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森林的約定
去年底,我一直想在自己生日時種下一棵樹,奈何當時受限於捐贈單位而未果。
這個願望一直放在我心中,直到上個月突然有個機緣找上門,我才如願種下一棵樹,當時受贈單位問我是否要寫下祝願卡掛在樹上,我想了想,還是決定讓樹用他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存在就好。
存在著,就是我給予它最大的祝願。
一棵樹木,從種子到抽芽成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需要經歷的考驗超乎我們的想像。
風災、蟲害、雷擊、土石的變化,每一天、每一年不是更加砥礪使其成長,就是使其夭折。
我只希望,它能好好挺過風雨、挺過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考驗。
我也期許,在我的餘生,每一年我都能送給自己這樣一個禮物。—「為地球種下一棵樹」
—
種下一棵樹的緣由,來自於我年輕時曾拜讀過台灣種樹達人賴培元先生的故事。
散盡家財,在山林間耗費近20年以上的時間種下一棵棵樹木。他的生命週期,使得他可能看不到神木成林的那一天,但他想有天要是能夠輪迴回到台灣時,看看這些樹林的話,他會覺得自己沒有辜負當時的決心以及努力。
這是他與森林之間的美好承諾。
我當初想捐贈樹木時,找了很多單位,才發現賴培元先生的偉大之處,他不接受任何金額捐贈,一切育苗買地皆不接受外界金援、排除了許多外界插手的可能性。
不砍伐、不買賣、不留給自家子孫,這塊地、這片山林是自己的主人。這種浪漫情懷背後需要多大的毅力與決心才能勇往直前?
在他身上,我看見「當你真心想完成一件事時,整個宇宙都會協助你。」
如同當初我寫善迴時一樣,我真心想要做一件事,那麼宇宙就會協助該有的因緣到位。
人生不過百,白雲蒼狗皆不能留下任何痕跡。
如果可以,對地球好一點吧!
如果可以,對自己寬容一點吧!
如果可以,對他人包容一點吧!
#歡迎搜尋賴培元先生的故事
#你會獲得很多憨人的感動
—
🌟做好準備
我知道今天的新聞,會讓許多人感到恐慌。
這一場與疫情病毒的戰役我們打了快2年,現在都還看不到盡頭。但別忽略了,在抗生素發明以前,我們其實也如此努力的與疾病作戰。
每一場戰役都是在進退之間、輸贏之中反覆掌握規律以及勝算的。
無論是與人、與國或是與現在的病毒都是如此。
我們如同樹苗,在生命歷程中都需要經歷過風吹雨打,才有枝繁葉茂的那一天。
現在也只是再接受一次小考而已。
往好的看,就是任何一場戰爭都將有平息之時,我們需要的只是穩定好自己的心,做自己能做的事,做好一切準備去面對而已。
好好洗手、謹遵醫囑、配合規定,我們都不是一個人在作戰,是一群人在作戰。
貼標籤、狂抱怨並不會讓病毒消失,做點實際的行動會讓你的能量更加穩定。
病毒破壞的是生理,但對病毒的恐懼、對人的分別心、對生存的不信任才是真正夷宗滅族的原罪。
當你覺得被新聞、被臉書上的文章弄得惶恐不安時,學會關掉它。
深呼吸直到你平靜,雙手撫摸在自己心輪處,反覆說著:「我回到我自己,就是現在。」數次。
惶惶不安不會讓我們更健康,也不會讓疫情受到控制。
謹慎小心、多加注意,方是正確之道。
祝福一切
Ps:如果你願意,也可以每天點燈祈福,祝願疫情盡快穩定平息。
#做你能做的
#只做你可以做的
#願大靈與我們同在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4的網紅桃園市議員簡智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智翔的議會質詢-農業局(3/29)】 #樹木保護會議紀錄公開透明 之前會期智翔詢問過樹木保護會議紀錄公開透明的問題,農業局當時回答因涉及利害關係公開有疑慮。 但新北市以及台北市的樹木保護會議皆會於開會後上網公告,將會議記錄以及名單公示給關心的民眾查詢,在桃園關心樹保議題的民眾並不少於雙北,但...
樹木 育苗 場 在 Jia Rong W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旅德Life 》Die Baumschule | 樹木學校
Eine Baumschule ist eine Schule der besonderen Art.
