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咪聊聊天】
昨天和今天分別有台灣的家人和朋友傳日本的Nike的廣告給我
說廣告影射了日本人對在日的外國人種族歧視、霸凌問題
廣告一放出後立刻引起日本網民討論
但我身在日本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想說台灣的朋友也太神通廣大
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在台灣的批踢踢有一篇『〔爆掛〕NIKE在日本炎上了』的文章
・
批踢踢文章原文如下↓
〔爆掛〕NIKE在日本炎上了
NIKE日本最近做了一隻新廣告
講到日本人的痛楚-排外問題
這隻廣告影片演出了在日黑人 在日朝鮮人 在日中國人被排擠霸凌的問題 然後在運動場上他們才能展現自我
然後日本網友看到這隻廣告後紛紛要倒NIKE 要把自己買的NIKE鞋全丟掉 發誓此生絕對不再買NIKE球鞋 説把日本描述成會霸凌,有種族差異的國家太過分了,日本才沒有這樣
https://matomame.jp/user/yonepo665/d10e933ff5dbb207be56
總之NIKE這隻廣告應該還會在日本燒一會兒
-------------------------------分隔線----------------------------------
・
回到日本NIKE廣告本身
動かしつづける。自分を。未来を。The Future Isn't Wait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02u6sN_sRc
先再次解釋一下Nike在11月28日投放2分鐘的廣告
描述了3位不同身分(在日黑人、在日朝鮮人、在日中國人)喜歡踢足球的女孩透由運動(還有穿上NIKE),最後克服困難,從惱人的日本學校、社會的種族歧視、自我認同的問題中得到解放。
在影片的最後「いつか誰もがありのままに生きられる世界になるって?。でも、そんなの待ってられないよ」(你說總有一天誰都可以用自己真實的模樣在這個世界活著吧?但是,只是在原地等待的話什麼都不會改變喔!)這段話向大眾傳遞了鼓勵由自身開始發起行動改變的訊息。
・
我想原PO沒有提到的是
其實大部分的日本網友是給予正面評價的
表示「很感動」、「看了想落淚」、謝謝NIKE讓他們反思日本現在存在的社會問題
當然有一部分持反對意見的日本網友認為NIKE描述不實的種族歧視問題 是在汙衊、毀謗日本和他們知道、熟悉的日本社會不同 甚至要求NIKE將廣告撤下、發起拒買NIKE活動 就像原PO說的一樣
但在日本最大的SNS平台推特上有更多人跳出來聲援NIKE 認為這些是不成熟、不夠客觀的發言
還有原PO當時使用了「炎上」這兩個字
「炎上」通常是形容有不適切的發言或內容造成網路批判聲浪不斷的現象 以現在褒多過於貶的狀況 我認為還不到「炎上」的程度 只是說是熱烈討論的程度罷了
就像情侶吵架時的激烈爭吵叫做溝通 (誤)
・
就我所知道的日本 其實不只是種族歧視
他們是排外且排擠所有和他們群體不同的人
就算一樣是日本人 只要被認為是異於群體的人也會面臨被排擠、嘲笑等霸凌問題 這是日本長久以來的痛點
根據日本最新統計 http://www.moj.go.jp/content/001308162.pdf
截止於今年2020年6年 在日本拿長期簽證滯留的外來人口已達280多萬人 比起前年增加了3.8% 在日本的長期滯留外國人數年年攀升衍伸而來的文化衝擊和差異也是逼得日本人不得不正面迎擊的課題
・
不過很可惜的是 日本政府大力祭出利多吸引外來人口
卻很少看到對於外來人口移入日本後幫助新移民更快融入日本 或積極教育日本人以更寬容的姿態接受全球化等相關配套措施 感受到較多的是不得不接受 不得不被動的改變 政策永遠落後 被現實追著跑
・
身為來日6年還弱弱的「外人」
以前還在打工時 待在日本人為主的環境當然有遇過不合理「日本人可以,外國人就不行」的差別對待
(就連吃個燒肉吃到飽 按鈴按半天都不來 隔壁日本人桌一按就來) 這些經驗真的是稀鬆平常
聽身邊朋友分享在工作或生活中被排斥或有偏見的對待更是層出不窮 現在還在這樣不公平的環境中打拼掙扎的人也不乏少數
・
所以當我看到NIKE願意討論日本人敏感的排他議題 且著實引起討論 我是贊同且期待對日本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當然NIKE不是笨蛋 拍攝這種關心社會議題 討論的力度越猛烈 對銷售就越有顯著的提升 這個把戲他們好幾年前就玩過 根本不用擔心會被拒買
