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老師您的用心與分享
分享給需要的學生、老師、家長
粉絲投稿,歷史科補教:馮敬之老師
110年學測歷史科重點整理與考猜
請高三生一定要看喔!
明天(1/22)就是高三學測了,今年是101課綱的最後一屆,許多學生都以為考題會比較困難,其實只要掌握住幾個大方向和基本觀念,歷史24題全部拿到分數絕不是難事。
一、對每年的考生而言,前一屆的學測一定是具有指標性的考題,今年亦不例外,尤其是最近這兩三年,教育部推動108課綱不遺餘力,學測的考題也向108課綱靠攏,題組題的增加,文章字數的增加,都在在顯示素養題影響學測頗深。所以練習前三年的歷屆考題,瞭解題意題幹以及選項的意義,是面對今年學測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環節。
二、去年(109年學測)學測歷史考科,題目分布比例正常:臺灣史6題、中國史8題、世界史10題,算是頗為平均的題目分配,與前兩年題目分配差距不大,也就是說在臺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的題目分配比例上,應該是不致於差太多的。但是特別要注意的是,題組題的增加。從106年學測開始,只有13題是題組題,到去年(109年學測)已經有36題(整整一半)是題組題,題組題的增加量之大,若是沒有時常練習並熟悉歷屆試題,可能會使學生在當下現對考題時,會稍微地不知所措。加上題組題大致上都是混合題,且圖表眾多,一題題組中同時包含史、地、公的觀念,考驗學生對於觀念統合的能力,與圖表的判讀能力。但同學其實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只要能掌握基本觀念與解題技巧,面對難題也是游刃有餘、迎刃而解。
三、#臺灣史:
就臺灣史而言,109年學測出了6題,與往年相差不大,6題中拿原住民考鄭氏家族1題、清領前期1題、日治3題、戰後臺灣1題,由此可知,#日治時期 一直都是學測的大考點,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範圍。108課綱非常重視原住民與外人和漢人的互動,今年很有可能出與原住民有關的考題,另外考生們可以注意國際競爭時期荷蘭人在台的國際貿易,以及鄭氏治台時的建設;清領前期的對口貿易與行郊,以及宗族和宗教的發展、清領後期開港通商後的經濟建設也很重要,尤重沈丁劉三人治台時的措施;日治時期依然不能忽略內地延長主義時的社會運動,皇民化運動雖然是老對手,亦不能輕忽;#中華民國在臺灣 最重要的就是經濟發展,請考生一定不能忽略。
四、#中國史:
中國史去年出了8題,依據課綱「略古詳今」的精神,秦漢以前只考1題,而且是考道家儒家的淵源問題,屬於題意解讀的判斷題,符合108課綱的命題精神,史前到三代完全沒出題,108年出了1題,107年則完全沒有出秦漢以前的題目(包括秦漢),由此可知,針對學測考題,秦漢以前的部分同學們可以大致上看過即可;魏晉到隋唐在去年也未出題,前年則出了唐宋之間的考題1題,因為對於中國中古史的部份(也就是魏晉到隋唐),只需注意大方向與大觀念就好,例如魏晉時期的世族政治、唐代的安史之亂等。特別注意,因為108課綱中對於人口的移動有特別的章節來介紹,所以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三次人口的大移動,都是有可能出題的範圍。宋代以後就符合「#略古詳今」的精神,故宋、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與社會變遷,都是需注意的方向。盛清的政治考題傳統上出題較少,清末的戰爭條約與改革和革命運動,就是比較需要注重的考題。明中葉和清代的國際貿易、外籍傳教士的訪華,符合108課綱的重點,請特別注意。中華民國建國後的政治、經濟,以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立後的外交關係與內政,更是出題的大重點,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文革與改革開放,都是學測考題熱愛出題的範圍。
五、#世界史:
109年學測的世界史共10題,也是遵循著「略古詳今」的路線,並且以108課綱中人群的交流與移動為主軸,所以西洋上古史的部份完全沒有出題,中古歐洲與拜占庭帝國也未出題,但是伊斯蘭文化卻考了2題,禁止崇拜偶像與阿拉伯統治東南亞,因此今年有可能將重點放在十字軍東征與蒙古西征。進入到西洋近代史之後,大部分的考題皆與人群的移動與交流有關,#地理大發現與貿易大三角、印刷術的傳入與和宗教改革,最後20世紀考了1題戰間期。綜合而論,109年學測的世界史考題部分,已經非常偏向108課綱的出題模式,所以考生們在最後一天準備時,一定要著重在西洋近代史與世界現代史的部份,尤其以宗教信仰的比較,例如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仰、 #舊帝國和新帝國主義的比較:地理大發現和列強瓜分非洲、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流傳等,皆是符合新課綱的考題。傳統上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9世紀的歐洲局勢,都是考題會出的大重點,同學們還是要多加留意,文化和政治都應該依照年代熟記,每個文化和時代背後的意義知道即可。世界現代史的部份,一戰二戰的起因、戰間期的歐洲社會,以及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和1960年代以後出現的 #民權運動與學運,都是出題的大方向,一定要注意。
六、#時事題:
臺灣史可討論 #前總統李登輝過世、蔣經國日記出爐,兩人與台灣民主化發展有極大關係,題目可以運用日記內容,考台灣民主化發展的觀念。香港問題跟威權統治也可能入題。世界史則可能從疫情時事入手,包含黑死病怎麼傳入、傳出;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帶病毒去美洲,#病毒傳播路徑跟地理歷史結合,也可能涉及國際缺工,過去黑人的移民問題。「文字要練強、閱讀量增加、圖表題絕對不會少」,考生可運用刪去法,圈出關鍵字,從答案看題目等考試技巧,自然無往而不利。
七、考試技巧
1.年代判斷:基本上只要把年代圈出來,答案已經出來一半了,所以看題目一定先找年代。
2.圈關鍵字、句:關鍵字句一定要圈,不但可以幫助自己判斷題目,在寫完後減扎也可以馬上知道自己哪裡判斷錯誤。
3.刪去法:學測考題4個選項通常是可以先刪掉2個選項的,所以刪去法可以有效的幫助考生選出正確答案。
4.從答案看題目:因為學測考題題組眾多,題幹敘述較長,動輒8行10行,因此對於分秒必爭的考生而言,閱讀大量文字或史料但是抓不重點是大忌,所以我們可以倒過來閱讀,先看問題與答案,再回過頭去看題目敘述,瞭解問題要問什麼,再去圈關鍵字來答題,必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請同學千萬不要忘記。
5.理性的邏輯判斷:很多同學會說就算刪掉剩兩個答案還是會選到錯的那一個,這是侯你就需要邏輯的判斷能力了,當你在選擇答案時,必須要判斷這兩個答案哪一個較不合理,就一定是錯的,所以理性的邏輯思考是很重要的事。
結語:大家努力了整整兩年半,就是為了明後兩天考試,希望大家的社會科都能考到15級分,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加油加油加油!
#這一篇打了我整整兩個晚上
#熬夜到眼睛都紅了
#高三再努力兩天
#就自由了
#加油加油加油
條通商圈範圍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選舉沒用了,就不選吧!── 香港的「動員戡亂」元年】
過去一星期,香港接連遭受重鎚打擊。已在《國安法》立法前緊急解散的「學生動源」,幾個前成員夜間被警方拘捕,指控他們觸發《國安法》; 曾經策動「佔領中環」和協調民主派初選的戴耀廷教授,也接到香港大學的解聘決定;林鄭政府也在近日宣佈,要將本來在9月初的立法會大選押後一年,同時還有十多個參選人被選舉主任取消選舉資格。
每一件事對香港都是破天荒。以言入罪如果成真,沒人安全,已經不是示威暴力還是和平的問題,而是倒退到思想不同步,都可能變成「思想犯錯」(thought crime);戴耀廷是終身制教授,這個制度是在保護學者可以發言或自由研究,即使言論或思想不受主流歡迎,也不會被「多數人暴政」剝奪其學術自由。