#vlog
我們散步到這個可愛的聖誕樹苗圃,婆婆說這是Baumschule ( 樹木學校),就像在教室裡,學生們成排坐在彼此旁邊和後面。
這育苗場是種植樹木的區域,在種植的專業術語中,這稱為“教育”、“培訓”。
這意味著小幼苗必須在地下形成根。
然後,他們站在苗圃中,直到它們大到足以被出售為止。
影片內容:
https://youtu.be/xw-KRBMG8bU
#germany
#yolo #corgilife #dailyart #daily
樹木 育苗 場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面對全球暖化。物種滅絕,我們還有解決方案嗎?
【因應日益惡化的氣候變遷,從陸地到海洋,科學家們積極尋求解方。像是牙買加周圍的珊瑚礁,就透過育苗方式緩慢復育,順利吸引魚群回來;委內瑞拉政經長期動盪,罕見的熱帶冰川消融卻一刻不能等,才能及時挽救當地物種;就連簡單的種樹也不能草率,堅持原生種才能留下原本的棲息地。美聯社近期透過紀錄片的方式,讓大家看見科學家們的努力。】
{內文}
(影片旁白)
大自然是我們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我們和大自然相互依存
當地球暖化變得刻不容緩,越來越多人開始問,我們是否來得及尋求解方。牙買加,加勒比海上的島國,名字本身就蘊含著「水與樹木」之意,當地人靠海為生,尤其是有著「海洋熱帶雨林」稱號的珊瑚礁,庇護著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Belinda Morrow/懷特河魚類保育區)
我離開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大概在1980年代的時候回來,發現整個海洋的情況徹底改變了
(Stuart Sandin/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
牙買加的珊瑚礁肯定遭受了一場完美的風暴,就在1970和1980年及其後的過度捕撈 疾病,然後相繼來襲的颶風,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一步步受到巨大的破壞
在遭逢一連串災難後,牙買加周圍曾經富饒的珊瑚礁消失了85%,取而代之的是快速生長的藻類,捕魚量也降至上世紀50年代的六分之一,科學家們形容,就像毀壞的大教堂被森林覆蓋,海底生活也如同一場慢動作的太空競賽,魚和珊瑚相互依賴,當太多的魚消失時,珊瑚便跟著遭殃。
(Belinda Morrow/懷特河魚類保育區)
我們能如何使魚再生,魚要怎麼才會回來呢?因為魚並不喜歡孤立生活,你知道它們住在整片棲息地,因此我們需要恢復珊瑚礁,振興魚類棲息地的珊瑚礁,我們必須這麼做,因為這是一道障礙,你知道我們一直沿著這裡的海岸線,這裡是一個度假勝地,它保護著我們的海岸線,它保護著我們的度假村,在這裡保護我們在牙買加的工作
身為命運共同體,當地的漁民和酒店業者聯合成立了一個海洋復育協會,共同找尋失落珊瑚礁的解方。
(Inilek Wilmot/奧拉卡貝薩灣魚類保護區)
基本上,我們是從野外攫取珊瑚,然後將他們分成小塊,每個小塊都會長成新的珊瑚,因此我們基本上是在複製它們,這涉及了很多層面
過程和育苗沒有兩樣,被稱為「珊瑚園丁」的漁民,通常會潛入水下七八米處搜集小珊瑚,將它們「移植」到礁石上,這部分需要用魚線固定,以便珊瑚的灰岩骨架能夠自然生長附著,有的採用曬衣吊掛的方式,也有像樹枝攀附草根階層證明了,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牙買加珊瑚礁從絕望的懸崖邊搶救回來。
(Everton Simpson/珊瑚園丁)
當我自己去看魚的時候,因為當你去珊瑚育苗場看的時候,看到了很多魚,所以我們知道魚正慢慢回來
牙買加的故事證明了,大自然的確具備自我療癒的能力,只要人們願意付出一些照顧與奉獻的精神,成長再緩慢的珊瑚礁也能重獲新生,問題是太多天災背後夾雜著人禍,諸如委內瑞拉政治經濟的長期動盪,就嚴重威脅該國脆弱的高山生態系統。
