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香琴逝世 】
MeWe版本:http://bit.ly/3rUvdXF
收到李香琴逝世的消息後,我走到睡房的書架上,找回放在資料夾內的一篇30年前出版、刊於《壹週刊》的琴姐訪問影印本,我知道,我有很多事情想寫下來。
第一個原因,是琴姐跟已故的譚炳文一樣,她於香港電視業的地位舉足輕重,令人難忘的演出多不勝數;其次,一直覺得,琴姐的外型、打扮,甚至聲綫,與已於多年前離世的嫲嫲有點相似,這是小時候在嫲嫲家看電視時見到李香琴之後的既定印象,興許她倆經歷相似,都是30年代出世的女性,再由中國大陸遷居來到香港,所以或多或少都散發同類氣息,也可能,是我一直都很掛念自己的嫲嫲,所以望見琴姐,都會有點親切感,所以想以文字向琴姐致敬。
我由傍晚六時許開始動筆,寫了數小時才完成,因為琴姐瓣數多,而且記憶總是不可靠,她當打之時,都已經距離今天很遠了,得一邊寫,一邊花時間考證,收筆一刻,很疲累,但這些零碎的資料,都值得紀錄下來,讓後人參閱。
感謝琴姐生前為電視迷帶來那麼多美好回憶。
###############
「再見!唔好怪我第一句就同你講再見,因為我真係專程嚟同你道別㗎!」
從影多年的資深藝人李香琴,周一(4/1)中午不幸於伊利沙伯醫院離世,終年88歲,縱橫演藝圈60多年的繽紛人生,正式劃上句號,收到新聞短訊之後,立即在串流音樂平台重溫陳輝陽經典作《三千年前》(2007),「琴姐」聲演陳慧創作的對白,情感豐沛,聲線淒酸,一句「我失去嘅嘢實在太多啦!」,一句「你一定會好唔捨得我!」,配合關淑怡演唱的「趁熄滅前,還可一見」,對照這則消息,倍覺傷感。
「我記得,你同我去過嘅每一個地方,嗰啲地方,統統留喺我心裏面。」
其中一個地方是澳門的平安大戲院,那裏是她開展演藝事業的起點。
李香琴原名李瑞琴,祖父李亞敬舊時於廣東和澳門一帶經商,經營海產和賣米生意,家境富裕。琴姐於順德出世滿月後,父親李炳光舉家遷往澳門定居,據知李父經營錢莊及紙料生意,共有5位太太,而琴姐是家中長女,被視為掌上明珠。
原建於澳門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的平安大戲院,是李香琴演藝事業的起點。
30年前,因為拍攝亞視節目《向每顆星致敬》 (https://bit.ly/2JLjt8y) ,琴姐坐船過大海重回成長地,憶起往事。「就係呢間戲院,改變我一生嘅命運,以前任劍輝、白雪仙經常都喺度演粵劇嘅,咁阿嫲帶我嚟睇戲啦,睇睇下,我自己愛上咗粵劇,就算阿嫲唔帶我嚟,我自己都靜靜嚟呀,有功課都唔做,掛住嚟睇大戲,鍾意學戲,經過好多轉折,就搵到個師傅(小鶯鶯)學戲,學咗半年左右喇,師傅介紹我踏台板。真係橋喎,我第一次踏台板亦都係喺呢間平安大戲院。」時為一九四六年,當時琴姐才14歲,但大概由那時開始,便沒有想過要做「正印花旦」。「我認為做『正印花旦』壓力好大,點解呢?因為啲人會睇你做得好唔好,冚唪唥(焦點)都喺自己身上,如果做『第二花旦』就唔係咁喇,(如果)你個『正印花旦』演得跩啲,我做得好啲,就可以蓋過你,我幾有滿足感!」
何以演大戲會漸漸走進大銀幕?就在「糴梅香」(初踏台板之意)之後一年,即一九四七年,琴姐跟着盧冠廷父母(盧海天與養母譚秀珍)所屬的戲班「日月星劇團」到越南和新加坡做大戲,同行的還有「關師傅」關德興,後來關德興先返港拍戲,之後給琴姐寄信,指可以介紹她拍戲,琴姐開心到彈起,因為她會幻想自己有機會跟偶像張瑛、白燕和梅綺合作,豈料一入片場演出的銀幕處女作是《黃飛鴻大鬧花燈》(1956)(https://bit.ly/2MCw1Aj) ,飾演侍婢菊香,片酬三百,之後又經羅劍郎引薦,於電影中扮演奸角,憑《鴛鴦江遺恨》(1960)一「奸」成名,直至遇上「西宮」角色,大戰「東宮」余麗珍,獲得「一代奸妃」和「西宮琴」的稱號,迎來第一個事業高峰。琴姐曾在電視節目《正識第一》(2011)透露,為了演好奸角,要望鏡苦練:「走去睇住塊鏡講對白,修嘴型,修眼神,咁樣慢慢練番嚟!(如果演)陰毒,額頭要收細,連講說話(語氣)都唔同!」
此後,因為粵語片市場興旺,琴姐相當搶手,非常多產,更試過一年最多拍過50齣戲,但她坦言初出道的時候確實有捱過苦,因為她屬於獨立演員,沒有後台撐住。「關師傅唔可以部部帶挈我,我又唔打得,打戲都係搵任劍輝、于素秋,我又冇大老倌帶住,任冰兒都有任劍輝,譚倩紅都有方艷芬。試過有一次,我連接兩部戲,後來通告改咗,入到片場先知兩個(角色)都換咗人,我問導演點解要換人,佢反問我:你有冇大老倌帶住?我咩都講唔出。」
