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金三角商圈專案,盼市區商圈風華再現】🛍
花蓮市區中華路、中正路和中山路周邊的金三角商圈,有相當多店面關門沒有營業,或長期招租,街景蕭條景象讓其他苦撐的業者大嘆生意難為。為促進花蓮市區金三角商圈的經濟發展,我在議會提案籌組「振興花蓮金三角商圈專案」,今日於花蓮縣議會3樓大會議室召開。👥
#林宗昆 議員、 #徐子芳 議員、#吳東昇 議員、 #笛布斯顗賚 議員、#黃馨 議員、 #張美慧 議員、 #徐雪玉 議員及 #蔡翼陽 市民代表、 #楊哲澧 市民代表,花蓮縣政府溫軍花秘書、行政暨研考處副處長葉俊麟、觀光處張志翔代理處長、觀光處工商科科長、建設處交通科科員、文化局藝術推廣科科員、花蓮縣警察局交通隊副隊長陳信成、花蓮市公所助理、主商里廖大慶里長、主工里姜梅蘭里長、主信里吳健澧里長、主計里張憲聰里長、國威里陳孟勇里長,以及花蓮縣舊鐵道景觀休閒發展協會、花蓮縣花蓮市形象商圈發展協會、花蓮縣花蓮市民生社區發展協會、花蓮縣花蓮市國威社區發展協會等民間團體,齊力創新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育樂社、 聲子藝棧、曾記麻糬、豐興餅舖、曾記麻糬、來成排骨麵、花蓮縣餅、德利豆乾、宗泰食品、黑金通、心境民宿等業者都派代表與會,顯見各界對此議題的高度關注。🤓
我透過今天的專案會議讓民間團體提供意見給公部門,讓公部門未來規劃商圈時比較有方向,期待公部門能破除僵化的框架,和商家們一起前行。期盼縣府未來能增加人才孕育、產業提升的策略,讓商圈質、量都能雙軌提升、共榮共好。
📜會議決議:
✅1⃣建請縣府成立一個金三角商圈發展工作小組,由行研處跟觀光處整合相關資源,就產業、或是議題、街區等類別,將商家組織起來,進行聚焦深入的討論、串聯與知識技能的培育,讓商圈得以一種有機的方式成長。📈
✅2⃣這次會議建置了「振興花蓮市商圈」line群組,促進商家與縣府相關部門的溝通,縣府行銷資訊與政策應即時傳達到店家,民間的困境與想法也可以直接讓業務單位知道。📲
✅3⃣縣府推動的活動,例如,Q幣的使用,不能以曇花一現式出現,必須不中斷、有各種配套持續推行。🤝
#張美慧議員建請縣府成立一個振興商圈發展委員會,朝向訂定一年、兩年的發展計畫,讓金三角商圈內不同屬性的各個商圈提出問題,並透過定期交流的時間,讓商家跟政府間有更多機會串連,具體發展行動方案。👥
#縣府觀光處張志翔代理處長表示,花蓮市金三角商圈內包括百年商圈、舊鐵道商圈、形象商圈,一直延伸到東大門夜市,以往大型活動都會辦在東大門夜市、太平洋公園,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期間進行人才培育,數位行銷的部分則積極開發花蓮好Q行動支付方案,朝向讓整個商圈跟上未來的數位經濟潮流。商圈內無論生活百貨跟觀光發展都很重要,縣長推動「慢,精品花蓮」品牌形象,加上花蓮國旅執行率為全國最高,未來將致力於把國旅層次拉高,已經透過花蓮縣形象商圈發展協會盤點下午茶商家、特色店家規劃體驗遊程,服務類、技術類會提供業者輔導,讓商家做出差異性。🏬
#縣府建設處交通科林科員表示,目前已在研擬獎勵停車辦法並預告法規,審查後會公布實施,進行盤點路外停車場、進行金三角機車停車習慣調查、分析區域內機車供給需求比例,同時爭取中央經費辦理「花蓮縣智慧停車及導引系統建置計畫」,讓花蓮全區路邊停車格、路外停車場相關資訊數位化,也會在路邊設置市區停車資訊電子看版,方便民眾上網或即時取得停車資訊。關於規劃機車格斜停問題,考量斜停雖能增加便利性,但斜停車格會讓停車位變少許多,會再研議如何不失原有供給量的情況下,改善機車車輛進出問題。至於卸貨車格的部分,店家目前是停在收費停車格上卸貨,會被計算停車費,正在研議徵收停車格或調查適合卸貨的位置,劃為卸貨專用車格。🚘