(Alejandra Melfo/安地斯大學教授)
每個星期都有人問我為什麼還沒離開,或者更好的是,他們問我什麼時候才會離開,有些東西使我們與這個地方相互連結,我們在確保多年的努力不會消失,這似乎顯得有點曲高和寡,當你身處人道主義危機和諸多問題的國家時,還要關注生態,但這是一點也無法再等待的事
就在上世紀初,科學家在委內瑞拉西北部發現了極其罕見的熱帶冰川,由於山脈地形獨特,洪堡冰川(Humboldt Glacier)被鑲嵌在海拔4942公尺,洪堡峰頂部的斜坡和鞍部上,但隨著山區氣溫逐漸升高,洪堡冰川面積在近30年,快速降至不到0.1平方公里,等於是大幅減少了80%以上,科學家預測,委內瑞拉最後的奇蹟冰川,極有可能在20年內完全消失。
(Luis Daniel Llambi/安地斯大學教授)
問題是植物 苔蘚 地衣和土壤,將如何產生新的生態系統,並與氣候的快速變化維持同步
科學家們急切地想要記錄下安地斯山生態系統中溫度與植物生命的變化,但當地政經的全面崩盤卻成了最大阻礙,逼得他們必須忍受缺電沒水 物資缺乏,抓緊時間挺進山區。
(Luis Daniel Llambi/安地斯大學教授)
無論阿爾卑斯山 洛磯山脈或者喜瑪拉雅山,都找不到這些物種,我正在對溫度及植被變化進行長期監測,這就是溫度晝夜變化的方式,如果我們沒有記錄下來,沒有人會知道地球上許多獨特的物種可能消失
預定行程延宕了好幾個月,最終抵達洪堡冰川的時間已是當地五月,又濕又冷的雨季,再加上高海拔讓人呼吸困難,搶救冰川的努力,搏的是人的意志力。
(Alejandra Melfo/安地斯大學教授)
我們真的很瘋,在這樣一個遙遠的地方工作,已經很孤立無援,我們還增加了它的困難度
畢竟抗暖化這場戰爭從不簡單,即便如種樹這等輕鬆捕捉二氧化碳的動作,也在不少國家遭遇挑戰,尤其是在亞馬遜和阿帕拉契山區,要恢復因採礦而遭受破壞的景觀,得解決很多困難。
(Jhon Farfan/亞馬遜科學創新中心)
馬德雷德迪奧斯(Madre de Dios)位於秘魯東南部,它也是南美亞馬遜雨林的一部分,它絕對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是一個獨特的地區,擁有非常自然的景觀,其中部分還沒有遭人為改變過,但現在當你穿越這片退化的土地時,卻像在走在沙漠中一樣
曾經美麗的大地在過去半世紀,因開採金礦而崛起且伴隨著人們非法砍伐樹林,不斷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這裡成了荒土廢地,沒有人知道這樣的土壤,還能孕育出怎樣的森林。
(Jhon Farfan/亞馬遜科學創新中心)
迄今為止,CINCIA已經種植了75種樹木,這是波萊娜,它是一種生長快速的樹
科學家們透過嘗試不斷蒐集資訊,盡量找尋在地原生種,重新復育因採礦而退化的土地,且從南美到北美,類似的土地都因而找到了生機,像是美國的西維吉尼亞州,也正因採礦賠掉超過九成的原始紅雲杉林,但環保團體堅持重新種回的樹,並不是一比一數量相當而已。
(Chris Barton/綠色森林工作組織)
您知道人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你們砍掉一棵紅色雲杉時,種回的是一棵紅松樹,紅松樹並非生長於此地,紅松樹也無法成為棲息地,這裡有很多物種,但是紅色雲杉卻可以
一個小小的舉動,卻是挽救地球生態的關鍵行動,科學家們身體力行,正在向世界證明,氣候解方的確存在而改變永遠不會太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dTaiAV3UX0
樹木 育苗 場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智翔的議會質詢-農業局(3/29)】
#樹木保護會議紀錄公開透明
之前會期智翔詢問過樹木保護會議紀錄公開透明的問題,農業局當時回答因涉及利害關係公開有疑慮。
但新北市以及台北市的樹木保護會議皆會於開會後上網公告,將會議記錄以及名單公示給關心的民眾查詢,在桃園關心樹保議題的民眾並不少於雙北,但為何遲遲不願意將會議紀錄以及名單公開?
