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消失了的大笨象】
離開太原,一路向北,千里黃土高坡,只有坡頂有植被,並不茂盛,落葉喬木光禿禿的樹枝,筆直向天。
萬里蒼茫大地,渺無人烟,只有灰蒙蒙的輕煙,乾燥的黃土風沙忽起,橫跨黃土大地的高架大橋上,偶爾呼嘯而過的打破長空寂靜,是高鐵。
在這鳥不生蛋的地方,四千年前怎麼孕育出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又稱黃土文化,因為我們的祖先黃帝、炎帝居於黃土高原,所以是我們是炎黃子女。他們中有許多部落順著河流移動,發展到黃河中游,後來稱華夏族。
先人本逐水而居,不會改天換地,江南水土豐潤、珠三角更是魚米之鄉,自然條件遠勝這鳥不生蛋的黃土高坡,但文明的起點遠遲於中原之地。
山西省博物院給予我了答案。原來, 黃土高坡的前生是水深草豐的宜居之地。
第四紀中、晚更新世時期,各地的氣候較現在濕潤,如果在石器時代,陝北高原的自然環境像今天的丘陵溝壑,禿嶺疲僻,風沙出沒,則遠古時期的人,實難生存。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華夏腹地,山川秀美,氣候適宜,是中國遠古人類和文明的搖籃。
當見到山西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晉候鳥尊」, 令我疑惑, 古時中原有大笨象?
「晉候鳥尊」是西周時代晋侯燮父的祭祀用器,陪葬在黃土高坡三千多年,最近才在千禧年被發掘出土。這件新出土的古董顏值極高,如果在當今淘寶盛世,這麼有創意的酒具,應該可以量產千萬件而暢銷到一帶一路,作為非洲動物大遷徙遊客的伴手禮。
大鳳鳥回眸、背上的小鳳鳥依人,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設計精巧。這鳥尾巴更神奇,被魔法變成了一個大象鼻子! 鳳鳥雙翼變成大象耳朵。象鼻內卷上揚,與大鳳鳥雙腿形成更為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佈滿精美紋飾。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證明為宗廟禮器。華夏先民的創意爆棚,比今天的山寨酒具設計更為突破。
作為一個作家,我自然不會止步於博物館導遊滔滔不絕的百度資料。因為我懷疑,沒有互聯網、甚至還沒有絲路的西周,先民怎麼可能見過大笨象? 經過一番考證,原來古代中原地區的確曾存在過野生大象。商朝紂王就像《戰狼三百》中的波斯王,還利用戰象進攻敵人。到了戰國時期,中原大象已經絕跡,《孟子》記載,周公把虎、豹、犀、象等猛獸都趕出了周國境內。《韓非子》記載,戰國時期的中原人很少見到活着的大象。當他們得到死象的屍骨後,就按照圖畫想像大象活着時的樣貌。所以中文習慣把所有想像中的東西,都稱之為「象」。《說文解字》中解釋 「人希見生象也。而案其圖以想其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然韓非以前或衹有象字。無像字。」所以,「想像」的「像」正是來源於「象」,再衍生出肖像、塑像、四不像等詞彙。
@溫暖人間 554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萬的網紅老頭 OldM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來源1:http://bit.ly/2lmYYh5 來源2:http://bit.ly/2hyMpxi V255改版 - 新生物:電鰻 - 新生物:小盜龍 - 新生物:菊石 - 新生物:袋獅 - 新機械:Tek護盾產生器 - 新機械:Tek瓦磚及Tek門 - 四個額外的髮型和四個額外的鬍子造型,可通...
