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陰婚背後隱藏的歷史真相,一度禁止一度盛行……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陰婚,也叫冥婚。是活人給死去的人舉行結婚儀式,讓他們在九泉之下得以成婚。陰婚在現代來說,一般被視為封建迷信,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因為死去的人,是不可能領到結婚證的。即便有零星的活人與死人結婚,為了證實所謂的生死不渝,也就是舉行個儀式,民政部門是不可能給他們發證的。但在古代,陰婚是被人們承認的,舉行陰婚的兩個家庭,也是按親家走動的
最早的陰婚:商朝
陰婚,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中國是一個崇祖的國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古時候的家中,幾乎都供奉著祖宗牌位,數典忘祖,是被人們不恥的行為。如果有人生前沒有成婚,意味著不可能有後,那是無法在祖墳立足的。解決的辦法,就是給他(她)舉行陰婚,讓他在九泉之下繼續人間娶妻生子行為。
舉行陰婚的另一個理由是,如果活人不給死人舉行陰婚,死人要回家鬧事的,也即「鬧鬼」。因為生前他們沒有成婚,心中是有怨氣的。這個怨氣需要活人替他們解決。家裡如果生活不順當,活人往往會往死人身上想,給逝去的人成婚,圖個心安理得。
舉行陰婚的第三個原因,是一些鬼媒婆可以藉機發筆小財。因為舉行陰婚,一般是大家主所為。沒錢的窮苦人家,是不會有財力幹這種事的。鬼媒婆們會極力促成陰婚,從中掙取勞務費以及娶親的不菲費用。
史上有資料記載的最早陰婚,應該是商王朝的王后婦好。婦好是商王武丁之妻,她是一位巾幗英雄,率領商軍南征北戰,為商王朝的領土擴張立下汗馬功勞。婦好不但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還同時是一個主管祭祀、占卜的祭司。婦好三十多歲時,因為難產去世,商王武丁非常難過,先後為婦好舉行了三次陰婚,分別將婦好「嫁」給了他的三位祖先,六世祖祖乙、十一世祖太甲、十三世祖成湯。武丁的做法在現代來說是不可思議的,雖然是陰婚,也是亂倫行為。但在遙遠的古代,可能武丁認為將婦好「嫁」給英明神武的先祖,是對她最大的保護吧。或者,在那個時候,女人的社會地位低下,嫁給父、子乃至先祖,都是可以接受的風俗,就如同王昭君到匈奴後,先後嫁給匈奴王父子一樣。
唐宋陰婚得以盛行
商朝時就有了陰婚,周朝時卻明文規定不許陰婚,《周禮》記載:「禁遷葬與嫁殤者」,《周禮》據說是周公旦所著,或說是戰國時人假借周公旦為作者。但不管是周公旦本人還是戰國時人假借,都足以說明周朝的官方是不讚成陰婚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本著陰婚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言的。不過,《周禮》並未能完全阻止陰婚這一傳統風俗的發展,到了後漢三國時期,最著名的陰婚,就是曹操給兒子曹沖舉行的。一向奉行節儉的曹操大費錢財為兒子辦陰婚,可見陰婚在傳統文化中的力量之大。在親情面前,浪費點錢財真的不算啥。
曹沖是個少年天才,曹沖稱象的故事,學過歷史的人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如果不是曹沖早逝,可能魏國的接班人會出現更大的變數,曹丕與曹植之間的爭奪,還得再加上一個曹沖。而且曹沖的概率更大。曹沖早逝,曹操悲痛萬分,為曹沖選了甄氏女舉行了陰婚,並給曹衝過繼了一個兒子曹琮。
唐宋時代,陰婚在民間流行起來。唐朝人載孚寫了一本《廣異志》,內中記載著一名叫王乙的書生,與已死多年的女友之愛情故事,就像梁山伯與祝英台一樣,後兩家結成冥婚;南宋期間,諂媚秦檜的秦門下十客之一的詩人康與之,寫了一本書叫做《昨夢錄》,裡面記載「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托‘鬼媒人’說親,然後進行占卦,卜中得到允婚後,就各替鬼魂做冥衣,舉行合婚祭,將男、女並骨合葬」。宋人郭彖寫了一本《睽本去》,記載著「晉俗,男女年當婚娶,未婚而死者,命媒互求之,謂之‘鬼媒’,鬼親後的兩家來往如姻婭」。宋朝之後,明朝宋濂、王袆主編的《元史》中的「烈女傳」,記載著「子弟死而無妻者,或求亡女骨合葬之」。當然,冥婚也有活人與死人之間進行的,大抵是因為活人與死人的感情太深,一時難以化解。
清朝陰婚成為傳統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清朝時陰婚已成為「傳統」,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未婚者去世如果父母不給他們安排陰婚,反而會成為另類。清末作家徐珂著的一本《清稗類鈔》,就記載了清朝的陰婚故事。
陰婚的婚禮,與現實生活中活人的婚禮有許多相似之處,也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講門當戶對,也要送過門戶帖,也要到命館合婚,取得龍鳳帖。男方要送女方定婚禮,既要有真金白銀的,也要是紙糊的喪品。女方也有嫁妝,當然是紙糊的。至於高搭喜棚、宴請親友,這可都是真的。當然,死人要用相片代替,但也有用屍體的,所以因此發生的盜屍現象也屢有發生。但最後的陰婚結果,是男人與女人的骸骨要埋在一塊,在陰間確實達到成親的目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活人與死人的成婚,也有許多女子自願的現象,民間叫做「慕清」,俗稱「買門口」。這是什麼意思呢,女人太怕結婚後受夫家虐待了,所以請求家長將自己嫁給一個死人,這是另類的陰婚。取得這樣的陰婚後,女人只是名義上的已婚婦女,實際上單身而過。清代學者俞樾將「慕清」之舉稱為「非禮之禮」,自願「慕清」的女人,該是對婚姻有多麼懼怕。
