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苓雅昇平街21號
店名:國秀食堂
推薦指數:✔️✔️✔️+0.5✔️
🔅炸豬排 180元
🔅明太子洋芋片 100元
🔅月見泡菜燒肉丼 180元
🔅烤豬五花 80元
🔅烤雞肉串 40元
🔅櫛瓜 40元
••••••••••••••••••••••••••••••••••••
📍自強夜市巷弄日式創意美食📍
原本10點才有位剛好有人取消
好幸運候位吃到國秀食堂
我完全衝著炒飯跟豬排來🏃🏻♀️🏃🏻♂️
*
#炸豬排 🥩 豬排中間塞了蒜片去炸
蒜香濃郁、肉質新鮮有彈性不錯吃
-
#明太子洋芋片 🥔
整顆馬鈴薯厚切炸過沾明太子醬
我這個明太子控給PASS,今日第一名🥇
-
#月見泡菜燒肉丼飯 🍚調味不夠鹹、味道一般般
#豬五花 烤得很好吃完全不油膩🐷
#雞肉串 柚子醬口味好吃、原味有點太鹹
#櫛瓜 櫛瓜4我最愛的蔬菜~~💚
*
個人覺得國秀餐點有記憶點也蠻平價
營業時間到凌晨12點,環境是吧檯座位
位子不多建議一定要訂位☎️
可惜沒吃到炒飯下次想再訪試試炒飯🥄
••••••••••••••••••••••••••••••••••••
#kaohsiung #kaohsiungfood #kaohsiungfoodie #相機食先 #高雄美食地圖 #高雄 #高雄美食 #高雄美食推薦 #高雄美食部落客 #美食 #霈妮ㄘ高雄 #高雄晚餐 #高雄餐廳 #高雄宵夜 #高雄晚餐 #大統美食 #苓雅區 #苓雅區美食 #苓雅美食 #國秀食堂 #自強夜市 #苓雅夜市 @ 國秀 食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厚福街雖然只是一條約百多步的短街,但從街頭至街尾還有食廈內,卻聚集了六七十間餐廳。不止數量多,種類更是非常齊全,往前看有正宗日本拉麵,走上食廈會找到日本燒肉及日本串燒居酒屋,轉角有抵食日本石燒牛扒店,還有東南亞船麵平民丼飯川式麻辣燙台灣珍珠奶茶等等,全港也找不到別處有這種多元化組合。 這次為大家挑...
月見泡菜燒肉丼飯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厚福街雖然只是一條約百多步的短街,但從街頭至街尾還有食廈內,卻聚集了六七十間餐廳。不止數量多,種類更是非常齊全,往前看有正宗日本拉麵,走上食廈會找到日本燒肉及日本串燒居酒屋,轉角有抵食日本石燒牛扒店,還有東南亞船麵平民丼飯川式麻辣燙台灣珍珠奶茶等等,全港也找不到別處有這種多元化組合。
這次為大家挑選厚福街必食7間餐廳,豐儉由人,應有盡有,再奄尖的食客,都找到心水選擇。
麺処一家
電話:2360 1212
地址:尖沙咀厚福街11號地下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12nn-2:30pm,6pm-9pm;星期日休息
詳情: http://bit.ly/2SMYLs5
厚福街有兩間日本拉麵店,麺処一家就在2月加入戰團,選擇少,只有三款拉麵,湯底清一色只提供豬骨魚介配搭,三款拉麵分別只是配料,一款有豬腩肉叉燒,一款有慢煮豬肩肉叉燒,以及包括了以上兩款叉燒的店長推薦。餐廳甚至不提供餃子,很有日劇中那種開業多年的拉麵專門店風格。
雖然是本地薑,但出品好,老闆兼大廚Tim,名副其實是拉麵癡:「我會看日本食評網Tabelog,專看評分高的日本拉麵店,然後不斷排隊去試。」為了吃到好的日本拉麵,排長龍、坐火車等都是等閒事,終極目標,就是開一間自己的拉麵店。
到最後,Tim在東京一家食評網評分達3.8,只可坐6人的蚊型拉麵店中,嘗到驚為天人的美味拉麵,師傅願意手把手教他煮湯煮麵等技巧,讓Tim回港創業。而Tim用了三個月學懂基本技巧,自己再花了一年時間,微調湯底配料組合,最後在2月開店,自己任大廚煮麵。
在麺処一家嘗到的拉麵,並非近年日本及香港流行的雞白湯,而是豬骨魚介風格,豬骨採用新鮮豬骨,魚介味道就來自Tim挑選的不同海鮮,而非主流拉麵店用的魚介粉,因為他希望海鮮味道會更清新。
呷一口湯底,清潤中帶點魚香鮮甜,跟傳統的豬骨湯比較,並非啖啖濃郁漿口的風格,偏向輕巧,即使在潮濕炎熱的春夏季吃一碗,腸胃也不會有負擔濃重的感覺。兩款叉燒中,較欣賞慢煮豬肩肉,軟滑帶肉香。幼身拉麵是本地日本人經營的拉麵廠出品,爽滑又有掛湯能力。愛吃辣的,可以要求侍應多加唐辛子醬,由Tim自家製作,用辣椒、花椒等製造,倒進拉麵後,變得更加惹味。
野郎stone
地址:尖沙咀厚福街7A地下E鋪
電話:5114 2429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2nn-11pm
詳情: http://bit.ly/2EPskAZ