後來,父親李炳光因生意失敗,家道中落,琴姐要負起養家責任,為了令父母弟妹有更舒適的生活,於是只好甚麼片約都接受,那怕是別人不願意飾演的奸角,一樣去馬,甚至知道別人拖欠她片酬,她依然不敢投訴,生怕將來再沒有機會演出。可是,無限忍耐沒有讓琴姐好過,當她的戲愈演愈多,片酬由最初三百元升至二千五百元時,電影公司卻嫌她騷錢貴,找了另一位演員頂替,當年專訪裏公開名字,那人是羅蘭。演藝圈從來現實,三分努力七分運氣,當她在電影圈前景暗淡時,其實粵語片亦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電視製作,無綫電視啟播後兩年,當時36歲的琴姐順理成章往九龍塘廣播道尋找機會,先加入無綫,拍過劇集《錄音機情殺案》後,一九七○年轉投麗的映聲,拍攝《家春秋》,數年後又回歸大台,由一九七二年開始成為《歡樂今宵》的台柱之一,另外亦不斷拍劇:《狂潮》(1976)、《家變》(1977)、《網中人》(1979)、《親情》、《輪流傳》(1980),數之不盡,套套經典。
琴姐憑眼神、面容和聲線,能夠將陰險、淒涼、霸氣、嬌嗲、滑稽、慈祥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角色是她,她就是角色,在鏡頭前那種揮灑自如,你未必記得劇名戲名,但一講起,畫面就會浮現。如《無頭東宮教子鬧金鑾》(1961)扮演西宮,大戰「東宮」余麗珍,或者《還看今朝》(1990)的姚文珠,令人狠得咬牙切齒,欲當街指罵;又如《輪流傳》(1980)和《流氓大亨》(1986)扮演慈母,面對命途多舛的人生,有苦自己知,總是含住泡眼淚,淒涼得教人鼻酸;當然還有在《他來自江湖》(1989)的「靚姑」,有一幕她與何鑫淼(周星馳飾)在何英彪(吳孟達飾)面前唱雙簧 (https://bit.ly/2Lq5xkF) ,或者於《家有囍事》(1992)裏扮演奶奶大叫「世界末日啦!」,總是睇一次笑一次,多年不變。
說霸氣,又怎能不提《倚天屠龍記》(1986)的滅絕師太,以及《碧血青天楊家將》(1994)的佘太君?還有晚期她在《溏心風暴之家好月圓》(2008)飾演的甘佘君麗,一句「唔使驚,嫲嫲喺大廳」絕對見字如見聲吧。這邊演活傳統價值觀下的中國女性,其實曾幾何時,她亦試過跟歐美時尚接軌,譬如《彩色人生》(1979)扮演模特兒公司老闆娘的Mary,每一集都更換造型,媲美繆騫人的《甜姐兒》,應該沒有很多人看過;某年在亞視台慶夜穿金色吊帶舞衣「惡搞」麥當娜(Madonna)跳唱《Vogue》,盡顯其時尚大膽一面,原來是很多人的Best Kept Secret。多才多藝就是如此,因為琴姐很年輕的時候已明白,要在戲行生存,除了專業,還是專業。
在興盛時代的無綫打滾十多年後,琴姐已非常有名,但為了還人情債給周梁淑怡(時任亞視行政總裁),1990年決定過檔,那時她在大台的最後一套劇集,正是《他來自江湖》,她記得拍到最後一集的時候,時任無綫高層李沛權搭着她的膊頭,就要為她開「期票」:「琴姐,兩年後就要返嚟喇,使唔使簽定合約?點知我過咗亞視,李沛權都跟埋過嚟,到我再續約(亞視),佢又走喇,所以做人真係唔使咁認真!」就是這一句話,反映出琴姐當年受訪時的心境:名氣、錢財如浮雲,放過自己一馬,別太着緊,因為在這一行打滾了數十年,有甚麼事情沒見過呢,執念只會令自己活得不開心。
她享受演出,但心頭不高,沒想過要做女主角。「我入戲行,阿爸同我講,結婚,未必嫁得好,你鍾意做戲就做戲,話總之搵到食就算。我從來冇諗過做正印,做二、三幫已經心滿意足喇!」這段說話,摘自1992年10月16日出版的《壹週刊》「金峯集」專欄,當時負責採訪的是李志豪,2016年他離開壹傳媒的時候,職位是《壹週刊》社長。重讀這篇30年前的人物專訪,會看到琴姐的人生觀:人生不過是一場夢,不用太認真,更不可有風駛盡𢃇。
「我哋呢行真係偏門嚟㗎,你唔知幾時會唔紅,亦唔知幾時會紅,諗都諗唔到。所以我覺得紅嘅時候唔好太得意,唔好(畀)勝利沖昏頭腦,唔係咁樣,一跌咪好辛苦囉!」賺到錢,生活過得去便可以了,琴姐當時認為自己條命已如打牌打到北圈,剩下的,都是Bonus,沒有很多事情可以傷害她,就算以往吃過的苦頭,變成回憶後亦只剩下快樂的片段。「我好樂觀,從來冇恨自己可以有家財億萬,我經常覺得,唔好成日諗住人哋坐Benz(平治)230,我就要坐450,咁樣成日都唔會開心。」
惟獨有一件事,任時日過了多久,她仍然放不下,那是母親突然去世。一九六五年某夜,琴姐在戲院看戲,突然銀幕上出現了一句字幕,大意是:「李香琴,即出門口,有人找你!」
此話一出,現場霎時間亂作一團,琴姐以為是否有人整蠱自己,當她走出戲院門外,赫然見到妹妹正在等她,原來是她的媽媽因為心臟病發過世。「佢個心唔舒服,醫生以為係胃病,打完針之後半個鐘就死咗。」這件事對琴姐打擊很大,因為她還以為自己終於可以讓母親過得好一點,但計劃從來趕不上變化。「我啱啱儲夠錢喺太子道買咗層樓,屋契寫咗佢個名。」自己無法見到母親最後一面,成為一生最痛,但也知道那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所以很早已吩咐女兒,如果有一天自己口齒不清,或再不能照顧自己時,便送去老人院,不要為家人添麻煩。今天看新聞,知道琴姐在女兒陪伴下撒手塵寰,生離死別當然教人傷心,但她的精彩一生,將會永遠刻在大家的心底裏,永誌不忘。
