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連假的 #花蓮原住民直播人才培訓
感謝迴瀾電視台的採訪,以及縣政府、花蓮縣周駿宥議員以及梧繞部落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的支持,與學員們的全程參與❤️ 大家都將原住民生活文化更美好的傳遞!
本次課程謝謝以下單位提供台灣之光商品供學員直播演示
⭕️ 維豐國際客製化印刷口罩、興邦國際提供時尚韓版KF立體口罩
⭕️飛買家公司義捐總經銷產品,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等研發的防疫新科技「量子天使一號.新冠速清液」
🎥110年度原住民族直播人才培育
培訓日期:110年2月27~28日
地點:花蓮國際藝術村
『產官學首次深入原鄉共同培訓數位力人才』
為強化花蓮原住民5G數位力及自媒體實戰應用,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花蓮縣梧繞部落文化產業發展協會-金將里本理事長及秘書長嘎造Kacaw、協辦單位中華數位創作協會、九藏文媒、暨台灣文化創意協會、亞洲插畫家協會聯合辦理執行,邀請數位培養力專家-漂漂老師(漢名蔡雅琦 原住名里杏),於花蓮慈恩國際藝術村,開辦「110年度原住民族直播人才培訓班」,期盼利用二天紥實工作坊,拆解直播的繁雜細節,逐步傳授直播吸晴術及經營心法,期以導流眼球經濟,以符合商業美學的數位影響力,讓學員站穩電商世界。
🎥產、官、學共同碰觸火花~
此次人才培訓,開創出原鄉不同的新紀元,產、官、學三方共同培訓協作,兼具學與術及網路市場銷售訓練。從中央到地方一條龍緊密運作深入東台灣原鄉部落培育數位力人才。在立法院廖國棟立委、原住民族委員會、花蓮縣政府徐榛蔚縣長、花蓮縣議會周駿宥議員、笛布斯.顗賚議員支持下,為原鄉地區爭取資源培育人才,未來更期盼人才培訓可行成『原住民族專業人才認證』。
育才課程特色
課程大綱以「社群經營與平台」、「線上直播的前中後規劃」、「鏡頭表達、粉絲應對心理學」、「直播媒體與企劃」為主軸,旨在強化學員的數位適應力、溝通力、鏡位運用等直播技能。漂漂老師將直播帶貨的內容行銷,以淺顯易懂的表達方式,深入淺出的實例探討,搭配互動討論,將直播流程無痕轉換為消費旅程,讓棚內的商品,成為直播視聽眾期待的商品,進而下訂,出現在家中。
社會企業責任,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直播實作坊的三段電商直播練習,包括台灣防疫功臣成員-維豐國際客製化印刷口罩、興邦國際時尚韓版KF立體口罩,符合疫後時代的口罩美學,訴求吸睛視覺、長期配戴舒適度、防護功效、強調外層潑水層、中層溶噴過濾層、內層親膚親水層,三層不織布全都由台灣大廠在地研發生產,並且印刷油墨及材質都經過嚴格的檢驗標準,讓消費者戴上安心美麗、輕鬆防疫。再者,飛買家公司義捐總經銷產品,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等研發的防疫新科技「量子天使一號.新冠速清液」15瓶,教學示範闡述商品的核心價值,在物件表面噴灑新冠速清液,透過紫外線光照射固化,形成長效保護膜,建構安全防疫零空窗,此更是傳統酒精、消毒液等短效所無法比擬。直播重點練習是學員Show出自家商品或服務,作為直播商品,學習如何解説商品利基,導入消費者心坎,讓消費者買單。
人才培育與國際接軌~
培訓基地『花蓮慈恩國際藝術村』入駐了英、德、法、日本韓國的藝術們,藉此育才課程與藝術村裡的國際藝術家們交流學習並運用5G數位力及網路傳播力共同宣傳國際。第二天的培訓課程特別邀請花蓮藝術家沙羨松及英國 HOLLY老師(中文名 冬青)合奏鼓樂再由學員實做直播配合宣傳發佈。
花蓮縣周駿宥議員及阿美族張峰嘉總頭目特別重視此次課程並全程參與學習,並代表花蓮縣政府蒞臨指導國家方針。兩日的培訓圓滿落幕,磨練原住民的直播戰鬥力,提升部落創生實戰力,增加花蓮原住民族的國際能見度,勾勒出疫後時代花蓮國際觀光榮景。
指導單位:
法院廖國棟立委國會研究室、原住民族委員會、花蓮縣政府、花蓮縣議會周駿宥議員服務處、笛布斯.顗賚議員服務處
聯合執行單位:
社團法人花蓮縣梧繞部落文化產業發展協會、中華數位創作協會、
花蓮慈恩國際藝術村、台灣文化創意協會、亞洲國際插畫家協會、九藏文媒
特別感謝:
花蓮慈恩國際藝術村-吳宥漆村長、阿美族張峰嘉總頭目、花蓮壹媒體、花蓮藝術家沙羨松、英國 藝術家HOLLY老師(中文名 冬青)、阿美族八耐、阿美族吾椏堋、阿美族谷慕
關鍵詞:
#原住民族#地方創生#阿美族#自媒體#直播#藝術#帶貨#花蓮…..