厚福街轉往金巴利街的角落,有一間近年流行的親民牛扒店野郎stone,以自助形式點餐,客人自行在石板上煎牛扒,最平$78已有交易。餐廳老闆在燒肉界做了十數年,對牛肉各部分相當熟悉。他在日本旅遊期間看到自助牛扒店,靈機一動,便回港照辦煮碗。
運作簡單,先在店外的自動售賣機器下單付費,然後在店內等待店員把牛扒奉上。師傅會在廚房把牛扒煎至一成熟,再放上熱石板,由客人自行把牛肉烹調到合心意的生熟程度。
共六個部位──肩胛肉眼、牛面肉、骨付牛小排、西冷、牛肋間隔膜、牛柳。勝在各部位都有三個重量(200g、300g、400g)可選,照顧到大細胃王的需要。最便宜$78有交易。最美味是骨付牛小排,7成熟最佳,肉質柔軟而且有較多油花。牛肋間隔膜亦是心水,雖然較韌,但由於該部位近內臟,肉味頗濃。
可加錢配套餐,薯蓉、意粉、湯及沙律都可無限添加,水準不錯,沙律菜葉新鮮,花生醬汁微酸開胃。
地方淺窄,僅12個座位,不過可能店鋪不太起眼,食客不算多,暫時未見人龍出現。
定食Doraya
地址:尖沙咀厚福街8號H8 6樓
電話:2366 8072
營業時間:12nn-3pm,6pm-11pm
詳情: http://bit.ly/2VE16CU
厚福街盡處的H8是一座落成多年的食廈,人氣最強的,就是主打吞拿魚定食的Doraya。吞拿魚本是高級食材,但十多年前,由日本人主理的Doraya以不用$100的吞拿魚定食殺出血路,人氣至今不衰,逢星期五六都全場爆滿。
日籍老闆本身經營吞拿魚批發,供應本地約五六成的日本餐廳,能以較相宜的價錢售賣吞拿魚。價錢貼地,卻沒將貨就價。店子採用產自地中海的養殖藍鰭吞拿魚,定食的款式約十多款,做法五花八門,由魚蓉、魚扒、鐵板到韓式泡菜的口味都有。以分量及價錢來說,性價比高,水準穩定。
梵日本燒鳥
地址:尖沙咀厚福街8號H8 22樓
電話:2710 8686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5:30pm-12mn,星期日休息
詳情: http://bit.ly/2UlUhWi
厚福街的H8高層,還有1間地道日本串燒店,名為梵日本燒鳥。女老闆和廚師都是日本人,各自負責清酒及串燒兩部分。
清酒大部分從日本直接入口,店內更有專人解說清酒口味及配搭,款式亦獨特,是串燒店少有的新意。串燒亦出色,三十多款部位,九成食材如雞、豬等都是日本貨,雖然電爐但烤得火候精準,肉汁飽滿,鹽燒汁燒都做得惹味而不過火。
環境出色,沒想過尖沙咀厚福街竟會有銀座風的西化裝潢,全店大半都是高身吧位,有些看着廚師串燒,有些看着尖沙咀夜景,景色璀璨,更能欣賞維港煙花。客人多是斯文打扮的情侶,氣氛幽靜。
燒肉之牛太.本陣
地址:尖沙咀厚福街8號H8大廈21樓
電話:2368 7270
營業時間:12nn-3pm,6pm-11pm
詳情: http://bit.ly/2M67kIg
在H8內,還有一間美味的日本燒肉店,就是開業近10年的燒肉の牛太.本陣,這店走高級路線,只供應散叫及廚師發辦。
燒肉の牛太.本陣的總公司,是日本和牛供應商但馬屋集團,自供自給,所以和牛質素不但好,選擇部位亦多。製作考究,所有牛肉待有柯打才醃製,確保吃出原汁原味。燒爐亦罕見,特別由日本訂回來,火力平均,和牛入口時,特別多汁。
值得一讚的是服務細心,主動幫客人燒肉,手勢也專業。最重要是價錢不貴,每人不用$400,坐得又舒服,恍如去了日本一樣。
羅勇泰國粉麵
地址:尖沙咀厚福街7號地下
電話:2203 4288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1:30am-12mn
詳情: http://bit.ly/2uikjyz
厚福街除了日本菜,也找到不少美味的東南亞菜式或香港風味。街尾就有這間羅勇泰國粉麵。主打泰國船河,湯底是泰籍總廚Charlie的家傳秘方,用超過15種材料熬煮滷水汁,再加上15斤豬骨熬3日,味道非常濃郁。
口味地道,因總廚Charlie本來就是羅勇人,從小就在婆婆身邊,在水上市場過日子,天天吃船河,水準自然好。用地道泰國河粉,較粗身,容易吸收湯汁,入口更鹹香。配料還有泰國魚蛋、牛丸等,都從泰國運來,個子小巧,但味道特別濃。
第三代肥仔小食店
地址:尖沙咀厚福街3號華博商業大厦G1地鋪
電話:6255 3872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1pm-12mn
詳情: http://bit.ly/2QIqkOh
另一間厚福街的平民美食,就是位於街中段的第三代肥仔小食店,只提供外賣,賣滷水魷魚、生腸之類。
雖是開業只有數年的新店,但家學淵博,因為肥仔小食店由旺角「肥姐小食店」的兒子余啟康所開。他根據母親獨門秘製秘方炮製滷味,主打生腸、大墨魚、火雞腎等。貨源款式甚至價錢,都跟母親的旺角店相若。至於味道則較旺角度遜色一點,質地保持爽脆,唯味道較淡,但這店毋須排長龍,也有吸引之處。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