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里民服務預告】
📣10月21日(三):長榮聯合里之「國華里」
國華里簡介:
一、里名沿革:
本里由榮檜、北杏里合併而成,轄內在日治時代取名為檜町,取名檜,是因阿里山所產之紅檜,都在營林所製材加工,昔日轄內有省立醫院等機關,因國華街為本里精華區,故命名為國華里。
二、里界概述及面積:
本里東以文化路與中央里及北門里為界,北以縱貫鐵路與北榮里為界,西以忠義街與番社里為界,南以中山路與文化里為界,面積約0.195平方公里,劃分為12鄰。
因地緣因素,本里是木材集中加工與買賣區,位於阿里山線森林鐵道以北現今仍為製材廠、鋸木廠等行業。林森西路兩旁從前木材商行林立,是有名的木材專業街道,大部分里民從事木材買賣,生活富裕,地方繁榮。檜木,是木材中的極品,也是阿里山的產品,日治時代,使用(阿里山)森林鐵道運至本里及附近地區,集中加工、製材、販售。自民國37年阿里山木材伐盡後,木材商行隨之沒落,今日已與一般商店街無異。
據傳,清領時期稱本地為「外甲場」,為軍隊操兵的場所。日治時代變為繁華地區。如今高樓大廈林立,店舖櫛比,為商業精華區,每到夜晚霓虹燈閃爍,逛街的人群擠得水泄不通。
三、機關概況與宗教:
北興陸橋下,設有長榮、北興聯合里辦公處,為里民提供服務。
轄內有台灣銀行嘉義分行、合作金庫銀行嘉義分行、華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順安宮為里民信仰中心,主祀:五府千歲、玄天上帝。
四、本里特色:
(一)外教場(教場埔):
位於中山路北側,今臺灣銀行附近。教場為軍隊平日操練及處決犯人的場所,嘉義市有兩個教場,「一在北門內關帝廟前,一在西門外文廟邊舊社學之右」(周鐘瑄,1962:127),本教場即在嘉義城外,故稱外教場。據老一輩說在本地處決的屬輕刑犯,重刑犯則在教場處決。
(二)慈濟宮:
主祀五府王爺,原在民宅奉祀,後建神壇稱天地河宮,由於信徒日多,道光23年(1843)張海諒等發起建廟,改名為慈濟宮。(祠廟名鑑,1933:155)當地居民又稱此廟為外教場王爺廟,昭和9年(1934)重建,日治末廢廟時廟堂建材被梅獅買去重建彌陀寺,二戰後民國35年復廟,60年重建為現在廟貌,今廟中存有一古碑「慈濟宮捐題碑記」,碑中捐款人來自東門街、西門外、北門外、后庄等地,(何培夫,1994:178)可見當時信仰地域廣闊,香火鼎盛。又廟外有一棵老榕樹,據說是外教場用來吊人頭的地方。
(三)中正公園(中山堂):
位於本里中間,日治時代為嘉義市公會堂,創建於大正9年8月20日,地址為榮町二丁目36番地(市要覽b,1985:53)本為財團法人,昭和8年移交市政府經營,當時佔地3647坪,建地有358坪,有全台灣最大可容納1000多人的餐廳。(市要覽a,1985:11)二戰後把公會堂改為中山堂,宓汝卓市長並將此闢為康樂區,附設圖書館、球場等,「康樂暮鼓」成為嘉義八景之一,其後嘉義縣救國團、軍人之友社及國軍英雄館均設在此地,民國71年嘉義市升格後,將本地(10號公園預定地)收回建設為中正公園,於72年破土開工,78年完工,今公園內有一露天音樂台,為本市一些藝文活動表演以及選舉發表政見的場所,假日常為嘉義地區外籍勞工聚會的地點。
發布單位:嘉義市西區公所
服務電話:2259253
榕樹買賣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剪紙,在舊社會有祝願、萬象更新的寓意;今天,會是怎樣的存在呢?