松慕強原住民 在 波阿斯 Boa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15 「賽Bar特調」、很開心與原住民的賽老闆暢聊台灣/以色列,確實是難忘美好的一晚,在以色列時我常被猶太人對根、家與土地的思維所感動,在台灣的我們原住民是最能感受對土地,根,家的感受! 勇敢似乎是整晚最後的一個感動,「我們常會說我在等時機來到,但有沒有可能,有時候是時機在等我們願意踏出去呢?」。在疫情與變化迅速的世界我們都要更加勇敢,在勇敢中也更珍惜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牽掛的人若是安好,這就是晴天了。 願您平安。
#台灣以色列🇮🇱🇹🇼
#勇敢
#土地
#家
#以猶未盡
非典牧師-松慕強Sai Song
格子外面
Ann אן
以色列美角 Israel
HeySababa.com
#滿滿的威士忌🥃
松慕強原住民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土語言Q&A|第三話:本土語言有字嗎?台語篇】
「台/客語有字嗎?」
「原住民族語為什麼寫成英文的樣子?」
想必許多剛接觸本土語言議題的人會有這樣的疑惑,畢竟目前的義務教育絕大多數強調華語教學、將華語當作教學媒介傳授知識,本土語言則是長久以來遭到漠視,造成傳承困難。
然而,所有的本土語言皆有自己的文字,台語、客語向來有漢字傳統,西方傳教士來台時帶來教會羅馬字,在教會中也有使用上百年的歷史。近年來愈來愈知名的台羅、客羅則是於2000年後由教育部制定而成。原住民族歷經荷治、日治到現代都歷經過文字化,使用過羅馬字、假名字等不同文字系統,現在普遍使用的是2005年公告的教育部「公告版」羅馬字。
本土語言的文字發展歷史十分豐富,也曾經歷過百家爭鳴的時期,以下將依語種分類,著重介紹目前仍然流行,抑或由政府整合推動文字系統,本篇將先從台語起鼓。
▎漢字書寫
古代中國文人學習官話、以文言文行書,極少用本身的母語進行白話創作,但是也出現各地方語言的白話文學。台語的白話漢字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明朝的傳奇作品《荔鏡記》,內容詞語係由潮州話及泉州話混合寫成,其漢字選用除了有本字之外,也使用許多借音字、訓讀字、自創俗字等不同的方法來書寫泉/潮州話。《荔鏡記》版本眾多,用字不甚統一,卻也是閩南地區以白話漢字書寫的濫觴。
清代以降,閩南地區開始出現以通俗漢字記錄閩南民間歌謠的小冊子,也就是「歌仔冊」,歌仔冊隨著漳泉移民傳到台灣,到了日治時期達到盛行巔峰。歌仔冊的目標受眾是一般沒有接受教育的普羅大眾,因此用字相當簡單淺白,較少使用艱澀漢字,而偏重借音字,許多俗用字的使用即是源自歌仔冊。
193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文壇對於鄉土文學該使用中國白話文或台語文而引發台灣話文論爭,支持台灣話文派的黃石輝撰文主張台灣文人必須貼近一般大眾,寫台灣的文學,創作語言、文字應使用台語,達成言文一致。此論點得到郭秋生、賴和等人支持,也有後續創造新字等討論,賴和更是嘗試用台語寫小說的第一人。193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政策,加強日文教育、禁止漢文書寫,這波台灣話文運動也隨之戛然而止。然而,其中以台語書寫白話新文學的想像及嘗試,對後世台語文影響甚鉅。
2000 年後,政府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並推動鄉土語文教育。此時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開始編纂《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提供前線教師參考資料,同時試圖使台語文用字統一。編纂的過程中有十幾位語文專家組成編輯委員會,共同研商選字原則,數年後分批公告「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2007年公告第一批 300 字,至2009年總共公告700個常用推薦漢字。
教育部的推薦漢字原則上尊重傳統,考據傳統上的本字、訓用字、借音字等等,以訂出易教易學、兼顧音字系統的適合漢字。推薦漢字的出現是台語文字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使得不只增加台語漢字的固定性,更使體制內的台語教學更有依據。
▎白話字書寫
白話字(Pe̍h-oē-jī,POJ)是一種以羅馬字母拼寫的閩南語正字法,為基督教傳教士於福建廈門創設並推行的拼音文字,因此也被稱或「教會羅馬字」。
白話字的雛形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初期,當時歐美基督教會積極向海外拓展,傳教士通常會先學習當地語言以利宣教。1810年代,英國倫敦宣道會的宣教師在東南亞麻六甲開辦「英華學院」,因當地大多為閩系華僑,通曉官話者為少數,宣教師遂開始研究福建話。
