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交換機制》
理想的情況下,一旦我們透過意識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創造出一條通道,那麼光子就會開始雙向傳輸、彼此交換。
當我們療癒他人時,我們會將自身的光子傳送到對方身上。
不僅如此,當我們對某人感到生氣憤怒時,也會自動地在自己與那個人之間創造出通道,不自覺地想去吸收對方的光子。
但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使那個人處於一種不穩定的負面精神狀態中,比如懷有愧疚、恐懼、羞恥、悲傷、憤怒、憎恨、害怕或震驚等情緒。
相反的,如果對方處於一種充滿愛且穩定的精神狀態,就能阻絕他人吸收自己的能量,同時也不會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中。
這樣一來,他就能保護好自已的生命能量,不會遭受任何損失。這是「一的法則」中最重要的教導之一,如果你想要保護自己的生命能量,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來實現。
假如有人能成功地從他人身上獲取能量(也就是讓他人在精神上屈服於他的憤怒),那麼這人就能將他人身上DNA所儲存的光吸收過去,這也是直接獲取能量的一種方式。
在得到這些能量後,這人的專注力會提高,感覺自己活力四射。但是,這種獲取能量的方式實際上非常冷酷無情,而且沒有意義。
這種人常被稱做——情緒能量的吸血鬼。
「就讓她去大吼就好啦!」如果對方堅持過那種憤怒和恐懼的生活,改變他們並不是我們的責任,你完全沒有必要承受負面思考的人所帶來的麻煩,也別抱持「想讓他脫離地獄」的拯救者心態。
對付負面的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任由他們繼續。
當你與具有負面人格的人相處(雖然你可能不想跟這樣的人有任何牽扯,但很多時候我們是無可避免或無法選擇的),尤其是發生爭執時,對方一定會用偏激而負面的言語來激怒你,惹得你怒火中燒。
如果可以,盡量與他們保持簡單的關係就好。
即使對方批評我們這種「放任」的做法是不關心他們,你也不要在意。若對方是你的至親好友,善良的你實在無法對他們置之不理,也可以嘗試另一種。
你可以進一步認同他們的負面想法,譬如說:「我知道這對你來說有多難過,這件事真是糟透了。」諸如此類的話。
這乍聽之下,似乎違反常理,但是強化對方的負面感受,他們或多或少會感到放鬆,因為這會讓他們覺得不需再為自己負面的態度辯解,將有助於他們朝有益的方向邁進;也或許當他們「看見」自身負面的情緒時,反而能有所突破。姑且不論結果如何,至少這個做法,可以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身處負面狀態時的模樣。
這個方法不僅能幫助他人,對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助益。
當我們想抵抗別人的負能量時,同時也會產生負能量。
但如果我們能夠順其自然讓對方的負面情緒產生,並讓它離開,我們將只是個旁觀者,而非像海綿一樣吸收別人的負能量。
從他人身上吸取能量時,無論從別人身上奪取了什麼,不久後,奪取的東西也將會通過一種相似方式被拿走。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更有效且完全無害的獲取能量方式,那就是:內心抱持著真實的愛,讓自己活在全然的愛之中。
丹尼爾-班諾博士總共分析了一百九十一項關於精神療癒的不同研究。在這些實驗中,他讓受試者有意識地對各種活的生物體進行療癒,包括細菌、水藻、植物、昆蟲、動物,還有人類。令人意外的是,丹尼爾經過分析發現,在這一百九十一項實驗中,有64%的實驗顯示出明顯的效應,甚至在一些實驗中,受試者還能有效進行遠距治療,比如從紐約到洛杉磯這樣的距離。
這些實驗再次顯示:當我們將自己的思想及感受(特別是懷抱著愛),聚焦於一個生命體時,就會打開一條通道,讓光子進行傳輸。
這種效應非常穩定,在大部分關於療癒的科學實驗中,都能清楚地觀察到這種效應的存在。
然而,最讓人高興的是,根據「一的法則」所說:當你療癒他人時,你自己的生物光子並不曾有任何損失,在療癒過程中,你的角色類似一種能量稜鏡,只是轉送宇宙能量到療癒對象身上而已。
「一的法則」對這一點有進一步的闡述:(能量)療癒者並非是靠自己的力量對他人進行療癒。
在療癒過程中,他的作用其實是一種通道,讓具有智慧的宇宙能量能借此為療癒對象提供自我療癒的機會……