政治清算大於一切,香港大學甚至廣義的香港,不知如何還能在國際宣稱自己有學術自由、與普世學術圈子接軌?然後選舉本質其實是香港民主陣營的鴉片,現在取消了,以純博弈的角度來看,對政權而言也可能是得不償失。一直以來的半民主選舉,其實令政府可以通過與民選議員合作,補充自己未經民選產生而不足的政治合法性(legitimacy)。在議會的共謀下,很多議員會變得保守、與民間脫節、身上的官僚屬性就慢慢增加,這就無形中增加了民主陣營的分化點。極權操作之下的民主諮詢選舉,對所有人都是誘惑。外國人頭腦簡單,往往視選舉為文明指標之一,過去二十多年,香港都被視為自由城市,因為怎說都好,有選舉。
選舉對選民當然也是誘惑。
施密特(Carl Schmitt)看不起選舉,一些受其影響的新左派威權學派,也吸收這種反選舉情結。他們總是據此大聲批判西方,認為選舉只是假授權,在興高采烈的競技場,人們以為那裡真的上演生死較量,但賽果早就在檯底下決定了,真正重大的決策骰子早已擲下。西方民主是否真的如此消極,我們不知道,但作為香港人,香港的選舉確實如此消極。
因為立法會有一半議席,都是義大利法西斯式的「業界代表」小圈子選舉。小圈子代表和民選議員混在一起,再包攬於整個治港結構,便和光同塵,人人都沾上一定合法性和罪孽。對民主改革熱切追求的團體,最終都會因為獲得體制一定程度的接納,而成為其一部份,久而久而之就順從了時間靜止、維持現狀的邏輯。立法會議員,有重重體制規條,令他們提出的立法草案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要「創制」是很難的,不過阻礙政府運作則是有可能。這半年來,公民社會就醞釀選舉勝出之後,在議會運用財政預算案否決權,令政府無法取得新一屆的財政預算,使整個體制陷入危機。而北京也馬上反應,認為這種想法是要「奪權」。
本來這個廣義制度文化政治設定,非常有效,好像會延續到永遠,它最後敵不過天然的世代交替,新一代有新想法,而且沒有負累。他們從2010年代開始衝擊這種勾結共謀的制度,一方面批判反抗政府、一方面逼迫保守的泛民主派──畢竟新一代也是選民,甚至自己會成為一支政治勢力。所以保守泛民自己也新陳代謝、內部分裂。在政治衝突越來越厲害的新常態,政治從業員也要比較像「抗爭者」,否則會跌票,不再受歡迎。
老牌民主派政黨民主黨的老牌議員黃碧雲,就在七月間舉行的民主派初選低票落選,被迫表示不再參與來屆選舉,但其同黨的新生代鄺俊宇、許智峯等,票數仍然堅挺,因為他們較多出現在抗爭現場,平時活動亦較活躍。你很難想像,在一兩年前,許智峯因為在議會裡抗爭「太激烈」而遭受黨內保守大老迫宮,差點要跪玻璃認錯的慘況;現在你做得不夠激烈,外面的選民不會放過你。
民主派選民的內涵,已經由思想信仰層面,擴散到行動層面。民主派選民的倫理,不只是信仰民主與否,而是通過抗爭和犯法的規模,在過去兩三年已經急速擴大。香港的犯罪人口很少,但犯法人口很多,如果你作為他的代表,也不像一個行動者,沒有一點 outlaw 的意味,支持者就不會買單。這個決定性、由下而上的文化影響,已經取消了選舉以往的維穩氣質。
押後選舉的表面名目,是香港疫情控制不到,新症日日破百,但其實造成這個結果的,是政府自己不封關,過去任由了二、三十萬「免檢人口」進出,說詞是全面封關「有困難」。總之,這次押後選舉,又是再一次實施「法外之法」,像早前的《禁蒙面法》,也是特首引用《緊急條例》自行擬定。基本上法庭和立法會都不能干預,香港特首擁有國家級的、超越所有機關的權力,是一個小凱撒,當然在小凱撒上面還有很多的奧古斯都。
說是押後一年,但在一年之間會發生甚麼事?可以肯定的是公民社會將進一步被襲擊和肢解。在一兩年之間兩度引用《緊急條例》,不選舉、四處抓人,這便是沒有名字的「動員戡亂時期」。香港回不去了,以前的香港可以維持門面,是北京准許,現在不行,一方面是外交政策的總路線已經改變,二是因為香港內部形勢也改變:選舉不只無法形成能與北京勾結共謀的保守民眾,反而成為激進民眾爭相顛覆的目標。在2016年,首度有提倡獨立的候選人被取消資格,事後體制內學者坦言,此舉是不能讓立法機關成為任何人「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基地。
