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收緊查冊安排 邊個最開心?】
上星期港台記者因查冊而被捕,剛剛亦再有一位透過查冊揭發警長私家車跟蹤黃之鋒嘅市民被捕。及後有傳聞指政府打算進一步收緊記者查閱車輛登記冊嘅條件【註1】,換句話說將來記者做偵查報道,或民間團體要確認資料以作研究,將會困難重重,亦面臨法律風險。
值得注意嘅係,政府要求除咗收緊車牌查冊外,順便以「避免起底」為由要求所有部門檢視各個查閱登記冊嘅安排,例如土地、公司、建築圖則、婚姻名冊等等。其中婚姻登記名冊已經預先打響頭炮:入境處「誤稱」法例已改,嘗試拒絕記者查閱某高官嘅婚姻登記狀態【註2】。
聽到呢個「避免起底」安排,最開心嘅可能係一眾高官。因為單單過去10年,因查冊被揭發官員涉嫌違規違法嘅事件,多到不能盡錄。本研精選左以下同最高層官員有關嘅新聞,全部都靠傳媒查冊先揭發或確認詳情:
【僭建:唐英年、梁振英、鄭若驊、楊祖賜】
-2012年,《明報》透過查閱建築圖則揭發,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約道大宅有大規模僭建,其後唐英年因深陷醜聞而失去支持,最後落選特首選舉。
-同樣係2012年,受惠於「唐宮風暴」當選特首嘅梁振英,就任前同樣被《明報》亦透過查閱建築圖則,揭發梁振英持所住嘅山頂大宅有僭建物。梁振英曾宣稱「確認」大宅無僭建,但後來辯稱為「無心之失」。
-2018年,鄭若驊就任律政司前夕,被《蘋果日報》及《明報》透過查閱建築圖則,揭發她位於屯門的獨立屋有僭建物,同樣有僭建物的鄰屋由潘樂陶擁有。記者透過婚姻登記冊,證實兩人為夫妻關係。及後潘樂陶被檢控,罰款2萬元,而鄭若驊則未被檢控。
-2020年,輔警總監兼新鴻基地產市務總監楊祖賜被《明報》透過土地查冊發現其西貢村屋僭建,及透過查閱「地段索引圖」發現,該村屋外架設圍欄佔用官地供私家車停泊。後來楊祖賜拆除僭建物,但要求地政處批准透過短租繼續佔用官地。
【呃租津:麥齊光】
-2012年,前發展局局長麥齊光被《蘋果日報》揭發與前路政署助理署長曾景文互相租住對方擁有的單位,以獲取公務員租金津貼。《蘋果日報》透過土地查冊,確認兩人所住單位實為對方擁有。數日後,《蘋果日報》同樣透過土地查冊獲得「賣樓授權書」,確認對方可以出售自己嘅單位,猶如自己擁有一樣,印證「呃租津」嘅指控。最後麥齊光下台,與曾景文同被判監。
【囤地:陳茂波】
-麥齊光落馬後,陳茂波取而代之就任發展局局長。但陳茂波同樣將被查冊「纏繞」。2013年,《蘋果日報》透過土地查冊及公司查冊,證實太太許步明及家人透過空殼公司持有古洞北新發展區內嘅三幅農地。其時陳茂波主理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若被收地估計坐收1245萬,遠超94年時買入價,引起囤地自肥質疑。最後陳茂波辯稱土地由「太太及太太的家人」持有,最後事件不了了之。
【經營劏房:陳茂波】
-被揭發囤地前一年,陳茂波被《蘋果日報》透過土地查冊及公司查冊,透過許步明持有公司喺佐敦同大角嘴經營劏房,涉違反建築物條例。而發展局正正係處理建築物條例事宜,明顯有利益衝突,事件後來不了了之。
【路上炸彈:亦係陳茂波】
-2013年8月,陳茂波係銅鑼灣駕駛七人私家車時無打燈切線,釀成車禍,事後被控不小心駕駛,罰款了事。記者透過查冊證實該七人車為陳茂波名下公司持有,為2012年10月時陳茂波涉嫌「酒駕」開車違規切雙白線嘅同一部車。
【假首置身份買樓避稅:鄭若驊、周達明、謝曼怡】
-2018年1月,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被揭發屯門寓所僭建後不久,再被《明報》透過土地查冊揭發前一年以個人身份名義「首次購入」淺水灣豪宅,避過印花稅「辣招」,慳稅600萬。但鄭若驊早前已被傳媒透過土地及公司查冊,得悉透過私人公司名義持有屯門及沙田住宅單位,證實為「假首置」。
-《香港01》透過土地查冊發現,訂立樓市「辣招」嘅高官,亦被揭發有份參與避稅。2018年,時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庫務)謝曼怡負責制定「辣招」政策。但其夫時任公務員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周達明喺「辣招」推出前,將九龍東單位轉讓畀謝曼怡,令周達明及後可以以「首置」身份買入新物業,「慳稅」逾500萬元。
【收受利益:馮永業】
-2016年,《香港01》透過土地及公司查冊發現,時任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馮程淑儀與賭王姨仔陳婉玉互換豪宅獲利,而其夫馮永業曾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副秘書長,就開放航權及直升機業務上與陳婉玉有聯繫。廉署及後調查,馮永業最後罪成入獄。馮程淑儀則因「證據不足」而未被檢控,及後升職「坐正D8」,現時為林鄭設立嘅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
-除被揭發與賭王姨仔陳婉玉互換豪宅,《香港01》進一步透過車輛查冊,發現陳婉玉於2009年將超級跑車Maserati轉讓予馮永業,而跑車交易時正是馮於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處理直升機事務後2年,再次引起馮永業的利益衝突問題。
-查冊侵犯私隱?-
而家政府放風收緊查冊,聲稱係保障被查冊者嘅「私隱」,例如會否打算引入機制,先徵詢被查冊者嘅同意先可以發放資料?但若然被查冊嘅,係做緊唔見得光嘅交易嘅高官,大家估下佢哋會唔會同意向公眾披露查冊資料?