原文刊於《香港01》:http://bit.ly/3orZBqi
【 相關文章 】
譚炳文逝世:http://bit.ly/2XbtH5p
(0501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李香琴 #電視史話 #三千年前 #武視 #無綫 #家有囍事 #周星馳 快樂的 ATV 亞視數碼媒體 William on the way 葉一知 港女講劇 做乜膠睇電視 歐錦棠 Stephen Au 鄭美姿 譚蕙芸 #TVB 阿果 #澳門 #粵劇 #港劇 十字牌早餐 LAW少 午夜翻牆 紅眼
「李艷秋去世」的推薦目錄: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嘎眯不搗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你們你們 YOU-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轉錄]平心說蔣經國- 看板polit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65歲李艷秋突傳不幸消息,晚年種田養雞淪落農婦?丈夫趕 ...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65歲李艷秋傳來不幸噩耗!怪病纏身無人顧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永別了! 65歲李艷秋傳來不幸噩耗!對夫告白「已無遺憾」 ...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65歲李艷秋傳來不幸噩耗!晚年種菜養雞慘淪農婦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李艷秋傳來不幸噩耗!晚年種菜養雞慘淪農婦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李艷秋患怪病傳來噩耗,晚景淒涼種田養雞淪農婦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李艷秋傳來不幸消息!晚景淒涼種田養雞淪農婦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李艷秋與沈春華齊名,為爭遺產與親人對簿公堂,今64歲辭職 ...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李艷秋13年狂撈6億還不滿足?與二哥爭產被告篡改亡母遺囑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鄭問過世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李艷秋去世 在 鄭問過世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李艷秋去世 在 嘎眯不搗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這個世界 有一點希望
有一點失望 我時常這麼想」
節目播出這天是情人節,也是蔡藍欽逝世30週年的紀念日。1987年2月14日凌晨,蔡藍欽休克導致心臟麻痺,溘然長逝。距他完成專輯配唱,才不過短短七天。上天像是跟我們開了個大玩笑,讓他永遠停留在22歲,再也不會變老。
蔡藍欽和金智娟、林強同年。他若活著,今年將滿53歲。
設若蔡藍欽活了下來,《這個世界》仍會被目為傳奇經典嗎?想了很久,沒有答案。歷史畢竟不能重來,我們聽這張專輯,早已無法把作品和歌者的生命歷程分開了。
或許換個角度說:起碼,他是先做完了這張專輯,才告別這個世界的。他若知道這張遺作將對多少人造成多麼深遠的影響,英年早逝的遺憾,或許也稍稍可以安慰了。
第一次聽《這個世界》是在1987年春,離正式發行還有好幾個月,那年我高一。飛碟唱片老闆吳楚楚拷了一捲錄音帶給我母親,說是他準備發片的學生歌手,剛錄完專輯就去世了。媽媽聽了非常感動,也拿來給我聽,我把那捲只寫了「蔡藍欽」三個字的卡帶放進隨身聽,沒歌詞,沒照片,「出發」的歌聲響起:
在一張張臉譜匯合成的汪洋中
我是在一旁頑皮飛舞的精靈
本以為可以完全不受牽絆
在這臨走的一刻卻如此捨不得......