晚更新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中國最大的瀑布 -- 黃果樹瀑布|中國之最|18 >
黃果樹瀑布,即黃果樹大瀑布。古稱白水河瀑布,亦名「黃葛墅」瀑布或「黃桷樹」瀑布,因當地廣泛分佈著「黃葛榕」而得名。位於中國貴州省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屬珠江水系西江幹流南盤江支流北盤江支流打幫河的支流可布河下游白水河段水系,為黃果樹瀑布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級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勢浩大著稱。瀑布高度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寬101米,其中主瀑頂寬83.3米。黃果樹瀑布屬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蝕裂典型瀑布。
黃果樹瀑布出名始於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經過歷代名人的遊歷、傳播,成為知名景點。
黃果樹大瀑布的成因要上溯至二億多年前的中三疊紀,那時黃果樹一帶沉積了一套巨厚的碳酸鹽岩。黃果樹瀑布發育在一套「中三疊世中統關嶺二段中厚層夾少量薄層狀雲灰岩」中,位置在翁寨小背斜東翼。黃果樹瀑布形成時期的白水河,是一條發育於距今10萬—50萬年之間,第四紀中、晚更新世時期由「寬谷期」向「峽穀期」演化中的地上河流,後因「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地殼多次間歇抬升,引起河流侵蝕基準面下降,導致河流的侵蝕、溶蝕等下切作用加強,在該處形成「裂點」(河床因地殼抬生、侵蝕基準面下降及構造、岩性等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較大轉折處),這個裂點處的裂隙、溶洞、暗河非常發育。白水河先是形成了一個喀斯特侵蝕裂點型的落水洞型瀑布,後來隨著河流侵蝕、溶蝕、側蝕作用在地殼間歇抬升及晚更新世後期溫濕氣候中,水動力逐漸加大等因素影響下,落水洞的洞頂逐步坍塌,黃果樹大瀑布終於呈現,已經有5萬年的歷史。
來源: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089/14660267.htm
-----------------------------------------------------------------
#歷史 #文化 #故事 #中國之最 #黃果樹瀑布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五穀豐登》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19.0
晚更新世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類所邱鴻霖老師左鎮人研究 推翻教科書說法 榮登報紙頭版
本校人類學研究所邱鴻霖助理教授主持「左鎮人再研究計畫」,發現左鎮人並非臺灣最古老的人類,推翻長久以來的教科書說法,研究成果曝光之後立刻吸引報紙以頭版報導。
邱鴻霖老師表示,多年來國、高中教科書都寫著「左鎮人是最古老的臺灣人」,因此成為幾乎是無人不知的國民常識。然而,其出土脈絡與年代的正確性,在臺灣考古學界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邱鴻霖老師指出,左鎮人化石人骨的來源乃民間熱心動物化石採集者,在臺南左鎮新化丘陵的菜寮溪一帶河床所採集,沒有明確的出土地層,也沒有共伴出土的遺物,由於當地是著名的古生物化石重要產區,因此出現人骨時也格外受人矚目,並合理懷疑其年代的古老性。
1971年學者發現收藏家擁有這一批人骨,隨後於1973~1974年間委託日本學者,嘗試當年研發中的氟、錳濃度相對定年法來推測時間,推估這批人骨擁有二至三萬年的歷史。由於是繼1968年國立臺灣大學宋文薰教授,發現臺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以來的另一個大發現,而且年代據推估更早於長濱文化,所以一時轟動喧騰。然而,氟-錳濃度相對年代測定法的精確度與適用性,也受到地質學者與考古學者的質疑。
