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太多的幸福值得分享
#先說慶祝結婚16週年
#再說今天住的飯店很歐洲宮廷風
#然後收到望安民宿主人寄給我的無敵好吃黑糖糕
#每一張照片都有圖說
今天有太多美好同時發生,我想這是人生最美的值得。
.
💗今天是 #結婚16週年紀念,
16年到底是一段什麼日子已經不復記憶,勸敗大叔總是包容著我的每一個任性,接納著我的每一個邋遢、也善後著我每一個任性所闖下的每一個難以收拾。
除了是工作!所以我們順便來飯店好好慶祝一番。我說過我是一個有老公主病、很需要儀式感的浪漫媽媽~感謝我的家人總是願意包容我的任性與浪漫,從來也不對我安排的旅行多說一句話、也不會抱怨什麼。
-
⭕️接著早上在宜蘭的演講,中華國中的輔導室團隊讓我很感動!
我很喜歡分享旅行跟生命的點滴,還有結合我自己的教育專業而有的一些旅行、情緒、以及親子的教養想像。
而這次從中華國中的團隊、主任的聊天過程中,發現體驗式教育、他們執行得非常棒,帶孩子爬山、步道、單車旅行,進而讓孩子有信心、願意對生命充滿熱情與期待!
而,
謝謝今天現場家長給予的回饋與認同,凡是我們都從家庭做起,不管是孩子的情緒穩定、情緒教養、甚至於是從每一個小地方出發的旅行!
累積孩子們對於世界的熱情、以及帶得走的能力,永遠都是最美的期待。
-
⭕️今天也同時收到 望安民宿•友全宅民宿 的民宿主人秀雲姐從望安空運寄來的超級無敵好吃柴燒黑糖糕,從澎湖回來之後,我一直好想念這個最好吃的黑糖糕~謝謝秀雲姐的及時雨,這世界上最美的事,是我正思念、而你剛好正在往我這的路上(#我hen會)。
-
.
感謝上帝也謝謝一切,我如此幸福。
.
******
👇選擇困難症發作嗎?我相信是!下週一中午快閃推薦👇
🌟 瓏山林蘇澳冷熱泉度假飯店 升等房型(👍👍👍👍):https://reurl.cc/dVp2by
.
🌟 亞都麗緻大飯店 那間有名中餐廳吃到飽(👍👍👍👍) :https://reurl.cc/kVp1jn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旅行 記憶 與認同 在 游智維的說書傳道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去年受邀撰寫交稿很 #硬 的
台灣經濟論衡 (國發會2019冬季刊)
題目:
打造地方品牌,創造在地特色產業新價值
綱要:
壹、認識自己是建立品牌的開始
貳、品牌定位在不可取代的風土條件裡
叁、日本案例參考之啟發
肆、台灣地方品牌的嘗試與案例
伍、結論與建議
認識自己是建立品牌的開始
你認識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嗎?
台灣的山很美,有幾座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呢?
台灣的海很藍,東海岸外圍那條深色的緞帶為何稱為黑潮?
台灣的人很多元,最早居住在這座島嶼上的原住民朋友們有幾族呢?
台灣的名字叫做台灣,我們總告訴外國朋友說是台灣人來自於台灣,名稱從何而來?
我總是愛在每一次的演講或者交流分享中,提出這個問題。因為倘若自己不理解自己所生存生活的這片土地,就無法因為足夠的認識而擁有自信,更何況建立希望他人理解與認同的品牌了。一個國家或者地方品牌的形成,得先從熟悉並熱愛自己開始。
台灣是一座神奇的島嶼,座落在世界最大的歐亞大陸與最大的太平洋海域交會之處的中心。
國土面積僅僅三萬六千一百九十七平方公里,跟歐洲的瑞士與荷蘭差不多大,是臨近的韓國三分之一、日本十分之一,更是只有澳洲的二百分之一,美國的二百七十分之一的面積大小,在國際上是個國土面積迷你的國家。
在這個因為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擠壓形成造山運動,形成了地質年齡僅約六百萬年的台灣島嶼,也造就了兩百六十八座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成為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也創造了地形地貌的多元以及生物多樣性。
而除了自然景觀,民族文化的豐富多樣亦同。
從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群、來自於歐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與閩南沿海的泉漳移民、福建廣東山區的客家族群。到日本人將台灣視為殖民地,撤退來台的眷村文化豐富多元,到現在很多東南亞新住民將台灣視為第二個家。
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文化族群的人,都來到了這個島上。彷彿一片森林裡有著大大小小不同的樹木植被,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長或短,都因為這片土地適應外來不同物種的包容度很高,然後再把外來文化落地轉換長成台灣自己的樣子。
品牌定位在不可取代的風土條件裡
一座城市的品牌,要找到自己不可被取代的風土條件。如果比歷史文化,台灣無法和京都一千三百多年相比;要比文化多元,可能沒辦法跟紐約這民族大熔爐相比,要比乾淨整潔,那麼新加坡應該無人可及。
那麼,自己到底有什麼條件呢?