現代人基本上視陰婚為迷信,但在偏遠的農村,陰婚現象並未絕跡。偶爾在大城市裡,也會出現陰婚現象,但這種現象與古代不同,或只是為了尋求一種心靈的慰藉吧。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陰魂 #迷信 #冥婚 #封建迷信 #商朝 #唐宋 #清朝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萬的網紅真電玩宅速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華網龍自製的3D超可愛武俠大作《Q群仙傳Online》,將於1月21日正式開戰。而身為中華網龍為了慶祝民國100年的首波強打遊戲,不但有全新強化的3D引擎,打造超卡哇依的華麗視覺特效,加上顛覆傳統的神話故事,改編自「白蛇傳」「十二生肖」「桃花女鬥周公」「梁山伯與祝英台」「哪吒鬧海」...等,玩家從...
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內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古人如何談戀愛?古人撩妹的風雅遠超今人庸俗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陆棄
在幾千年的古代,男女是高度不平等的,男女婚配,講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數男女婚前都沒有見過面,全憑媒婆的一張巧嘴與父母的判斷……
愛情,是一個千古永恆的話題。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愛情。在中國歷史上,愛情故事層出不窮,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焦仲卿與劉蘭芝殉情,牛郎與織女「天河會」,七仙女與董永「天仙配」,白娘子與許仙遭遇法海嘆別離,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往情深化雙蝶,牡丹亭與花為媒,蔡鍔與小鳳仙,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愛情故事,古人是如何談戀愛的?可以說林林總總,各種情況,不盡相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後戀愛是常態
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根木頭抱著走」。根據儒家制定的倫理,女人「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在家時「有父從父,無父從兄」,反正自己說了不算。在社會地位低下的情況下,哪有什麼愛情可言?認命是女人的唯一選擇。
因為女人的社會地位低,她不可能像現在一樣,隨便提出什麼離婚的,所以相對來說,古代的婚姻是很穩定的。在男權社會,男人可以休妻,可以一妻多妾,追求男人所謂的「幸福」,而女人就只能順從,保持「四德」,也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男人花心找了個妾,從理論上來說,是不能吃醋的。她應該做的是,與這個妾和平相處。賢妻良母,是古代女人的典範。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像大多數古人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尤其是女人,想得到一個如意郎君,是難上加難。所以才有潘金蓮偷情西門慶、藥死武大郎這樣的悲劇發生。但人又是感情的動物,除了少數人婚前有戀愛經歷以外,大多數古人屬於婚後戀愛,慢慢培養感情。因為倫理的約束,女人往往將全部的情感用於丈夫,如果這個男人同樣也喜歡這個女人的話,婚後自然也會碰出愛情的火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古時的愛情,大多為婚後戀愛的「夫唱婦隨」型,這一習慣一直影響到如今。
追求幸福,勇敢的女人一直在反抗
婚後戀愛的「夫唱婦隨」型在古代也遭受到不少女人的反抗,她們不甘於受命運的支配,不甘於沒有與男人見面就以身相許,於是她們突破種種窠臼,主動出擊追求自己的幸福,幸運者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但由於這種行為會受到社會世俗的反對,不幸的悲劇也時而發生。
主動追求最終得到幸福的故事,信史上、野史上都不乏其人。最有名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例。卓文君聽到來到家中的司馬相如之琴聲,偷偷又看到司馬相如的帥模樣,不禁心生愛意,她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與司馬相如私奔成功。幸運的是,在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生米煮成熟飯」的情況下,卓文君的父母不再堅持反對,反而資助了小兩口不少金錢,而司馬相如也爭氣,受到了皇帝的寵幸,並沒有落魄一生。夫妻恩愛雖然也有過感情上的波折,但最終以和好結局。
楊家將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中楊宗保與穆桂英的故事,也是一段富有傳奇的愛情故事。穆桂英主動追求楊宗保,將楊宗保生擒活拿,同時又擊敗過楊宗保的父親楊六郎,最後在獻出降龍木的條件下,得到了楊家人的愛情許可。雖然這段歷史是野史,但現在北京仍然有穆柯寨的遺存,據說是穆家後人。