近年來,亞洲大陸東南、臺灣、日本沖繩陸續有古老的人骨新發現,與嶄新的定年資料,例如澎湖直立人、八仙洞舊石器時代的新年代序列、馬祖亮島人、日本沖繩的白保竿根田原洞穴、サキタリ洞穴遺址的發現,使得左鎮人的懸疑,更加令學者感到再研究的必要性。
邱鴻霖老師表示,近年日本對於舊石器時代的年代學有深刻檢討,許多舊有的說法紛紛受到挑戰,化石人骨與遺址的年代重新接受科學檢證而打破原先的認知,日本的史前時代因此大幅度改寫,各大博物館與教科書也檢討與更新歷史知識給予國民。臺灣的左鎮人,當年也亦是得力於日本學者的協助,才得以對其年代做出大致上的推估。如今,絕對定年技術相較於40年前已有飛躍性的進展,僅需少量的樣本便能得到精確的定年結果。
在這樣的背景與技術條件下,國立臺灣博物館認為有必要對「鎮館之寶」之一的左鎮人,賦予科學性的詮釋與再定位。因此,委託邱鴻霖老師主持「左鎮人再研究計畫」,重新探討左鎮人的發現與年代學問題,並進行最新的3D掃描與仿真複製、人骨解剖部位的3D重建復原,更針對1970年代對左鎮人定年分析的科學性提出反省與研究。
經過一年多的反覆慎重討論與嚴密的準備,於去年七月初在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同意與支持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的AMS 14C(加速器質譜儀碳十四定年法),抽取骨膠原蛋白進行定年(Bone collagen dating),這是目前針對五萬年以內的考古樣本,可信度與精確度最高的絕對定年方法。結果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數據,卻印證了研究團隊當初的質疑。
邱老師表示,左鎮人經AMS 14C絕對定年分析,僅僅距今約三千年,其中一件更只有距今兩百五十年,而不是當初學者依據氟-錳濃度定年法所提出的二至三萬年。詳細的研究報告已於去年九月中提出,並於十二月進行定年交叉檢驗,再次確認頭骨片所屬年代。這個研究結果,大大影響了我們對於臺灣舊石器時代人群的來源的認識。從1970年代以來,持續了四十餘年的臺灣海峽「陸橋說」是相當主流的觀點,而今由於左鎮人年代的澄清,使得證據調高了「東南亞起源說」的可能性,是臺灣舊石器時代年代學與史前人群來源觀點的重大轉變。臺灣這塊土地最早的人類活動歷史,藉由科學的研究方法再度獲得嶄新的認識。
昔日的化石發現與學術努力有其時代的學術發展背景,當年左鎮人所採用的氟-錳相對定年分析法,在當時亦是最先進與充滿挑戰的研究方法,開啟了我們探知臺灣晚更新世人類活動的強烈好奇心。邱老師指出,新的科學事實仍必須披露在大眾面前,左鎮人的謎團在新的絕對定年數據的出現下,或許令大家震驚不已,但是,這並非否定臺灣具有出土萬年以上化石人骨的潛力。
邱老師說,臺東縣八仙洞的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是證據確鑿的考古發掘,雖然仍未出土人骨,但是已經證明了最早三萬年前臺灣這塊土地上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臺南的左鎮化石動物群也不會因為這片人骨的年代問題,而喪失在地質史與古生物學上的重要性。更積極而言,臺灣的地質環境中仍有許多具備發現古代人類化石與遺跡、遺物的潛力地點,包括南部的高位石灰岩地形、恆春半島南端的社頂、墾丁鵝鑾鼻珊瑚礁岩臺地等地,都有待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調查與探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aK5EvKP_8
晚更新世 在 老頭 OldM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來源1:http://bit.ly/2lmYYh5
來源2:http://bit.ly/2hyMpxi
V255改版
- 新生物:電鰻
- 新生物:小盜龍
- 新生物:菊石
- 新生物:袋獅
- 新機械:Tek護盾產生器
- 新機械:Tek瓦磚及Tek門