後來才知道,這是他弟弟蔡淳寫的歌,這破題的詩句,竟呼應著歌者的生命故事。我一口氣聽完整張專輯,有點兒想哭又哭不出來。青春歲月的焦慮,被升學主義壓得喘不過氣的悲忿與自嘲,一樁樁狂妄浪漫卻又真誠無疑的夢想,根本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寫照啊。
那捲試聽的卡帶只是把歌放在一起,曲序並沒有特別排過。我和媽媽都覺得照這個順序已經很完美,不用再動。她後來和吳楚楚建議曲序不必調整,那就是我們後來聽到的《這個世界》了。
蔡藍欽短短的一生,活得精采,活得盡興盡力。他是升學主義當道的台灣社會大人眼中典型的「品學兼優」好孩子,小學當了六年班長,一天到晚代表參加作文演講繪畫比賽。南門國中全校第一名畢業,考上建中、台大機械。嗜騎單車、游泳,拿過校運會短跑比賽亞軍。五歲開始學鋼琴到十四歲,高中玩樂團彈鍵盤,上大學又當了吉他社熱門組副社長。再加上家境優裕,足以支應他發展興趣,大學就擁有一部自己的DX-7合成器,房間裡排著價值十萬的原版唱片......。
這一串輝煌經歷,簡直像漫畫裡走出來的完美角色。但他的人生有他的焦慮和壓抑,再多獎狀獎盃都填不滿。外人眼中的蔡藍欽是運動健將,這背後卻是把命都拼搏出去的決心和鬥志:他十五歲因為焦慮過度罹患腸炎,從此多病。大一沒念完,就因為肝腎出狀況不得不休學。為了避免被抓去當兵,他故意考到屏東農專念了一年畜牧科,又在屏東拿了校運會游泳比賽亞軍、短跑比賽季軍......。
他在高中迷上搖滾樂,成為青春期最重要的解放和寄託。1985年他回到台大,次年因為好友詹育彰引介,開始出入學校後門的飛碟唱片辦公室,嘗試為同輩人寫歌。蔡藍欽私心珍愛的是Led Zeppelin、Deep Purple、Queen那些張狂的老搖滾,但他卯起來聽了三天蘇芮的專輯,便能抓出重點,寫出後來丁曉雯林隆璇專輯「不再想起」那樣hook極甜極好記的爽朗流行曲。
從1986年開筆寫歌到1987年2月猝逝,不到一年的時間,蔡藍欽累積了二十幾首創作,從民謠到前衛搖滾到fusion都玩了一遍,甚至還有團康式的歡樂歌。他用雙卡手提錄音機錄的demo,大部分收錄在2001年出版的《這個世界》雙碟紀念版。
1986年10月,「飛碟」的吳楚楚、彭國華、樓文中聽了「老師的話」demo,很是驚艷,提議錄一張他的個人專輯。蔡藍欽一口回絕:他不想出鋒頭,不想成為台上眾人目光的焦點,不要再有成名帶來的壓力。唱片公司苦勸許久,總算以「留個紀念」的心情說服了他。雙方達成共識:不上電視,寒假錄音,暑假出片。
《這個世界》的所有歌曲,是短短兩個月裡寫出來的,他果然信守諾言,全力以赴。儘管生平第一次在專業環境正式錄唱,他的歌聲清朗、自信、真誠、充滿感情,並不顯得青澀,卻也絕無前人習見的賣弄做作。這張唱片的樂風,比起「大學城」或是之前的校園民歌,更近於民謠搖滾。陳志遠的編曲,給了這些歌恰如其分的豐富肌理。樓文中的製作,則兼顧了精緻的質感和樸實的精神。
蔡藍欽處理詞曲咬合和敘事節奏的工夫相當純熟,很難想像他開始寫歌才短短幾個月。他寫歌少有陳詞套語的文藝腔,質地明朗透亮。聽他的歌,無論唱的是生活瑣事、青春愛戀、教育體制、抑或扣問生命意義,「小我」的視角總是明確,落實了觀照「大我」的邏輯。除了他自己的詞曲,專輯也收錄了兩首弟弟蔡淳的歌,姚若龍、陳克華各貢獻一首歌詞,當年他們都還是二十出頭的小青年。想想那時的唱片業,確實還是一個青春早熟的行業。
蔡藍欽就像許多典型的早慧文青,經常多愁善感,偶爾憤世嫉俗,對未知的未來既疑惑又期待,有時自信、有時惶恐。專輯中觸及升學主義、教育體制的歌至少有四首,它們並非憤青的吶喊,而是在批判中夾雜著無奈、自嘲和困惑。
