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桃源國際藝術獎 #桃美館館長專訪 #轉型幕後直擊
桃園市立美術館 Taoyuan Museum of Fine Arts接手「#桃源創作獎」之辦理後,去年首度大幅轉型為「#桃源國際藝術獎」,對國內外藝術家徵件,並於本月揭曉結果與展覽,在17件入選作品中,首獎「#桃創獎」及50萬元獎金頒予台灣藝術獎 #丁昶文 的《#魂歸故里》。在疫情期間首次推出此一升級實屬不易,卻仍創下投件數新高,從中亦可見桃美館放慢腳步、更全面與細緻地進行整體擘劃。有鑒於獎項歷經了大幅度的制度沿革,攸關臺灣藝術生態的發展想像,本刊特別訪問了桃美館館長 #劉俊蘭,從本次軟體先行的出手,以及獎項作為美術館品牌兼實驗平臺的角度,一窺未來館舍的營運藍圖。
#展訊便利貼
2021桃源國際藝術獎
展期|2021.03.13 – 2021.04.18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 1F展場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消逝的肖像》系列堪稱是劉芸怡的代表作,而且持續不斷地變化,從東德城鎮的廢棄樓房,到金門的洋樓乃至於碉堡,其關注的面向也有著層層的演繹,不只是單純的記錄,而是還原美學的呈現、歷史意識的體悟、失落時光的深情凝望。 赴德就學前,劉芸怡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她夢見原來居住的房間後頭,另外還有一個空間,她毫無恐...
「桃源創作獎」的推薦目錄:
- 關於桃源創作獎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桃源創作獎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桃源創作獎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桃源創作獎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桃源創作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桃源創作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桃源創作獎 在 #桃源創作獎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桃源創作獎 在 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藝術家專訪 - YouTube 的評價
桃源創作獎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施振榮Stan哥 vs 青年藝術家 二代激盪火花
無齡生活館「覓・無齡」首創藝企共創 著眼銀光經濟新商機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退而不休,繼續在他的藝文第二人生展現創意,為協助台灣企業以無齡心態掌握銀光經濟產業的新商機,特別力邀青年藝術家「藝企共創」,希望為產業界找到切入銀光經濟的創新模式。
「2019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10/31-11/3即將在高雄展覽館登場,由於台灣已邁向高齡社會,銀光經濟崛起,為掌握市場新機會,今年特別在展覽中首創設立「無齡生活館」同時舉辦國際論壇,並邀請宏碁集團、桂冠實業、裕隆集團、新光集團、智榮基金會,聯手年輕藝術家的創作來演繹及展示無齡生活。
施振榮表示,智榮基金會是此次主題館的共同主辦單位,因此希望發揮創意,首度嘗試在傳統的商業性展覽中,引進藝文元素,希望借重年輕藝術家的創新與創意,藉此串連藝文元素與產業發展,希望為產業界引進新的活力,以創新的藝企共創合作來推動產業發展新格局。
他並指出,隨著台灣及世界各國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未來銀光經濟可以帶動及發展的新產業相信將會陸續崛起,只要能夠掌握年長者的需求,進一步開發出新服務,不僅可以滿足台灣長者的在地需求,待做出示範,還有機會進一步國際化。