二○一五年起,筆者與團隊夥伴連續五年與台南市政府合作,前進日本大阪與東京等城市進行觀光品牌的行銷企劃。
面對國日本旅客,我們思考在當下的世代裡,日本人絕對不再是過去刻板的單一印象。居住在不同城市不同年紀的日本旅客,都有自己的嗜好與樣貌。
倘若我們沒辦法確認所有日本人各自的樣子是如何,那麼或許回過頭來想,我們只需要展現心目中最美好的台南原本真實樣貌。
台南是台灣公認的美食天堂,無論是街頭巷尾、家門前廟口處,都可以看見廉價耐用的紅色塑膠椅,跟人們的生活緊緊的連結在一起。所以嘗試把「紅椅頭象徵台灣移民島嶼的奮鬥個性」這樣的形象,連結成「#紅椅頭觀光俱樂部」來推廣台南觀光。
在展覽時,我們用一百張紅椅頭來展示一百樣屬於台南的物件,它似乎也反映了台灣移民島嶼的個性───吃苦耐勞、具有韌性,就像在路邊街頭看到的紅色塑膠椅一樣,它成本低廉,實際上卻非常實用耐用,幾乎不怕風吹日曬雨淋。
椅子上展示著無論是腳上穿的藍白夾腳拖、還是理髮店裡的洗頭器具、熱門小吃碗粿店裡的碗盤食器;武廟裡怎樣拜才會生意興隆的金紙、文昌帝君可以讓你考試順利的祭品、月下老人如何求來婚姻緣分的可能性。
每一個物件都可能是誘使人來到台南的原因,因為它就真實存在於城市的生活裡。無論是廟宇、小吃、生活、工藝等,都會是由腳下的那片土地長出的美好與記憶。
而展覽結束時,我們在每一張紅椅頭貼上以年度視覺設計的紀念貼紙,把它視為少量而珍貴的禮物送給在場的日本朋友,大家索取的反應出乎意料的非常熱烈,甚至市府後續拜訪其他日本城市時,亦被要求希望得到這份伴手禮。
這些從風土生活裡挖掘的樣貌,形成了品牌。
我一直認為台灣島嶼極為豐富,在每一座城市裡都存在的 #清粥小菜店 家,就像是台灣這社會的微小縮影。菜色裡有早上清淡口味的麵筋、蔭瓜、花生、豆棗、豆腐乳、豆枝,也有方便配飯較重口味的三層肉、蒜泥白肉、炒小捲、紅燒蘿蔔,也有一種食材可以變出各種菜色的水煮蛋、荷包蛋、吻仔魚蛋、九層塔蛋、蔥花蛋、菜脯蛋、雙菇炒蛋,連主食都能有地瓜粥、白粥、白米飯、糙米飯、饅頭等不同選項。
多元文化交匯的生活彷彿就像那擺滿一千盤小菜的店家,旅客彷彿就像是要來吃飯的消費者一樣,無論他什麼時候來到,是深夜或者清晨,當午飯或者晚餐,小菜都可以隨著心意自由選擇,讓消費者自己決定組成自己滿桌的菜色。
這也是品牌,一座島嶼想要給人們的印象。
用時間耕耘被眾人認同才是品牌利基
我總認為,地方品牌建立的成功關鍵在於時間與創意。
移民島嶼的個性中,低頭前進勤奮打拼、面對問題靈活應變是優勢。但往往優點的另外一面便是缺點,過度重視眼前立即可見的成績會忘記將視野放遠格局做大,依賴聰明經驗見招拆招也會忘記建立制度組織盤點。
而這樣的習性反映在地方品牌的堆疊過程中,就會期待外人專家可以給答案得到成效,而不是耗時往下挖掘越來越深,思考積沙成塔、滴水穿石的耕耘,才是品牌形塑的不二法門。
這關係到時間,只有願意如同蚯蚓不斷的翻土耕耘,儘管人們看不見那樣的辛苦,但是在每一片土地裡,都能挖掘屬於自己的樣子無可取代的DNA基因。
夏威夷的原住民生活裡,沒有夏威夷衫,顏色鮮豔花樣豐富的設計,其實來自於日本與菲律賓等種植業工人的服裝樣式,結合了日式絲綢面料與和服印花,還有菲律賓人的傳統襯衫樣式,融合創造出最初的夏威夷襯衫,想讓你連結到熱情洋溢的太平洋島嶼。
鄰近的日本新潟縣,亦有一個由二個城市「燕」和「三条」組成的「燕三条」,這是一個像是台灣某些地方金屬加工、機械製造廠房林立的鄉鎮區,以盛產鍋碗瓢盆等金屬餐具而聞名。他們邀請設計師山田遊參與新的品牌規劃,運用與黑手工廠印象完全相異的粉紅色做為視覺,與灰色交錯形成如何廠區封鎖線般的線條,重新吸引了世界與各地的目光。
設計能夠轉換風土條件,和新的世代新的世界連結。
地方品牌的未來得串連著永續
在建立地方品牌的同時,另一個不能不關注的是永續的議題。
我可以開一間清粥小菜店,供應一千種小菜,可是如果不在意這些小菜的來源、種植對環境是不是永續,只會做美味,卻不在意背後更多影響,這個品牌將會在未來的發展上產生問題。
推動觀光是將旅行者從一個地方吸引移動到另一個地方,一定無法避免交通的使用,產生能源的消耗,當旅客進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不管是自然或是人文歷史的環境裡,對地方都產生一種改變,因此能不能在得到感動之餘也有所回饋,是必須要重視檢討與非常關鍵的事情。
在發展地方產業,透過品牌創造更大收益的同時。
可是有多少人會去思考當從中得到了所要的,是不是更應該珍視這些貢獻給我資源與機會的資源?