壓軸曲「這個世界」是蔡藍欽傳世的不朽名作,我總會聯想到李壽全「張三的歌」:你得先走過谷底,凝望過深淵,懂得黑的顏色,才知道珍惜光亮和溫暖。「這個世界」便是一首從惘惘的虛無中仍然尋到力量的,悲欣交集,最最美麗的歌:
在這個世界 有一點希望
有一點失望 我時常這麼想
在這個世界 有一點歡樂
有一點悲傷 誰也無法逃開
我們的世界 並不像你說的真有那麼壞 你又何必感慨
用你的關懷 和所有的愛 為這個世界 添一些美麗色彩
時間飛快地過,如今90後、00後世代的聽者,知道蔡藍欽的人應該不多了。願以這期節目搧一搧風,讓他猶然青春的歌聲,繼續流傳到這一代年輕的耳朵。
播出曲目:
出發(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不再想起(demo)
不再想起(丁曉雯演唱)
他的話(demo)
他的話(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少男日記(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同樣的路(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追尋(demo)
校園美女(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以為(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謎(demo)
謎(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老師的話(demo,舊版)
老師的話(demo,重寫版)
老師的話(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聯考族的假期(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春去秋來(demo)
逝去(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告別憂傷(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這個世界(1987《這個世界》專輯版)
附:蔡藍欽紀念網站,有大量珍貴資料
http://tsailanchin.com/
李艷秋去世 在 你們你們 YOU-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
二月
2/1
敦南誠品都更變旅館
瑪丹娜來了
首位非國民黨籍立法院長蘇阿全誕生
入獄22年死囚被浙江高院判無罪
台北文化局長謝佩霓
2/2
「革掉一個舊作風、爛形象的大咖」李艷秋:蔡英文就比馬英九強
愛州2黨初選 川普吞敗、希拉蕊勝出
台北車況欠佳
醫師不滿DRG
台灣宣布馬登太平島同日陸方放行旅客赴台轉機
2/3
緬甸新國會將開議 首個民選政府 翁山蘇姬時代來臨
英國接受基因編輯
美新年度軍費破17兆 主抗IS和制衡俄國
北韓聲稱將發射衛星 陸:望北韓克制
Maurice White球風火逝世
2/4
月退6萬沒了!銓敘部退回郭冠英退休案
鴻海、INCJ二擇一!夏普:一個月內決定
進口音箱夾毒 搜出360公斤安毒K毒價三億(哪一牌的?)
