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倒數來個讓我大哭的爆擊 #哭完看完就去午睡 #人生好美好
如同 朵希・數字讀心術 女神說的,這本書真的弄哭我惹,嗚嗚嗚嗚嗚嗚,但我覺得這樣很好,情緒這種東西,你需要一個觸發點來發洩,看這樣的好書發洩,我覺得可以。
說真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可以被列上 #2021年的推薦的排行榜!尤其是後半段,我只看前半段就可以愛上這本書,看了後半段,我直接就決定頒獎給他惹 👑👑👑尤其是很多感情的狀況,跟在《七週遇見對的人》的敘述,如出一轍,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故事,在《七週遇見對的人》看到的是背後的原因。
●○● 案例一 #你是破壞自己關係的幫凶 ●○●
例如說,有一個70歲的婦人叫做麗塔,他希望可以在老年遇見一個疼惜自己的人,之前的伴酗酒、家暴,而孩子不體諒她,因此老年後她孓然一身而孤獨,可是,但她獲得了一個新男友的時候,書本說:
「不止一次,麗塔幾乎就要負面曲解米隆(新男友)的話,幾乎想用 #破壞關係的方式懲罰自己得到的幸福,幾乎就要縮回她所熟悉的 #孤獨裡找安全感。」
☑︎
這讓我想到,七週遇見對的在不同的章節分別描述到這樣的狀況,
例如:
「我們許多人不容許自己擁有幸福美滿的結合,因為我們不會相信有人真正喜愛我們、重視我們。我們的自我意識可能已經因為某個創傷或事件,逐漸成型,所以認定自己不可愛、不值得被愛,或者在人生中注定孤獨。」
想想,你是不是也會這樣?發生了一個好事,就率先否定自己,別人誇獎,也覺得可能只是一種客套話,我以前也會,後來,我想想,為何我要這樣呢?我又不是童話故事裡那個被毒針刺到,或是吃到毒蘋果的公主,哪有一定要遇到壞事呢?
☑︎
可是你的相信的事情會形成你,你賦予了你所相信的思想力量。
《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說
「第一、你的人格不是你,你擁有你的人格,但你不是它。
第二、你的人格是可以被改變的。」
這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你要思考,誰是主體?而不是被過去的思維限制住。因著我們是一個長大的人,而不是一個表面長大但是內心是孩童的人,我們需要知道,過去的事情,可能不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但缺乏的,我們此生有能力自己給予自己,不用假他人之手,不用一定要他人給予,#你自己的力量是溫柔很強大的。
●○● 案例二 #你的不安是因為還沒得到答案 ●○●
同時,裡面有一句話,非常的饒富趣味:
「得不到答案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煎熬。」
☑︎
我對這句話這麼感同身受是因為《魅力學》也特別提到了這個:
「因未知而引發焦慮,試著責任轉移。」
不確定感在答案出現前是不會消失的,但內心事實上是討厭不確定感的,而且對於大腦來說,不確定感就是壓力。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與不確定感和平共處的能力。
而這個共處的方式就是「#責任轉移」(responsibility transfer),簡單的來說,我們把這些壓力轉化成一個具體的事物(例如磚塊),想像它現在在在你的肩頭,然後選擇你的神(or像我就是選擇宇宙XDDD),接著想像你把肩上的責任全數卸下來,然後交給你的神。
因此,你不必在對任何事物的結果負責,#每件事都已獲得獲得託管,你可以好好坐下,放鬆享受這美好的旅程。
☑︎
再一次強調,這不會讓不安感消失,可是可以讓你共處,這運用的原理是「#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他說的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因此藥物不夠,因此有些醫護人員給傷患的藥是根本沒有療效的(只是單純的止痛劑),可是,病人卻還是獲得了實際改善。
因為,#心智對生理有著極大的影響。
(如果你看到這句話,請你在看看上一大段我們說的,你就知道,為何我會不斷強調「我們會賦予我們的思想力量」。
☑︎
我很常使用「責任轉移」這件事情,基本上初期,我還需要花點時間想像,後期已經是植入腦袋了,還是會有恐懼、不安、害怕的時候,但是頻次下降了許多。
●○● #關於感情的推薦書籍 ●○●
最近整理了幾本,發現我推薦的順序是這樣的:
①《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
https://whitehippo.net/2pmB5?uid1=facebook
② 《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https://adcenter.conn.tw/2qBlc?uid1=facebook
