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台北 2014.07.29
《隋亂》,酒徒,野人,2013
其實也不是真的相隔許久才又拎起書本來閱讀,這陣子零零總總看了一些書,有些在讀完的當下非常有感覺,但可惜轉眼即忘,總得又過幾年,重又拎起時可能才能真的感觸更深刻些。
倒是無意間從書架上發現,也不知何時所買的《隋亂》前二冊,之前老因為俗務或工作而無法完整看完,這回下定決心讀了,然後立馬網路書店補齊後面一系列,結果十天時間,看完原本的六冊,以及續集二冊,一共八本。
看完後,緊接著回頭再重新品味一下故事中的幾場經典戰役,把這些歷史人物再熟悉一次。而我必須承認,這十天當中恰逢感冒,雖然失去了跟朋友相聚的機會,也停了幾次家教課,但空下來的養病時間,確實讓我覺得非常歡樂,因為閱讀不受干擾,無須中斷,那種感覺只有一個字:爽。
只是一口氣看完後,現在內心有點惆悵。
惆悵點之一,是這麼好看的歷史小說,看完就沒了,像一部精采電影倏忽到了結尾。而惆悵之二,則是原來我對隋唐之間的歷史居然如此不熟,那麼多似曾相識的歷史人物在文字間漂流過,我卻很難想起他們在正史舞台上如何演出,難道前幾年反覆一直讀《資治通鑑》都白讀了嗎?
其實我不是很常看歷史小說的人,原因有三,其一者,坦白講,在台灣要找到寫得夠水準的歷史小說並不多,主要問題在於用字遣詞,我非常反感於那些充滿現代思維邏輯的口吻,用這種口吻來寫歷史故事,看來總覺得非常失敗;其二者,是很多歷史小說往往過於光怪陸離,嚴重悖離正史,儘管我們確實建立了自己在閱讀「小說」的前提立場,但當看到過度誇張的故事時,畢竟難免義憤填膺;而其三者,則是那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無奈,坦白講,對人性刻劃也好,場景描寫也好,又或者敘事精采程度也好,坊間能覓得的歷史小說,堪可超越金庸、二月河者幾希,而對歷史人物有塑造傳神如《三國演義》者又幾希。
但慶幸的是這些讓我畏懼發生的情形,在《隋亂》當中居然都沒出現。
當然虯髯客、李靖與紅拂女之間的故事,那本身已經是一種虛構,作者沒有再順其而鋪排的必要,他用自己的方式來重新詮釋,也推翻了朝代臨末的君主必定荒淫暴虐的一般印象,更強調了開國之君在創業過程中,也非得用上的權謀或陰謀,交織而成一部民家子弟與諸多歷史人物並駕齊驅,甚至風雲際會的精采故事。
那一晚看到最後,當突厥人在長城邊問主角李旭,你們大隋還有誰肯為國賣命,而一干分屬不同立場,甚至結下生死大仇的集團們,包括以「守護」為職責的主角所帶領的大隋博陵軍、懷割據之心而自封爵位的竇建德變民集團、在河南殺得官軍聞風喪膽的瓦岡寨匪軍、已經叛變而另立新主的太原李淵軍等等,紛紛豎立大旗於長城之上,那種文字間所帶來的撼動,讓人簡直看得血脈賁張,更遑論激戰到了最膠著時,本來與主角有仇,而且還受了突厥人冊封,本該做壁上觀的大隋虎賁將軍羅藝,卻率領麾下五千鐵騎,趕來參戰以驅逐外侮的那份壯闊,都讓人直呼過癮。
這故事之所以吸引人,當然題材的選擇極佳,畢竟亂世裡的人物們夠多,而諸多人才的交錯縱恆,無論惺惺相惜或勾心鬥角都引人入勝,但更重要的是作者敘事的文筆在雅俗之間,沒有造成與讀者的隔閡,所以讀起來分外輕鬆,我想這是能讓我幾乎不眠不休,也要趕著一路往下看的最大原因,同時,我相信這套書也很有隔上一段時間後,拿出來再翻一次的價值。
前兩天在朋友家吃飯,聊起閱讀這部小說的感覺,為什麼要花費時間去閱讀一個素昧平生的大陸作者,在遙遠的土地上,描寫距離我們已經上千年的歷史故事,這目的在哪裡?
其實我也不是那麼清楚,一部歷史小說,透過生動而精采的劇情鋪排,講述一段已經久遠的故事,對我而言,最大意義可能是促使我想回老家去,把《資治通鑑》再翻一次,讓本來就很有故事性的史書變得更吸引人、讓我在從旁觀看那些由小說家筆下描述的人際之間,無論權謀鬥爭或義氣相惜時,學得一點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智慧與啟發,我想這大概就是樂趣之所在了。
這種很長很長的故事,第一,你必須讓自己沉浸在文字所呈現的畫面中,但作者很棒,不用勉強,他已經給你滿滿的畫面感;第二,你最好先把手邊的工作忙完,因為一共八本,你總得花上一點時間才能讀完;第三,看完之後,你會明白,人與人的鬥爭或許無可避免,但守護自己想守護的,那種原則永遠不應該改變,且在鬥爭間,才更顯得真情的可貴。
這個暑假如果要推薦甚麼小說給大家,我覺得《隋亂》是最佳選擇。
東燁 2014.07.29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