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真讀 ] 我如何是我:#柯晗的自我書寫所教給我們的事 / 李長潔
.
在一次的「傳播理論」的期末報告發表上,好幾組學生團隊以「社群媒體上的心理測驗遊戲」、「網際網路上星座資訊的接收與自我實現」等論題來發揮,試圖瞭解大眾在社群媒體上做心理測驗與查看星座資訊的行為與態度,他們結論說:「#我們越來越渴望知道自己是誰,尤其在每天依賴著手機過活的社群時代」。手機成為一面鏡子,我們不斷地映照,透過自我表達、自我表達,以及接觸各種關於自我的資料與知識,檢視著「我如何是我」:我該怎麼做?該如何行動?該成為何種人?。
.
▓ #層層擦拭自我之鏡
.
這個亙古難解的問題,正在柯晗的文字中蠢蠢欲動。《看自己》無疑地是一種自我書寫,她寫自己,也寫讀者所關照的自己。柯晗以扎實的心理學知識與柔軟的人生經驗,含蓄且細膩地訴說著我們—現代人—的故事。
.
這些看來瑣碎的私人小事,像極了坂元裕二的日劇《#四重奏》(カルテット,2017)裡那種用平淡的口吻來專注於生活細節的表述:炸雞上可不可以加檸檬汁、或是無可救藥的拖延症。透過深邃幽微的日常反思,層層擦拭自我之鏡。
.
▓ #現代症的自我剖析
.
柯晗所描繪的人,是一種與現代性緊緊相隨的主體。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Giddens, 1991)解析了現代心理學對現代人的意義,他認為,全球化的力量促成對傳統束縛的揮別,並強化個體的自我反思,此個體趨勢展現於當代大眾在精神科學的實踐上,特別是以大眾心理學為基礎的「#持續的自我觀察與調整」。我對於精神科學的專業知識並不熟稔,不過,從柯晗的寫作目標來看,「現代症」與「心理剖析」,正隱隱地與紀登斯的社會學展開的對話。
.
現代人主體在精神科學理性診斷的「精神健康」的標準下,總是被認識成一種「病症」,這裡講的「精神健康」深具歷史與文化的概念,其涉及一個社會如何對人的存在作定義。紀登斯對個體的社會—歷史詮釋中,後傳統社會的自我主體普遍處於焦慮的精神狀態,即人在自由境況中的進退兩難(ambiguity)。而柯晗幽默地以「病症」自嘲,並用一種兼容診斷與療癒的書寫,提供我們一個輕鬆卻又認真地面對進退兩難的自己的機會。
.
▓ #從接納自己的破裂狀態開始
.
在我看來,柯晗的自我書寫具有一種「自覺」的社會學意義。後榮格學派精神分析師沙繆斯(Andrew Samuels),在《#診療椅上的政治》(2015)裡描繪著一種「自覺的公民」,當我們面臨現代社會生活的種種矛盾弔詭,便會發覺心靈也是一種政治。小至社交網站上的自我揭露,大到對重大災難的心理調適,我們應不去理想化自己,或詆毀自己,如果我們想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應從接納自己的破裂狀態開始。
.
就像柯晗在本書的末文中寫著:「#真正的療癒之路,大概就是像柳美里那樣,即使可笑、混亂、荒唐、犯下無數錯誤,感到人生不可挽回也要毫不畏懼,甚至幾乎是恬不知恥的堅持面對自己。」柯晗的自我書寫不就正具有「自覺修身」的啟發。
.
#參考文獻:
.
1.柯晗(2019)。《看自己》。大是文化。
2.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Samuels, A. (2015). The Political Psyche. Routledge.
-
-
文字 : 李長潔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柯晗的自我書寫所教給我們的事 在 商务印书馆(马) - Heim | Facebook 的必吃
華教如何走出歷史、面向未來?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政治、文化意義? 馬華文化的歷史資源怎樣現代化? 《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 ... <看更多>
柯晗的自我書寫所教給我們的事 在 Giddens modernity-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 的必吃
[ 認真讀] 我如何是我:#柯晗的自我書寫所教給我們的事/ 李長潔. 在一次的「傳播理論」的期末報告發表上,好幾組... modernity中文-臉書推薦/討論/評價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