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缺乏安全堡壘的孩子,看待世界時的心情就類似如此:整個世界令人緊張又焦慮,每個人似乎都不懷好意、難以信任。他們看待這世界的人,總是難以放心的全然信任,感覺似乎在提防著什麼似的。
當一個人內在缺乏充足的安全感,在每段關係中就顯得相當謹慎又擔心,深怕一不小心就會被傷害,於是變得抗拒嘗試、抗拒和別人互動、抗拒與人有深入的交流……不斷透過封閉來保護自己,反而逐漸將世界愈推愈遠。
摘錄自《#心理韌性》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我們在贈書直播中談到記者白心儀勇闖世界各地,她可以說是個在心理上很有韌性的代表。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37435074625978
這次要介紹的書,其實是延續之前的焦慮主題而來。而後天讓一個人容易焦慮的重要因素,就是依附品質。依附品質,又是心理韌性的關鍵構成。
我先用這篇文,把陳心理師的心理韌性架構有個簡要的鋪陳。這可以同時拿來理解自己,以及使用在親子教養領域。
祝願您,能看見過度保護自己,反而可能把愛隔絕在外!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 ... ... ... ... ... ... ... ... ... ... ... ... ...
心理韌性的基石
【文/ 陳品皓】
對這世界上的任何生物來說,陽光、空氣、水是三個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對人類這種社群動物來說,人際關係也是生命中必要的條件。我們生活在關係當中,受到關係的滋養、撫育,同時也受到關係的傷害,關係對我們的影響實在太過巨大,以致於生命中的任何事件,幾乎都跟關係有緊密的關聯。
因此我想跟讀者談在家庭之中,人際關係與心理韌性的影響,以及我們可以怎麼培養跟孩子之間的關係,並且建立孩子自己的人際關係。
……
人際關係與心理韌性
多數人談到人際關係,都認為它很重要,因為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好壞,會影響到他以後的學習甚至職涯發展。至於人際關係還有什麼重要的面向,很少人會想到,原來它跟心理韌性也有密切的關聯。
國內外已有非常多的研究一致指出,不管是兒童、青少年還是成年人,人際關係的品質與好壞,往往是決定心理韌性強度的重要關鍵之一,但人際關係往往也是容易被我們忽略的部分。因為我們常常以為,心理韌性應該是孩子本身的特質,忘記它也受很多外在條件的影響。
為了讓你更清晰心理韌性的輪廓,在這邊請容我稍稍介紹兩個簡單的概念:資產(asset)及資源(resource),這兩個詞在經濟學上有很嚴謹的學術定義,不過我只是借來做簡單的說明,還請別太嚴苛看待。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資產看做是一個人擁有的內在能量;資源是一個人擁有的外在能量。這種劃分方式很粗糙,不過有助於我們理解心理韌性的概念。如果用公司來比喻,資產就是這家公司用來生產產品的設備、人力、制度等,而資源就是公司在外面跟別人競爭時所擁有的優勢,像是現金、人脈、合作廠商等,因此公司的資產如果運作得好,就能幫公司賺進更多資源,然後進一步汰舊換新,買來更好的設備、招募更優秀的人才,賺進更多的資源。
現在,我們對資產跟資源有了概念之後,就可以套用在心理韌性了。本書前面幾章介紹的概念,不論是自尊、自我覺察、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納、成長心態等,就像是孩子的內部資產,這些資產愈豐碩,就愈有跟其他人競爭的優勢;而人際關係比較像是一種外部資源,能帶來更多有助於孩子發展的機會。
不過想要有助益的人際資源,孩子的資產也很重要,因為有了好資產,就有機會得到好資源;同樣,優勢的資源也會進一步使資產升級。當然,有些東西既可以是資產,也可以是資源,不過我們就不用嚴格的去區分,最重要的是,我們因此知道心理韌性有內在條件,也會受到外在影響,而內在資產與外在資源彼此又會形成循環。
所以,不管是資產或資源,兩者對心理韌性都有很重要的影響(請見下頁圖示)。這也就是為什麼人際關係很重要。你可能會好奇,人際關係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韌性呢?這可以從兩大面向來談。