南都前編輯泰國上月失蹤據稱又“自願回國”助查
2/5
史無前例! 中國外交部官網出現「台灣總統」
天主教與東正教領袖將舉行千年來首次會面
維基解密創始人遭到非法拘禁 英國稱裁決荒謬
麥當娜(?)在台北演出身披台灣旗幟遭大陸網評強烈譴責
2/6
鹿兒島火山櫻島爆發
南台灣6.4地震14死 484傷 157失聯
2/7
歐盟加入譴責朝鮮發射導彈 安理會急開閉門會議
台北忠孝橋拆除完工
2/8
日媒猜測美軍可能近期空襲朝鮮
緬甸聯邦議會在3月17日投票推選新總統
三猴賀新春 下回要等一甲子
南台震後67餘震 未來兩周要留意
2/9
香港旺角爆嚴重警民衝突 示威者在場縱火
南美淪陷 歐巴馬全面打擊茲卡病毒
賴清德:救援進入第三階段 恐100人以上罹難
印度傳隕石砸死人 可能是有史以來首例
日本指中國情報收集艦艇在日房總半島外側巡弋
INCJ加碼搶夏普
2/10
德火車對撞 9死逾百傷
無建築師 鋼筋減半 維冠3人組收押
年輕女性選民不挺 希拉蕊新州初選落敗
中國確認首例輸入性茲卡病毒感染病例
2/11
南韓怒撤開城工業區 切斷兩韓合作
墨西哥北部監獄暴動傳50死 有囚犯逃脫
94歲奧斯威辛集中營警衛 德國受審
「魚蛋革命」37人被控暴動罪 最年輕者僅14歲
2/12
聽見宇宙中重力波 證明愛因斯坦又對了
美俄等強權同意 敘利亞1週內全面停戰
東京股市暴跌引發全球經濟崩潰擔憂
2/13
千年分離之後 教宗與東正教宗主教重聚古巴
衝突後香港連續三日有縱火事故 學者憂現惡性循環
維冠倒塌180小時 搜救任務結束
2/14
韓國歐洲就嚴厲制裁朝鮮達共識
紐西蘭基督城地牛翻身 規模5.8直擊山崖大崩塌
美最高法院大法官去世 誰繼任引發爭議
2/15
解除制裁令後伊朗石油首批出口歐洲
接北市副市長 陳景峻:全力以赴
民刑事兼國賠 南市第二波假扣押2.2億
英國搖滾樂團Viola Beach遇恐怖車禍 4名成員全身亡
2/16
中國對美參議院以劉曉波名更改中國使館街道名議案表達憤怒
聯合國醞釀起訴金正恩反人類罪
2/17
對抗茲卡出招 世衛支持派出「基改蚊」
加拿大籍男子屏東租屋種大麻被查獲
聯合國前秘書長加利逝世
什麼皇帝白癡後代斷人腳筋的垃圾新聞
2/18
春浪離開墾丁(慢走不送)
土國汽車炸彈恐怖攻擊28人死
Apple公開拒絕協助FBI掌握用戶個資
張國煒宣布接總裁 長榮集團:片面宣布殊屬遺憾
大笨牛荷蘭拔河奪冠
2/19
紐約市的免費Wi-Fi上網服務LinkNYC正式登場
朝野協商已公開上網 蘇嘉全:直播沒意義
蘋果拒絕FBI 解鎖令,Facebook、Twitter 齊聲援
歐巴馬3月歷史性訪古巴 將見異議人士
Harper Lee之死
Eco之死
2/20
以色列解禁哭牆男女禱告限制
2/21
長榮集團爆繼承權之爭張榮發遺囑被架空
英國6月23日公投 決定是否脫歐
美國各地華人20日示威遊行,力挺誤殺黑人的紐約華人警察梁彼得
三連霸夢碎 台灣女拔不敵中國奪銀
2/22
密西根隨機殺人奪六命 兇手是Uber司機
研究報告:申根解體將損數千億
民進黨提案修法要廢除孫中山的國父地位
2/23
機場「劫」運 6度延宕 測試未達標
2/24
勢如破竹!不分年齡、種族、學歷 川普獲得一面倒支持
尼泊爾一小型客機失事 23人遇難
支付寶被爆偷個資 官方斥:謠言
2/25
世界經濟不景氣 中國主持G20峰會
鴻海收購夏普 中小尺寸顯示器邁新局
「讚」加上五種動態符號,Facebook Reactions 功能全球上線
中市連鎖火鍋店清晨氣爆起火 幸無人傷亡
2/26
堪薩斯州槍案4死30傷 槍手曾po持槍照
夏普寄負債電郵 傳鴻海總部氣炸
2/27
伊朗國會選舉
敘利亞停戰首日
小野洋子昏迷住院
李艷秋去世 在 65歲李艷秋突傳不幸消息,晚年種田養雞淪落農婦?丈夫趕 ...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65歲李艷秋突傳不幸消息,晚年種田養雞淪落農婦?丈夫趕往現場已經來不及,悲痛大哭:是我害死了你! ... 否則全家將死於災禍!誰也救不了你! |禪與佛心 ... ... <看更多>
李艷秋去世 在 65歲李艷秋傳來不幸噩耗!怪病纏身無人顧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去世原因曝光,遺囑洩露4千億家產去向驚人, ... 怪病纏身無人顧,丈夫真面藏不住了!#李艷秋 #郭台銘#風雲人物傳. 3K views ... ... <看更多>
