習學生,除了跟我學 phonics 外,也有在補習中心上英語課,媽媽也要求他每天溫習,默寫英語生字。今天媽媽向我抱怨孩子的學習讓她感到很有壓力:「小學課程很深,很多生字要默寫,每天都很忙 ⋯ 你小朋友的生活是否這樣?你以前是教師啊,那你對小孩應該很高要求吧!」我說我孩子上的學校很輕鬆,功課默書的份量算少,我對他的學業成績也沒有很高要求,他從來沒有上過坊間的額外學術課。她有點愕然,說道:「啊 ⋯ 那是因為你叻啊,懂得教,所以孩子能力已經好好。」
很多人也這樣說,因為你本來就是教師啊,所以你不用催谷孩子他已經有很好的根基。現實是,媽媽的教養模式,尤其催谷學術成績方面,跟媽媽的職業沒有關係。很多教師媽媽的孩子,也密集地上興趣班學術班,入讀傳統名校。教養模式是跟信念有關(而信念大概跟成長背景、個性、價值觀有關吧!),假若我從來沒有在學校工作過,我孩子仍然有個散漫自由的童年,因為我確信這個年紀,建立 character strengths 更重要。而且我孩子的能力也沒有特別強,外面孩子百般武藝於一身、語文數理音樂運動樣樣皆精,你沒有操練孩子,他就是會給比下去,可是,沒有所謂的,因為我相信小學的學業成績有幾厲害都沒有很大作用,他現在好好建立的能力,對未來有更長遠的影響。
她擔憂地說:「我覺得孩子是『踢一踢才會動一動』的,很難做到不著緊不催迫吧。」我問,你不怕孩子失去學習動機嗎?「唉,這陣子他老是說不喜歡上學上課,小學生活不開心 ⋯」「如果他失去了學習興趣與動機,到有一天你沒法再『踢一踢』,他就完全失去動力了。」
這陣子我晚間時間上 Ricky Chan 的《思維教育》課,其實傳統學校讓孩子瞎忙的功課默書都是屬於低階思維,remembering 更是屬於最低層次,就算做作業做答題也多是 understanding 的層面,只較 remembering 高。這個媽媽特別緊張英文串字默寫,我認為花這麼多時間是不值得的。孩子在大自然活動中鍛練的體魄、毅力、觀察力,我深信較成績表的分數更重要,這就是教養信念的差異。
#正仔今天遊走馬鞍山山頂
#只要孩子有閱讀習慣就已經很好
#其他不用太擔心啦
#做個不焦慮的家長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