受嫲嫲影響,剪紙藝術家Laura自小便學習剪紙;由最初的傳統圖案,發展到今天有自己個性、融合不同想像的新派紙藝。而今期 #就係香港 隨刊附送的《如果榕樹頭有墟市》Pop Up剪紙,便是出自Laura的手。對一直接受平面剪紙訓練的她來說,設計立體紙藝,原來是個新嘗試。
「知道這個剪紙題目後,我便多番到榕樹頭公園觀察。其實我平時常常經過這裡,只是不會故意走近,頓時發現原來這裡很大,茂樹參天,有很多不同種族的人聚集。」在《如果榕樹頭有墟市》中,Laura精心設計了前、中、後景,由簡單到複雜,呈現了榕樹頭天后廟前有炒栗子車仔檔販賣的想像。她鬼馬地說:「天后廟附近有超級多部CCTV,加起來起碼有10部。如是,買賣東西應該不會被人呃秤吧!」
製作這份榕樹頭Pop Up剪紙的過程中,令她不禁重新思考香港的公共空間和休憩場所的狀態與未來的可能性:「我真的希望香港的公共空間可以更熱鬧,有更多人聚集,有更多墟市。期待更多真人發聲的百科全書與自己對那種疑似專業知識的懷疑。」
#就係香港2019春季號現已出版 #letsSpring
更多本期精彩內容及立即預訂👉🏻shop.beinghongkong.com
榕樹買賣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信報456
大笪地
聞九龍旺角設置的行人專用區會取銷啦。記起那年代,油麻地榕樹頭及那截廟街便是「九龍大笪地」,人称為:平民夜總會。這種黃昏至夜間的老百姓戶外活動,由來已久了。中國各地方城鎮鄉村都有。北京大首都有「天橋」,十分聞名。
廟街大笪地重點戲有:賣武。賣武,其實包括了賣跌打藥,補藥,壯陽藥。舊時的賣武,無論拳腳、棍棒、刀鎗都真功夫來。看得街坊眾口定目呆。後來,加了雜耍,亦是一流功夫。加入了「魔術式手法」很多技巧,如空手截石,都是手快過眼的魔術!其次便是講故(講古),講故事乃一門高深技術,包含了:群眾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修辭學、倫理學等等。那位講故佬,由開檔至收檔、能掌握了圍看的人群心理,無論路过者,專誠來者,皆被他的聲線、肢體語言,說話內容吸引著。他所講的。不過是家喻戶曉的坊間故事,如《三國,水滸、西遊》等。有時講下:包公、施公、彭公案,暗示下社會之不公,說到關口,一定停下來,先做一輪買賣,賣涼果、跌打丸、補身丸都有。賣關子是吊眾人胃口、買左一毫幾仙,講故佬才再講,這是他手法揾食。章回小說,在回目尾便有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同一道理。大笪地講故,出了個方榮老先生、受聘入了麗的呼聲播音台講民間小說,很受歡迎。現在, 廟街大笪地講故式娛樂,沒落了。
另一類民間娛樂是歌舞,今日「大媽」在旺角載報載舞引來反感。當年,亦有妙齡少女穿得惹火,隨新潮音樂起舞,很少街坊反對的。同年齡有關?同政治取向有關?西曲之外,當然有廣府人喜愛之粵曲。陣容鼎盛呀!很多音樂師傅都來。唱家班不乏潛龍伏虎。聽聞,油麻地一地竟有幾十班呀。現在,九龍郵政總局鄰巷,仍有帳幕,晚晚有人唱粵曲的。旺角今天似乎沒有此類表演了。
街頭賣藝,必有雜耍。廟街的小型,有些個人演出有些國體演出。成龍、洪金寶、元彪等都是學舞台北派演出的,好些雜技晚晚看,都鼓掌呀
重有,賣髮乳的「大儍」,表演用髮蠟、髮乳梳「大裝」(貓王裝),吸引好多人看的。
香港區港澳碼頭也有大笪地,食檔多(好味?)還有平民做西褲、恤衫、西裝,生意好好。
港九大笪地「主菜」乃係「照田雞」,即是看相、算命同測字。有幾十街邊檔之多。這班師傅都是「心理醫生」。鑑貌辨色,知道來客七成心理。很多是「大陸下來之江相派」老江湖。我圍觀是想學習「咀頭,、應变、捉心理」真是偷到師的。一直不相信有所謂「命、運、風水」,卻相信:有之於內,形之於外,偷師者,「偷」老師傅之機靈及觸角靈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