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盛讚是今年最棒的電影之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Call Me By Your Name》在日舞影展博得滿場好評,繼《因為愛你》、《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後感人至深的同志作品,更被視為角逐本屆奧斯卡的熱門片,兩位主角 Armie Hammer、Timothée Chalamet 在 W magazine 的訪談中提及更多關於這部作品的愛情故事。
-
改編自埃及出生的美國作家 Andre Aciman 2007 年發行的同名小說,受 1983 年的電影《關於我們的愛情》所啟發,雜誌評其為極度優美的一本作品,如果你曾經是愛情裡難以自拔的受害者,這本書將會讓我們在自己面對內心深處的真實欲望,無所遁形。
《池畔謎情》、《我愛故我在》的義大利導演 Luca Guadagnino 執導,《紳士密令》Armie Hammer、《星際效應》Timothée Chalamet 主演,還網羅了《史帝夫賈伯斯》Michael Stuhlbarg 和《巴黎聖羅蘭》Amira Casar 等人,並在多倫多影展特別獻映,導演也說明:
「我希望觀眾能完全仰賴情緒的傳達,看著這些角色的故事想起初戀的感受,不要因為歧視而以異樣眼光看待,對我而言,能創造出強大的共同認知非常重要,因為這部電影最根本的概念,就是成長過程裡,總有這麼一個人啟發你、提升你,並讓你變的美麗耀眼。」
-
1983 年的夏天在義大利北部 Riviera 海岸,一個 17 歲的美義混血男孩 Elio Perlman(Luca Guadagnino 飾),在 17 世紀的莊園外享受古典樂和閱讀薰陶之下的度假時光,他與身為歷史教授的父親和翻譯學者的母親保持緊密而良好的關係。Elio Perlman 不僅個性早熟而且相當聰穎,讓他看起早已像個成年人,但又保有稚氣純真又尚未定型的內心世界。
有一天,一位英俊帥氣的美國學者 Oliver(Armie Hammer 飾),帶著自己的博士研究,希望能在這裡擔任 Elio 父親的暑期實習生,在陽光灑落的美麗海岸,Elio 和 Oliver 發現彼此被喚醒了靈魂深處強烈渴望,從那個夏天之後就如影隨形的跟著兩人。
這部深獲各大媒體極力推崇,有評論說,《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在《墨利斯的情人》與《斷背山》之後,兩個男人在愛情與親密互動間所傳遞出最真實動人、情感奔騰,也是最令人心碎的情感流動,完全拍攝出全新的觀影感受。
-
「觀眾並沒有辦法在兩個男人之間的愛情故事裡看見太多溫柔互動,兩個人裡一定會有一個人說:『我們做不到。』或是『我的家人絕對會不准。』所以你不能放入太多親暱舉動,所以選擇多加著墨取代這些的是,兩個男人嘗試著摸索清楚自己內心對彼此的感覺。」
Armie Hammer 這麼表示。
而演出 17 歲青春期男孩 Elio 的 Timothée Chalamet 說,當初和導演 Luca Guadagnino 著手規劃《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時也是 17 歲,現在則已經 21 歲,最初開始籌備時讓他感覺非常遙遠,而且極度不真實,他只知道,如果真的將這部電影付諸實行,每個鏡頭都會印上導演的指紋,導演對於感官的掌握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夠讓作品中的一切事物被浪漫所覆蓋。
-
Luca Guadagnino 曾經執導《我愛故我在》,由 Tilda Swinton 主演,描繪米蘭一個豪門家族在情慾衝擊之下的興衰起落,而另一部獲得讚賞的《池畔謎情》也是由她所主演,講述發生在地中海度假小島上的愛情慾望和危險關係。
「我很喜歡《我愛故我在》,我覺得這是一部令人非常驚豔的作品,而我早在很久以前就與導演接觸過,我們討論人生、聊著旅行、漫談美食,接著互道再見。沒想到幾年之後,我就收到了這份劇本,一讀之下深受震撼,這裡面有太多東西我從未在電影裡嘗試過。」
兩位主要演員第一次見面就是在取景地,義大利的古老城鎮 Crema,幸好 Armie Hammer 和 Timothée Chalamet 一拍即合,他們兩個角色之間的愛情相當複雜,深受彼此年齡、性別和身處的時代背景所影響。
他們都相當了解《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同時創新突破、意義非凡,並帶有藝術價值,而且就存在於世界上每個角落。如同這部電影,我們都曾經歷過樂觀明亮的時光,但也對人生影響深遠,更是一段改變我們生命的歷程。
-
來看預告:https://youtu.be/Z9AYPxH5NTM
原著小說: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31223
月光下的異世界之旅小說翻譯 在 蝦叔跑步 Uncle Shrimp Runn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亞洲週刊2014年十大好書揭曉
1. 張思之 《行者思之》(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律師,1927年生於河南鄭州,被稱為「律師的良心」。曾出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辯護小組負責人,八十年代以來為多名批評政府者及異議人士辯護,包括鮑彤、魏京生、王軍濤等政治犯及記者高瑜和維權律師浦志強。2008年,曾因「為在中國保障人權和建設法制國家及律師制度做出的傑出貢獻」,獲得佩特拉.凱利獎。
2. 范疇 《與中國無關(第二季)》(八旗文化出版)