此次「覓・無齡」共同策展人李竺姮表示,銀光經濟是否崛起,就看兩股力量覺醒的速度。第一股力量來自市場,中高齡人群面對老的觀念要改變,以前求生存,現在要懂生活,重建過日子的意識,練習無齡生活。
第二股力量則來自產業,企業回歸以人為本的價值創造,希望能為整體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讓社會能永續發展,而非只滿足企業自身,長期支援人們實踐無齡生活所需。希望這兩股力量能實質交會,因而誕生「無齡生活館:覓・無齡」。
此次「無齡生活館」中,特別集結了五位年輕藝術家攜手為好老樂活努力的企業,包括宏碁集團、桂冠實業、裕隆集團、新光集團與智榮基金會,以五幅互動式的藝術作品,一同演繹無齡生活的呼吸與感觸,希望觀者感受無齡意志的衝擊、更鼓勵民眾走出展區之後,開始實踐自己獨一無二的無齡生活。
參與藝企共創的藝術家崔綵珊表示,對於「覓・無齡」的想法初衷,期待的是「希望以後也會有人這樣對我」,於是創作成了我的溝通媒介。處於青年輩的我們,其實正在尋求某種「密合」的方式,來試圖與上一代好好溝通,跨越隔閡,順便提醒自己,未來二十年後的狀態。
她並指出,如何轉化企業的理念讓其成為一種對「無齡」的想像,相信此次參與合作的每位藝術家都用上了屬於自我內在的故事或是冀望。於是當我們在談「覓 ・無齡」的「覓」時,回到最初的初心來看,不過就是在百態人生中,嘗試尋覓著屬於自己的「圓滿狀態」。
另一位以施振榮Stan哥為藝術創作主題的藝術家李杰恩則表示,「無齡」可以解釋為不再受到時間的限制,專注於感知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我以這個理念去思考如何透過藝術的形式將無齡傳達出來?我想到手。手是人類意志的延伸,也會刻畫下時間的痕跡。
李杰恩挑選了三個實踐無齡生活的長輩的手,其中一位就是手勢比“YA"的施振榮Stan哥。他表示,Stan哥對於台灣無齡發展的投入,以及對於社會更美好的精神意念沒有被各種殘缺的社會機制所打敗依舊樂觀衝撞體制,Stan哥的手是做為知識份子之手。我們可以看到時間在他的手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但他比出的手勢則是對於無齡的生活態度,也是做為人類對意志延伸的超越。
第五屆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的主題館—「覓・無齡」以多面向的無齡生活,呈現身心靈循序漸進的四大新生活規律:兼顧內外健康的「健美」、因財務安定與環境安全雙全帶來的「身心安頓」、在社交人際與家庭關係皆找到平衡的「自由連結」、與能以無畏之姿擺脫年齡包袱的「無齡意志」,透過藝術、企業、生活三者結合的跨界思維,傳遞無齡生活的美好與多元可能。
⭐️共同策展人李竺姮
目前為智榮基金會副執行長,奧沃市場趨勢顧問首席研究員。台大國企所博士班、政大企研所碩士,並曾任職商業發展研究院行銷所副所長、TNS Taiwan 研究副總監;從事消費者研究廿年,擅長質性研究與消費心理。卅歲時發現人原來很有趣,從此走出純數字分析,不只關注華人圈,也深入新南向市場與當地受訪者聊生活,探究消費行為背後的心理與社會需求脈絡。
⭐️藝術家崔綵珊
1982年生於台灣,高師大跨藝所畢業,國藝會共融計畫專案補助「延、鹽」計畫主持人。擁有四分之一的阿美族原住民血統,作品擅長取材周邊環境的自然音、對話、音樂與故事轉化成創作元素,常用行為、音樂、舞蹈、或吟唱等展現作品。主要創作媒材為紅毛線,除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外,更有切割空間與時間的意涵在。
⭐️藝術家李杰恩
1989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專長複合媒材裝置。歷來作品生活觀察為切面,以日常的感知經驗轉化為藝術作品。2012獲新北市美展複合媒材類優選;2017桃源創作獎優選。
桃源創作獎 在 施振榮 Stan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施振榮Stan哥 vs 青年藝術家 二代激盪火花