你們人類文化中的傳統治療者,實際上也是如此運作。很多療癒者無法完全瞭解,他們的責任只是提供一個治療機會,而不是去治療他人。倘若他們能夠瞭解這一點,他們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那些無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療癒者,可能會發現自己很難接收「智能無限」的能量。因此、他們可能會變得扭曲失真,導致自己和他人的能量失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最好馬上停止自己的療癒工作。
靜,減少消耗
虛,吸收能量
實際上,整個生命的過程就是能量的獲取與釋放的過程。
除了從飲食中獲取能量外,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我們還需要從虛空中獲取能量、這個能量的獲取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虛、靜二字而已。
虛極、靜篤是道家修煉的最高層次。在這個狀態下,天地的能量可以為我所得。
首先,你要靜下來。靜下來,代表你開始減少能量的消耗;而虛,才能開始從太空宇宙中吸收能量。
而能吸收到什麼樣的能量,則取決於你的內心,你有什麼樣的內心,你就會感召到什麼樣的能量。
這就是同氣相求、物以類聚的道理。
智慧,也是一種能量
智慧是一種能量,而且是高級的、看不見的能量。一個人能力的大小,其實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他的智慧。
智慧能量的來源需要我們能虛極靜篤來從天地吸取。
一個靜不下來,虛不下來的人是不可能有什麼大智慧的。並且一個人擁有的能量大小是和他的心量完全成正比的,他的心量有多大,他吸取的能量就會有多大,能量越大,能力就越強。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能量代價的。
其實,無論是生命的過程還是做任何事情,都是能量的收放過程。我們說,當一個人運氣好的時候,他往往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成功,因為這個時候他內在的能量是充足的。
我們的能量消耗主要是通過起心動念消耗的。你每發出的一個念頭都是通過能量的消耗來完成的。
能量具有吸引性和傳染性兩大特性。相同振動頻率的能量會互相吸引,引起共振。
此外,能量還具有傳染的特性,如何才能讓自己時時刻刻擁有強大的正能量呢?這需要方法、需要智慧,更需要不斷地練習。
#讓生命充盈正能量的五個原則
01.鎖定好你的焦點
我們的生活,我們身上所擁有的正負能量的比例完全是由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心態,即所關注的焦點來決定的!
當我們能夠掌控好自己所關注的焦點時,我們就把握了生命的主動權。
能量法則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我們關注什麼,我們自己就是什麼,什麼就會越多。
如果我們向自己、向他人、向世界傳遞和發射了很多負面的能量,那這個負面能量首先會回饋給我們自己,我們生命中的負能量就會發生災難性的增長;如果我們能真誠地向自己、向他人、向世界傳遞和發射愛、感恩與欣賞的能量,那麼首先被愛、感恩與欣賞的能量滋養的也是我們自己,我們的人生一定會越來越好。
幸福、成功和喜悅將永遠與我們相伴。
02.應對負能量不要抵制,只能轉化
能量原理中一項很重要的法則就是:我們抵觸的東西,我們害怕的東西,我們試圖消除的東西都一定會持續存在。
因為無論我們抵觸什麼,我們害怕什麼,我們恐懼什麼,我們都是在給它關注,而給它們關注也就是意味著給它能量。
所以,我們抵觸的東西往往會持續存在,並且它的能量會越來越強大。
03.管理好語言、視聽與生活環境
我們的語言是一種頻率極高的能量。
當我們在祝福別人的時候,實際上自己也在被祝福;當我們在咒罵別人的時候,自己也在被咒罵;我們攻擊別人,其實等於是在自我攻擊,因為我們是最忠於自己感受的那個人。
04.分享帶來更多美好能量
在一生中,我們奉獻、給予的越多,我們幫助的人越多,我們的生命就越有價值,我們的正能量就會越強。當我們吝於付出,吝於給予時,也就是生命凋謝的開始。
05.愛與感恩創造世間最大的正能量
感恩,穿越時空,改變我們的過去;
感恩,塑造喜悅,彰顯我們的現在;
感恩,夢想成真,創造我們的未來。
你有足夠的尊重自己嗎?
你允許你身邊充滿可以和你進行能量交換和能量滋養的朋友嗎,還是你老好人做的太久了,對於身邊大量的一味要求你付出而無法給到你情感和能量滋養的」朋友「做不到斷捨離?