以上
・
#艾咪王東京生活日誌 #旅居日本台灣人 #在日台灣人 #台灣人在日本 #台勞當自強 #心放寬一點才走得長遠 #改變不了別人只能改變自己 #日本NIKE #日本NIKE拒買事件 #日本種族歧視 #日本差別待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pdf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己香港自己救:全民抗疫之自製搓手液
文:薯伯伯(文章最初貼於 2020 年 1 月 25 日,近日疫情再爆,只好再貼,略有修改。)
疫症蔓延之時,自製搓手液應是生活常識了。自家製的搓手液,一大支 500 毫升,費用大概是 16 元港幣,平靚正,而且跟足世衛的標準。在這裡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按著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去製作一支符合科學的超平價搓手液。
* * *
工具:
1,大容器:500 毫升至 1000 毫升,用作儲存。
2,小容器:50 毫升左右,便㩗外出使用。
3,量杯
4,量度匙
5,漏斗
(以上工具,用塑膠或玻璃的材質也可以,很多家庭本身也備有。如果是用膠,要用 PP 聚丙烯及 HDPE 高密度聚乙烯。不要用 PET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即塑膠飲品樽之類。)
言,PP(聚丙烯)及HDPE(高密度聚乙烯)等材質比較不怕有機溶劑,而使用玻璃材料最安全;至於常應用在塑膠樽、飲品樽的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材料:
1,乙醇(Ethanol)濃度 96% 或 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濃度 99.8%
2,雙氧水(Hydrogen peroxide)濃度 3%
3,甘油(Glycerol)濃度 98%
4,冷滾水
(後面注名的百分比,是指濃度。買時跟店員說清楚要哪種濃度就可以。其中較易出誤會,是買錯了 75% 酒精。如果你只買到 75%,也可以用,請參考文末的 FAQ。)
乙醇及異丙醇用來殺菌,雙氧水用來清除孢子,甘油用來護手,改用蘆薈之類也可以。世衛沒有加入啫喱劑的有效數據,所以不建議。至於香氣(例如加精油),世衛不建議,因為擔心對部份人士會有過敏,如果需要加入精油,可以考慮選用一些沒有光毒反應(phototoxicity)的精油。
因為很多人喜歡加入精油,所以在這裡多說一點。坊間普遍的說法,是指柑橘類的精油有光毒反應,但也不全然是對。根據 Robert Tisserand 及 Rodney Young 的《Essential Oil Safety: A Guide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介紹,沒有光毒性的柑橘類精油包括(附上中英文,購買時方便做參考):
佛手柑油(FCF)Bergamot oil (FCF)
檸檬油(蒸餾)Lemon oil (distilled)
檸檬葉油 Lemon leaf oil
青檸油(蒸餾)Lime oil (distilled)
柑橘油 Mandarin oil
橙油(甜) Orange oil (sweet)
橙葉油 Orange leaf oil
薩摩油(壓榨)Satsuma oil (expressed)*
橘欒油 Tangelo oil
橘子油Tangerine oil
柚子油(壓榨或蒸餾)Yuzu oil (expressed or distilled)
(要特別留意,檸檬油、青檸油、橙油之類,有分蒸餾及壓榨。蒸餾的才是沒有光毒性,但壓榨的則有光毒性。佛手柑則有分 FCF,即 furanocoumarin-free,有寫明 FCF 才沒有光毒性,否則就是有光毒性,不應使用。如果覺得真的太混亂,就最好完全避免加入任何精油。)
要留意的是,坊間藥房買到的酒精,通常有幾種,分別是 99% 異丙醇、96% 的乙醇,也有75% 酒精。99% 異丙醇及96% 的乙醇要稀釋才能使用,而75% 酒精則可以直接使用。但在製作搓手液時,建議購買高濃度的 99% 異丙醇或 96% 的乙醇。
