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次質詢經濟委員會-#國發會,我們都知道,個人資料的保護與運用,前者是人權議題,後者則是國家治理大數據庫,甚至人工智慧學習的重要寶庫。
根據國發會的專案報告提到:今年要啟動「服務型智慧政府2.0推動計畫」,其目標之一就是要「善用科技打造智慧政府服務,加強資通安全、個人資料隱私保護及人才培育」。後面對於這個計畫的「重點工作」列了三大項,可是都看不出來哪一個工作會達成「加強個人資料隱私保護」,我們要怎麼具體保護大家的 #個資隱私?
這個推動計畫虹安後來也在行政院官網上找到核定版,裡面有列出比較詳細的做法,其中有提到一個看起來像的是要「訂定資料開放專法 」 還有要「檢討個人資料保護法」。請問這個檢討最終會否導致修法?有無具體的修法期程?這是虹安日前針對國發會所提出的疑問。
國發會表示:「會由數位發展部配合行政院的進度去做發展調整,而我們現在已有一個機制,把這部分做強化。」
虹安回應:「#有機制可是沒有法治,所以希望專案辦公室儘速來做檢討!從去年我就關注此專案到現在,一直沒有收到相關的修法期程和推動進度。」
另一方面,國發會近年引以為傲的成果,就是促進我們的政府 #開放資料,這邊可以看到我們開放的「筆數」增加了超過一倍,金標章(機器可讀、結構化、 放格式之資料庫)的比例也達到八成。可虹安認為,資料開放不只是「資料表上傳」,而是應該要做好 #數據資料前處理、#整合與更新,開放出來的資料才能真的供數據科學家所用,也才談得上做為#學術研究與國家治理的資源。
比方說台南的登革熱病媒蚊密度調查,顯示是「109年12月」,而每個月上傳一次都被當作「一筆」資料。本來應該是地方政府常態性、持續性、定期性的調查,理應整合為「一個」資料庫,怎麼會變成可「灌水」成好像每個月的更新都變成政府「又開放」了一筆新資料呢?應該要好好檢討檢視,到底開放資料成果有多少是這樣子的類型?這樣的成果頂多說是資料的持續更新「累積」,不應該納入政府開放資料成果的「#KPI」。
國發會表示:會再改進。
#科技立委
#理性監督
有機制可是沒有法治 在 2021/03/15 經濟委員會-說好的個資法修正呢?國發會做事有機制沒 ... 的必吃
虹安回應:「#有機制可是沒有法治,所以希望專案辦 公室儘速來做檢討!從去年我就關注此專案到現在,一 直沒有收到相關的修法期程和推動進度。」 ... <看更多>
有機制可是沒有法治 在 2021/03/15 經濟委員會-說好的個資法修正呢?國發會做事有 ... 的必吃
虹安回應:「# 有機制可是沒有法治 ,所以希望專案辦 公室儘速來做檢討!從去年我就關注此專案到現在,一 直沒有收到相關的修法期程和推動進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