循此思路,有關舉措,是因為判定香港選舉已經失去了定海神針的作用,政治風險飆升,所以不能讓它留著成為禍患。循此,除非香港內部外部形勢有戲劇性改變,否則對當權者來說,港英末年延續到2016年的半選舉制度,之後也難言可以「安全」,對草木皆兵的政府來說,何時都不安全,而且會越來越覺得不安全。選舉是否只會押後一年?之後邁向無限期停擺亦有可能。中國和香港對這制度有完全不一樣的前設和想法。中國認為香港以前那種狀態是特權,類似清朝皇帝給你一口通商,是特許給你的恩賜;香港人則認為自由和人權本來就是普世,以前有的,今日也應該有。所以北京想的是政治利害,而香港人則拿著《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去逐字為自己的權利辯護。
當北京無法再忍受香港人的要求和行動,神聖的「制度」和「文本」可以一夕消失;但對中原主義的北京來說,這也不是剝奪你,而是「回復原狀」,收回本來給的互市特權,這是他的主權範圍。
對於本來有半選舉去自我麻醉的香港人來說,這套儀式令人有參與感、令人有當家作主的幻想,也是一種抗爭方式。沒人會完全放棄選舉,只要儀式開放,終會有人參加。然而原來有得參加的,現在也逐出了。(溫和民主派的代表人物公民黨楊岳橋也首度被取消資格)。
在「制度停擺」的靜穆之中,佔香港大多數的溫和派、社會賢達,一直依靠文化美沙酮才勉強撐得下去的他們,望見如此,內心會起怎樣的反應和轉變,也許才是真正政治風險的所在。香港變了很多,然而更大的變故可能還在歷史的前頭等著。
條通商圈範圍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選舉沒用了,就不選吧!── 香港的「動員戡亂」元年】
過去一星期,香港接連遭受重鎚打擊。已在《國安法》立法前緊急解散的「學生動源」,幾個前成員夜間被警方拘捕,指控他們觸發《國安法》; 曾經策動「佔領中環」和協調民主派初選的戴耀廷教授,也接到香港大學的解聘決定;林鄭政府也在近日宣佈,要將本來在9月初的立法會大選押後一年,同時還有十多個參選人被選舉主任取消選舉資格。
每一件事對香港都是破天荒。以言入罪如果成真,沒人安全,已經不是示威暴力還是和平的問題,而是倒退到思想不同步,都可能變成「思想犯錯」(thought crime);戴耀廷是終身制教授,這個制度是在保護學者可以發言或自由研究,即使言論或思想不受主流歡迎,也不會被「多數人暴政」剝奪其學術自由。
政治清算大於一切,香港大學甚至廣義的香港,不知如何還能在國際宣稱自己有學術自由、與普世學術圈子接軌?然後選舉本質其實是香港民主陣營的鴉片,現在取消了,以純博弈的角度來看,對政權而言也可能是得不償失。一直以來的半民主選舉,其實令政府可以通過與民選議員合作,補充自己未經民選產生而不足的政治合法性(legitimacy)。在議會的共謀下,很多議員會變得保守、與民間脫節、身上的官僚屬性就慢慢增加,這就無形中增加了民主陣營的分化點。極權操作之下的民主諮詢選舉,對所有人都是誘惑。外國人頭腦簡單,往往視選舉為文明指標之一,過去二十多年,香港都被視為自由城市,因為怎說都好,有選舉。
選舉對選民當然也是誘惑。
施密特(Carl Schmitt)看不起選舉,一些受其影響的新左派威權學派,也吸收這種反選舉情結。他們總是據此大聲批判西方,認為選舉只是假授權,在興高采烈的競技場,人們以為那裡真的上演生死較量,但賽果早就在檯底下決定了,真正重大的決策骰子早已擲下。西方民主是否真的如此消極,我們不知道,但作為香港人,香港的選舉確實如此消極。
因為立法會有一半議席,都是義大利法西斯式的「業界代表」小圈子選舉。小圈子代表和民選議員混在一起,再包攬於整個治港結構,便和光同塵,人人都沾上一定合法性和罪孽。對民主改革熱切追求的團體,最終都會因為獲得體制一定程度的接納,而成為其一部份,久而久而之就順從了時間靜止、維持現狀的邏輯。立法會議員,有重重體制規條,令他們提出的立法草案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要「創制」是很難的,不過阻礙政府運作則是有可能。這半年來,公民社會就醞釀選舉勝出之後,在議會運用財政預算案否決權,令政府無法取得新一屆的財政預算,使整個體制陷入危機。而北京也馬上反應,認為這種想法是要「奪權」。
