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司法精神醫院 彌補台灣社會治安破洞】
2019年嘉義鐵路員警李承翰去年被鄭姓嫌犯刺死,地方法院一審宣判被告因行為時處於精神障礙狀態,對於違法與否欠缺辨識能力,判決無罪,施以監護5年。
「李承翰的父親 - 李增文」審理期間都到場關心,日前一審判鄭嫌無罪,李父無奈直言「孩子犧牲不值得」鬱鬱寡歡,於(6/4)上午因病送醫,經急救無效,於晚間逝世,享壽67歲。(資料來源:【註1】 )
■刑法第19條
◇「第1項規定」: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
◇「第2項規定」: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降低者,得減輕其刑。(資料來源:【註2】)
■近年來多起殺人案,多數因嫌犯患有「思覺失調症」而躲過死刑
精神疾病屢成罪犯免死金牌,已引發社區安全憂慮,台灣至今卻無一座高安全規格的精神醫院,未來催生司法精神醫院,建構納入精神病患的社會安全網,將是彌補社會治安破洞的第一要務。
▶(2019年1月)
台南虐童案扮演虐死女童案「大魔王」角色的薛彗昀,在審判過程,一度以患有思覺失調症要求法官輕判,2審雖維持1審原判,仍讓她逃過死刑一關,證明嫌犯懂得利用自身精神疾病,削減刑責。(資料來源:【註3】 )
▶ (2020年3月)
23歲男子王秉華與新婚妻子吵架後情緒失控,手持利刃對無辜路人痛下殺手,一刀捅死正在路邊等姊姊下班的林姓電單車司機。王被捕後供稱所持刀具是防身用,王男稱因精神病發作、「忘記吃藥」才「理智失控」犯案而殺害無辜。(資料來源:【註4】 )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 - 張俊鴻」表示
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自我病識感程度,會隨腦部受損加深,病情越重,越覺沒病,不需要就醫。
思覺失調症患者經治療後,有3分之2可改善,有3分之1難治癒,這群人出院後,台灣並未有足夠人力每天固定提醒這群患者服藥。
張俊鴻提醒,在隨機殺人的案件中,思覺失調症患者僅占5%,要小心的是占95%的「反社會人格者」,後者甚至不在精神衛生法內定義的精神病患中。
張俊鴻認為,現有一般醫院的精神病房,醫護並沒有強制力與公權力去強力制止病患行為,未來催生一座具有公權力的司法精神病院,勢在必行。
另應將現有只納入家暴、兒虐的社會安全網,擴大納入精神疾病者,這群人才能再回歸社會時,獲得更嚴密的關心。(資料來源:【註3】 )
■推動司法精神醫院難度高,衛福部:案子不會不了了之
設立司法精神醫院議題討論多年,因殺警案而再受關注,「法務部長 蔡清祥」於(5/6)在立院表示,會盡快與衛福部配合推動設立。「衛福部次長 蘇麗瓊」也說,這個案子不會不了了之,只是內部還在規劃期程。
蔡清祥說,設司法精神醫院涉及問題很多,包含地點、經費、人員與將來運作情形都還要細部討論,但既然大家有期待,會盡快規劃,但現有體制還是可以支援。
蔡清祥在答覆立委質詢時則表示,各單位過去對司法精神醫院有不同立場與看法,他最近與衛福部長陳時中溝通,大家有共同目標全力以赴。
■設立司法精神病院的定位與法源為何?