因當時大多數中國平民不識字,難以閱讀譯作漢字的基督教經典,傳教士於是另尋他法。1850年代左右,廈門地區的傳教士以拉丁字母及符號為基礎,發展出可以準確拼寫廈門話拼音文字系統,稱作「白話字」。傳教士發現,使用這套文字系統可有效降低信徒學習識字的時間,遂在閩南地區大力推廣,也用白話字編纂字典、翻譯聖經、聖詩。
自1865年開始,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先後等人來台宣教,將白話字傳入台灣。1885年,巴克禮牧師甚至在台南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南府城教會報》(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今《台灣教會公報》),內容皆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記載教會事項、各地新聞、文學創作等等,至今仍持續發行,累積大量豐富文獻。白話字在台灣的台語教會內發展悠久,也曾向外觸及非教會族群,如日治時期蔡培火著名的社論《十項管見》(Cha̍p hāng koán kiàn)即是用白話字寫成,台灣文化協會也曾短暫開辦羅馬字講習會。
然而,日本政府、國民政府先後推行國語運動,白話字受到不小的壓迫,也造成目前社會上多數人不曉得或不曾聽過白話字,但是至今台語教會系統內仍然是堅持使用白話字佈道。
▎台羅書寫
台羅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簡稱,與白話字同樣屬於拉丁化的台語文字系統,為中華民國政府制定,且正在推動的羅馬字方案。
雖然白話字歷史悠久,但是近代部分學者認為白話字有其缺點,紛紛提出修改方案。有人認為要改為更符合音韻學的音標;有人主張應改為與英語相近的通用拼音,方便大眾學習;當然也有堅持回歸白話字傳統的聲音。從1990年代起,各派之間便多有討論、爭執,最終各家在2005年達成共識,整合彼此論點。教育部遂於2006年公告整合的拼音方案,也就是台羅。
台羅是以白話字為基礎做出小幅度的改革,修改部分聲母、韻母及標調方式,具有類似國際音標(IPA)的特質,不過基本上與白話字屬於一脈相承的關係,兩者間的轉換並不困難。然而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羅為目前受官方支持的台語羅馬字,體制內的教育資源皆由台羅寫成,如《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官方競賽、認證考試或者學校台語課的內容皆是以台羅為羅馬字的標準。也因為如此,台羅較為人所知,漸漸往台語羅馬字的正書法發展。
以上為三種最通行的台語文字系統,而目前台文界主流的書寫方式的是將漢字、羅馬字(白話字或台羅)混用,稱之「漢羅濫寫」(hàn-lô lām siá),以解決部分字詞仍沒有漢字,或者漢字過於冷僻而不利閱讀的問題。
參考資料:
中島利郎(2003)(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出版社,高雄市。
洪惟仁(2010)。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1),頁81-108。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
姚榮松(2010)。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台灣學誌,第1期,頁143-204。
陳慕真(2015)。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蔣為文(2009)。蔡培火 kap 台灣文化協會 ê 羅馬字運動之研究。台灣風物,第59期 (2),頁41-65。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灣流音樂祭】
▎時間:2020.10.17
▎地點:台大舊體後草皮
▎票價: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台大學生會文化部、台大台語文社
▎協辦單位:台北藝埕扶輪社、台語正常化推動聯盟
▎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部
▎演出者:siàu-lú khah-lah少女卡拉、風籟坊、雅維茉芮Yaway·Mawring、百合花、春麵樂隊、林生祥。
松慕強原住民 在 精鷹出列-台灣原住民聯合敬拜大會- 布農族松慕強牧師, ... 的必吃
布農族松慕強牧師,現任IM行動教會主任牧師。 Powerful worship 特會,等你來喔! 原住民出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