本來這個廣義制度文化政治設定,非常有效,好像會延續到永遠,它最後敵不過天然的世代交替,新一代有新想法,而且沒有負累。他們從2010年代開始衝擊這種勾結共謀的制度,一方面批判反抗政府、一方面逼迫保守的泛民主派──畢竟新一代也是選民,甚至自己會成為一支政治勢力。所以保守泛民自己也新陳代謝、內部分裂。在政治衝突越來越厲害的新常態,政治從業員也要比較像「抗爭者」,否則會跌票,不再受歡迎。
老牌民主派政黨民主黨的老牌議員黃碧雲,就在七月間舉行的民主派初選低票落選,被迫表示不再參與來屆選舉,但其同黨的新生代鄺俊宇、許智峯等,票數仍然堅挺,因為他們較多出現在抗爭現場,平時活動亦較活躍。你很難想像,在一兩年前,許智峯因為在議會裡抗爭「太激烈」而遭受黨內保守大老迫宮,差點要跪玻璃認錯的慘況;現在你做得不夠激烈,外面的選民不會放過你。
民主派選民的內涵,已經由思想信仰層面,擴散到行動層面。民主派選民的倫理,不只是信仰民主與否,而是通過抗爭和犯法的規模,在過去兩三年已經急速擴大。香港的犯罪人口很少,但犯法人口很多,如果你作為他的代表,也不像一個行動者,沒有一點 outlaw 的意味,支持者就不會買單。這個決定性、由下而上的文化影響,已經取消了選舉以往的維穩氣質。
押後選舉的表面名目,是香港疫情控制不到,新症日日破百,但其實造成這個結果的,是政府自己不封關,過去任由了二、三十萬「免檢人口」進出,說詞是全面封關「有困難」。總之,這次押後選舉,又是再一次實施「法外之法」,像早前的《禁蒙面法》,也是特首引用《緊急條例》自行擬定。基本上法庭和立法會都不能干預,香港特首擁有國家級的、超越所有機關的權力,是一個小凱撒,當然在小凱撒上面還有很多的奧古斯都。
說是押後一年,但在一年之間會發生甚麼事?可以肯定的是公民社會將進一步被襲擊和肢解。在一兩年之間兩度引用《緊急條例》,不選舉、四處抓人,這便是沒有名字的「動員戡亂時期」。香港回不去了,以前的香港可以維持門面,是北京准許,現在不行,一方面是外交政策的總路線已經改變,二是因為香港內部形勢也改變:選舉不只無法形成能與北京勾結共謀的保守民眾,反而成為激進民眾爭相顛覆的目標。在2016年,首度有提倡獨立的候選人被取消資格,事後體制內學者坦言,此舉是不能讓立法機關成為任何人「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基地。
循此思路,有關舉措,是因為判定香港選舉已經失去了定海神針的作用,政治風險飆升,所以不能讓它留著成為禍患。循此,除非香港內部外部形勢有戲劇性改變,否則對當權者來說,港英末年延續到2016年的半選舉制度,之後也難言可以「安全」,對草木皆兵的政府來說,何時都不安全,而且會越來越覺得不安全。選舉是否只會押後一年?之後邁向無限期停擺亦有可能。中國和香港對這制度有完全不一樣的前設和想法。中國認為香港以前那種狀態是特權,類似清朝皇帝給你一口通商,是特許給你的恩賜;香港人則認為自由和人權本來就是普世,以前有的,今日也應該有。所以北京想的是政治利害,而香港人則拿著《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去逐字為自己的權利辯護。
當北京無法再忍受香港人的要求和行動,神聖的「制度」和「文本」可以一夕消失;但對中原主義的北京來說,這也不是剝奪你,而是「回復原狀」,收回本來給的互市特權,這是他的主權範圍。
對於本來有半選舉去自我麻醉的香港人來說,這套儀式令人有參與感、令人有當家作主的幻想,也是一種抗爭方式。沒人會完全放棄選舉,只要儀式開放,終會有人參加。然而原來有得參加的,現在也逐出了。(溫和民主派的代表人物公民黨楊岳橋也首度被取消資格)。
在「制度停擺」的靜穆之中,佔香港大多數的溫和派、社會賢達,一直依靠文化美沙酮才勉強撐得下去的他們,望見如此,內心會起怎樣的反應和轉變,也許才是真正政治風險的所在。香港變了很多,然而更大的變故可能還在歷史的前頭等著。
條通商圈範圍 在 復活?週六深夜的台北條通商圈Taipei Linsen North Road ... 的必吃
【4K】Taipei Walk/計程車穿梭在 條通商圈 裡的頻繁程度,是否代表以日式酒店、居酒屋為主的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一帶的 條通商圈 ,已從兩年的疫情低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