#文化局藝推科科員表示,文化局主管石來運轉旁的花蓮舊鐵道文化園區,受停車場、公車站阻擋,加上目前開閉館時間都是白天,夜市人流很難引入,之後會邀請活動單位進駐,以月分做檔期,從簽約日起分月份、不同檔次,以活動形式帶動園區及周邊商圈發展。此外,文化局另獲文資局補助,已邀請調研團隊規畫推廣活動,在1月30日規畫小旅行,已和周邊里長合作,透過走讀介紹當地歷史背景,希望未來也能跟店家合作。🚶
#行政暨研考處副處長葉俊麟表示,金三角商圈一直都是花蓮人心目中的生活中心,也是觀光客必經之處,歸納會議中各界提出的建議,主要有交通、招商、店租調整、花蓮好Q運用、公設增加等部分,會把大家意見彙整,跟府內相關處室研商是否要提案花東基金、申請中央補助。💰
#花蓮縣警察局交通隊副隊長陳信成表示,警方必須維護交通順暢,不是為了開單而開單,任何管制措施都是為了減少交通事故,讓用路人安全使用,基於周邊停車位嚴重不足的問題,蘇花改通車後,北部旅客進入的流量眾多,連假期間同仁都希望零事故,停車空間有限,容留空間還是不夠,未來智慧導引系統建置後,建議交通科整合公有和私有停車空間,讓民眾都能獲得即時資訊。👮
#齊力創新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 賴冠羽 Ian Lai 表示,市區金三角商圈地理位置,南北包夾在具歷史深度的松園別館、酒廠前身的文化創意園區,東西包夾在新、舊火車站,如果沒有好好規劃內涵,讓這裡的商業模式和路過的人產生黏著感,很容易就會變成人潮路過的「廊道」而已。分析金三角商圈商家衣鞋飾品零售29%、珠寶銀樓精品零售13%、餐飲店12%、伴手禮店10%、娃娃機9%、藥妝診所零售雜貨業等其他30%,娃娃機店比例漸增,顯示商圈蕭條,是商圈生病的警訊。從統計資料中可以看到,目前金三角行業多跟在地生活有關,以滿足在地人需求為主,值得大家重新思考,如何讓文化觀光、商業採購型觀光、特殊活動式觀光等各個面向共榮共好。💞
#主商里里長廖大慶表示,一心街沿路畫設紅線禁停,無論商家或客人都無法停機車,希望警方以勸導取代開單。希望金三角商圈設置公廁,讓旅客更方便。中華路銀樓很多,也有觀光客會到花蓮買飾品,需要在中華路上裝設監視器維護安全。花蓮市區博愛街、光復街路面、人行道、騎樓都不平整,缺乏無障礙動線,亟需改善。此外,一心街、大禹街有國有財產局的地,若能蓋建物招商,將有助振興商圈。✊
#育樂社代表表示,金三角商圈議題廣泛,建議應進行主題招商,讓商圈更有特色,同時進行減租,吸引商家進駐外,也要進行大型企業的招商,讓名店的排隊人潮,帶動周邊商家的排隊經濟。最後則希望能進行產官學合作,組織專家顧問團,提供店家諮詢,或與東華大學藝術系所合作,美化街景美,增加商圈特色。🎨
#民生里居民表示,騎機車來金三角商圈消費的人很多,機車停車格畫直的,出入時很不方便,讓停車格畫斜的,會比較安全。舊鐵道商圈正在做路,做很久了,生意會有影響,希望能知道什麼時候完工,期待能縮短工期。花蓮市公所文觀所表示,舊鐵道商圈路面工程施作中,預計於3月底完工。🚧
#黑金通代表表示,自己的父母以前在大禹街做服飾店,自己也是青年發展中心的諮詢委員,期待縣府在輔導商家電商化前,要先輔導店家建立自己的會員系統。與其幫助店家做導入做人流做活動,不如輔導店家增能,才能跟上時代的變遷。Pos系統會員系統有沒有做得好很重要。此外,花蓮好Q使用度目前不高,若能增加即時更新、後續維管,將讓使用率更加提升。🖥
聲子藝棧×聲子咖啡 代表 劉宇哲 表示,商圈要走出特色,將是一個文化問題,雖然文化部或文化局每年都有固定補助經費支持商家辦理活動,商家也曾串聯辦理ARTMEGO等活動,但仍屬少數店家間的串連,需要更多公部門資源才能拓展到整個商圈,建議縣府訂立新冠肺炎疫情後的振興商圈補助辦法,或金三角商圈成立辦法,讓商家們知道有那些政府資源得以運用。📃
#花蓮縣餅代表表示,店家下貨的部分希望縣府協助改善,設置公廁外,也希望能美化環境、維持市容整潔度,政策除了一開始的推廣外,追蹤、定期更新也很重要,Q幣使用率低,對遊客來說吸引力不大。商圈食衣住行很多類別,建議依不同類別畫地圖,讓不同遊客依需求,都能按圖索驥逛市場、找美容店或文創商店。🔍
