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知 。分享系列 -------
#姿勢改善與護具
現時在不同的社交媒體及廣告中, 或在運動場合上都見過各種五花八門的護具,如護膝、護肘等, 而佩戴護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關節的穩定性,從而減低受傷的機會。有些公司甚至標榜佩戴護具可以改善不良的體態,如 #脊柱側彎(#Scoliosis)、#駝背( #Kyphosis)等。
但大家又知否 #護具的真正的用處是甚麼?
護具的真正用處, 是在 #急性 受傷時為該部位提供保護, 提升穩定性, 以達致
- 🚨防止傷患悪化
- 🚨減痛
- 🚨提供穩定環境加速復原
留意返....... 係。急。性。下。的。保。護
🚫#護具並不是用來改善姿勢 或 🚫慢性長久痛症的 #依賴良藥
原因好簡單: #提高關節穩定度 及 #保持良好的體態 本應該是肌肉的職責💪
你的肌肉才是身體最好的護具, 同時肌肉質素也是保持姿勢的最重要因素.
係..... 護具的確可以幫你拉住你的關節, 令到外觀睇落姿勢良好, 甚至減少痛感.
不過..... "You don't use it. You lose it." 當你長期運用護具, 身體就會習慣需要運用外物作支撐身體. 有學者提出假若我們繼續放任身體去依賴護具,#會令到肌肉無法執行本身的職責,從而出現 #肌肉萎縮 的情況, 結果只會令原本弱的肌肉變得更加弱, 當沒有護具支持下, 情況只會更差, 甚至更易產生更大的傷害.
要保持良好姿態, 提升關節的穩定度, 改善肌肉質素, 提升活動功能, 才是最重要, 我們需要把長期緊張的肌肉放鬆, 受抑制或較弱的肌肉強化起來。
與此同時,一些長期傷患,如 : 膝關節痛,長期易"R" 柴等,也應同樣方向處理,該放鬆的就放鬆,該練回的,就加把勁練回來,把肌肉再強回,才是長遠合理之計。
容我再重新說多次,護具應用是用於急性創傷上的防護,而非矯正姿勢,就算長期痛症,短時間可用於保護支撐,但為長遠,必需針對地改善身體肌肉及動態質素才是真正良方 !
#肌肉就是身體最佳的護具
#唔用就無用 #放鬆及強化才是皇度
#男女都盡量唔好裝假狗
#所有運動貼布其實都係護具
#LetMovementBeYourMedicine
#運動治療 #SportsTherapy #AIS #NKT #Prehab #PostureRealignment #DynamicCare
Tangsrud, S. E., Carlsen, K. L., Lund-Petersen, I., & Carlsen, K. H. (2001). Lung function measurement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spinal muscle atrophy; a cross sectional survey on the effect of position and bracing.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84(6), 521-524.
Thacker, D., Jameson, J., Baker, J., Divine, J., & Unfried, A. (2011). Management of upper cross syndrome through the use of active release technique and prescribed exercises. Retrieved from the Logan University website on October, 15, 2013.
Gordon, T., & Mao, J. (1994). Muscle atrophy and procedures for training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Physical Therapy, 74(1), 50-60.
Credit to:
SST Enda Lee
Edited by:
Consultant Therapist Dr. Gary Li
Search
會令到肌肉無法執行本身的職責 在 Re: [求助] 有什麼建議的方式溝憂鬱症女友溝通呢- 看板Boy-Girl 的必吃
關於對方到底是對你沒興趣?還是鬱症發作因此沒力氣理你?
已有不少板友分析討論,本篇直接就標題回文。
本文整理為部落格文章:
https://orcakw.tw/depression-care/
我目前是執業工作中的心理師,
在2020.9至2021.11有鬱症患者的身份。
(原本寫2021.10,經查健保記錄。是10月停藥,11月最後一次回診。)
依自己患病經驗和專業訓練的知識,與鬱症患者的相處歸結為三點:
關心、彈性、沒關係。
不過這三點並非只針對鬱症患者,在平日的生活相處、與人互動,
我想也都能派上用場。
診斷準則就不提了,現行的DSM-5條列式準則網路上一抓一大把。
準則是症狀、是結果,
它反映不出一個人何以受苦,以及不知何時終結的茫然。
有看過《獵人》的應該記得,獵人試驗第一關那沒有終點的走。
我一直覺得那是最恐怖的一關,因為未知。
人類通常比自己所想的更渴求環境中的資訊,
時間、空間、氣溫、濕度、那個迎面而來的人有沒有可能造成威脅……
大腦需要情報,因為它要準備相應的生存策略、要分配體力,
每時每刻,你的大腦、你的身體,分秒不止地勤奮運作中。
「五分之二的人通常在發病後的3個月之內開始恢復,五分之四的人則是在1年內。」
(APA,2018,頁165)
「近期的生活事件越多就越可能觸發憂鬱發作。」(Kring等人,2017,頁203)
關心、彈性、沒關係。
關心我想很多人說過了,可是很多關心最後怎麼變成壓力?