無齡生活館「覓・無齡」首創藝企共創 著眼銀光經濟新商機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退而不休,繼續在他的藝文第二人生展現創意,為協助台灣企業以無齡心態掌握銀光經濟產業的新商機,特別力邀青年藝術家「藝企共創」,希望為產業界找到切入銀光經濟的創新模式。
「2019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10/31-11/3即將在高雄展覽館登場,由於台灣已邁向高齡社會,銀光經濟崛起,為掌握市場新機會,今年特別在展覽中首創設立「無齡生活館」同時舉辦國際論壇,並邀請宏碁集團、桂冠實業、裕隆集團、新光集團、智榮基金會,聯手年輕藝術家的創作來演繹及展示無齡生活。
施振榮表示,智榮基金會是此次主題館的共同主辦單位,因此希望發揮創意,首度嘗試在傳統的商業性展覽中,引進藝文元素,希望借重年輕藝術家的創新與創意,藉此串連藝文元素與產業發展,希望為產業界引進新的活力,以創新的藝企共創合作來推動產業發展新格局。
他並指出,隨著台灣及世界各國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未來銀光經濟可以帶動及發展的新產業相信將會陸續崛起,只要能夠掌握年長者的需求,進一步開發出新服務,不僅可以滿足台灣長者的在地需求,待做出示範,還有機會進一步國際化。
此次「覓・無齡」共同策展人李竺姮表示,銀光經濟是否崛起,就看兩股力量覺醒的速度。第一股力量來自市場,中高齡人群面對老的觀念要改變,以前求生存,現在要懂生活,重建過日子的意識,練習無齡生活。
第二股力量則來自產業,企業回歸以人為本的價值創造,希望能為整體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讓社會能永續發展,而非只滿足企業自身,長期支援人們實踐無齡生活所需。希望這兩股力量能實質交會,因而誕生「無齡生活館:覓・無齡」。
此次「無齡生活館」中,特別集結了五位年輕藝術家攜手為好老樂活努力的企業,包括宏碁集團、桂冠實業、裕隆集團、新光集團與智榮基金會,以五幅互動式的藝術作品,一同演繹無齡生活的呼吸與感觸,希望觀者感受無齡意志的衝擊、更鼓勵民眾走出展區之後,開始實踐自己獨一無二的無齡生活。
參與藝企共創的藝術家崔綵珊表示,對於「覓・無齡」的想法初衷,期待的是「希望以後也會有人這樣對我」,於是創作成了我的溝通媒介。處於青年輩的我們,其實正在尋求某種「密合」的方式,來試圖與上一代好好溝通,跨越隔閡,順便提醒自己,未來二十年後的狀態。
她並指出,如何轉化企業的理念讓其成為一種對「無齡」的想像,相信此次參與合作的每位藝術家都用上了屬於自我內在的故事或是冀望。於是當我們在談「覓 ・無齡」的「覓」時,回到最初的初心來看,不過就是在百態人生中,嘗試尋覓著屬於自己的「圓滿狀態」。
另一位以施振榮Stan哥為藝術創作主題的藝術家李杰恩則表示,「無齡」可以解釋為不再受到時間的限制,專注於感知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我以這個理念去思考如何透過藝術的形式將無齡傳達出來?我想到手。手是人類意志的延伸,也會刻畫下時間的痕跡。
李杰恩挑選了三個實踐無齡生活的長輩的手,其中一位就是手勢比“YA"的施振榮Stan哥。他表示,Stan哥對於台灣無齡發展的投入,以及對於社會更美好的精神意念沒有被各種殘缺的社會機制所打敗依舊樂觀衝撞體制,Stan哥的手是做為知識份子之手。我們可以看到時間在他的手上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但他比出的手勢則是對於無齡的生活態度,也是做為人類對意志延伸的超越。
第五屆亞洲樂齡智慧生活展的主題館—「覓・無齡」以多面向的無齡生活,呈現身心靈循序漸進的四大新生活規律:兼顧內外健康的「健美」、因財務安定與環境安全雙全帶來的「身心安頓」、在社交人際與家庭關係皆找到平衡的「自由連結」、與能以無畏之姿擺脫年齡包袱的「無齡意志」,透過藝術、企業、生活三者結合的跨界思維,傳遞無齡生活的美好與多元可能。
⭐️共同策展人李竺姮
目前為智榮基金會副執行長,奧沃市場趨勢顧問首席研究員。台大國企所博士班、政大企研所碩士,並曾任職商業發展研究院行銷所副所長、TNS Taiwan 研究副總監;從事消費者研究廿年,擅長質性研究與消費心理。卅歲時發現人原來很有趣,從此走出純數字分析,不只關注華人圈,也深入新南向市場與當地受訪者聊生活,探究消費行為背後的心理與社會需求脈絡。