智慧 財產 局 便民 服務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走過忠孝西路70年
臺北市北門以東的南側街景 1949 vs 2017
上圖由 Jack Birns 攝於1949年,地點在臺北市北門(承恩門)以東、臺北郵局旁的中正路(今忠孝西路)南側街景;畫面左側的高塔位於重慶南路口,是消防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的瞭望台(望火樓),於1916年落成。再往東的閩式屋頂建築(興建於1937年)就是位在懷寧街口的公路總局,路邊可見排隊候車的人龍。由於畫面中出現寫有「中和分行」的招牌,令不少看到此照片的人誤以為這是今新北市中和區的街道。
下圖由張哲生於2017年8月7日在同地拍攝。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還在同樣的地點,不過所在建物早在40年前就已改建為8層樓高的「城中消防大樓」,地址為忠孝西路一段86號(舊址為重慶南路一段1號,2007年7月26日方改編為現址),由臺北市政府警察局消防大隊起造、武傑設計、開盛營造公司承造,1976年10月22日開工、1978年7月21日竣工,為一座地下一層、地上八層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工程造價為新台幣 6,471,325元。
《關於臺北市中正路易名》
1970年7月1日起,臺北市中正路易名為忠孝西路、忠孝東路與八德路。
1970年6月27日《聯合報》第6版刊登之相關報導:
遵照 總統指示
中正路易名
聯忠孝路分列西東
【本報訊】臺北市政府遵照 總統指示,決定自七月一日起,將中正路改名為忠孝路。
市府表示,本市仁愛、信義、和平三路,均已拓寬為現代化之大道,唯忠孝路尚未全線拓寬,致無法與上述三路相比擬。 總統謙沖為懷,曾指示市府將中正路改名為忠孝路,以符八德之義。市府乃決定將原忠孝路一、二段接連中正路,向西至環河南街止,改名為忠孝東、西路。
自中山南北路以東,定名為忠孝東路,中山南北路以西,定名為忠孝西路。至臨沂街口附近以東之中正路,則改名為八德路,原八德路改名為四維路。
有人問,當中正路還未改名時,士林的中正路叫做什麼路呢?事實上,就是叫做中正路,因為在1974年以前,士林與北投是屬於縣級的陽明山管理局管轄,並非屬臺北市政府管轄,所以兩條中正路分屬不同縣市,並不會造成混淆。
1967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68年7月,陽明山管理局改為隸屬台北市政府,同時士林鎮改為士林區。
1974年1月1日,陽明山管理局被裁撤,士林區便直接改隸屬於臺北市政府至今。
《認識望火樓》
照片裏的消防瞭望台(望火樓)位於今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城中分隊所在地,地址為今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86號。
臺北市本町消防詰所是臺灣第一座配備鋼筋混凝土造望火樓的消防單位,這棟啟用於日治時期大正5年(1916年),坐落在臺北市府前街(今重慶南路)與北三線道(今忠孝西路)交會處的消防機關建築,其最大特色乃是具備一座高21公尺(約5層樓高),以鋼筋混凝土築造的望火樓,其不僅可供消防人員登高警戒及確認火災發生的地點,直立高聳的外觀,亦讓它成為當時臺北市的重要地標。
望火樓,又稱望樓、望櫓、火見樓、火見台、火見櫓等,當火災發生時,望火樓可供消防人員登高望遠,以清楚辨認火災發生之地點,望火樓上面並配有警鐘,作為警報之用,是昔日消防建築不可或缺的重要設施。
望火樓的構造方式不一,有木骨、鐵骨、鋼筋混凝土等種類,而隨著構造不同,其建築型式亦有所差異,而這座1916年落成的臺北市本町消防詰所,即首創以鋼筋混凝土(鐵筋コンクリート)所築造;根據史料顯示,鋼筋混凝土構造的望火樓直至1930年代,才逐漸在臺灣的消防建築之中蔚為潮流。