以上材料的價錢,即使在疫情爆發期間,也沒有炒賣的跡像。異丙醇 3.6 升港幣 $120,雙氧水 430 毫升港幣 $16,甘油 100 ml 港幣 $8,加起來才144 元港幣,但已足夠製作 4500 毫升的搓手液,即 90 支便攜裝的搓手液,平均成本才 1.6 元港幣。
———
配方:
這個配方,是參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英文版請參看這裡:
《WHO-recommended Handrub Formulation 世衛搓手液的建議配方》
https://www.who.int/gpsc/5may/Guide_to_Local_Production.pdf
建議配方有兩個,分別叫 Formula 1 及 Formula 2,兩者的唯一分別,是一個用乙醇,另一個用異丙醇。
指引 PDF 裡列出的例子,是以 10 公升為例,但在香港,估計很少人會一次過製作 10 公升份量,所以按其比例,除以 20,計算出 500 毫升的配方。
Formula 1(使用乙醇: Ethanol 80% v/v, glycerol 1.45% v/v, hydrogen peroxide (H2O2) 0.125% v/v)
• 乙醇(Ethanol) 96%:420 毫升
• 雙氧水(Hydrogen peroxide)6%:10 毫升(如果雙氧水是 3%,則使用 20 毫升)
• 甘油(Glycerol)98%:7.5 毫升
• 冷滾水:加至容器上 500 毫升的界線
Formula 2(使用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 75% v/v, glycerol 1.45% v/v, hydrogen peroxide (H2O2) 0.125% v/v)
• 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99.8%:380 毫升
• 雙氧水(Hydrogen peroxide)6%:10 毫升(如果雙氧水是 3%,則使用 20 毫升)
• 甘油(Glycerol)98%:7.5 毫升
• 冷滾水:加至容器上 500 毫升的界線
另外乙醇或異丙醇、甘油、雙氧水等,都屬易燃,要遠離火焰和熱源。世衛建議儲存量不應超過 50 公斤(1000 支便攜裝)。
非 WHO 的 Formula:
考慮到不少人買不到高濃度的酒精,所以提供一個最常見的 75% 酒精濃度配方作參考。注意這跟世衛配方不同,但也能有效消毒。
• 雙氧水(Hydrogen peroxide)6%:10 毫升(如果雙氧水是 3%,則使用 20 毫升)
• 甘油(Glycerol)98%:7.5 毫升
• 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75%:加至容器上 500 毫升的界線
另外乙醇或異丙醇、甘油、雙氧水等,都屬易燃,要遠離火焰和熱源。世衛建議儲存量不應超過 50 公斤(1000 支便攜裝)。
———
製作方法:
1,清洗所有工具。
2,把乙醇或異丙醇酒精倒入大容器。
3,加入雙氧水。
4,加入甘油。
5,加入涷滾水(即煮沸了並冷卻至常溫的水,水中沒有雜質)。
6,分入小瓶裡,放置3日。放置 3 天的原因,是要確保酒精或容器裡的孢子都能被消滅。按世衛的建議,這個配方是適合用在手術前的手部及㬹部的消毒,如果消毒標準較高,就要等 3 天才使用。但一般而言,如果等不及三天,酒精本身也有合理的消毒效果。
7,要在容器上標明清楚是「消毒搓手液」,並存放在安全的地方。
———
另外不得不提,有效使用搓手液的方法,因為很多時會有誤解:
1,如果手上沒有明顯污漬,可以用搓手液消毒。
2,如果手上有明顯污漬(例如屎尿血口水之類),就要用清水,加上肥皂沖洗。
3,用搓手液不能太吝嗇,要慷慨大方,要確保搓手液覆蓋所有手部表面。
4,用 20 至 30 秒,均勻搓擦至乾。
5,在自己家中,沒有必要不停用搓手液,多用肥皂洗手更佳。
———
其實防疫工作,例如自製消毒搓手液之類,政府本來可以大大力推廣,但他們沒有這樣做。
奉勸各位一句,面對著諸事無能的政府,防疫之事,還是靠自己吧,亦可以減低前線醫護的負荷,請把此配方廣泛傳給你關愛的親友。
順祝各位鼠年安康!
———
常見問題:
問:原材料可以在哪裡購買?