李艷秋去世 在 [轉錄]平心說蔣經國- 看板polit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必吃
※ [本文轉錄自 a-bian 看板]
作者: icelights (相信台灣堅持改革) 看板: a-bian
標題: [轉錄]平心說蔣經國
時間: Sun May 2 16:42:01 2004
原文 https://www.jimlee.idv.tw/art_02_87.htm
平心說蔣經國
原載2003.1.13 自由時報
中國國民黨在蔣經國逝世十五週年的前夕,又抬出蔣經國的招牌,
表示他們堅持蔣經國路線。
有人取笑他們這是「深追先帝遺詔」的帝王時代的人臣舉動,
我則不做如是觀。因為,
他們心中或許仍有他們「先帝」的影像,但其實早已沒有「遺詔」的痕跡了。
不過,「中國」國民黨要如何打蔣經國牌,這是他家的事,我們無須多加置喙,
倒是身為研究台灣史與關心台灣前途的一員,我想趁此談談蔣經國。
面對已成歷史人物的蔣經國,我想我們不須抱著痛恨獨裁者的心情,一直對他耿耿於懷;
當然也不必像某些奴性特強的國民黨發言人肉麻兮兮地說:
「我們對蔣經國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也許,就像斯賓諾沙說的:「不笑,不悲,不怒,只是理解。」透過歷史,
我們應該平心靜氣來理解一下蔣經國。
過去台灣在世界最長的戒嚴統 治及所謂「動員戡亂」體制下,
蔣經國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戒嚴統治與戡亂體制必須透過嚴密的情治特務系統來推行。自一九五○年起,
蔣介石即開始為長男蔣經國,從情報、治安系統起,橫跨黨、政、軍各方面,
佈置適當的基礎。五○年代中期成立的國家安全局,統攝各情報機關
(如警備總部、調查局、情報局)。這些如蜘蛛網般的特務系統,
成為典型的「特務政治」,
蔣經國是國內外公認(國民黨除外)的特務頭子。在「肅清匪諜」的理由下,
進行整肅異己的行動。這些「白色恐怖」慘案,蔣經國很難完全辭其責。
尤其是五○年代初期
幾樁政治鬥爭案件(例如鬥倒省主席吳國楨,處決省黨部副主委李友邦等案),
都直接對蔣經國的政治前途發揮了排除政治路障的作用。
一九七二年五月蔣介石和嚴家淦就任中華民國第五任正副總統。
就任當天,蔣介石提名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為行政院長,
五月二十六日經立法院以未曾有過的最高得票率│九十三.三八%│獲得同意。
這一年蔣介石已經八十五歲,蔣經國六十三歲。垂垂老矣的蔣介石,
總算安心地將棒子交給兒子,「蔣經國時代」從此開始。
蔣經國上台的時機, 台灣正處於內外壓力交加的環境。
對外,蔣政權的代表剛被趕出聯合國,許多國家(包括日本)相繼斷交﹔
對內,經濟情勢隨著外交的挫敗而不穩定,蔣經國上台那一年(一九七二),
申請移民的人數較往年增加八倍,資金外流嚴重。一九七三年又碰到第一次石油危機,
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震撼了靠外貿起家的台灣。一九七四年的經濟成長率僅一.一%,
比預期的九.五%相差甚遠;而工業成長率竟然是負成長(負四.五%),
比預期的十四.二%差距更大﹔當年的通貨膨脹更高達四十七.八%,
經濟市場呈現空前的混亂。但是蔣經國顯然比今天的阿扁幸 運多了,
蔣經國主政之後在經濟上出現如此大的逆退現象,
但是當時的大眾媒體,沒有半個記者、半篇報導、半篇社論敢說蔣經國的不是,
哪像今天的阿扁,天天挨罵,什麼雞毛蒜皮的帳,都算到阿扁頭上。
過去這位特務頭子出身的蔣經國,有大眾媒體為他粉飾裝扮,
所以,不僅白色恐怖的前科不會沾污他的形象,甚至,連油價要不要漲、
中秋節要不要放假都得經由他裁示,也不必擔心有什麼李艷秋、李濤的節目會罵他鴨霸專斷
,簡直羨煞阿扁。
儘管蔣經國主政之後(不論從擔任閣揆或到擔任總統)的台灣政治型態,
仍是情治單位勢力無孔不入、思想教育一元化的威權統治的典型。不過,蔣經國的主政,
與他父親蔣介石的作風,已有極大的不同。
最明顯的不同是,被稱為「本土 化」的開始。例如,蔣經國時代開始起用台籍政治精英,
讓台籍人士嶄露頭角。以前,台籍人士能進入內閣的,只有蔡培火、連震東兩人。
蔣經國初任行政院長立即大幅度更動人事,且大量任用台籍人士入閣。
副院長首度由台籍人士擔任(徐慶鐘)。十六名閣員當中,有六名台籍人士,
除前述的徐慶鐘外,
尚有林金生(內政部)、高玉樹(交通部)、連震東(政務委員)、李連春(政務委員)、