但大部分的愛情故事,可沒有卓文君與穆桂英那麼幸運。天上的織女與七仙女,都是主動追求幸福型,但最後織女與牛郎只能每年鵲橋相會見一次面,七仙女也被逼返回天庭夫妻分離。地上的就更別說了,焦仲卿與劉蘭芝,最後雙雙殉情而死,梁山伯與祝英台,也同樣殉情化蝶。水滸中的潘金蓮,則更被描寫成淫婦。當然西門慶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潘金蓮嫁給武大郎,顯然不是合適的一對佳偶,按現在來說,她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在那個時候,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守著武大郎廝守一生。
撩女人,古人風雅遠超今人庸俗
由於古代是男權社會,所以愛情往往是一邊倒,男人撩女人的情況比較多。除了一些地痞無賴欺辱婦女型,古人的愛情,尤其是文人的愛情都比較儒雅,比現在大要彩禮、比車子、房子、票子的庸俗好得多。
早在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就有許多情詩流傳下來,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於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雖然沒有名字留存,但從詩中完全可以讀出當時浪漫的情愛之風。
秦漢以後,中國的詩歌漸漸發達起來,以詩詞歌賦求愛成為最受歡迎的愛情表達方式。司馬相如的《鳳求凰》這樣寫:「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光武帝劉秀的「麗華之嘆」這樣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唐朝的李白說:「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白居易的《浪淘沙》這樣描述他的情愫:「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而元如問則言「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秦觀用《鵲橋仙》這樣表達他的感情:「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晏殊則有「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流傳千古。
以詩寄情,男人有之,女人亦不乏,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今從寫情書,偷寫個小紙條扔過去,約會個時間地點就可以了。而在古代,要靠寄信解相思之苦,用詩這種方式,既表達了感情,又鍛鍊了文筆,這樣才不愧風流才子、才女之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內容 在 侯漢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假日閒聊
對「花木蘭」的印象最早是迪士尼卡通,後來才知道根本是西方對中國意象的大雜燴,北朝的木蘭住在江南的庭園,魏晉的府兵使用元朝的火炮打漢朝的匈奴,穿唐朝的服飾遊宋朝的夜市走明清的紫禁城......。
然後是台灣漫畫家吳毓琦畫的《顛瘋物語》系列有花木蘭、完璧歸趙、勾踐復國、雞鳴狗盜、昭君出塞等歷史典故,雖然添加惡搞改編,對童年的我了解歷史故事仍有很大幫助。不過,標示普通級內容根本是輔導級,當年實在摧殘幼小心靈。
有一部《花木蘭》電影,從國三接觸後,我卻是看了不下數十遍,其中片段一聽再聽。是1964年上映、由凌波主演的黃梅調系列電影。據說突厥偷襲軍營一幕,便動用三千名臨時演員,見拍攝規模之浩大。
半個世紀前邵氏電影風靡港台,我因為國中老師的介紹,先從《梁山伯與祝英台》觀看,正逢邵氏電影再版,陸續看了一大堆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七仙女》、《西廂記》、《三笑》、《紅樓夢》、《王昭君》等一系列,其中包含了《花木蘭》。
同學們在聽周杰倫和SHE,我卻天天在聽黃梅調,電影放了就當背景音樂然後讀書,說是滾瓜爛熟絕不誇張,大概從「彩虹萬里百花開」就能把整部電影台詞全背下來,事後回想,對於中國認同的塑造,黃梅調系列電影必佔了重要影響。
寫一寫,打開youtube聆聽黃梅調、研讀一下北市府施政報告。
有40歲以下朋友也看過凌波主演過的《梁祝》、《花木蘭》嗎~留言一下讓我知道!
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內容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中華網龍自製的3D超可愛武俠大作《Q群仙傳Online》,將於1月21日正式開戰。而身為中華網龍為了慶祝民國100年的首波強打遊戲,不但有全新強化的3D引擎,打造超卡哇依的華麗視覺特效,加上顛覆傳統的神話故事,改編自「白蛇傳」「十二生肖」「桃花女鬥周公」「梁山伯與祝英台」「哪吒鬧海」...等,玩家從小耳熟能詳的中國民間故事,甚至注入「多重任務結局」概念,讓遊戲結局不再只是一種,可能經歷幸福美滿版、變奏版、驚悚版...等不同版本的故事結局,體驗超另類的民間故事內容。中華網龍也對《Q群仙傳》信心滿滿,預期能達到同時四萬人上線目標。
為迎接《Q群仙傳Online》歡樂啟動,中華網龍還將舉辦「FB流傳可愛傳說」、「Q群仙故事急轉彎」...等活動,自1月14日起熱烈開跑,力邀玩家率先加入挑戰行列,超多大獎等著玩家開心奪得。另外還有與國內12家知名大廠攜手合作,推出一系列超可愛風格的相關產品,《Q群仙傳Online》的可愛歡樂不設限,歡迎玩家一起來顛覆神話故事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xWWHjzj-R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