答:全都可以在藥房購買,合法㗎!
問:我只有酒精,沒有雙氧水,效果會有分別嗎?
答:搓手液的有效成份是酒精,所以如果酒精的濃度足夠,本身已經有消毒殺菌的作用。但加入雙氧水的目的,是要消滅可能潛藏的孢子。如果可以的話,最好還是按世衛的建議,加入雙氧水。如果真的找不到,那就只用酒精,也是有明顯的殺菌作用。
問:我只有雙氧水,找不到消毒用酒精,可以製作搓手液嗎?
答:當然不能啦,酒精才是主要成份,沒有酒精,只有雙氧水,就沒有消毒作用。
問:我只有 75% 的消毒酒精,應該如何配製?
答:按照世衛這套 Formula 1 及 2 的搓手液,配製好的酒精濃度是 80%。所以如果你本身只找到 75% 的酒精,就不能跟世衛這配方去製作。但是,即使是 70% 至 80% 的酒精,本身也有消毒效果,但就不要再稀釋了。可以在 500 毫升的 75% 濃度的酒精裡,直接加入 7.5 毫升的甘油,即可使用。不必再加入冷滾水。
問:製作好的酒精搓手液,有效期是多少呢?
答:酒精本身沒有有效期,但坊間的搓手液,通常把有效期定為兩至三年。但大大大大前提是,一定要把酒精搓手液封存好,因為酒精會揮發,如果沒有蓋好蓋,一日都嫌太長。但如果酒精裡面加入了香精油,因為香精油會分解,所以會縮短有效期。我手頭上沒有相關數據,但如果保存期對你來說很重要,那麼就不要加入香精油,並且要在儲存期間,封好蓋。
問:差佬會否把酒精當作攻擊性武器?
答:在 2018 年或之前,我會說香港警隊不會把酒精當攻擊性武器,但經歷了 2019 年後,我就不會再這樣說了。總之文中提及的原材料,全是日常家用輕易找到的東西,但無節制的公權警權,會否連這些救命消毒容液也容不下,我也難以輕鬆回答這個問題。正如有人問,家中可否管有菜刀、牛肉刀,你會怎樣回應?
———
照片:自製搓手液,上圖是原料,下圖是三支 500 毫升的成品,每支成本 16 元港幣,平靚正,符合世衛標準。
👉 Patreon | www.patreon.com/pazu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pdf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事中的知識 #爆紅影片學科學
【挪威滑波房屋崩入海,意外背後意外豐富的科學】Quick Clay 奇譚
「這異象是蝦餃,難道是 2020 年在正常發揮?」 ← 近日大家看到這短片時,涼了半截的心中,或許是這樣 murmur 的。
*若你未看過,留言區有影片傳送門
但身為一個科宅,第一念頭是「咦?很不合理耶」,一眼目測影片中滑落的坡度實在沒多陡。必定要有一層很潤滑、很古溜的物質存在,那會是什麼呢。
難道是永凍土在夏天融化了ㄇ?嗯,只是亂猜測亂引用網友的話的話就和總是在囫圇搶快的台灣記者差不多了。我想學到些原本不知道的事,在知識中添加幾塊硬磚頭,就要用正確的方式使用 google。第一訣:若非必要,先不要用中文搜尋XD。
首先釐清影片基本資訊,人事時地物:事件發生在今年六月三號,攝影者是眼睜睜看自己家消失在海裡的苦主 Jan Egil Bakkeby 先生,他家位在北極圈內的挪威北部 Alta 市一帶。所幸無人傷亡,但有隻狗狗落水又游了上岸。
過了不久我就意外在 @Trust My Science 這個法語的科普粉專意外看到了關鍵字:Quick clay(d’argile rapide)。
喔喔喔.....這是啥。感覺和「流沙 quick sand」或「水銀 quick silver」 有關係呢。Quick clay 的中文是翻譯成【流黏土,或是超敏黏土】。但如果只查到名字就滿足的話,就會像費曼先生的爸爸曾經嗆聲的:「你可以把一種鳥在世界上各種語言的名稱背下來,卻仍然對它的習性一無所知。」所以,知曉了名字,再以名為索引去進一步了解它的一些特質是一定要的啦。