台灣專欄作家,連續創業者、組織戰略顧問。畢業於台灣大學哲學系,後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人力資源、企業及政府組織戰略等行業,在中國大陸擔任商業策略顧問多年。2011年開始連續出版多本著作,包括《台灣是誰的?》、《中國是誰的?》、《台灣會不會死?》等,試圖從歷史和未來的角度重構兩岸關係。
3. 劉鷹/項松林/方若乃 《阿里巴巴模式》(啟動文化)
劉鷹,經濟學者。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杜克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北京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教授。劉鷹曾任美國聯邦小企業管理署(SBA)高級經濟學家、美國經濟學年會「企業家經濟學」專題討論主持人,在杜克大學等多間美國高校擔任教職。《阿里巴巴模式》是作者放下傳統經濟學框架,親身到阿里巴巴調研總結出的「解密」之作。
4. 黃天 《琉球沖繩交替考——釣魚島歸屬尋源之一》(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中日關係史研究學者,曾於澳門新聞界工作。1954年生於香港,在澳門接受教育,1977年赴日留學,畢業於東京法政大學。1985年獲香港三聯書店聘為高級編輯,主編多本大型經典畫冊。2006年至2012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講授中日關係史。主要著作包括《中國風物》(譯著)、《日本事典》、《中國香港》(合著)和有關中日關係史等的學術論文逾二十篇。
5.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還原十三個歷史真相》(九州出版社)
江蘇人,歷史學者。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中國近代史、民國史、國民黨史。著作包括《揭開民國史的真相》(七卷本)、《尋求歷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辛亥前後史事發微》、《朱熹》、《朱熹及其哲學》、《泰州學派》、《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等。
6. 張戎 《慈禧》(麥田出版)
華裔英國作家。1952年生於四川宜賓,文革期間當過紅衛兵、農民、赤腳醫生、翻砂工和電工。在四川大學英語系獲學士學位後被派往英國約克大學讀語言學,於1982年獲博士學位,後定居英國。張戎的作品均為傳記體,包括獲得多個獎項的自傳體小說《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孫逸仙夫人——宋慶齡傳略》及與丈夫喬·哈利戴合著的《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
7. 黃群 《六十年中、越關係之見證:一個中國外交官的手記》(天地圖書)
廣東東莞人,少年時代移居越南,十五歲(1947年)即投身華僑革命隊伍,曾是當時中國顧問團的翻譯人員,見證了越共於河內立國的整個過程。1954年回國,此後一直從事對越南、柬埔寨及老撾的外交工作,與越共、柬共及老撾人民黨的高層領導有密切接觸。1979年越共元老黃文歡出逃中國是中越關係史上一件大事,作者是此事件的直接證人。
8. 李逆熵 《資本的衝動》(經濟日報出版社)
李逆熵,原名李偉才,1955年生於香港。科普、科幻作家,著作多本。197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物理系、獲一等級榮譽學士。後取得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文憑、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科學社會學博士。現為香港科幻會會長。近年關注資本主義和全球化導致的貧富懸殊與地球暖化加快等問題。2013年出版《反轉經濟學─把顛倒的再顛倒過來》一書。
9. 劉克襄 《四分之三的香港》(遠流出版)
台灣作家、自然觀察解說員,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台灣台中縣人,本名劉資愧,稱號「鳥人」。劉克襄多年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至今出版詩、散文、長篇小說、繪本和攝影作品二十餘部。曾擔任《台灣日報》、《中國時報》美洲版、《中國時報》等副刊編輯,自立報系藝文組主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撰述委員及執行副主任。
10. 阿來 《瞻對》(四川文藝出版社)
藏族,出生於四川阿壩藏區,曾任《科幻世界》雜誌主編、總編及社長。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80年代中後期轉向小說創作。2000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第5屆茅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詩集《棱磨河》、小說集《舊年的血跡》、《月光下的銀匠》、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散文《大地的階梯》等。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