……
人際關係資源的兩大面向
當我們講到人際關係資源時,其實有兩個理解的角度,分別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以及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這兩大面向構成了孩子心理韌性的核心。
■ 安全堡壘:早期家庭中的人際關係
為什麼安全堡壘對孩子是重要的?如果缺乏安全堡壘又會怎樣?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不知道你有沒有逛過鬼屋?園遊會或遊樂園有時候會有鬼屋設施,只要花一點點錢,就可以好好體會嚇破膽的感覺。
一進到漆黑的鬼屋裡,伸手不見五指,身處在詭譎的氣氛中,任何地方彷彿隨時會冒出嚇死人不償命的鬼。在逛鬼屋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心中不斷疑神疑鬼,感覺任何一點動靜,都會出現恐怖的東西,這就是多數人的鬼屋經驗。
當你覺得屋裡都是恐怖的東西時,就隨時處在一種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的狀態,每個東西看起來都很恐怖又嚇人。而一個缺乏安全堡壘的孩子,看待世界時的心情就類似如此:整個世界令人緊張又焦慮,每個人似乎都不懷好意、難以信任。他們看待這世界的人,總是難以放心的全然信任,感覺似乎在提防著什麼似的。
我們不難想像,當一個人內在缺乏充足的安全感,在每段關係中就顯得相當謹慎又擔心,深怕一不小心就會被傷害,於是變得抗拒嘗試、抗拒和別人互動、抗拒與人有深入的交流……不斷透過封閉來保護自己,反而逐漸將世界愈推愈遠。
■ 社會需求:孩子環境中的人際關係
家中的氣氛、教養的風格,以及與家人互動的品質,塑造了孩子的價值觀、情緒核心與行為表現。當孩子開始慢慢擴展自己的生活圈,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也隨之而來。
孩子出現了社會需求,開始跟不同的人來往、學習跟不同的人溝通、見識自己不懂的世界,並且透過跟各式各樣的人互動、相處來認識世界,並且覺察自己。因此,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學校或安親班就是一個人際修練場。
在修練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孩子將會逐步嶄露他的特質、價值觀、情緒與需求,並且透過與同學、朋友的互動往來,滿足被接納、融入好關係的渴望。這些經驗都是孩子日後累積人際關係資源的重要元素。
■ 人際關係,質比量更重要
在人際關係中,很多孩子會陷入「量」跟「質」的迷思,我們大人也會有類似的迷思,像是在乎孩子會不會交朋友,是不是很受歡迎,朋友多不多這種「量」的問題。但事實上我們看孩子的人際關係,只要先掌握到「質」的關鍵就好,也就是孩子有沒有辦法維持一段好品質的人際關係、在每一個階段有沒有辦法與朋友維持長期的關係、有沒有辦法信任別人、獲得別人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礎上深入交往,這些都是「質」的指標,至於朋友多不多、受不受歡迎,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心理韌性》
顛覆起跑點迷思,教出有耐挫力、熱情與目的感的孩子
https://cplink.co/OoDZUw3B
親子天下
https://www.facebook.com/parentingtw
陳品皓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有 親 代 撫育行為 的 動物 在 羽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閒聊:關於夫妻的不同、關於「教養」》
婚姻到底是甚麼呢?找一個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折磨自己?XD
不過或許也就是因為和自己完全不同,所以才有機會看見自己的限制,性格的限制、想法的限制、行為的慣性、舒適圈等等的東西吧。
最近在想或許也包括了,夫妻在成為父母之後,教養方式的各種不同。
有沒有發展成為爭執是各家不同,但教養方式兩個人要完全一樣,想法到作法到能做到的程度都一樣,那是不可能的,我想世界上沒有那樣的父母。