蔡清祥回應,基本上還是醫院的性質,定位在精神病院,不需要修法;目前在監執行有重症者,現在送到外面醫院治療,戒護上有困難,司法精神醫院可直接收容、戒護。
蘇麗瓊也說,國外司法精神醫院起源在於在監服刑病患,一般醫院收容有困擾,才送來司法精神醫院,本質還是在醫療照顧。
蔡清祥說,這是要做的目標,當然一定要完成,絕對努力去做,時程盡量縮短。(資料來源:【註5】)
【Reference】
■ 系列貼文1:(論壇FB)【精神障礙者犯罪時的刑責又是如何?在電影《小丑》中,小丑犯的罪有什麼法律責任?】:https://bit.ly/2XwNBbM
1. 來源
➤➤資料
∎【註1】:udn.com 聯合新聞網【殺警案判無罪...李承翰父親鬱鬱寡歡 傍晚因病去世享壽67歲】: https://bit.ly/2AIK553
∎【註2】: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刑法第19條第1項、第2項:https://bit.ly/2Y8ZUue
∎【註3】: 中天新聞 / 快點TV 「催生司法精神醫院 彌補台灣社會治安破洞」:https://bit.ly/3gOlL2m
∎【註4】:蘋果新聞網「與妻吵架,稱忘吃藥情緒失控,台男隨機捅死路人」:https://bit.ly/2z5cW3b
∎【註5】:udn.com 聯合新聞網「推動司法精神醫院難度高 衛福部:案子不會不了了之」:https://bit.ly/2Ub1RVK
➤➤照片
∎【註4】:蘋果新聞網「與妻吵架,稱忘吃藥情緒失控,台男隨機捅死路人」:https://bit.ly/2z5cW3b
∎ (報導者 The Reporter)【徐淑婷/可憐之人或可惡之人?「精神鑑定」鑑定的是什麼?】:https://bit.ly/2Y5Kerh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forum.nhri.org.tw/forum/category/conference/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義鐵路員警 #精神障礙 #思覺失調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 #張俊鴻 #司法精神病院 #司法精神醫院 #蔡清祥 #蘇麗瓊
中華民國總統府 / 司法院 / 立法院 / 嘉義地院 / 嘉義地方法院 /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 王婉諭 立委(王婉瑜) /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 / 法務部調查局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疾病管制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精神衛生護理學會 - Psychiatric Mental Health Nurses' Association, Republic of China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 - BrainLohas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伊甸基金會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精神健康基金會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 - BrainLohas
心生活協會
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精神醫學
【思覺失調症】支持聯盟
法務部調查局
中天新聞台
中天新聞52家族
林瓊嘉法官 在 陳德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民謠搖滾之父——現在,他當然多了一個新的頭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 生涯寫了將近400首詞。