③ 《7週遇見對的人》
https://iorange.biz/2qBrj?uid1=facebook
之所以會把《7週遇見對的人》排在最後,是因為這其中有49個的練習,你相信我,題目都不難,但是因為需要直直深入你的內心,因此,你會在許多地方卡關。
因此,第一本《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是全部當中最白話的,也是讀起來最沒有負擔的,但有助於你開始思考於釐清一些問題。
再來,是現在這本《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則是因為裡面充滿了故事,而且是很完整的讓你知道前因後果,你會知道梳理一個人並不容易,因此,你自己梳理你自己也是不容易的。但因為裡面是他人的故事,你會看得比較清楚(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最後,才是《7週遇見對的人》,帶領你一步一步透過自我練習、剖析,更看清你的自己,而知道如何面對自己心中的感受、愛自己、愛他人。
以上,就是一覺醒來,又吃了晚餐寫出來的文章,我要去倒垃圾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60的網紅程威銓.海苔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接下來這個黑羊理論*可能會顛覆你的想法:任何人都可能被霸凌。 . 雖然我這樣說但是還是說服不了你,因為長期被霸凌的你一定會想要找到一個原因,如果不是你不好那為什麼他們都要欺負你呢?答案就在團體動力。 #黑羊效應 屠夫:為什麼會有霸凌者呢? 可能有很多原因,不過其中一種原因是大家在一個團體裡面...
旁觀者效應原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積極建設回應 #ACR
#你今晚好好對話了嗎?
.
在瑞典,有句諺語說:「分享讓喜悅加倍;分擔讓哀傷減半。」
.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對於負向事件,我們有些人會試圖重新架構,轉換觀點給予正向的詮釋。也有些人可能很難擺脫,負向思緒始終糾纏不清。研究顯示,一般而言,人們經歷的正向情緒比負向情緒多出2.5倍;再者,很多時候,我們也同時體驗到正向情緒和負向情緒(Trampe, Quoidbach, & Taquet, 2015)。
.
然而,負向事件的效力,尤其是反覆翻攪的反芻思緒(ruminative thinking)或「沾黏」(stickiness),往往使人愁緒如麻、難以自拔。有些人甚至猶豫籌躇,不敢透露自己有正向事件的經驗。
.
當我們遇到逆境、挑戰、麻煩和創傷,大多數情況(如果不是全部),通常會尋求配偶、伴侶、朋友、家人和社區支持。研究顯示,社會支持在因應此等困境方面,對情緒和身體都是有益的。這對於身為臨床治療師的你來說,應該不是什麼新鮮的發現。
.
但是,你有考慮過事情的另一面嗎?好事也會發生,而且對我們大多數人來
說,好事比壞事來得更頻繁。吊詭的是,心理治療師卻不太可能問他們的案主:「事情順遂的時候,你都是做了哪些事?」,特別是伴侶關係順遂的時候。
.
正向事件的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對於平穩的情感連結和親密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本次療程,我們將介紹討論一種特殊的自我披露。這種自我披露的進行方式具有建設性(constructive)和積極正向(positive)的特徵。
.
雪莉蓋博(Shelly Gable)和同僚(Gable et al., 2004; Maisel & Gable, 2009)研究探討,自我披露以及好事發生之後找人分享,諸如此類的行為對於個人本身內在(intrapersonal)和人際之間(interpersonal)兩方面的影響。朗斯頓(Langston, 1994)研究發現,當人們經歷正向事件並與他人分享該等好消息,會產生更大的正向迴響,而且遠超過正向事件本身價值的效應。朗斯頓將這稱為「資本化」(capitalization),雪莉·蓋博借用這個術語來指稱,「彼此分享正向好消息,從而獲得額外效益的過程」。
.
資本化涉及被看見、感知、重視和擴展的過程。由於共享者和回應者的此等反應,提供了旁觀者的佐證,從而讓正向事件的經驗、感知、價值等等,獲得相加相乘的擴大效應。資本化提供技巧,讓我們得以調節自我的反應。
.
雪莉·蓋博和同僚(Gable et al., 2004)針對回應方式,區分出四種不同的風格,在這四種回應風格中,積極建設回應(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簡稱ACR),與日常正向情感和幸福感的提升有所關聯,而且其增益效應超出了正向事件本身和其他日常事件的影響。
.
【#親愛之人分享美好事件的四種回應方式】
.