正是因為查到與學到的結果很奇妙,所以現在才會在這邊滿心激動的發文 XD
插入一個又是最早從 Vsauce 得到的冷知識,前述三物名稱中的 quick 意思都不是說那玩意很「快」。在古英語的用法裡 quick 的意思是活跳跳不安定的。出自欽定詹姆士王版聖經有 the quick and the dead(生者和死者)這個熟語——經文的上下文是說耶穌基督是一切生者與死者之審判 [提後 4:1]。
首先我學到 quick clay 和崩塌災害的最重點是:這種超敏感的黏土是高緯度的特產,其他地方是沒有的。是由冰河輾壓陸地,使岩石風化後形成的固體微粒,流入海中沉降而成。所以這種黏土與這種災害只常見於挪威、瑞典、俄羅斯、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國。
* 是的!其實很常見XD 不是啥末日異像。近年來各種異象似乎變多,自然是因為人手一機錄影增加,和對於爆紅影片渴求的媒體平台的普及,讓大家目擊率上升了。讓普通的事情變得奇特,奇特的事情變得普通。就這麼單純 XD
定義中黏土是顆粒直徑小於 0.002 毫米的土壤固體組成。也就是說,尺上的最小格子中可以讓超過五百顆的黏土微粒排排站。而粒徑由大到小是礫 → 沙 → 粉沙(silt)→ 最小顆的黏土(clay)。
關於流黏土/超敏黏土的第二個重點是,它們必須原本是海積黏土(marine clay)也就是在很鹹很鹹的海水中形成的黏土。而要脫胎換骨,變得很敏感、不穩定的必要條件是「要再從海裡,升回到陸地上來」!
這就很奇妙了,海底怎麼會變陸地呢。況且冰河最盛時期的海平面反而是比今天低的喔(水都凍在兩極了),怎麼會冰河退卻、海平面上升,反而卻有陸地從海裡浮上來呢?
最妙的就是這現象:稱為「冰期後反彈」(Post-glacial rebound),陸地會反彈上升是因為兩極冰蓋的那些水實在太重,曾經把陸地壓得都沉降了,當冰冠終於溶化後,這些陸地板塊才慢吞吞的,基於浮力的原理而慢慢升回去。許多沉海的陸地緩慢的浮起,使得前述極圈內的國家的領土,其實一直都在偷偷的變大!(然而俄國還是沒有比 #冥王星 大。)
海積黏土遇上冰期後反彈,離開了海,接下來它們繼續變化,主要是由陸地上的淡水逐漸洗去原本海水中的鹽分。這裡的鹽份是廣義的,包括鐵、鋁、鎂、鈣、鉀、鈉等正離子。要專業名詞的話,這叫淋溶作用(leaching)。淋溶除了由降雨來溶以外,有時也會由地區性的豐沛的、自流性的地下水穿過黏土層把鹽分帶走的方式在進行著。
話說黏土其實有很多種組成,它們的通性是都由矽和鋁的氧化物所組成,而且都是由地球特色最多的水去攻擊(水解)一大塊岩石——角閃石、長石或雲母等礦物,化學作用所形成的分子碎片,也就是「風化」的產物。#所以若是沒有水就是妨礙風化
離題一下,所以當 NASA 送機器探測器到火星,探勘到黏土礦物的時候才會興奮異常!黏土乃是水:大量的水曾經存在的證據是也。
黏土的另一個和生活最相關性質是「離子交換」,其實就是前兩段說由淡水去把鹽份(陽離子)淋溶出來的同一件事,一種離子換另一種。而和生活的關係是......呃,有一種黏土叫 smectite 綠土,如果大家不幸腹瀉不止去看醫生,醫生八成會開給你一包無味道的粉末止瀉藥 Smecta ← 此處無業配。也就是說,有時候「吃土」能藉由離子交換的特性,調節紊亂的腸胃滲透壓,吸附毒性物質,進而達到止瀉的效果。有些黏土的離子交換性質高,有些低一點,但都有一定的交換能力。
等一下喔,原來大家都知道的黏土,除了會黏可捏之外還有那麼多學(ㄒㄧㄠˊ)問存在。對啊,若不是對於奇怪的話題亂調查,我也不會知道這些事的——或說,若無相關脈絡,那些精妙的知識對我來說沒有太大意義,但即使是一則冷知識的脈絡,知識就自動凝聚形成一則小劇場了。冷的好!