驚人的數量,直接體現在份量上,由大塊文化出版的中譯本,分為七冊,拿在手裡,就像磚頭一樣重(這不是誇飾)。
在一月號《文訊》雜誌寫了一篇書評,貼在這裡。
〈用藍調和詩歌唱醒了一個時代—10首歌讀巴布.狄倫歌詩集〉
《巴布.狄倫歌詩集》並不是一本書的名字,它的英文書名《Bob Dylan, The Lyrics: 1961—2012》簡單向讀者交代了幾個關鍵字:巴布.狄倫、歌詞選集,以及它所跨越的年份。
《巴布.狄倫歌詩集》也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套叢書的集合,繁中譯本將它劃分為七冊,每一冊在線性的時間序列中相連(這意味大歷史之河),並以不同的創作時期為分野(這代表個人的轉型與探索)。是的,想料理狄倫學(Dylanology)這門繁複的、處處鑄下謎語的學科,非得這麼大費周章不可,尤其在狄倫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
世人熟知的狄倫印象,是民謠歌手,是搖滾巨星,「作家」狄倫大抵只出過兩本書:1960年代摹仿垮世代風格,晦澀難解的小說《狼蛛》,以及發表於千禧年之初備受讚譽的回憶錄《搖滾記》。狄倫所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憑藉的仍是他的歌詞,或者說,歌詞中藏孕的詩意與想像力。
這套書集結了將近400首詞作,時間跨度從1961年狄倫發行首張專輯之前,延伸至2012年的晚近作品《暴風雨》。台灣的出版社邀集了詩人、學者與音樂人共同翻譯,期盼這七冊書能成為華人世界狄倫歌詞的最佳譯本。
要在短短數千字的規格內評論橫跨半世紀的歌詞,原先就不可能(另一個衍生問題是:我是要評論狄倫的詞本身呢?還是譯者的譯筆?),此外,在紙上「閱讀」歌詞也有其不適切性(倘若你是個從未聽過狄倫歌曲的讀者)。
比較實際的作法,是我拉出一條動線,它類似時間的廊道,有清晰的軌跡,讓人見證那個當初從明尼蘇達搭便車到紐約闖蕩的小伙子,如何穿透各種思潮的迴聲,遊走於不同的文化圈子,最終形塑出20世紀一面輝煌的心靈景觀。
這條廊道同時也收納了「時代的聲音」,即狄倫透過他自己的作品,替身處的各個時代拓印出的集體奮鬥、思索乃至於陷落。漫漫的時光中,新的聲光覆蓋上舊的,他的洞見和寓言,都在音樂休止處沖積成一片豐美的文字綠洲。
我精選了十首歌,它們是我理解狄倫的索引,也具備導讀的功能。
⚡️ 你是我繼續上路的原因(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1963)
文學中有所謂的「行路文學」文類,音樂裡也有「行路歌謠」,以孕育狄倫的美國來說,行路歌謠可溯及山歌、草根民謠與源自南方各州的庶民音樂。〈別再多想,沒事了〉(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是歌者將踏上一條漫長孤寂的道路前(that long, lonesome road),和有緣無份的心上人別離的時刻,給自己的一次精神喊話:即使我在路的暗處,前方困頓難行,別多想,一切都會沒事的。
這首歌收錄於狄倫第二張專輯《自由不羈的巴布.狄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那時,狄倫剛抵達紐約的藝文漩渦格林威治村,與長他幾歲的女友談著戀愛,〈別再多想,沒事了〉洋溢出的樂觀,是他彼時的心境寫照。
⚡️ 如果上帝在我們這一邊(With God On Our Side, 1964)
美國總統就職宣誓的典禮上,新任總統手按《聖經》,隨著首席大法官宣讀誓詞,最後一句便是:「我祈求上帝的保佑。」(So help me God)美國以基督教立國,宗教與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兩大支柱,而宗教與道德,向來是狄倫詞作中探討的主題。
〈上帝在我們這一邊〉(With God On Our Side)收錄於狄倫生涯最富政治意識的一張專輯《時代正在改變》(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時值民權運動方興未艾的燃點,狄倫在詞句間來回替換上帝的位置,有時祂與敵人(西班牙人、德國納粹)站在一起,有時又回到我們這一邊。
年紀輕輕的狄倫,世故老成地向人探問:什麼是正義?以上帝之名,是否惡也可以為善?