因為鬱症者感到被「期待」回答某些「正確答案」。
「你有沒有好一點?」
「嗯……有。」(事實上他失眠一整個晚上)
為什麼明明不好卻還是回答有?
若說「沒有」,關心的人承受得住嗎?知道要繼續說什麼嗎?
會不會反讓讓關心者不舒服、覺得有壓力呢?
……好累,還是說有好了、至少可以結束話題。
「你有沒有好一點?」
「沒有,我昨天失眠整夜沒睡,而且吃藥的副作用好噁心我好想吐。」
「……」尷尬,靠北要回什麼?(當機中)
兩句話把天聊死。
這不是一般的社交模式,一般的社交問候快速、簡單。
匆匆問候,匆匆離去,聽到「好」、「還可以」,
check list打個勾,然後再轉身問下個人「嗨,最近好嗎?」。
並沒有預期真的花上半小時、1小時聽對方要不要換工作的猶豫;
產後育兒的孤獨、擔心孩子是不是發展遲緩;
父母最近頻繁進出醫院,他們的身體真的在衰敗……
因為這很花時間、超出想像,讓你資訊超載。
而且,令人不舒服。
這個不舒服來自人類想「解決」問題的本能,
一旦發現解決不了,挫折、焦慮、失去掌控感……
有些人自我攻擊感到無力無助無望,
有些人向外攻擊開始責難、說對方不知足。
可是從頭到尾,「解決問題」,是你的期望、還是他的請求?
你的「溝通」,是希望瞭解對方,還是期待對方能回你訊息、道歉自己做錯事了?
我們能不能有一種彈性,開放自己一點點、慢一點點,
安住自己,也讓對方有機會說說他:「發生了什麼事?」
在當鬱症患者這件事上,他比你有經驗,你想聽嗎?
聽是一種選擇,不聽也是。
繼續留下是選擇,轉身離開也是。
鬱症者87%比你更清楚「症狀會讓關係終結」。
怎麼會?
胃痛時心臟也停止跳動?腳斷的人就不會算數學?我才黑人問號咧。
有的個案會四肢無力,
思考和行動變慢(psychomotor retardation,心理動作性遲緩),
另一些個案則坐立難安,
他們會踱步、煩躁不安或緊握雙手(psychomotor agitation,心理動作性激躁)。
(Kring等人,2017,頁181)
「發生了什麼事?」
傾聽,忍住想去評論、建議、解釋的衝動,就只是聽。
想問對方要不要出去走走?
開車環島是走、騎車10公里去看海是走,
出門摸到離家最近那棵樹就回家,來回200公尺,也是走。
如果對方不想走只想在床上癱著,
你能不能接受邀請被回絕的挫折,而不對他、對自己失望?
還能說出「喔,沒關係啊」。
「鬱症發作的特徵是自我挑剔或悲觀滿懷。」(APA,2018,頁161)
鬱症者容易失去彈性,
設立了目標、對一般人而言可能也是太苛刻的目標,做不到再對自己失望。
有人是先射箭再畫靶,但鬱症時,我讓自己永遠射不中靶。
關心、彈性、沒關係。
關心是你主動的問候,彈性指相處的過程,有沒有更多可能性與選擇。
沒關係,是承受力。
這幾年covid-19,
每個人多少都經驗過自己或家人確診的一連串請假、採買糧食、藥品等行動。
面對鬱症或其他生理心理的病痛也是一樣。
盤點資源、心理建設、調整生活,
休學、留職停薪需要生活費?應付得來嗎?
有明確的準備,知道自己能做到哪,這份沒關係才會落地。
想關心他,你的體力可以聊半小時?1個小時?