如果不重視,我認為無論觀光也好,就算農業漁業也罷,都不會是一個長遠的生意,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在每一個地方創造了被發現的機會之後,去掠奪那個創造出來的價值,假設低價、大量的方式不斷像蝗蟲過境般席捲一個地方,最後留下來的就是一片被蹂躪過的土地,要再讓它復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聯合國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用17 個永續發展目標、169 個細項目標和 230 個指標來期待,創造一個更公平更和平的世界。
這是每一個人都該研究並努力的議題,它會是一個志業的努力,也是一個永續事業的可能性。
我很喜歡從種子到森林的說法與意象。當所有人都在嚮往讚嘆所看到的一大片美好森林,卻忽略了那可能是數百、數千年前,有一顆種子落地發芽,不斷成長、擴散,才成就了現在可見的這片遼闊森林。因此現在所撒下的那顆種子,正是決定了未來最重要的開始。
品牌,從撒下種籽那一刻開始累積。地方,永遠都在那裡。
作者:風尚旅行與蚯蚓文化總經理 游智維(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前理事長)
旅行 記憶 與認同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你有長期在異鄉生活,或是採用民族誌「蹲點」方式進行田野調查的經驗,會發現對於自己身體感官記憶,印象最深刻、最具挑戰性的往往是對於在地飲食的適應,以及對於故鄉食物味道的渴望。前一篇文章帶我們看到了「台灣味」背後關於食物技術與文化串起的連結與認同想像。接下來請大家跟著小編懷萱,來讀這篇選自 Technews 科技新報 的文章,看看從太空人飲食的設計所反映出食物味道背後的身心需求。
-------
對食物氣味的嚴格管控,除了是為了不讓國際太空站長期飄著難聞氣味,更是因為太空人的嗅覺還充當重要「危險檢測工具」:
我們第一線檢測還是靠人類的嗅覺。雖然我們曾和一些公司合作研發探測器,但最後還是發現人類嗅覺才是對有害氣體最敏感的探測器。
...
除了「不香」,太空人吃的食物的口感也很單一,基本上都是「糊狀口感」,主要是為了防止太空人吃著吃著會有碎屑趁機飛走。
...
按現在的技術來說,從地球坐太空梭到火星,大概要 8~9 個月。如果你覺得今年宅在家兩、三個月已經很崩潰,大概就能想像「太空隔離」會多難受,更別說無法吃到美食。
隔離和空間限制時,食物的重要性會大大提升,因為其他滿足感的來源都切斷了。
擔任 NASA 顧問的人類學家 Jack Stuster 說。管理海上石油鑽井工程和南極研究站團隊負責人也表示,隔離和遠距計畫下,食物和效率、士氣直接相關。
這也是為什麼海軍艦隊和導彈潛艇團隊,不僅得盡量吃好,餐桌還得鋪上桌布,讓環境更宜人。
現在太空人吃方面最大的快樂,可能就是「太空生菜」了。
2014 年,美國配給國際太空站一個植物種植艙 Veggie,從此,美國太空人的日常工作又增加一項──種菜。
...
MIT Media Lab 旗下「太空探索計畫」,負責美食研究的 Maggie Coblentz 想設計出日常為太空旅行者帶來營養和快樂的食物。
在她看來,要達成這個目標,不僅食物好吃,關於吃的一切都要考慮。
因為終有一天,食物不再是我們寄託思念地球的載體。我們不會在太空想念披薩,而是開始享受只有在太空才能品嘗的美食,在這個時候,屬於太空的飲食文化才真正形成。
這個新的飲食文化,也能幫助我們離開地球後好好發展。
(引用自https://technews.tw/2020/04/25/what-space-meal-do-you-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