⚡️ 每個人都在做愛,就在荒蕪街(Desolation Row, 1965)
1960年代中期,狄倫「封印」了抗議歌手的形象,他戴上墨鏡,揹起電吉他,舞台上鋒芒畢露,轉型成一名搖滾歌手。《六十一號公路重遊》(Highway 61 Revisited)便是狄倫替吉他「接上電」(go electric)的產物,專輯中塞滿咆哮呼嘯的歌曲,唯獨收尾曲《荒蕪街》(Desolation Row)延續出道時的民謠語彙。我以為,這是狄倫刻意採用的編曲手法,如此,才能把那條街的故事說得完整,講得清楚。
《荒蕪街》長十一分鐘,比制式的三分鐘流行歌更有容量收納一長串的人物和奇想: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和奧菲麗亞,《聖經》裡的諾亞與撒馬利亞人,扮成羅賓漢的愛因斯坦,他們交相行走於荒蕪街,在那裡活了又死,死了又活。歌詞中有一句「我必須重新排列那些臉,再一一取上別的名號」(I had to rearrange their faces, and give them all another name)。
那條幽幽的荒蕪街,兩側貼滿浮浪者的臉。
⚡️ 星星不會墜落,去找點樂子(Goin' To Acapulco, 1967)
狄倫化身搖滾巨星的那幾年,有一支五人樂隊陪著他世界巡演,那支樂隊來自加拿大,當時名為The Hawks。1966年,狄倫騎摩托車時遭遇了一場車禍,逼使他暫離公眾視野,退回烏茲塔克的屋舍隱居、療養。
狄倫於是召來The Hawks(他們即將更名為The Band),陪他在地下室閉關寫歌,眾人洋洋灑灑Jam了一百多首,灌錄為傳說中的《地下室錄音帶》(The Basement Tapes),〈去阿卡普爾科〉(Goin' To Acapulco)是這段沉潛時期的產物。
阿卡普爾科是墨西哥的一座港市,以夜生活聞名。海港會引來水手,有水手上岸處就有妓女戶。「地下室」階段的狄倫不再文以載道(以現時的說法是:放下偶包),他在〈去阿卡普爾科〉換上一副輕鬆姿態,「她喜歡去巨大的地方,安頓在那裡等我靠近」(she likes to go to big places, and just set there waiting’ for me to come),明眼人都讀得出來,狄倫在暗示什麼。
⚡️ 愛只不過是個髒字(Love Is Just A Four-Letter Word, 1968)
狄倫初抵格林威治村,便與當時的民謠皇后(Queen Of Folk)瓊.拜亞相遇,1963年,兩人在金恩博士發起的「向華盛頓進軍」遊行中,一同上台演出,那是歷史性的一天—就在同一場遊行,金恩博士發表了震古鑠今的「我有一個夢」演說。
狄倫與拜亞的感情一如60年代的時局,起起伏伏。最早拜亞是狄倫的樂壇先進,很快地,狄倫的巨大名聲就淹沒了拜亞。1968年,拜亞錄製了一張全是狄倫作品的翻唱專輯《任何一個今日》(Any Day Now),包含一首狄倫本人未曾詮釋過的原創曲〈愛只不過是個髒字〉(Love Is Just A Four-Letter Word)。
「沒有比這更荒謬的了:愛只不過是個髒字」(there was nothing more absurd than that: love is just a four-letter word),錄音室裡,拜亞船過水無痕似地輕聲唱著。時至今日,狄倫從未在任何場合演唱過這首歌。
⚡️ 我自靈魂深處為你而寫(Tangled Up In Blue, 1975)
〈鬱結衷腸〉(Tangled Up In Blue)公認是整個70年代狄倫最好的一張專輯《血路斑斑》(Blood On The Tracks)的開場曲,也是狄倫做為一名「不可靠的敘事者」(Unreliable Narrator)集大成之作。歌裡,時間的概念消解了,昨日、今日、未來都幻化成一個浮想。
地域的限制也被打破,東岸、西岸、北方的林地、南方之城、布魯克林的蒙塔格街,美國各地處處是歌者搜索舊情人的所在。在那既被濃縮又無限拉長的時空中,狄倫安插了各種可能性,他在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之間轉換自如,也在「說的」與「唱的」之間自由擺盪(其實,你要說這是一首饒舌歌也沒有問題)。
「夜晚的咖啡館樂聲迴盪,革命在空中飄揚」(there was music in the cafés at night, and revolution in the air),狄倫如此形容地下室的同黨們。越戰結束的年代,他們藏身在那裡發出抒情的噪音。