《認識公路總局》
舊公路總局位於臺北市忠孝西路與懷寧街交口,原為興建於日治時期(1937年)的船舶公司「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渡邊節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代表作包括了日本勸業銀行本店、大阪商船神戶支店等。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於19世紀末開始經營往返台日兩地的航線,電影《海角七號》裡送走日本老師的高砂丸,即為該公司旗下商船。臺北支店為二次大戰前日本殖民政府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建築本身為1930年代風行的現代風格,僅在屋頂保留日本傳統。
二戰後,該棟建築為臺灣航業公司接收,1958年轉給臺灣省公路局(即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局於1968年在大樓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同時將原本的舊大樓的塔屋拆除並增建為4樓,再經過外牆拉皮及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後來看到的模樣。
2014年3月,公路總局覓得新大樓搬出,同年5月26日,舊公路總局大樓被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市定古蹟。時任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交通部已同意將大樓無償交予文化部使用。
之後,文化部循序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先於2015年7月,將建物群中的九層大樓(產權為私有)拆除歸還給國家財產局,而用作攝影中心使用的四層樓古蹟建物,則將增建部分拆除並研究如何修復原有外觀,同時爭取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公共建設專案支持,把它活化為臺灣第一座攝影文化中心,以成為「國家記憶庫」為目標,做為重要影像資產搶救、修復及保存的場所,原本預定2016年7月開館營運,但目前仍在施工中。
臺灣省公路局的前身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汽車處」,成立於1946年8月1日,負責接管公路運輸業務,同時並代辦交通部公路總局所委託之公路監理行政工作;1947年5月,隨著臺灣省政府成立而更名為「臺灣省公路局」,隸屬於臺灣省政府交通處。1949年續接管「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所掌全臺公共工程業務,自此公路局之業務範圍包括公路工程、公路運輸、公路監理三大類別。
1980年10月1日依照「公路法」之規定,經報奉核定,將公路局所掌之運輸業務劃出,另外成立「臺灣汽車客運公司」,並依照新修正之組織規程改組,於是公路局所掌業務調整為公路工程與公路監理二大類別,迄至1999年7月1日因精省再改隸直屬交通部,嗣「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業奉總統於2002年1月21日公布,並報奉行政院核定自2002年1月30日施行,機關全銜復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總局約六千多位員工,續就公路交通建設、公路監理業務,簡政便民,服務全國民眾。