⭐️藝術家崔綵珊
1982年生於台灣,高師大跨藝所畢業,國藝會共融計畫專案補助「延、鹽」計畫主持人。擁有四分之一的阿美族原住民血統,作品擅長取材周邊環境的自然音、對話、音樂與故事轉化成創作元素,常用行為、音樂、舞蹈、或吟唱等展現作品。主要創作媒材為紅毛線,除象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外,更有切割空間與時間的意涵在。
⭐️藝術家李杰恩
1989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碩士,專長複合媒材裝置。歷來作品生活觀察為切面,以日常的感知經驗轉化為藝術作品。2012獲新北市美展複合媒材類優選;2017桃源創作獎優選。
桃源創作獎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消逝的肖像》系列堪稱是劉芸怡的代表作,而且持續不斷地變化,從東德城鎮的廢棄樓房,到金門的洋樓乃至於碉堡,其關注的面向也有著層層的演繹,不只是單純的記錄,而是還原美學的呈現、歷史意識的體悟、失落時光的深情凝望。
赴德就學前,劉芸怡做了一個奇異的夢。她夢見原來居住的房間後頭,另外還有一個空間,她毫無恐懼的前往探訪,發現裡面有門,門後是更多的通道,她越來越深入,進入地下迷宮也似,那是一個原始的空間,彷彿回到母體一般。
劉芸怡自言,後來看見廢墟,都會直接連結到回到原始空間的這個夢。
對她來說,建築物如同人軀殼的延伸,而無名的廢墟則近似封存時光的盒子,能夠見證許多事,除去一般人生活的痕跡,潛意識的流動,還有戰亂的陰影,與歷史、文明的記憶,種種凡此。
劉芸怡也提到,過往歐洲有幫死者做面具的傳統――他們會翻模死者的臉,以便留下存在的證明以及紀念。她認為,攝影其實也就是在做一樣的事,拍下來的人事物,絕不會是永久的,照片不過是時間的切片。
唯消逝不等於不存在,那終歸是生命再自然不過的真實狀態。
而金門所保留的戰爭時期的完整景觀,劉芸怡認為是由於長久的戒嚴,導致金門停滯在過往的時光,跟東德的城市頗為相似,儼然平行的對照。不只如此,她尚且發現金門植物的種植,與戰略位置密切相關,譬如鄭成功進入金門,大量砍伐,導致金門光禿禿一片,抑或是日後國民黨軍隊進駐,為戰爭需求,乃種植可以當作阻絕、防禦型武器的植物,如瓊麻、仙人掌、九重葛等。
一旦建築物被棄置,這些廢墟就逐漸會被大自然的力量反噬。她在金門拍攝時,就常看到植物花草遍佈整個建物、進一步造成破壞的景象,甚至有屋子裡面直接長出一棵樹。劉芸怡表示,這會讓她重新省思文明與自然的微妙關係。
小檔案
劉芸怡出生於台中,2005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10 德國 Burg Giebichenstein 藝術學院碩士畢業(Diplom 學位),2014 德國 Burg Giebichenstein 藝術學院藝術家最高文憑(Meisterschülerin)。 2011-18於德國柏林貝塔寧藝術村、耶拿、Schwalenberg、土耳其伊斯坦堡、台北國際藝術村、高雄駁二藝術特區以及台南蕭壠文化園區等地駐村。2013 獲世安美學獎:造型藝術類。2015獲台南新藝獎。2016獲桃源創作獎入選。作品並獲文化部藝術銀行購藏以及國立台灣美術館青年藝術家作品典藏。
個展計有《歷史造景》、《消逝的肖像》、《遺落之島》、《歷史塵埃》、《城市幽靈》、《渡境》等,展場遍及世界各地,如台北、新竹、台南、台中、桃園、高雄、廈門及德國的柏林、柯尼希施泰因、哈雷、耶拿等地。
桃源創作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情定終身個展 吳建興專訪
自述:
「情定終身」概念主軸來自吳建興創作中長期對以「家」的概念為中心出發,所形成的人、事、物網絡以及價值體系之關注與反思。計劃以吳(建興)、商(雅琇)之婚姻與婚禮儀式作為啓動點,透過藝術家自身結婚成家的生命經驗轉變,發散至美術館公共場域與公眾關係之間的交會關係,藉以擴張討論當代社會中情感構成與生命治理性的聯結體系,其間個體與個體、與社會、機制、傳統價值的聯繫點與張力關係,藉以反映個體處於巨大社會傳統所形成的文化中的對應狀態。