因此這個會期持續要求農業局以雙北為例公開桃園樹保會議的紀錄內容。
雖局長表示必須先洽詢委員會的同意,但智翔認為政府必須對民眾知的權利負責,沒有任何特殊困難的話就必須將會議資訊更為公開透明。
並建議樹木保護審議會委員,為提升桃園都市景觀品質與景觀意象塑造,可參照臺北市及新北市,新增建築設計、都市計畫及都市設計類別,可整合各部門行政資源,打造具有風格的城鄉風貌,打造複層次植栽營造更美的城市景觀及整體空間連續性。
#Xpark館動物權益
水族館應是讓民眾透過解說、觀賞、理解達到生物生命教育的意義,進而提升對於海洋的保護的意識。
自Xpark開幕以來,智翔陸續收到民眾陳情,前往水族館欣賞動物時,卻驚見多種魚類、動物身上出現受傷或是行為異常的狀況。
隨著時間越久,受傷的種類以及狀況日趨增加,明顯者例如叉頭燕魟多處受傷、豹紋魟魚尾巴潰爛且被小魚啃食以及鉛灰真鯊吻不明顯受傷等,其餘還有企鵝、海獅等等。
雖Xpark透過整合展示細節來增加整體遊客及生物環境的細緻度,並透過動態解說牌達到生物解說的教育目的,但在動物照護上明顯需要更加以維護,減少受傷及生病的狀況。
所以智翔的問題是,如因照護不周或設計不良造成虐待或是生病達到違反規定之狀況,動保處後續是否會有裁罰或限期改善?
處長也表示,已請動保團體提供相關原始資料,函轉Xpark要求做出相關回應,而如有明確違反動保法相關條例也會進行裁罰。
#寵物葬區規劃及設置
苗栗縣近日已設置犬貓動物焚化爐,焚化後骨灰可在園區內樹葬及灑葬,未來將爭取經費規劃納骨塔,提供寵物火化、安眠場所,讓寵物從出生到往生,能有妥善關懷照護。
養毛小孩已經是台灣人在陪伴自己時的選擇,根據台灣寵物行業白皮書2019年版,光是寵物貓狗就佔有232萬隻,而在寵物照護上的需求也日漸增加。
其中飼主最在乎的需求寵物生與死佔46%,而動物權益意識增高,飼主對於毛小孩死亡後埋葬及追念的方式更加看重。
局長說明,桃園新屋已準備成立第一座核准設立的私人寵物焚化爐,後續市府也會擬定作業要點。
而智翔認為,除了私人焚化及安置設施,也可研議設立公立的焚化爐能提供民眾更多的選擇,讓人與動物相處的環境更友善。
#寵物保險進度
延續寵物照護上的需求問題。
上個會期智翔詢問桃園的寵物保險狀況,收到回覆表示會由2020年開始編列預算,由2021年開始執行,內容包括醫療保險與喪葬費用,而預算規模則根據過去桃園市貓犬領養的數量,規劃1700隻貓犬的領養數量,1隻以900元計算,約153萬。
這會期持續來盯緊進度,了解後續研擬的狀況如何。
處長說明,今年初有跟台北市討論,但有在實行的狀況下有部分考量,後續標案甫上網尚未結標。
智翔督促農業局加快腳步實施,提升動物照護環境,打造真正的動物友善城市。
樹木 育苗 場 在 陳光軒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光軒上任以來,因多次受到民眾陳情路樹修剪的問題,所以多次請縣府農業處檢討甚至提出質詢,要求縣府農政單位多做相關專業的教育訓練,避免再有「砍頭式」、「腰斬式」的修剪造成對行道樹的危害,農業處也照我的建議,每年都辦理至少兩場樹木修剪的教學課程,但我發現類似的樹木修剪爭議新聞及陳情事件依然層出不窮,在查詢相關自治條例及作業辦法後發現苗栗縣並無相關的行道樹修剪作業規範,所以我要求農業處長陳錦俊,應立即研擬「苗栗縣行道樹修剪作業規範」,讓行道樹的維護修剪能更專業精進,照顧樹木更兼顧美感。陳處長也即刻允諾,會馬上著手研擬相關的作業規範。
樹木 育苗 場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持人: 李基銘
實習主持人: 何佳芸、 高玉霖(國防大學新聞系學生)
本集主題: #陶藝創作展 陳妍臻 (Yan-Jhen Chen)專訪
細微末節間的重複現象
創作者陳妍臻來自苗栗,幼時於鄉間田野中成長,她的兒時記憶中,沿著家門口出來即面對著緩緩的山坡,另一邊則盡覽著廣大遼闊的稻田。尚未搬到那喧鬧的台北前,她的生活被大自然的環境所環繞著,無論是下課時撿取松果,在經常有昆蟲出沒的遊樂器材區玩耍、去學校後山探險、幫忙家裡農務等。
