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Facebook 首播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
#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 」
#極端主義者的腦部實驗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哈米德(Nafees Hamid),哈米德認為,要建立一個反極右主義或反白人至上主義者侵略的機制,必須先了解極端主義者的心理和思想,他花了七年時間,執行一個不可思議史無前例的臨床實驗,哈米德勸說並邀請了超過70位IS和蓋達組織的成員,以核磁共振MRI掃描極端主義者的腦部。他表示並未發現,他們有任何心理疾病的徵兆,但發現到讓這些人想為信仰而戰而死的線索。
{內文}
2月19日德國<哈瑙鎮>水菸吧,一位極右派槍手埋葬了九條人命。
(MUHAMMED\槍擊生還者)
那個男子進門之後,朝另一邊開槍把他們全部殺死,然後他來到我們這邊,他直接向他看到的所有人頭部開槍,我躲在牆後面 他向我的手臂開槍
(槍擊案現場)
趕快走 趕快走 幫幫我們,這裡需要醫療協助,這裡需要醫療協助
美國在2019年八月不到24小時,連續發生兩起大規模槍擊案,逾30條生命消逝,21歲白人主嫌克魯休斯和24歲白人男子貝茲,自許它們的行為是「力阻墨西哥人入侵德州」。
(川普\美國總統)
我曾因為使用(移民)「入侵」這個字眼而挨轟,但他們確實是「入侵」啊
和新冠肺炎一樣,在全球擴散 腐蝕生命的是越發煽動的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血腥暴力。
(<紐約時報>專題報導)
再一次,我們在毛骨悚然的新聞中醒來,大規模槍擊傷亡嚴重,El Paso德州
Wal-Mart槍擊屠殺的消息進來了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我們有能力也有職責拯救生命,但關鍵是我們必須改變,在類似槍擊案後的話語方向
他是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哈米德(Nafees Hamid),哈米德認為,要建立一個反極右主義或反白人至上主義者侵略的機制,必須先了解極端主義者的心理和思想,他花了七年時間,執行一個不可思議史無前例的臨床實驗,哈米德勸說並邀請了超過70位IS和蓋達組織的成員,以核磁共振MRI掃描極端主義者的腦部。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我們並未發現,他們有任何心理疾病的徵兆,但我們發現的是,讓這些人想為信仰而戰而死的線索
所以關鍵在於"是什麼啟動了","人決心為極端主義信仰而死","而痛下殺機呢"?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我們都有非常熱衷擁抱的信仰,這些信仰讓我們不惜代價去捍衛,猜猜看,伊斯蘭聖戰士也有想捍衛的信條,他們甚至願意用暴力去捍衛它,白人至上主義著也有其捍衛的信條,(例:只歡迎白人居住/禁止各種族通婚)
了解極端主義者捍衛的信仰和教條後,接著展開兩場實驗。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實驗從球賽開始,我們將某些受測者,極端主義傾向稍低的人和其他3位球員,放在一場球賽裡,他們先彼此傳球,像這樣幾回合之後,半數球員會被排擠在球賽外,而另一半的球員會假裝視若無睹,而這時,就是我們要以MRI掃描極端主義份子腦部的時刻
MRI掃描時,特別針對大腦中處理"個人信仰"的區塊,當個體最捍衛最熱衷的信仰或價值被提起時,大腦右下方區域就會特別活躍。接著,奇妙的結果發生了。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當他們(極端主義分子)被孤立於球賽外後,有一件事很特別,右下方區塊居然也亮起來了,換句話說,當他們覺得被孤立時,那些他們想用生命而戰而死的信條,立刻一條接著一條出現
實驗一發現,"被孤立"會引發人抓住報復性的偏執信仰,甚至更進一步以暴力,來報復"被孤立"的現象。
(實驗二/同儕壓力)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下一個實驗,我們找來30位極端主義傾向極高的蓋達相關組織份子,給他們一份量表,像這樣,我們請他們寫出他們願為堅信的信仰教條而死的級數,然後我們給他們看,他們的同儕,穆斯林親友,他們寫出(願為信仰而死)的級數,當他們一面了解同儕的級數(很低)時,我們一面掃描腦部
這回掃描的是,當人們極度想使用暴力時,大腦中間會關閉,停止運作的這個區塊,這個區塊關閉時,代表他們的大腦關閉了其他方案,關閉了溝通的可能性,此時腦中的唯一方案 就只有"暴力"。那麼要如何重啟他們腦中其他的可能性呢?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當我們告訴受測者,他們的同儕親友並不那麼願意採用暴力時,原本關閉溝通的這個區塊重新啟動了,更特別的是,他們同時也降低了原本極度要為信條而死的心態,降到和他們同儕一樣的低級數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原來極端分子能夠被改變,一旦他們發現自己沒有"被孤立",且一旦外界有群體願意不放棄,不斷地與他們對話,告訴他們有更多人其實,"不支持他們所信仰的價值"時。心理學家哈米德這個史無前例的實驗,對當前社會要如何面對極端主義者,有重要的兩大前瞻策略。
(哈米德\美國認知心理學家)
第一,別定罪所有的極端團體,若你看見或聽見親友或追蹤的網友用言論在定罪,挑戰他們的言論,第二,尋找並且放大那些譴責暴力的聲音,這類譴責暴力的聲音
能讓想施行暴力者回頭
臨床實驗證明"孤立"能激化極端主義者的暴力行徑,"同儕的對話與勸說",能讓極端主義者回頭,換句話說,後天性的刺激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力更大,包容和接納 而非仇恨,能改變一個暗黑者的心。
而這樣的論點,其實和奧斯卡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與Disocovery頻道,透過歷史和心理實驗製作,而製作的<仇恨的起源>論點有重要的相同之處。
(仇恨的起源\Discovery紀錄片)
2014年艾略特羅傑爾殺了6個人,然後就自殺了,他還造成其他14個人受傷,加州伊斯拉維斯塔。我的人生有多悲傷多不公平,因為女生都對我沒興趣,其他大規模槍擊要犯也常有這些狀況,他們不容易對同儕產生情感,或把他們當人類看待,這點其實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他們能對同儕產生情感,首先他們就不會覺得自己被他們孤立了,再來,他們就無法對他們開槍了
有兩個真實案例能讓我們思考"極端主義份子"是能夠被改變的。美國一位連續霸凌同學的國中生,被一位老師理解和對話後,重新思索"原諒"和生命意義,還有,一名知名仇恨宗教團體的女性領袖,因為和一位猶太部落客展開社群上的對話,最後
她決心放下26年堅持的仇恨之路。
(仇恨的起源\Discovery紀錄片)
我們可以召喚天性中好的一面,我們可以擺脫仇恨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