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的交通部公路總局新辦公大樓已於2014年5月2日啟用,這是公路總局在舊大樓(臺北市忠孝西路一段70號)度過60多年後,首度興建的嶄新智慧型辦公大樓;隨著新辦公大樓的啟用,公路總局將從興闢道路及監理車輛的單位,轉型為「讓用路人有感」的服務型單位。公路總局指出,新辦公大樓啟用後,防災中心的軟硬體已全面升級,目前建置的「安全臺灣」平台不僅可以監控「山、水、路、橋、人、災」等災害防救即時資訊,截至2014年5月2日止,這套設備也已創下1,287天在劇烈天候事件中沒有用路人死亡的紀錄。未來防災中心還將擴大與五家電信業者合作,即時傳送災損路況及封路資訊,提醒用路人注意安全。
智慧 財產 局 便民 服務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40年過去了,卻彷彿昨日。
1978年,台北車站西側的公路西站,人群排隊上「公路局」。(天橋坐落在台北市忠孝西路與重慶南路口)
這時候的台灣省公路局辦公大樓(公路總局)位於台北市忠孝西路與懷寧街交口,原為興建於日治時期(1937年)的船舶公司「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由日本建築師渡邊節設計。渡邊節畢業於東京帝大建築科,代表作包括了日本勸業銀行本店、大阪商船神戶支店等。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於19世紀末開始經營往返台日兩地的航線,電影《海角七號》裡送走日本老師的高砂丸,即為該公司旗下商船。台北支店為二次大戰前日本殖民政府最後一批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建築本身為1930年代風行的現代風格,僅在屋頂保留日本傳統。
二戰後,該棟建築為台灣航業公司接收,1958年轉給台灣省公路局(即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局於1968年在大樓東側興建9層樓的新大樓(1969年5月20日竣工),同時將原本的舊大樓的塔屋拆除並增建為4樓,再經過外牆拉皮及貼上黃褐色的磁磚,就成了目前看到的模樣。
2014年3月,公路總局覓得新大樓搬出,同年5月26日,舊公路總局大樓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為市定古蹟。文化部長龍應台指出,交通部已同意將大樓無償交予文化部使用。
之後,文化部循序辦理「古蹟修復再利用」,先於2015年7月,將建物群中的九層大樓(產權為私有)拆除歸還給國家財產局,而用做攝影中心使用的四層樓古蹟建物,則將增建部分拆除並研究如何修復原有外觀,同時爭取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公共建設專案支持,把它活化為臺灣第一座攝影文化中心,以成為「國家記憶庫」為目標,做為重要影像資產搶救、修復及保存的場所。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在半世紀前被拆除的塔樓已經被復刻蓋回來了。
台灣省公路局的前身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委員會汽車處」,成立於1946年8月1日,負責接管公路運輸業務,同時並代辦交通部公路總局所委託之公路監理行政工作;1947年5月,隨著台灣省政府成立而更名為「臺灣省公路局」,隸屬於台灣省政府交通處。1949年續接管「臺灣省公共工程局」所掌全臺公共工程業務,自此公路局之業務範圍包括公路工程、公路運輸、公路監理三大類別。