多半都還是以一種互補或差異的狀態,一個嚴厲一點,一個柔軟一點,一個耐心多點,一個耐心少點,前陣子我看了一本書是"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出版社應該都知道推薦教養方法或理論給我的書,我可能都會婉拒,因為身為媽媽我每天都困在母職裡,看書時,我實在不想再看教養或母職的書了><我跟出版社都說或許再過一陣子我會想看,但現在真的只能見諒了。)
但這本書書名就吸引我,比較符合我的想法,當代流行的教養學或理論,其實是一個非常晚近的"發明"。
不過看完之後略感失望,因為這本書其實沒有那麼切題在討論這件事情,我原本的期待是比較社會學的,就是從社會學眼光來看,教養學和教養理論和人們對教養的態度,是誕生於當代社會,有時代的特殊性。
但這本書還是讓我有些收穫。作者引用了非常多的演化的觀點,和對自然界動物、以及人類孩童的觀察,有兩個重點是書裡提及的:
1.人類是唯一一種,在過了生育期之後,還有很長一段生命可活的動物,她特別強調祖母,以及由祖母和女兒共同撫育外孫的"祖母文化"的存在。
2.即使是嬰兒,也已經開始學習,但學習方式並不如教養理論所說的,是單純對因果的觀察,然後模仿並照單全收。
事實上,從嬰兒期開始,孩子接收訊息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就相當複雜。
嬰兒看成人在做的事情,不會只是觀察表面因果,或"被動地聽進"大人說的話,而是會去感受、自己去判斷,成人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同時結合這個成人的其他社會訊息,比方說她看起來聰明,看起來是專家,或她是不是一直都表現的言行如一,來決定對她做的事情要模仿多少、認可多少。這甚至牽涉到價值觀、道德觀、人的真實心理動機等等。
這兩件事情,她進一步解釋。一個是人的生命為什麼這麼長,書中特別強調"祖母",作為一個在結束生育期之後,仍然有活力和資源可以共同撫育孩子的人物象徵,這是生物界中人類獨有的現象。
而這是因為,人類所需要的成長和學習期特別的長。
從嬰兒到幼童,到能夠獨當一面成為成人的這十幾年的階段,不可能由母親一個人做到所有的任務,一個母親,沒有辦法負擔孩子所需要學到的"所有東西",孩子要成長為成人,所需要的東西太多了,知識、規範、哺育、保護、自由探索、冒險...
所以,孩子需要在"社群"裡成長,而不是在"一個母親"的獨當一面下成長,只有這樣他才能長成能夠適應複雜的人類環境的成人。
這是為什麼,人類發展出更長的生命週期,而不像其他生物,在無法生育之後,基本上就迅速死亡的原因。
因為人類的孩子需要更多人的共同撫育。
***
我在看出這點時在想,或許這對我多少有點擔憂的事情,就是翔爸和我的教養方式不同,是一種撫慰,或者說,鼓勵我去換一個角度思考這件事情。
同一件事情,我不兇,我可以有耐性應對,翔爸不行,他會火大,會罵人。這或許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父母不一致那麼嚴重的問題。孩子必須在"社群"中長大,意味著孩子本來就應該要知道,社會中有不同個性、不同想法的人。
他做一件事情,媽媽可能苦笑,爸爸可能生氣,他必須要理解,我也相信他會理解。
或許這件事情,只要不到太嚴重的程度(比方說已經讓孩子覺得,爸爸根本不愛他們,爸爸根本已經是在亂發脾氣),而是能夠讓孩子學到,在人類團體裡,做一件事情不會永遠引起同樣的反應、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性格,那麼就不算是"壞事"。而是孩子要自然學習到的事情。
世上不是只有媽媽的規則是規則,或許,我可以放鬆一點,讓翔爸用自己的想法去陪孩子(所以寫這段時我正在聽孩子被爸爸罵)
****
這本書的另外一點比較複雜,但我覺得它很間接地碰觸到我對教養的想法,就是現階段流行的教養學、教養理論或方法,時常會是一種科學實驗式的模型。
就是成人這樣做、這樣說,會導致孩子這樣做、這樣想。但書中,作者用各種不同的變項操作,去觀察那些幼童甚至是嬰兒對成人所做的回應,發現孩子學習和感受的方式極為複雜,就像我們大人一樣。
我們大人,不會因為別人說的一口好道理,或者說著他們有多愛我們,我們就單純的照單全收,全部相信。
我們會有自己的判斷,這判斷過程非常複雜,納入對方和我們過去的互動、我們對對方的直覺感受(包含了對方是否會納入我們在記憶哩,曾經相處過的類似的人物ˇ)、當下的情境、對方說話的語氣眼神態度、環境中的其他人的要求...