我們要正確的看待自我價值。朋友之間需要是平等的,你也需要多和高頻或至少是同頻的人交朋友。
一方不可以永無止境的付出,忽略自己被滋養的需求-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不尊重和低自我價值的體現。
我們需要足夠地尊重自己,也許我們周圍的人做不到和我們正能量的交換,但至少,我們可以多留出獨處的時間去平衡我們的需求,由內在甘泉滋養自我。
正能量,不僅是一種思想,更是一種真實的存在。瞭解能量的流動韻律,在內心、人際、環境三個維度創造出你的正能量場域!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墨小鯊 LAZY SHAR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香港人都不團結?納粹黃?|頹言頹語|社會心理學|墨小鯊 LAZY SHARK --- 第一次做這類型既片 字幕應該是最花時間且最苦悶的工序了zzz 分享自己觀察到既社會現象同埋一點個人想法 這次提及的心理學主題圍繞 Group Dynamics (1) 社會性散漫 Social Loafing...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什麼當你需要幫忙時,團隊成員都袖手旁觀? #旁觀者效應
1964年,一名女性在紐約市皇后區被人謀殺,《紐約時報》報導警方事後調查在歹徒追殺被害人的過程中,被害人曾大聲呼救,而至少有38個人表示曾聽到被害人的求救,但卻沒有一個人施以援手。
這件事雖然被發現是編輯誇大,目擊者其實是有人幫忙報警的,只是剛開始並沒有得到警方的重視,而在歹徒第一次追殺的過程中,也是有一位目擊者出來喝斥。一切並非像報導中所述「孤立無援、冷漠無情」。
然而雖然報導被證實有偏頗,但卻開啟了心理學家們的研究,他們發現當人越多時,無論是提供幫助的可能性,還是提供幫助的及時性,都隨著在場人數的增多而迅速遞減。
其中有一項實驗是請一位學生假扮成癲癇發作的路人。當現場只有一位旁觀者的狀況下,85%的機率有人會伸出援手;但現場若有5名旁觀者,則有人施救機率降低到31%。證實了旁觀者越多,越是沒人施救的現象!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旁觀者決定不插手相助,可能跟冷血不冷血關係不大,而是跟「身邊其他人」怎麼做有關。
這種心態,在心理學上叫做 #責任分散效應,當旁觀者越多,每個人越會覺得自己承擔的責任越少。這在職場上相當常見,當專案的團隊成員越多,大家越會有「這應該輪不到我來吧?」的聲音。
那麼,該如何避免 #旁觀者效應 呢?
心理學家「旁觀者從發現狀況到伸出援手」這整段行為,細部拆解成五個步驟,而Bryan再依照自己過去管理團隊的經驗,將這些方法活用在職場中,這些全都收錄在即將上線的【專案心理學】中。
如果你希望團隊成員,包含你的老闆、客戶、甚至供應商,都能在關鍵時刻主動提出協助,那這五個步驟你一定要學起來,並且促成它們依序發生!
早鳥優惠倒數,行動要快喔!
>>https://bit.ly/3rYWUPl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What is naive today might be common sense tomorrow" (今日看為天真的想法在將來或許會成為常態)
Humankind 人性本善的歷史視角 #明年初會有中文版
民主制度,廢棄奴隸,女性擁有投票權,這些在幾百年以前都是遙遠的理想,但現今卻是常態。雖然還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但我們怎麼看待人性,會決定對未來的思考是基於盼望還是基於恐懼。
身為歷史學家的作者,多年來一直在主流媒體寫著專欄文章,從2017 一場關於用基本收入脫貧TED talk 而收到關注。在 2019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更是在眾多富人面前直接點名應該要檢視他們避稅的問題,才更加地爆紅起來。
他在這本新書中關於人性善良的論述,主要是挑戰過去主流媒體從小說“蒼蠅王”描繪的人性本惡,及心理學中幾個著名關於 “人性”的實驗。
旁觀者效應-- 人多就不願出手相助
史丹福監獄實驗 -- 好人也會變成魔鬼
米爾格倫實驗 -- 人會盲目服從權威失去人性
一開始讀起來我有很多保留,也在心裡質疑他是否太刻意了?接著,作者話鋒一轉,指出“人類大命運”作者 Yuval Harari 論點的不足之處 (Yuval Harari是這本書的推薦人之一),同時挑戰著名的人類學家 Jared Diamond 在“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 中關於復活節島因著島民貪婪而衰退的故事。在他提出為什麼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之後,我逐漸開始可以同意他的觀點。
我很喜歡他提出關於 “那為什麼善良的人會做出可怕的事” 的觀點中其中兩個:
(1) “同理心” 開太強,反而讓人盲目
人天生有很強的分別意識,對於“自己人”特別能夠同理,但過度時就自然變成是一種排外的心態。他說到比 Empathy (同理心)更有建設性的是 Compassion (憐憫,或是惻隱之心),在他的定義中不是跳入當事人的世界跟著一起悲傷,而是在健康的距離中做有建設性的事情。