李登輝(政務委員)等,還有台北市長張豐緒;省主席也由台籍的謝東閔出任。
過去台灣省主席清一色都由外省人擔任,從蔣經國時代起,開始起用台 省籍人士,
謝之後,分別有林洋港、李登輝、邱創煥等人相繼任省主席。
雖然這種被當時民間戲稱為「吹台青」的政策,對台灣本地人來說,
有收攬(說「收買」亦無不可)人心之效,但較諸於蔣介石時代,不能不說是進步。
蔣經國另一項重要的政績是, 毅然推動「十大建設」。
蔣經國知道反攻大陸的可行性很低,
非留在台灣不可,因此一反過去他父親「一切等反攻大陸之後再說」的心態,
開始推動建設。
他當時有一句名言,「這些建設,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這種話,顯然不是只迷信「田單復國」、「少康中興」等封建神話的蔣介石喊得出來的。
十大建設的推動,配合當時國際經濟情況的漸趨好轉,台灣渡過石油危機。
經濟成長率到了一九七五年升至四點二%,一九七六年達十三點五%,
創下空前的紀錄;
工業成長率也由一九七五年的八點五%升至一九七六年的二十四點四%;
通貨膨脹 重新降回十%以內。
蔣經國時代還有一項重要的變革,那就是開放「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台灣在五十、六十年代的選舉,因為受「動員戡亂」體制的限制,
最高層次只能選到省議員和縣市長,不能改選中央民意代表。但是經過二十年的不改選,
台灣的國會已經老化不堪,因此蔣經國時代開始,透過修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自一九七二年底起,有了「增額」的中央民意代表選舉,雖然只佔國會總額的小部分,
不能發揮反映民意、凝結政策的功能,但卻也為台灣的民主運動多提供了一條跑道,
對往後的民主化埋下契機。
蔣經國能一反乃父之風,做了部分突破,乃是他比起獨裁者的父親,較具有理想性格。
早年留學蘇俄時代,就曾滿腔熱血參加共產黨,在以社會主義為主流的時代,
許多有社會理想的青年參加左翼團體,是件光榮的事。
蔣經國在留俄時期發表過「給母親的信」,
痛批他的「殺人魔王」的父親,正是這種青年熱血的表現。
蔣經國對台灣的最大影響,在於他體察時局,不僅知道他不可能打回大陸,
因此應該把這個外來政權交給台灣人,甚至他也宣稱自己是台灣人了。
一九八四年夏天,蔣經國與時任 國策顧問的民主前輩陶百川,
私下有如下的對話─蔣經國問:「我和父親來台灣主政已經四十年多了,
為什麼台灣民間還有很多人對我們父子不諒解?
依你看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得到台灣人的肯定?」
陶百川回答他說:「應該真正落實民主憲政。」
蔣經國又透露一句話說:「台灣的政治,遲早是台灣人的,
他們(指當時的黨外運動人士)何必這麼急?」
蔣經國與陶先生的對話,也許透露出蔣經國晚年開始順應民主潮流、朝向「開放」的心情,
或許也透露出蔣經國為什麼提拔台籍人士李登輝做為繼承人的用意吧!
這是他對台灣的最大貢獻。
三年後 ,一九八七年七月,蔣經國終於宣布解除戒嚴,而於解嚴的七個月後去世。
最後,在中國國民黨的政客們 重打蔣經國招牌,宣稱繼承蔣經國路線的此刻,我
還想請諸國民黨政客們聽聽蔣經國曾經對你們教示過的這段話:
「中華民國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絕不與共匪偽政權談判,絕不與共產主義妥協,
亦絕不放棄光復大陸拯救同胞之神聖使命,此項立場絕不變更。」
這是當年美國與北京建交時,蔣經國的聲明。
這個聲明係與中共政權的互動關係的三點原則,也就是所謂「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的「三不政策」的由來。
回想蔣經國的三不政策,再看看今天宣稱走蔣經國路線的國民黨政客們,
天天吵著要三通、要西進,還有配合著天天唱衰台灣的媒體 ,對台灣「報憂不報喜」,
對中國則「報喜不報憂」。蔣經國在天有知,真是情何以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218.19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218.19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