總之,我們大人不會因為對方說的有理、或者表現的一絲不苟、對我們動之以情,就接受對方的說法和做法,朝著對方想要的方式去改變自己或學習。
我們的判斷和我們會有甚麼回應、接下來會做甚麼,都是非常複雜,動態,所以無法被同一化、標準化看待或操作的。
同理,這本書的作者,她透過實驗對照各種不同情況下嬰兒和幼童的表現,發現其實孩子也是如此,和大人一樣。
孩子不會因為我們做了一件"對的事情",對這件事情的學習和吸收模仿,就完全按照我們的期望。
事實上我們做每件事情、說每句話的"效果",都是非常複雜且難以預期的。
我覺得作者雖然沒有在文中非常明確的說,她在推翻"教養的方法學",在告訴大家"教養是種有待斟酌的發明",但她透過這些論述和整理,其實她想讓讀者自己去發現的就是如此。
總之雖然這本書書名不符預期,按照書名去看這本書的人可能會失望如我,而且老實說,這本書有點枯燥,因為有很多實驗記錄,但並不是毫無收穫,我看完心得是如此。
就是1.孩子要在社群中長大,不是在母親一個人的想法下長大,所以,身為媽媽,我不需要"獨當一面",或者嚐試讓其他人跟從我。
如果翔爸對待他的方式和我有所不同,或許我該放鬆一點,觀察,信任,把握一個標準是"不傷害父子感情就好",其餘的,就當作孩子在面對不同性格的人時該有的學習經驗。是正常的。如果我堅持孩子只能用我的方式對待,那我不僅不能休息,對孩子也未必是好事。
2.我對教養學的想法其實是有點像"效用有待斟酌的發明",所以我其實比較不常分享"怎麼教孩子",我比較傾向認為,其實不會教、不知道怎麼做都很正常,人只能在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之間不斷的摸索,自己找出一條相處之道,自己去感受和觀察,因著在乎,不去傷害親子之間那份獨特的愛,也不去阻礙孩子天生的學習能力。
把自己做好,了解和探索自己的個性和侷限、知道自己為什麼所困,知道自己有哪些執著,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什麼,可能是比去找出孩子的缺點然後想方設法"改掉孩子的缺點"還要更為重要,因為孩子的缺點屬於她自己,她自己要在跟別人的相處、成長進入團體後的社會經驗中,自己去發掘和修正。
我們就是相處、相愛,學習讓自己的愛不委屈自己,也不傷害別人,互相尊重,共同生活。用講的很簡單,但這比任何都難。
咦我原本是要閒聊我今天又在聽爸爸罵孩子過一天了,怎麼又聊好常聊到看完的書。大家應該也習慣我這個樣子了。
總之,跟正在為和家人的教養方式不同而苦惱的朋友分享,希望我試著換個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的心得,也能讓你覺得輕鬆一點。
(當然如果別的家人的教養方式已經不是"和你不同",而是"大有問題",那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但我誠實的說吧,我其實不是因為希望翔爸用跟我一樣,有耐性的溫柔教養,而對此感到苦惱,而是我個人,自己很不喜歡氣氛劍拔弩張的,我是很容易受氣氛影響的高敏感族。是自己希望每天家裡都和和氣氣的,不要有人在生氣臭臉,那樣我會有壓力。可能這才是我真正的苦惱所在,是大實話吧~~~
#閒聊很長還越聊越遠但可以分享
有 親 代 撫育行為 的 動物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兩性關係《別拿男人不當動物》】
「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是我們的基因在暗中操縱,對於人類自認的『理智』,基因只會發出竊笑」
「別」拿男人「不」當動物:本書書名以前陣子公投題目流行(誤)之雙重否定句,開宗明義表示「把男人當動物!」男性網友一氣之下,瞬間跑了一半...欸等等!女人也是動物啊~人類都是動物嘛~~(搭肩搖)
還有那群看到「兩性關係」四個字,便轉頭離開的網友們也等等(以為被拉住衣角,其實是被門把勾住),本書絕非滿溢撲朔迷離金句如:「每個人都需要出口」、「愛一個人,就要讓他知道」,或:「一分鐘,有六十秒」之浪漫意識流蚊蜻體兩性關係書籍(絕對沒有影射誰),而是在心靈雞湯裡加了鶴頂紅和瀉藥之猛毒雞湯,讀來句句鞭撻,看完整本書像經歷了滿清十大酷刑,人還趴在木馬刑具上下不來,微微發出:「啾啾窩~~(譯:救救我)」之悲鳴。
不同於一般市售兩性書籍,作者楊桃冰...呃對不起是楊冰楊(別以為對方天高皇帝遠就不會找你算帳),以生物學、社會學和進化心理學理論為論述基礎,理性分析、歸納,男/女性咎於生物進化論,對於愛與性之看法,及其於本質上不可動搖之區別。