你是人、也會累,發現累了就告訴對方,你的心力耗竭交換不了他立即痊癒。
我們都知道生理要休息,沒有人重訓是重量一直疊上去而不喊停,
但心理與精神,總是想偷用球數、「再一下不會怎麼樣」。
明確告知時間與限制,
可以讓彼此的大腦免去不斷掃描「到底什麼時候該提出結束?」的認知消耗。
家人與伴侶間的生活方式調整是一種彈性,
不是所有鬱症者都完全失去功能、住進病房。
大部份的患者照樣上學、工作,我在鬱症時一樣寫論文、讀書、寫作,
只是速度變得比較慢,要重新規畫進度,也要重新分配時間心力。
「盡可能維持生活」能患者與家人都維持住「還是自己」的安心與功能,
也嘗試逐漸發展如何與其共存的一種生活方式。
開放一點點,慢一點點。
沒關係的。
「五分之二的人通常在發病後的3個月之內開始恢復,五分之四的人則是在1年內。」
(APA,2018,頁165)
「這個順序規律得出人意料;(憂鬱症)症狀消失的次序大體上與原先出現的順序相反。
最先消失的症狀是最後出現的那些,反之亦然。」(Rottenberg,2018,頁187)
鬱症會復原,復原的你或他可能有一點點不一樣。
我們每一刻的自己,都和上一刻的自己有一點點不一樣,
新的自己,也是自己。
關心、彈性、沒關係。
Referenc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8)。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 Fifth Edition)
。徐翊健等譯。新北市:合記。(原著出版於2013)
Kring, A. M., Johnson, S. L., Davison G. C., Neale J. M.(2017)。變態心理學三版
(Abnormal Psychology, 13th Edition)。張本聖等譯。台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
版於2016)。
Rottenberg, J.(2018)。憂鬱的演化:人類的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The
Depths: The Evolutionary of Origins of the Depression Epidemic)。向淑容譯。新
北市 :左岸文化。(原著出版於2014)
--
傾聽存在。傾聽你的存在,在現在、過去,與未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2.105.22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y-Girl/M.1682837166.A.C71.html
我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說自己「好了」喔(這是小心機)
客觀來說醫生說可以開始減藥、停藥,然後一個月後再回診一次,最後說我不用再來了。
但不代表我從此不會沮喪,不會感到挫折。
因此「什麼叫好?」我目前覺得這有部份算哲學跟價值觀問題。
診斷看四個面向:症狀、病程、主觀痛苦、功能損害。
功能有社交、生活(學業工作)、能不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云云。
當四個面向都恢復,或者說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
在醫學上就會說這個人「復原」,指的是功能的復原。
至於是不是「回到原本的自己」才叫好?
有人因為蛀牙很痛去看牙醫,拔掉蛀牙、少了一顆牙的他跟原本的他不一樣,
你覺得這叫「好」嗎?
你有自己的答案,而這反映你看待世界與人的方式。
但很多事事發才啟動應對機制也可以,所有的訓練、準備,都是讓下一次能更好的應對。
幸運嗎?我想是。我有不少內外在資源可以在鬱症時使用。
但鬱症並不是我求來的。從來不是。
因禍得福,我總覺得是當事人可以自己說;由別人說出口怎麼樣都覺得怪怪。
就像板上有人說自己婚前被劈腿,一定會有人推「你應該高興」,
聽得人真的會因此高興起來嗎?或許幾天、幾週、幾個月之後,他真的也覺得慶幸。
但直接跳過失落悲傷憤怒難過,我總覺得像是否定那些情緒。
也否定一個人的經過。
每每想到這就想起Rogers的「無條件正向關懷」,
說來容易,但要做到還真的只能每天磨練自己。
如果想問我的話也可以站內信給我喔。
然而為什麼容易復發,我覺得不能單以「大腦病變」來解釋。
繼續拿蛀牙舉例。蛀牙容易再犯,除了某些似乎有基因的影響,
生活方式、飲食、有沒有學會清潔牙齒的方式,都是影響「再次蛀牙」的機率。
不去調整成「不易蛀牙」或「就算有也能即早發現」的生活型態,
還是依照原本的方式生活,持續蛀牙當然也就不意外了。
鬱症,或所有非突發外力所致的身心疾病,
最難的不是投藥、服藥、在一兩週改善,而是發展一種「比較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者,我對「不可逆的大腦病變」很好奇,如果是您看過的研究論文、可以分享給我嗎?