◼️1◼️積極X建設性
.
定義:熱情支持,闡明經驗;讓當事人感受到經驗獲得對方證實和理解;事件得到重溫、擴大;提問有關事件展開的具體和相關問題,以及發生的原因;進一步探問與之相關的其他正向事件。
例子:「太棒了!我真是為你很高興。你在新職位一定可以表現很出色。」
表現:保持目光接觸,微笑,表現出正向情緒。
.
◼️2◼️積極X破壞性
.
定義:潑冷水,使談話陷入停頓;讓當事人感到羞愧、尷尬、内疚或生氣。
例子:「慘了,你要是升遷,那以後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還有週末上半天,就等著綁在公司,累得像隻狗。」
表現:酸言酸語指出壞處;表現負向情緒,例如:皺眉、撇嘴等表情,以及非語言的暗示。
.
◼️3◼️消極X建設性
.
定義:安靜、低調的支持;話題默默淡出;讓當事人覺得不重要、誤解、尷尬和内疚。
例子:「還不錯啦,公司有想到可能給你升遷。」
表現:開心,但缺乏熱情,表情低調;輕描淡寫;幾乎沒有正向情緒表達。
.
◼️4◼️消極X破壞性
.
定義:忽略事件;話題從沒開始;讓當事人感到困惑、内疚或失望。
例子:「升遷哦?了不起喔,快去把工作服換下來,弄飯來吃,我們肚子都快餓扁了。」
表現:很少或沒有目光接觸,缺乏興趣,轉身離開房間。
.
雪莉·蓋博和同僚發現,在分享個人正向事件經驗時,若是感知有獲得到積極、建設性的回應(而不是消極或破壞性的回應),那資本化的益處就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再者,在親密關係當中,伴侶若能經常熱情回應資本化的正向經驗分享,也會與更高的關係幸福感(例如:親密感、日常婚姻滿意度),有正向相關。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對於正向事件的積極建設回應(ACR),可能增強情侶的親密感,提升日常的快樂,以及減少衝突。自我披露和伴侶正向回應都有助於互動的親密經驗。
.
具體來說,資本化涉及以下的層面(Lemay, Clark, & Feeney, 2007):
.
☑️伴侶彼此分享好消息,會感到自己的價值獲得佐證。資本化給予伴侶正向訊息,肯定自我的重要性。
.
☑️與人分享正向事件的好消息,會體驗到更多的正向情緒、更高的生活滿意度,這是無法分享或選擇不告訴別人正向事件,比較難以感受的體驗。
.
☑️分享的效益超出了人們在事件本身所經歷的正向情緒和生活滿足感。
.
☑️正向事件的分享,包含討論該等事件的相關問題、重要面向以及影響等,這些方面的分享都有助於鞏固關係。
.
--
.
本文摘自《#正向心理治療臨床手冊》(Positive Psychotherapy: Clinician Manual),作者Tayyab Rashid與Martin P. Seligman皆為西方正向心理學領域之重要推手。
.
👉閱讀更多「正向心理學」提案:https://reurl.cc/ZGzyv3
旁觀者效應原因 在 黃以曦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腦是個狂野的遊戲場2】:讀《心理學博士的深度交易課》
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就這樣?