例如:就演化基因而言,一夫一妻制無法制止男性偷情,採取「混合擇偶策略」(擁有穩定家庭生活同時,偶爾發生婚外情),可為男性基因帶來巨大收益。因為採取「長期配偶策略」之忠貞不二好男人,可能因妻子偷情而瀕臨絕種,幫忙撫育的是隔壁老王的基因(老王:謝謝你);而採短期擇偶策略,散播精子散播病的渣男,對於親代投資(即撫養、訓練嬰兒)過少,後代難以生存至繁衍年紀,導致生塊叉燒總比生你好之悲慘結局。
反言之,「混合擇偶策略」既可保有至少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偷情更為基因擴散度買了保險,故偷情乃根植於男性基因中的天性...好的,新北市林小姐call in進來了:「去你老師的!那女性也能偷情啊!我們高潮完能再高潮,男性高潮完就變豆導!!」
林小姐您說的沒錯,下去領五百。不過問題在於男性百人斬可能收穫一百個孩子,女性即便日也操、暝也操,一年內千人斬,亦只能生育一個孩子(多胞胎除外),且女性必須承擔懷孕及生育之巨大風險,即使在科技進步的現代,懷孕生產仍是一條艱辛漫長的路程。
看到這裡,螢幕砸爛了嗎?好吧,老實講,由於本書揭露太多殘酷無情的真實內容,閱讀期間,我亦數次以撕腳皮代替撕書之衝動,達到替代式宣泄效果。例如書中毫不避諱言明,根據「德雷克方程式」統計,人類找到真愛的機率是二八‧五萬分之一,前提是「真愛」真的存在。
作者認為,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白日夢,以及對白馬王子的幻想,女性的社會價值和生殖價值(一個人生殖和養育後代的能力)潛在深層衝突,許多黃金聖女(怎麼覺得背後有兩把刀)所自恃的條件,如學歷、收入、身高等,對男人來說不甚必要。回歸生殖本能,部分男人偏好年輕美貌的女性,在於年輕美貌不僅具社會意義,更象徵生物意義(如:高繁殖能力)
因此,當所有人都赤條條地在婚姻,或者說人肉市場拋售時,與其希冀白馬王子,不如學著放棄某些選項或降低條件,選擇有潛能的「黑驢王子」(個人懷疑黑「驢」有其深意,俗話說潘、驢、鄧、小、閒),才有希望媒合成功。
行文至此,應該不少人覺得《別拿男人不當動物》非但與眾不同,也在挑釁當今平權意識,在「政治正確與否」這條鋼絲上遊走。然而,作者也表明了,只要女性經濟獨立,完全可以不用附和男性對女性外在的偏好,或刻意符合社會審美標準吸引男性啊~做最真實的自己就好了~況且實話和難聽話都講明了,作為讀者,本應擁有獨立思考能力,自行取捨啊?不是嗎?(好啦,整段口氣都很婊是本人刻意為之)(被圍毆)。
除了以理論評析男女之別,蒐集大量實例,針對男性本能,提出化解父系社會的種種難題;尖銳且深刻地探討婚姻市場真相外,《別拿男人不當動物》更運用了大量「應用心理學」告訴女性如何遠離壞男人,辨識愛情騙子的伎倆。
不過,遠離壞男人前,我起碼先得遇到一個男人,所以各位,我要出門了掰掰(把書塞進包包裡)。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本』新書,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索取。
2、留言請留:『《別拿男人不當動物》:以理性化解戀愛及婚姻的現實焦慮!』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18/12/14(五)晚上八點半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得獎者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18/12/14(五)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別拿男人不當動物 #楊冰陽 #今周刊 #兩性關係 #生物學 #社會學 #進化心理學 #戀愛基因進化論 #擇偶策略 #婚姻市場 #戀愛技巧 #親代投資理論 #伴侶價值
★博客來:https://goo.gl/23mbC6
★今周刊:https://goo.gl/kDbCvS
★誠品:https://goo.gl/8rRFUS
★金石堂:https://goo.gl/1z4dnj
★TAZZE:https://goo.gl/yqPR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