所以到底為何失去了鹽分就可以把海積黏土轉變為 Quick clay,造成挪威、加拿大等國家動不動就有土地滑到海裡去呢?
* 先前有次這樣被好好拍攝下來的 Quick clay 大型滑波事件是 1978 年挪威 Rissa 發生的,留言區我放一個惠我良多的科普紀錄片的超連結。
話說身為台灣人,仙草、愛玉、豆花、洋菜凍這些夏日冰品大家肯定都非常常吃......欸不是,怎麼忽然從黏土講到各種凍咧。理由是,很奇妙的上述各種凍會從液態凝聚成固態,和黏土遇到海水裡的鹽就會沉降,原理其實有點像。也就是鈣、鎂這些陽離子扮演了「橋接」的角色,讓本是一團散沙、彼此看不順眼的分子能夠穩定且和睦的相處。
當然更詳細的機制是牽涉到電性中和、擴散電雙層(diffused double layer)、凡德瓦力(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這些更精妙的部分......但我覺得大家都能理解的是鹹豆漿。也就是陽離子促成的凝絮作用(flocculation)。和生物化學實驗的鹽析效應也類似。但我現在忽然極度得想吃布丁。
→→ 加鹽就會穩定,遇到淡水就會不穩定。極度簡而言之是這樣。
有陽離子,而且是越高價數的陽離子例如 Fe³⁺, Ca²⁺, Mg²⁺ 越是有架橋的功能。所以愛玉子要用含有鈣離子的硬水洗,才會讓「膠」(其實是多醣類)凝聚,用含有極少離子的 RO 水是無法凝成愛玉的。
其實還有一個微奇妙的要件,植物腐化後形成的腐植質(humus)因為酸性和其多酚成分,也會干擾、把黏土中的陽離子拽走,進一步不穩定化。所以經常 Quick clay 取出來會是黑黝黝的。
於是最後的最後,被淋溶而失去那些鹽份:使黏土微粒彼此達到和諧穩定的關鍵被消滅之後,一層超不穩定的 Quick clay 就形成了,電子顯微鏡下這種黏土結構完全就像是一大片「紙牌屋」,橫七豎八的片狀黏土的中間空無一物,空隙中由空氣或水充填,只要遭受擾動就會由一部份崩塌迅速惡化到全體崩塌。一觸即潰。所以這種崩塌常常是海邊先塌一小塊,然後崩潰的前緣逆向往岸上傳遞。
而最奇葩的特性是(還有啊?! 對還有),流黏土如其名,它崩塌之後就會完全液化成汁。黏滯性暴跌到原土壤的一百萬分之一......那什麼概念呢,蜂蜜和水的黏滯性差別是一萬倍,就是那個一倍半(對數尺度)的降低。崩潰了的流黏土的顆粒不只不再團結,甚至會彼此排斥,由於都帶有些微的負電,就摩擦力甚小 → 最完美的成災要素齊聚了。
查到這,我終於弄清楚影片中那神秘的超級古溜、潤滑了一大片土地讓它滑進海裡的物質的真面目了。流黏土它基本上是液態的潤滑劑,所以即使只有一丁丁的坡度都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在前述挪威 1978 年發生那次,地面的坡度只有不到 3 度!
至於避免的方法就是土壤普查。而因為流黏土通常不是位在地表,而是在表土的下方分布成層,所以要透過鑽探取樣鑽鑽看。而就像台灣在推行土壤液化潛勢圖,加拿大、瑞典、挪威等國也在不斷進行著流黏土地區普查的工作。
這和全球暖化到底有沒有關係啊......嗯,不知道。我們知道地下水會進一步使流黏土不穩定化,而永凍層的逐漸融化會不會改變、加重這過程,就有待科學調查了。偶速科宅,偶棉下回再見~~
參考資料:
Landslides| Quick clay - NGI (挪威大地工程學會)
https://www.ngi.no/eng/Services/Technical-expertise/Landslides/Quick-clay
The Quick Clay Landslide in Rissa, Norway - ISSMGE (國際土壤力學與大地工程學會)
https://www.issmge.org/uploads/publications/1/35/1981_03_0080.pdf
Quick clay in Sweden - K.Rankka et al. (2004) 【文件大請注意】
https://www.swedgeo.se/globalassets/publikationer/rapporter/pdf/sgi-r65.pdf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pdf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隔離 #卡謬
─────
瘟疫來襲,你被隔離了嗎?或者很宅又沒朋友(?)的你,其實已經「自我隔離」很久了呢?