1980年10月1日依照「公路法」之規定,經報奉核定,將公路局所掌之運輸業務劃出,另外成立「台灣汽車客運公司」,並依照新修正之組織規程改組,於是公路局所掌業務調整為公路工程與公路監理二大類別,迄至1999年7月1日因精省再改隸直屬交通部,嗣「交通部公路總局組織條例」業奉總統於2002年1月21日公布,並報奉行政院核定自2002年1月30日施行,機關全銜復更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公路總局約六千多位員工,續就公路交通建設、公路監理業務,簡政便民,服務全國民眾。
位於台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的交通部公路總局新辦公大樓已於2014年5月2日啟用,這是公路總局在舊大樓(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度過60多年後,首度興建的嶄新智慧型辦公大樓;隨著新辦公大樓的啟用,公路總局將從興闢道路及監理車輛的單位,轉型為「讓用路人有感」的服務型單位。公路總局指出,新辦公大樓啟用後,防災中心的軟硬體已全面升級,目前建置的「安全台灣」平台不僅可以監控「山、水、路、橋、人、災」等災害防救即時資訊,截至2014年5月2日止,這套設備也已創下1,287天在劇烈天候事件中沒有用路人死亡的紀錄。未來防災中心還將擴大與五家電信業者合作,即時傳送災損路況及封路資訊,提醒用路人注意安全。
圖中人群排隊上車處緊鄰公路西站的東側,公路西站則位於今台北車站特定專用區交通六號用地西南角,為台北市的交通運輸站點,這裡從2001年成為國光客運台北西站,昔日曾是省公路局以及台汽客運的主要發車站之一。
原為台灣省政府交通處公路局台北區運輸處於1953年設立的公路局台北西站(簡稱公路西站),位於第三代台北車站門口西側、北門高架橋的東側橋頭旁。
1980年10月1日,公路局台北西站改組為台灣汽車客運公司台北西站。
1989年,原位於希爾頓大飯店(今台北凱撒大飯店)對面的公路局台北東站,隨著台北車站改搬至第三代台北車站前方噴水池的位置,改由台北西站下轄,並隨著台汽客運民營化而改名為國光客運台北東站。
2001年,國光客運以新台幣1.5億元標下此地,台北西站從此成為國光客運專用車站。
2009年10月27日起,台北東站封閉改建,原由此站發車的路線暫時改由國光客運台北西站發車。
2010年1月20日,位於台北西站東側,由台北東站改建而成的台北西站A棟完工啟用,台北西站同步更名為台北西站B棟,並將原台北東站發車之路線移回台北西站A棟。
2016年9月28日清晨5時,配合台北市政府的「西區門戶計畫」,台北西站B棟吹熄燈號,其所有發車路線正式遷入台北轉運站。
2016年10月30日清晨6時,台北西站A棟吹熄燈號,原發車路線的上下客地點調整如下:往返基隆、金山、桃園機場的路線改到台北車站東三門上下客,往返桃園、中壢、楊梅、羅東、南方澳的路線改到台北車站北一門上下客,往返林口的路線改到後車站上下客,往返大園的路線改到青島西路站候車,其他的桃園、宜蘭等短途客運10條路線則一併調整到台北車站周邊上下客。目前台北車站的東三門與北一門已興建大型長廊式候車亭供搭乘客運的乘客上下車。
2016年11月1日,超過一甲子歷史的台北西站B棟建築開始進行拆除工程,台北西站就此走入歷史。
因應北市府西區門戶計畫,今天是營運超過60年的台北西站最後一個營業日;台北西站A棟的路線也繼B棟路線於今年9月28日遷移至附近的台北轉運站後,自今年10月30日起,改移到台北車站北一門、東三門等四處上下客。
已經卸下運輸重任的台北西站,不僅是許多遊子的回憶,更是許多客運族群的必經之處,不少旅客在得知台北西站即將遭拆除的消息後,依依不捨地前往台北西站做最後的道別。
智慧 財產 局 便民 服務 在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便民新措施來囉】繳費單用手機 也可以 ... 的必吃
【便民新措施來囉】繳費單用手機 也可以繳費囉 從今天起,收到智慧局的繳費單➡不用出門,用手機也可以輕鬆繳費啦 手機已經有台灣Pay APP,並綁定金融卡的用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