展覽一方面延續創作者反映傳統與當代價值衝突與彌合,以「家」為中心的生活型態如何在當代人際與生產網絡中,找尋其重新循環的能量與可能性;另一方面,將「婚禮」視為一種關係擴張的界面,試圖透過「婚禮」作為一種事件展演在美術館的嵌入,再度從日常生活到公共場域之間儀式化的過程中,探尋某種情感活化的互動因子,透過在美術館公共機制裡促成對更多生命經驗的邀約,試圖在會面中勾動日常人際下所隱藏的各種細微互動的情感紐帶。除了透過伴侶關係來探討當代個體性、私人性的心理狀態於社會關係、身份認同等精神狀態上的處境,展現的本身即是藝術家生命過程的一部分,透過一個運用自身生命重要儀式的轉化,去探測身體、生命實踐與展演機制之間的鴻溝。
作為藝術家吳建興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首次個展計劃,面對「個展」作為一種自我呈現與被觀看的媒介的意義下,如何將展示自身生命課題作為一種觀看對象的迴轉。將婚禮儀式鑲嵌於美術館的觀看機制裡,意圖去創造兩種儀式化過程中的「聯姻」關係,除了去呈現「聯結」(engaging)作為一種形式,亦在討論聯結作為一種機制與其他機制間所構成的網絡與互相牽動關係。(文/吳建興)
吳建興簡歷:
1987年出生於台灣
學 歷:
2011-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創作研究所繪畫組
2007-2011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
個 展:
2016 情定終生 ,台北美術館 ,台灣,台北
2015 生活雙面刃-微觀面,智邦藝術基金會,台灣,新竹
2014 小時代實業社 ,FreeS 福利社 ,台灣, 台北
2013 Illusion 泰國,曼谷
2012 平行穿越 (Parallel Crossing) 台灣, 台北
得獎經歷:
2015 這不是毒蘋果(卓越獎展演 ),關渡美術館,台灣,台北
2014 Made in Taiwan 文化部新人推薦特區 , 台北藝術博覽會,台灣,台北
2013 形而上(第十一屆桃源創作獎 ),桃園縣政府,台灣,桃園
桃源創作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繪畫展 #陳昱凱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陳昱凱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企劃林肯華來介紹。
▲在精緻完美的畫作中,找到一點破壞的刺激。
▲描繪記憶中的探索經驗,創造出奇幻而鮮明的宇宙觀。
▲當形式成為形狀 藝術探險家陳昱凱挑戰平面繪畫的可能
藝術家陳昱凱幼時因家庭影響,開始接受美術教育的學習,從國小美術班一路的念上來,多年來的術科練習也讓他學會了一技之長,進而擔任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也讓陳昱凱體認到台灣術科環境的侷限,使得美術學習相當的定型。由於從小就在術科體制下成長,陳昱凱也培養出紮實的繪畫基礎,「這時,就會容易沉醉在這種“畫的很不錯”的狀態裡。」他很快地發現到,自己的創作無法到達一個極限。「會畫畫的人太多了!你會想知道跟這麼多人競爭,自己追求的是甚麼?」如此的疑惑一直到升上研究所時,終於出現一絲曙光。
▲經歷過車禍的繪畫作品 意外造成不可思議的美感
陳昱凱的創作動機來自生活中的發現,在他就讀國北教研究所時,曾於某一次的創作評鑑前出了車禍,他的畫作被數輛汽車輾壓過,因造成畫面中多處的破損,原本以絕對輪廓線展現的木支架,變成一種破裂而不完整的狀態。當時,評鑑的徐文瑞教授曾對他說:這組畫作遭遇到一些破壞,我們因此可以得知;「作品是可以像人一樣去經驗事情的!」,意外造成另一種美感的展現,那樣不明確的邊界,也在視覺上提供了一種曖昧、模糊不清的語法。
「我是一個喜歡探險的人!」熱愛台灣土地的陳昱凱,時常經由旅行激發創作靈感,從陳昱凱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相當奇幻色彩的構圖搭上鮮豔的色調,最獨特的是;每一件作品都有著大膽又奇妙的拼接造型;彷彿讓他的創作賦予了鮮明的生命力!就如同藝術家本人一樣;十分具有冒險犯難精神的陳昱凱,不僅熱愛大自然、經常與朋友上山下海,更對神秘的古老文明有著濃厚的興趣。
▲熱愛神秘古老文明 創作出奇幻冒險色彩的獨特畫風