你知道即使沒有瘟疫,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阿宅,其實也等於長期自我隔離嗎?
你知道世界文學史上眾多名著都是以「孤獨」為核心的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你聽過英國間諜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嗎?事實上,「間諜」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隔離」的職業之一。
我們今天要讀的倒不是勒卡雷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
沒錯,勒卡雷自己就曾在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當過間諜。
當間諜都在幹嘛?每天都跟007電影一樣飛簷走壁、殺來殺去嗎?當然不是;這是完全錯誤的印象。伊格言這樣寫:
勒卡雷當然是位大師,你不會懷疑這件事──如果你看得下他的小說的話。這其實是種恭維,因為正是他的博學、精密、旁徵博引、拒絕簡化,遂令我們得以一窺一個隱遁於煙硝之外的,間諜的真實世界。是的,你以為間諜成天都在殺人或被殺嗎?當然不。幹嘛殺人呢?殺人多麻煩,屍體難以收拾,要是在他國領土殺人,還得去「按捺」別人的治安機關和情報組織;稍一不慎,還可能引爆外交危機或戰爭。對,非不得已,間諜當然不殺人──他們的大宗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蒐集情報、傳遞情報而已。
有道理吧?說穿了,驚險、血腥能免則免;我們對情報工作的誤解,其實來多數自於電影的誇大戲劇化效果。
真正的「間諜日常」,其實非常寂寞,近乎自我隔離,因為那幾乎都是一個人的資訊蒐集作業──
沒錯,當然是「近乎一個人」,難不成你還能酒後對好友吐露心事說你正在當間諜,蒐集情報很辛苦嗎?
所以間諜當然是孤獨的──情報員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勒卡雷的回憶錄《此生如鴿》英文題名原為「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鴿子隧道是什麼?
那是蒙地卡羅賭場的娛樂設施。還是個青少年的勒卡雷有一次被他不成材的父親帶去賭場開眼界;那裡養了一群鴿子,配置了隧道。
鴿子們依序由隧道飛出,此生唯一目的是讓賭累了想活動筋骨的紳士們舉槍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權充娛樂。伊格言如此述寫:
你覺得鴿子很可憐是嗎?是的,勒卡雷說,許多他尚未定名的小說檔案,在電腦裡都先叫做「鴿子隧道」。為什麼呢?讀者們可以自己想想看:若有一日,大自然或上帝心血來潮,突然決定以病毒對人類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你覺得人類像什麼?
這是作家勒卡雷的悲觀;也幾乎是所有他小說的共同主題──愛國的疲憊,間諜的虛無。
為國熱血奉獻的情報員,在過了大半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之後,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起這一切是否值得吧?
問題是,人真能有選擇嗎?或者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像那些依序飛出隧道的鴿子一樣,徒勞且別無選擇呢?
講到這,伊格言說,我們也該來讀讀法國作家卡謬的名作《異鄉人》了。
對,此刻我們可能更容易聯想到他的另一本書《瘟疫》;但提到孤獨與隔離,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卻是《異鄉人》。
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是殺人犯莫梭的故事。
對,莫梭沒什麼朋友,無疑是個孤獨的人;但我們要問的是,在日常中,你難道沒有「不太清楚為什麼」而做了一件錯事的經驗嗎?
比如,被老闆訓話時,突然覺得自己站在這裡聽訓似乎有點可笑;於是你福至心靈,笑了那麼一下──其實並沒有強烈對上司不敬的意思,但你卻因此被開除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pdf 在 HyRead Gaze同學會|新書x 好書x 書單x 心得分享 - Facebook 的必吃
1R排除、2R替代、3R接種好菌、4R修復、5R生活 ... 找到之後三天入職工作培訓的重要性,具體的工作內容 ... 世界上有兩種人:有一種人很在乎「誰對誰錯?」(W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