⚡️ 魔鬼或上主,你得服事某個人(Gotta Serve Somebody, 1979)
狄倫是猶太人(另一位頗具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拿大詩人歌手李歐納.柯恩同樣是猶太人),70年代晚期他受洗為基督徒,個人創作跟著宗教信仰而變動,帶來所謂的「宗教三部曲」,1979年的《慢行列車駛過來》(Slow Train Coming)正是第一部,專輯封面清楚出現了十字架。
雖然信的是神,狄倫比誰都知道他的歌是唱給世俗大眾聽的,他在〈你得服事某個人〉(Gotta Serve Somebody)創造了一種眾生平等(或者,眾生同樣精神匱乏)的世界觀,無論名醫或董事長、街頭太保或高官巡警、喝威士忌的或啃麵包的、打地舖的或睡彈簧床的,每個人都得服事某個人,向他告解,赦免自己的罪。
諸多人物角色中,包括用毒的性成癮搖滾樂手、叫Bobby的或叫Zimmy的,狄倫毫不避諱將自己置入這首歌的情節座標內,反正上主會保佑他的,他沒在怕。
⚡️ 活在政治掛帥的世界(Political World, 1989)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坦克車駛入天安門,冷戰告終,蘇聯即將解體。種種價值瓦解而待重新建立,狄倫彷彿大夢初醒似的,回到他擅長的政治歌曲領域,〈政治掛帥的世界〉(Political World)依他自己的說法是:「這幾乎像是〈上帝在我們這一邊〉的更新版本。」
狄倫用激烈的、帶著攻擊性的言語,拆解那政治掛帥的世界:愛沒有生存的空間、智慧被關進監獄裡、慈悲被除名流放、勇氣是很久以前的事。他這樣不留情面把現實端到世人眼前,要人好好逼視它,那股憤怒與憂心,直追出道時寫下的〈戰爭大師〉(Masters Of War)。
如今,時間又過了三十年,這世界變本加厲的,只剩政治。
⚡️ 人群很瘋狂,時代很奇怪(Things Have Changed, 2000)
〈今非昔比〉(Things Have Changed)是狄倫替電影《天才接班人》(Wonder Boys)譜寫的主題曲,電影主角是一名遇上寫作瓶頸的小說家(多麼熟悉的遭遇啊)。狄倫先到剪接室看了毛片,替歌曲準備寫作材料,後來完成的成品中,歌詞不無對電影的指射(譬如,他明白提到了好萊塢),由此我們可以理解,身為一個商業市場上的創作者,狄倫很清楚知道自己服務的對象是誰。
〈今非昔比〉發表於1997年的《遺忘的時光》(Time Out Of Mind)與2001年的《愛與盜竊》("Love And Theft")之間,正值世紀的交界,狄倫在歌中編織了一幅世紀末的圖像:「世界將會爆炸,如果聖經正確無誤。」「我站在絞刑台,隨時等待地獄大門洞開。」
整首歌的核心是這四句話:「人群很瘋狂,時代很奇怪。我曾經介意,然而今非昔比。」(People are crazy and times are strange. I used to care, but things have changed.)律動的韻腳中,狄倫冷眼旁觀著,他已經是過來人了,不會隨意掉入興奮的陷阱。
⚡️ 褪色的歌謠,沉入深藍的海底(Tempest, 2012)
2011年,狄倫在眾人千呼萬喚下首度來台演出,隔年,他發行生涯第三十五張錄音室專輯《暴風雨》(Tempest)。往後幾年,狄倫接續帶來另外三張專輯,卻都以翻唱曲目為主,因此存有一個可能性:《暴風雨》不無可能,會是狄倫最後一張以原創曲目為主的作品。
專輯同名曲〈暴風雨〉是一首長篇敘事詩,狄倫扮演一個老練的說書人,娓娓講述鐵達尼號沉船的故事(無獨有偶,《荒蕪街》也曾提到鐵達尼),狄倫在史實中融入他擅長的超現實意象:注滿淚水的酒吧、張開大門的宇宙、夢中下沉的船身。
「大船乘著海浪向前,航向一個預言中的黃金年代。」其實,狄倫自己也是一艘大船,一艘破冰的大船,打破了民謠與搖滾的疆界,粉碎通俗歌謠和嚴肅文學的界線。他用文字構築出一座座迷宮,文體自成一個江湖。
曾有人問他:「你的歌都關於什麼呢?」狄倫給了一個很狄倫式的回答:「哦!我的歌啊,有些關於四分鐘,有些關於五分鐘,還有一些,無論你相信與否,關於十一或十二分鐘。」
是啊,別忘了,狄倫文字的質地再好,負載的思想再精純,那畢竟是歌詞,與歌曲一體雙生。放在紙上閱讀,只得其一半,想完全潛入那條時間光廊,被狄倫的「聲音」醍醐灌頂,你仍得用聽的。
(註:文內歌詞中譯,取自馬世芳、陳黎、張芬齡、葉覓覓、崔舜華、蔡琳森、曾珍珍、余三奇、楊嘉的譯作)
林瓊嘉法官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爆文寫作2】如何把故事寫得有趣?