從《成為形式的形狀》系列作中,你會發現;放射性光線構圖頻繁出現,源自於陳昱凱就讀文化大學時期,曾探訪過鮮為人知的凱達格蘭遺跡,該遺跡呈現人為堆疊的金字塔造型,不禁讓他想起;古早原住民的壁畫中出現的光環,這讓他的更加地心神嚮往!但並不是每個歷史悠久的神秘古蹟都令他感興趣,陳昱凱也表示:過去曾遊歷擁有豐富故事性的吳哥窟,「只有再揭開神秘面紗的那一瞬間,最迷人。」,因為湧入大量的觀光群,古蹟被當地觀光業包裝好,也遺失了原來純粹的面貌。
「過去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都在畫好一個畫面。」一次的意外經驗;讓陳昱凱下了一個決定:將推翻以往的模式—創作重啟!「藝術家要重頭開始創作;根源就要自己去選擇,決定要使用甚麼樣的媒材。」他認真的說道:假設今天畫一張50號的畫布,在這個50號之前,都是幕後的人幫你處理好的;購買了那畫布,只有畫面是你自己能決定的,即使訂製不同的畫布尺寸,也還是在別人限制的規格之下進行創作。
在回想創作之中,陳昱凱曾受過國北教姚瑞中教授的影響,也讓他漸漸對自己在創作上有所期許。從形式上開始嘗試不同的呈現,他使用方便取得的木材拾獲物,木材因其便於切割與造型的特性,是相當適合的媒材。他嘗試混合、再創造的手法來表現材質架構。拾獲物本身有其必然的造成因素,因此具有物品不可選擇的獨特性,經過再造之後,使其成為三度空間的實存狀態,探討材質架構、空間之間的對話。
▲以拾獲物拼組作品 渾然天成的特異造型
此次的作品架構上,陳昱凱拼裝出特異的具體造型,來表現不完整的外型,這樣的不規則型體;有別於一般平面繪畫的方框支架,能製造出空間的缺口;作為一種視覺上的填空效果。他也保留物品本身的不完整,這種不完整的狀態指示著過去,同時刺激著視覺的強度。技法上他堅持以手工性的方式,表達出人的氣息以及留存個人的感情痕跡,如刮除、壓平、與重疊等手法,結合個人美感經驗與幻想空間的融合。展出時將作品本身置於展場、甚至是倚牆而置,他也試圖挑戰觀者慣性的觀看方式。
作品圖像之間不求連續性的發展,陳昱凱在創作時去創造出來,這些是特定的產物,無需去回溯自身或任何規則之上,當下反應就已經確立,在創作過程中「只要求自己」的實踐當下。他也希望:能讓大眾觀看的當下,感受到視網膜震撼,任憑身體體驗、經驗;「從這麼多精緻完美的作品中,找到一點破壞的刺激。」
▲十分熱愛探索的陳昱凱,與其創作般;有著奇幻冒險的色彩。
陳昱凱簡歷:
學歷-
2014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學系 畢業
2014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 研究所
經歷:
2016年 桃源創作獎 首獎 桃園展演中心
2016年《仙渡莊計畫II:想像的地理中心》 大舟造船廠
2016年 台灣當代一年展 台北圓山花博爭艷館
2015年 台灣藝術家博覽會 台北圓山花博爭艷館
2015年 台灣國展油畫比賽得獎作品展 台灣藝術研究院
2014年 第七屆金車青年油畫獎暨歷屆首獎者創作聯展 金車文藝中心
2014年 【Archetype開箱進廠】聯展 Archetype Factory 原行廠域
2013年 POLYPHONIC五人創作展 優米胡椒 台北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6/09/03-2017/01/08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桃源創作獎 在 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藝術家專訪 - YouTube 的必吃
2023 桃源 國際藝術獎藝術家專訪影片揭開藝術家們不為人知的 創作 過程與作品理念。 桃創獎▫ 戴爾芬・普伊耶(Delphine_Pouill) 《引體向上》(Pull Up) ... ... <看更多>
桃源創作獎 在 #桃源創作獎 - Explore | Facebook 的必吃
桃園市立美術館Taoyuan Museum of Fine Arts ... #桃源國際藝術獎 前身為「#桃源創作獎」。凡首次正式公開發表、且無國內外比賽獲獎紀錄之全新創作,不限國籍、個人或團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