(2) 好人被灌藥的時候也會失去判斷力,現代社會中 “新聞” 就是一種藥
幾年前我在耶路撒冷參觀“大屠殺紀念館”的時候,當時的猶太人導遊說到其實一開始很多德國士兵即使多年被洗腦猶太人該死,但還是無法槍殺猶太人,更何況是大量處決。於是當局者給很多士兵灌藥 (就像非洲許多被抓去當殺人工具的娃娃兵),讓他們在失去判斷力中做出沒有人性的行為。作者指出現在的新聞就像是一種讓人上癮又麻木的藥,在大量刺激下,還有躲在螢幕後方匿名發言的距離感,都會讓網路上的言行非常失控,也是每個人必須學會自制的。
這本書在美國會受到重視,跟現在大家對於民主制度到底會怎麼走下去有關。越是開發信任的社會,才能讓許多資源共享,消弭貧富差距成為可能。我很喜歡他用一個故事作為比喻的:
一個老爺爺跟孫子說 “我的內心裡有兩隻狼在爭戰,一個是邪惡的,牠憤怒,貪婪,嫉妒,自大,並且懦弱,另一隻是善良的,牠和平,有愛,謙和,誠實,慷慨,並且值得信賴。這兩隻狼也在你的心中,和所有人的心中爭戰著”
孫子想了一下,問道 “那,誰會贏呢?”
爺爺微笑地說 “你選擇不斷餵養的那一隻”
我們選擇相信什麼,也自然就會成為什麼。
全文與相關文章/書籍/影片鏈結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p=1903
#Humankind #RutgerBregman #Humanity #人性本善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墨小鯊 LAZY SHAR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為何香港人都不團結?納粹黃?|頹言頹語|社會心理學|墨小鯊 LAZY SHARK
---
第一次做這類型既片
字幕應該是最花時間且最苦悶的工序了zzz
分享自己觀察到既社會現象同埋一點個人想法
這次提及的心理學主題圍繞 Group Dynamics
(1) 社會性散漫 Social Loafing
(2) 責任分散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3) 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Effect
有興趣不妨google一下更多資料吧 (我就頹
懶音請多多包涵!! (頹聲是個人特色)
認同請廣傳!! (誤
---
#不分化 #納粹黃有感 #心理學
.........................
☀ SUPPORT LAZY SHARK|PAYPAL 贊助!! ☀
❥ https://streamlabs.com/tsukishima_hitomi
.........................
☀ FOLLOW & KNOW MORE ABOUT LAZY SHARK ☀
❥ https://www.instagram.com/moziii_5/
❥ https://www.twitch.tv/tsukishima_hitomi (擺爛中)
❥ https://www.facebook.com/momoda233 (擺爛中)
---
☀ 墨墨的關鍵字 ☀
心理 | 心理學 | 哲學 | 香港YOUTUBER | 人形頹廢鯊魚 | 香港人 | 頹廢鯊魚 | 耍廢 | HEA | TALK | 清談 | 兩性 | 社會學 | 個人觀點 | 成長 | 挑戰自己 | 實驗 | 影評 | 劇評 | 動漫評 | 遊戲直播 | 遊戲實況 | 吹水 | 懷疑人生 | 延伸討論 | 反思 | 分析 | 陰謀論 | 黑暗面 | 負能量 | 厭世 | 正能量 | 價值 | 時間 | 金錢 | 觀念 | 思想 | 回憶 | 網誌 | VLOG
---
References:
詹昭能 (2000) 社會性散漫Social Loafing ❥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24/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 #閱讀
前陣子,嘉義鐵路員警執勤時遭逃票民眾襲擊致死,我相當敬佩此位員警的勇敢與負責,但從新聞中的畫面看到,當時許多民眾都在車廂內,卻只有少數人願意協助員警,讓我感到相當困惑。
剛好前陣子買了本名叫《影響心理學的40項研究》中,提到了旁觀者效應,哇嗚,正好解釋了我心中的疑惑,而這項研究的開始,竟來自於50年的謀殺案,再說下去我就變柯南了....
希望你會喜歡我聊心理學的方式,如果你喜歡這類的內容,請留言告訴我喔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我會定期每個禮拜上傳一部影片,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旁觀者效應實驗 在 冷漠今天要介紹的「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 Facebook 的必吃
話說路西法效應也被後來的實驗者認為無法複製結果但理論已在各層面被應用(? 5 yr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