好了,我知道你迫不及待要開始寫了。
先把自己的奮鬥寫成金庸小說;
再把自己的愛情演成瓊瑤小說;
可是你只是素人,誰要看?
這就是素人寫作最大的難題:
當你不夠紅,寫自己沒人想看
但別怕,
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學爆文的原因,
學著把平凡人生譜成壯闊史詩。
既然你的故事沒人想看,
那沒關係,我們就先借「經典IP」來寫。
什麼是「經典IP」?
就是你聽過的神話、童話、典故。
就像雷克·萊爾頓借了神話大IP,
寫下《波西傑克森》,賣翻全球。
就像電影《公主與狩獵者》,
借了童話「白雪公主」這個大IP,
全球創下將近4億美元。
不過,我們不是要寫小說或拍電影。
因為那涉及「編劇」能力,
如果想學,推薦你找我的朋友:
許榮哲、李洛克、東默農
要開始練「爆文寫作」,
最簡單也最重要的練習就是:
把「典故」寫成一個「段子」
典故,是客觀的事實,但讀起來,
就像是維基百科,一板一眼,無趣。
因為它只負責讓你知道這件事,
但不負責撩撥你的閱讀樂趣。
段子這個詞,出自相聲,
指的是相聲中的一段有趣的內容。
所以你要練習把「客觀」典故,
用你的「主觀」,改寫成段子。
相信我,這不會很難,因為有我在。
教你三個我常用的寫作技巧:
一、遮蔽
「遮蔽」就是「隱藏」+「揭露」。
你先找一個讀者認識的名人,
但普遍不熟悉的故事。
在寫他的故事時,先「隱藏」他的名字,
改用「有個年輕人」、「有個窮小子」取代。
等故事說完後,
最後再「揭露」他的名字。
這時,讀者就會有一種驚喜感:
「什麼!原來就是他!」
舉個我曾寫過的例子給你吧!
「在美國有個年輕人,由於家境貧窮,他開始做起了渡船的生意。但是因為搶了別人的生意,所以被打了一頓,更糟的是,還被告進法院。控告者說年輕人沒有得到肯塔基州的渡船特許權。當法官正要判年輕人罰款時,年輕人說話了:『法官大人,對方控告我是根據肯塔基州的法律,但其實我是從印第安那州的河邊,把客人載到河中央的輪船上,我並沒有進入肯塔基州啊!因此控告不該成立。』法官被年輕人清晰的邏輯給震撼了,最後判決無罪。後來,法官很欣賞年輕人,要他跟著自己,繼續學習法律。這位年輕人也沒辜負法官的期望,長大後透過法律伸張正義,成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是誰呢?
各位,他的名字叫做亞伯拉罕‧林肯,美國的十六任總統。」
注意到了嗎?