- 四個額外的髮型和四個額外的鬍子造型,可通過收集探索註記解鎖
物種:電鰻
時間:全新世
飲食:肉食性
性情:反應型(應為被攻擊後便會立即發電反擊)
捕捉:可
騎乘:不可
特性:首隻能以電擊電暈生物的水生生物
野生:
居於食物鏈的中低層,電鰻是一種肉食魚類,多數以貝類和小魚為生。儘管牠的名字好像很淺白,實際上牠是一種體型頗長的刀魚,而並非鰻魚。牠沒法提供多少的肉,所以很多獵食者都對其不屑一顧。
與大多數獵食者不同,電鰻並不會使用蠻力攻擊獵物,而是於自身周圍釋放電流將獵物擊昏。單獨時,電鰻可擊倒小型生物;當群體攻擊時,甚至可以擊殺大型的海洋生物,以餵食整個群體。
馴服:
到目前為止,電鰻最常見的用途是用來制服大型的海洋生物。要擊昏一條蛇頸龍或是其他巨型海怪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不少部落都利用小規模的電鰻來電暈目標進而將其捕獲。
外觀:
電鰻是一種長鰻魚,像一條有著從頭部背面延伸到腹部魚鰭的魚。牠的嘴裡長滿了鋒利的牙齒,用來攻擊牠的食物如小魚和貝類。
物種:小盜龍
時間:白堊紀早期
飲食:肉食性
性情:主動型
捕捉:可
騎乘:不可
特性:攻擊時會跳過騎獸直接攻擊騎乘者
野生:
小盜龍是島上體型最小的一種非禽鳥類恐龍。在體型來說小盜龍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是一種相當貪婪的獵食者。
馴服:
儘管不擁有與比牠更強大的敵人對抗的能力,小盜龍卻十分適合擊倒敵方騎乘者。牠們攻擊弱勢生物的本性意味著會忽略騎獸的強大,直接以瘋狂的跳躍來攻擊騎乘者。
已知信息:
小盜龍攻擊任何同體型或比牠更小型的生物,是在該階級中頂級的獵食者。它會攻擊視野內的生存者,尤其是成群結隊的時候。
在狩獵的時候,小盜龍的速度僅是優勢之一。牠雖然沒法飛行,但其翅膀可以讓牠於跳躍時在空中停留數秒。這讓小盜龍可以攻擊到獵物的脆弱部位,也方便尋找河中的魚類。
物種:菊石
時間:侏羅紀末期-白堊紀中期
飲食:底層餵食者
性情:被動型
捕捉:不可
騎乘:不可
特性:首隻被攻擊後會引發周邊其他生物保護的水生生物、獵殺後可取得菊石膽汁調和成優質抗毒/病藥劑
野生:
通常能在島嶼周邊水域的最深處找到,牠與其他深海生物之間有著一種奇妙的關係。因為幾乎所有鄰近的海洋生物都會在菊石遭受攻擊時上前保護,所以菊石肯定是對這些生物有利。但是這種不尋常的共生關係究竟建基於在甚麼之上,目前我還沒有找到答案。
馴服:
就像其他不可被馴服的海底生物一樣,菊石擁有極高的價值,成為部落的狩獵目標。如果有部落膽敢冒著激怒周圍保護者的風險來獵殺菊石,那麼就能從其屍體的內臟中取得菊石膽汁。這種膽汁可以用來製作許多強力的化學調和劑,通常用作解毒劑來對抗最強勁的毒藥和疾病。同時,牠的殼也是豐富的稀有材料,這很可能是因為這種生物在食物鏈中擁有獨特地位所致。
已知信息:
菊石也能在更深的水下洞穴當中被發現。不過即使是在這樣的洞穴中,在對其進行攻擊時也會吸引周邊生物的注意,所以捕獲這種含豐富資源的殼可能不是個好主意,取決於其周圍潛藏著的危險。
物種:袋獅
時間:晚上新世-晚更新世
飲食:肉食性
性情:主動型
捕捉:可
騎乘:可
特性:首隻會爬樹的陸上生物;野生袋獅會在樹上躍下伏擊
野生:
袋獅是一種大型,且強大的有袋動物,通常可以在樹木周圍找到。牠的長爪和半反的腳趾使牠成為一個適合的攀爬者。袋獅狩獵時會善用以上的優勢,牠會潛伏於樹木上面,等待獵物通過時伏擊牠們。當這麼大型的身軀跳躍到目標上時,目標會被擊昏,看來也沒有多少存活的機會。
馴服:
袋獅是一種頗為強大的生物,其爬樹的能力對遊歷非常有好處,令發展中部落經常馴服牠。小型騎乘小隊特別喜歡袋獅,因為牠很適合伏擊和不公平的戰鬥!
已知信息:
袋獅最值得注意的戰鬥能力是牠強大的下顎。牠一旦咬住獵物,牠的下巴將會以鐵一樣的強度鎖起,可以將大部份細小的生物咬在原地,然後繼續用鋒利的爪子殺死牠的獵物。如果它需要逃避戰鬥,袋獅會使用牠那擁有強大肌肉的後腿跳回到樹上以保安全。
外觀:
也被稱為“有袋類獅子”,袋獅是出沒在島上紅木森林中的強大有袋捕食者,追求半樹上生活方式,因為牠能在樹間飛躍及跳躍。牠所擁有的強而有力的咬合力,在島上哺乳動物中是最強的;牠螺栓刀齒狀的牙齒使這個生物成為一個強大的伏擊型食肉動物,能在樹上面躍下,粉碎獵物的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