我對這個研究的收案、「不可逆」的定義很有興趣。
目前我所知的研究都是拿非患者與患者的大腦進行比對研究,
因為我們很難在茫茫人海中去預測誰會鬱症發作,而先掃描他的大腦再做比對。
鬱症者的大腦活動和非患者的確不同,
特別是在酬償系統,鬱症患者的活化程度特別低。
(Pizzagalli, Goetz, Ostacher et al., 2008)(引自Kring等人,2017,頁199)
但這是發作中的大腦,不是復原後的大腦。
人類的大腦其實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有興趣可以查查「倫敦計程車司機大腦」。
這是2011年發表在Current Biology的研究,我個人非常喜歡。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68356/
人類的大腦在成年之後依然能經由訓練、生活模式改變。
而且在他們不當計程車司機之後,
原本比一般人大1/3的海馬迴也慢慢變得跟一般人差不多。
只要能在往後能有一點點幫助,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達成了。
健康、精神疾病確實也是擇偶條件之一。
有什麼狀況都說快逃,的確是一種選擇;
我的工作是協助案主本身,以及不論是自主願意還是被法律束縛而留下來的人。
看起來有在固定就醫,如果醫師評估可行的話,
或許可以開始給予一點點責任與自主。
鬱症容易復發,有時候是「習慣」發作時的生活模式,
讓原有的功能與能力喪失,鼓勵維持生活有一定架構的用意也在此。
長期臥床,原本練得再強壯的肌肉都會萎縮。
但慢慢重新訓練、學習,就是復健的過程。
我的工作是協助案主本身,以及不論是自主願意還是被法律束縛而留下來的人。
也請記得對自己多一份關心、彈性、沒關係。
可是你要怎麼知道他真實的想法,你相信嗎?
判斷跟猜測都猜不準,而且你一定比我更瞭解他(心理師不會通靈的啦)。
如果對方告訴你「現在心情不好,讓我一個人休息一下」,
可以讓你比較不擔心不懷疑不煎熬,那就告訴對方、請對方告訴你。
當然,語氣很重要,陳述你需要什麼、原因是什麼,
避免「我都做這麼多了回個話很難嗎?」的責備。
而且講了並不一定會有反應、或是反應很慢。
不論是否是患者,學著表達自己的狀態都是必要的練習,
告訴別人自己需要多一點時間、現在不知道,是彈性。
什麼都不說而期待別人順應自己,對彼此都沒有幫助。
感覺到你想為對方做什麼,但因為看不見結果而有些不確定,
將手放在胸口拍拍自己,告訴自己沒關係。
然後能不能也對自己有多一點彈性,降低一點標準呢?
你是人,相信你已經盡力了。
40%是3個月內,40%是3-12個月。
有2/5的人在發病後的3個月內開始恢復。約有八成在1年內恢復。
這樣應該比較清楚一點?
你問了我也有去找文獻,雖然DSM-5是全世界公認經典,
但研究確實還是得自己讀第一手文獻才行。
2006年有一個針對重鬱症的STAR*D研究是治療一年後追蹤,通算有近7成的復原率,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074942/
不只是對你女友,對你也很重要。
主觀方面,我覺得這問題就像:「你要怎麼確定對方是愛你的?」
涉及他的意願(包含潛意識,但是在潛意識,代表目前無法察覺,因此也無從確認),
在互動中你對他的瞭解、過去的互動方式,
以及,你自己本身。
他說的話你信嗎?還是不管說有或沒有你都要懷疑,那他說什麼還重要嗎?
至於客觀指標,大概可以看你們的交情深淺、過去的互動、現在對話是否能延續,
他分享內容的多寡、面向,報喜不報憂?還是報憂不報喜?
對話是能延續的嗎?
關係能否延續,最難也最簡單的或許是雙方彼此承諾「我願意」。
你相信自己,相信你們的關係嗎?
在這只能就大方向回覆,要再更精確就得進一步瞭解您問題的情境才行了。
也是寫給鬱症者、寫給每個人,
希望大家對自己多一分關心、彈性、沒關係。
※ 編輯: OrcaKW (118.232.105.203 臺灣), 05/27/2023 21:03:12
更新reference
※ 編輯: OrcaKW (118.232.106.227 臺灣), 10/27/2023 01:33:2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