林肯你肯定很熟,
但這個故事你絕對不熟。
當熟悉的人加上不熟悉的故事,
利用「遮蔽」技巧,就能創造驚奇。
若你對這個技巧感興趣,
推薦你買王溢嘉老師《青春第二課》,
裡面所有故事,都是遮蔽技巧的運用。
而我,也是從這本書得到啟發的。
二、換框
「換框」就是「古事」 + 「今世」。
前陣子,熱門美劇《冰與火之歌》,
有個場景引發熱議,
就是明明是中古世紀,
但場景竟出現星巴克的杯子。
這意外插曲正巧解釋換框原理。
符合時空的事物叫正常,
違反時空的事物叫反常,
然而,反常才會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這就是近年來,
為何國文著作很夯,
像是謝金魚《崩壞國文》
厭世國文老師《厭世廢文觀止》;
敏鋯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
因為這幾位作家,把原本無趣的國文,
換了個現代框架,瞬間拉近讀者的距離。
舉個例子好了,
咪蒙在《聖人請卸妝》,
是這麼寫墨子的:
「提倡低碳主義的墨子、宣揚不插電生活的墨子、
與一切誹聞絕緣的墨子,成為最當紅的相親節目
《非嗔勿擾》的嘉賓,這是充滿懸疑。」
典故會說墨子刻苦勤樸,摩頂放踵,
但這麼講很平面,掀不起任何波瀾。
咪蒙把概念換了框,
變成「低碳」、「不插電」的現代感,
再用「相親節目」製造墨子形象反差。
三、圍觀
圍觀就是「路人」+「反應」
我研究所論文研究的是「三言二拍」,
這幾部小說,說穿了,
就是古代的「玫瑰瞳鈴眼」,
只差沒有盛侏儒。
「三言二拍」有個有趣現象,
就是每次主角群發生了什麼事,
旁邊都會有群鄉民,
拉板凳、吃雞排、喝珍奶、看好戲。
舉個例子來說,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你聽過吧!
杜十娘是京城名妓,
與尋芳客李甲相愛後,決定從良,
贖身後,兩人準備廝守終身。
沒想到,李甲被玩咖孫富說服
竟然把杜十娘賣給孫富。
最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後,投江自盡。
注意喔!這時作者寫道:
「於是眾人聚觀者,無不流涕,都唾罵李公子負心薄倖。」
「當時旁觀之人,皆咬牙切齒,爭欲拳毆李甲和那孫富。」
哪來這麼多人旁觀?
而且有這麼多人,
怎會眼睜睜看杜十娘投江?
這就是「圍觀」的寫作技巧,
故事情節無法改變,
但透過路人的反應,
為讀者找到情緒宣洩出口。
這招怎麼用在爆文寫作呢?
就是當你描述情節時,
設想旁邊有群鄉民,
他們會作何反應?
把他們的反應寫出來,
越馬景濤(浮誇)越好。
比方我《飄移的起跑線》有篇文,
叫做「致對手:謝謝你,虐過我」
裡面我寫了莊子的故事,我是這麼寫的:
「莊子老婆過世,
他在那邊鼓盆而歌,
世人嚇到骨盆下滑,
這根本比川普還狂啊!」
還有:
「莊子轉身,跟弟子說:
『來!老師跟你說個故事。』
弟子還來不及說不要,莊子就講起來了。
這都是刻意揣摩路人反應,
創造角色言行張力的寫作技巧。
天哪!我這篇太有誠意了!
根本把爆文寫作的精髓開誠布公。
那是因為,
我受惠於爆文寫作。
也希望努力的你,
因為爆文寫作而被看見。
------------------------------------------------------
我知道你現在歡欣載舞,
但別開心得太早,
因為知道技巧並不代表學會啊!
我出個作業讓你練習,
請你找個熟悉的典故,
用我教的這三個技巧,
改寫成段子。
打成文字檔後傳給我,
我會挑出寫得最有趣的,
寄送一本書給你!
給你幾個典故參考吧:
司馬光破缸救友、蘇秦懸樑刺骨、張良圯橋撿鞋
#歡迎分享
#可以幫我把三個技巧編個口訣嗎我想不到
#只要懂技巧加上練習人人都可以寫出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