這遠遠不只是、不必是投資理財類別,這是一本優秀又精細的關於「情緒」的書。
或許用股票交易作為這書的背景,確實決定了它可以走得這麼漂亮。不同於我們有能力重新結構化以獲得「對」「錯」「好」「壞」的其他場景,在交易市場上,數字是絕對的,讓一切變得可共量化:你賺錢就不是賠錢,少賺就是虧,+3214厲害於+1318,+3050愚蠢於+5100,-2200好險不是-4030,-2006之於-501根本是地獄。……分明的數字如何再詮釋?遂每一筆都是對你這個人做出評斷,你買/賣了,就只能這樣評價自己。
在金錢的渴望之外,這一切更關於人們所做的每個決定,而每個決定都導向一個結果。當結果(損益)到來,比起金錢的增減,最衝擊的是對自我的感覺。
《心》在最前面先區隔各種思考盲點,比如捷思法(heuristic,將困難問題快速替換成簡單題目的心理捷徑)、時近效應(偏好最近的經驗為參考依據)、秉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失去有價值的東西很痛苦,故賦予它更高的價值,例如套牢變存股)……這部分雖瑣碎,但心理學的重點就在於釐清,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對「面對問題時瞬間湧上的唯一想法」有了拆解分類的能力。
接下來變得重要,關於這些思考偏誤所犯下的錯誤所帶來的情緒。作者認為人無法持續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是以我們不該是去抵抗它、倔強地堅持回應內在狀態。
我們常以為自己選擇某個行動,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深究地看,會發現其實都在抹除或緩解情緒;能釐清與情緒的關係,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該做的事。
然後就是最重點,佔了2/3本書,根本假裝理財書為闡述這概念,即是「正念」(mindfulness)。我對這個譯詞有疑慮,「正念」這字眼未免太均質、單向到近乎宗教性。’Mindfulness’很literal去看,指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到當下),mindfulness讓人得以成為自己念頭和感受的旁觀者,做到最好,是要達成認知解離。
「想法和感覺常會不受控制的浮現、消失,它們不一定有用、而且不一定反映真實,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失去mindfulness,就很容易被迷惑」
許多年前我曾在《大衛林區談創意》接觸過這個概念,那書原名是「Catching the Big Fish: Medit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大衛林區長期投入meditation,這也是一個討論林區作品的重要路徑。我並不喜歡「超覺靜坐」「冥想」之類翻譯,原因同樣是抗拒於那個均質潔白感。總之那本書講的就是深度專注,只不過一直以來,我都把mindfulness, meditation放在對於思考和創作的深化,沒想過用它來反思現實中的情緒波瀾、由此而來的各種挫折、迷惘、失望等自我感覺。
《心理學博士的深度交易課》藉著一個極端、尖銳、瞬時性、巨量、滑溜的處境來探索人與情緒的關係,從分秒到月年等各種時間尺度,在那個持續侵蝕、誘惑、羞辱人,使其自我懷疑的環境,置身其中的關於mindfulness練習因此顯得生動又具體。
我也希望隨時能有《心靈捕手》中羅賓威廉斯的角色進逼地告訴我'It's Not Your Fault',但並沒有。所以學習「不要被思維所創造的故事給迷惑」,從導致自我憎惡的經驗與認知去抽離開來的技巧,是我覺得很重要的。
旁觀者效應原因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接下來這個黑羊理論*可能會顛覆你的想法:任何人都可能被霸凌。
.
雖然我這樣說但是還是說服不了你,因為長期被霸凌的你一定會想要找到一個原因,如果不是你不好那為什麼他們都要欺負你呢?答案就在團體動力。
#黑羊效應
屠夫:為什麼會有霸凌者呢?
可能有很多原因,不過其中一種原因是大家在一個團體裡面都想要 #尋求認同 ,而其中一種方式就是 #共同討厭一個人,就形成了「我們/他」的兩個群體,校園內/職場上的小圈圈也是一樣的道理。
黑羊:為什麼會有被霸凌者呢?
原因也有很多,不過其中一個原因是 #被打久了變成悲劇英雄 ,覺得自己做什麼也沒用(就是江湖上盛傳的習得無助),再加上旁邊的人可能會說這樣的話:
「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你怎麼不想想,班上這麼多人,只有你一個人被欺負?」
但這些大人不知道的是,只要有團體,就可能會形成大大小小的霸凌,有些時候被欺負的人還真的不一定有做錯什麼!
白羊:為什麼會有旁觀者呢?
這些旁觀者害怕,如果下去協助黑羊,自己也會淪落為被霸凌的人,所以在旁邊觀看。偶爾真的有一兩隻白羊跳出來「維護正義」,屠夫們為了維繫「屠夫協會」的穩定、一定會連同那隻白羊一起處宰了......。
------
*《黑羊效應:心理醫師帶你走出無所不在的霸凌現象》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5783
《不能讓老師發現的霸凌日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6232
旁觀者效應原因 在 Lo's Psychology 心理學科普平台- 《旁觀者效應 ... - Facebook 的必吃
Bystander effect的形成有幾個原因,其中一個是diffused responsibility (散發的責任感)。當你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大街看見有人暈倒了,你會覺得他自然會 ... ... <看更多>
旁觀者效應原因 在 【責任分散效應】人多真的效率高?要小心旁觀者效應啊! 的必吃
責任分散效應(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旁觀者效應 (Bystander ... 效應/ 旁觀者效應 的起源由來三、 旁觀者效應 的形成 原因 四、 旁觀者效應 的管理啟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