每逢週末假日,陳妍臻與姐姐們常花約3個鐘頭的路程,到十公里遠的外公家遊玩,從田野小徑直到水泥砌成的道路,常一路望著天空唱歌、聊天,閱覽大自然的景色,因而養成這不經意時顯現的習慣:她的目光總會不自覺得,找尋週遭自然環境間的細微變化。
陳妍臻就讀高職時,主修數位媒體動畫,當時因緣際會下進入了畫室,而開始了純藝術的學習。這也是她第一次接觸陶藝的地方,因為在畫室裡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日子,日後進入大學時,便更加對陶藝及雕塑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期間的創作主題,陳妍臻皆以自己為中心發展,來感受家人、朋友及外在,給予她內心的想法,作為起初創作的養份。直到升上研究所後,她漸漸從過往的創作脈絡裡,挖掘到自己潛意識裡一直關注的題材。
喜歡攝影的陳妍臻,以拍照的方式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捕捉起來,將鏡頭作為她的眼睛,把雙眼所看到的事物紀錄下來。但對於當下所產生的心情與情感,往往難以呈現在一個畫面中,內心的想像更是無法用影像的方式保存。創作,能夠使她心中所有想像具體化呈現,而陶瓷這媒材擁有可保存千年的特性,讓一瞬即逝的風景、甚至是記憶的消退,不會再因為時間而消逝。
親手捏塑的真實感 豐盈了自己
陶土是陳妍臻人生轉折的初始點,代表著新生。初次接觸陶藝時,她感受到這媒材竟充滿了能量,無論是土本身的韌性,或是她本身的力量,在施做的過程的捏塑、堆砌、刮土的動作,都讓她在其中感受到真實的自我。每一次的創作都代表著對自己新的認識,也包含著生活中所帶給陳妍臻的感動、體悟,還有挑戰。
「我不喜歡重複,而我的生活和創作中卻充滿了重複性。」陳妍臻每日從住家到學校之間往返的日常生活,就像是卓別林在《摩登時代 》中飾演的角色般,重複又乏味。即使不是在創作,她也常常輪播著同一首歌、同一齣電視劇,就像上了癮般的,即便她聽過、看過無數遍,還是得要撥放著甚麼,才能夠使她的內心感到安定,常常因為循環多次培養了慣性,如果一天沒有聽、沒有看,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
她跟重複不斷糾結著,於是她便開始從看似充滿重複性的生活裡,尋求微小的差異性。就如同安迪‧沃荷的《康寶濃湯罐頭》,是生活中常見的罐頭食品,也是經常在電視廣告中、大賣場出現的大眾商品,即便看似重複,其實仔細地檢視,當中必然發現有些微的差異。
習以為常的事情 未必如此
陳妍臻的創作動機,來自於某次與父親一起除草時的事件,當中對一種植物所產生的好奇,使她開始注意到:原來習以為常的自然生態象,都是以人為的角度,將它合理、想像化了,察覺了現實上與想像中的差異,當下的打擊也觸動了她,終於明瞭到自然之於她的意義。
當時她在山谷間看到許多樹木被藤蔓覆蓋著,好似自然編織而成的綠色地毯般,便慣性的將大自然的「美景」視為理所當然。陳妍臻描述了當下的情景,那時父親教她如何將野櫻花樹上的爬藤植物除去,她才驚覺一棵樹長得再好,若只要被爬藤植物纏住,爬藤植物會為了生存攀爬至樹木的頂端,包覆並阻礙樹木的生長,使樹木被攔腰折斷、或是見不到太陽慢慢枯死,無法長久存活。原來這爬藤植物名為「小花蔓澤蘭」,導致其它植物難以生存,影響了自然的生態。
關注日常生活的細微處
在我們的生活週遭,有許多細微渺小的自然生態,也許大家都曾和陳妍臻一樣,不自覺地用人為的慣性將自然的視覺表象加以合理化,將自然美景當作為生活娛樂的一部分,而遺忘其存在的根本價值與意義。陳妍臻也希望透過她的作品,能使觀者重新認識生活當中,對生態、對人們而言,最重要的小事。
陳妍臻簡歷:
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研究所 (碩三)
長榮大學 美術系-立體組 畢業
復興商工 美工科-電腦繪圖組 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