由上述無數嘅高官被揭發違法違規事件可以睇到,民間社會透過獲得官方資料嘅權利,確認官員違規詳情以作進一步分析,最後事情得以曝光。無呢啲資料,難以相信政府會主動撤查,何況牽涉嘅係最頂層嘅官員。
官員為公眾人物,一舉一動將影響公眾利益,官員不可能以「保護私穩」為由禁絕查冊,順便為自己免疫,令公眾無法揭發自己濫權。開放予公眾查冊本身並非與「保護私隱」對立嘅問題,而係一個關乎重大公眾利益嘅問題。
-封鎖資訊 真相不再-
事實上,資料「封鎖」已經開始發生:現時查閱出生、死亡或婚姻登記紀錄,已經需獲當事人同意。公眾要知悉官員有否轉移資產比家人,已困難重重。若然相關限制伸延至土地查冊、公司查冊、建築圖則查閱等等安排,官員嘅一連串僭建、呃租津、偷步賣樓、囤地、利益輸送,公眾將無法知悉,亦難以想像現時政府會主動執法。
可想而知,禁絕查冊後,違規違法行為將會以幾何級數激增。若然政府「避免起底」保護嘅對象,其實係貪污舞弊嘅人,傾力反對收緊查冊安排將會係每個香港市民嘅義務。
#開放政府研究
#查冊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撐港台
【註1】運輸署:車牌查冊資料只應用作與交通及運輸相關事宜
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558580-20201105.htm
【註2】入境處職員誤稱已改查冊法例 見高官名問記者:你係佢邊位?
https://www.hkcnews.com/article/35469/%E5%85%A5%E5%A2%83%E8%99%95-%E6%9F%A5%E5%86%8A-35469/%E6%9F%A5%E5%86%8A
---
🕵️♀️ 支持開放政府研究工作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ocalresearch/
📸IG: https://www.instagram.com/liberresearch/
🖨TG: t.me/liberinfo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LiberResearch
🎥Youtube: https://bit.ly/2WOIKTk
🧠研究義工報名申請表
https://bit.ly/2SbbyT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24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oG2mbqsqfDk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經濟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打開寫滿郵寄地址的水果箱〉 ◎莊元生
這就是生活的傷痕嗎?
一個裝臺灣水果的紙箱
估計載過西瓜、旺來與蓮霧
到我手時在小巷燈光昏暗的水果攤
褶疊的重量幽幽穿過校園的相思林
走一段碎石子路從圖書館
踏著葉隙的月色走回研究生宿舍
長廊有衣服晾曬頎長的陰影
將一本又一本的書籍放入紙箱
背後無人一陣涼意
猶如在灰燼裏撿拾父親的骨殖入甕
不應有的意象聯想確實在心中昇起
至此相信人生識字憂患始
新界東北老家面臨滅村
郵寄地址如何落筆?
填上一個郵箱編號?
學生通訊錄上的永久住址在冷笑
在這裏生活了幾十年
最後只剩一個號碼?
暑假期間
打開寄回原本裝水果的紙箱
腐爛的西瓜、旺來與蓮霧
一本又一本長途屈曲身體的書籍
伸伸滿是傷痕的手腳
曬過盛夏的陽光
不久又被放回不見天日的箱內
至少厚實的紙皮箱是他們
可以暫時安居的家
--
◎作者簡介
莊元生,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小說首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獎及散文獎等。作品散見於香港及臺灣各報章雜誌。
--
◎小編賞析
「這就是生活的傷痕嗎?」寫滿郵寄地址的水果箱,已被無數次的打開,復又合起——寄送,抵達。沈甸甸的箱子早已傷痕累累。
詩人見著紙箱,彷彿看見自身命運的隱喻,詩人以「紙箱」意象貫穿全詩。
首段以回憶切入,敘寫紙箱的來歷,與紙箱相遇的情景。第二段虛實交錯,將打包書籍與「在灰燼裏撿拾父親的骨殖入甕」相連。此時「紙箱」與「甕」連結,象徵的是承裝生活重量的空間。書宛如研究者的根,與象徵家庭根源的父親相互連結。第三段,提示了為什麼詩人必要時時「打包紙箱」,將重要的那些事物帶在身邊,這是失卻根著之地的悲傷。(註一)
末段,詩人將寄回的紙箱再次打開,詩人以「腐爛」、「屈曲身體」、「滿是傷痕」形容,旅程波折、昏暗而且壓抑。「伸伸滿是傷痕的手腳/曬過盛夏的陽光」此時的舒展只是暫時的安適。看著壓縮蜷曲的書,詩人深感這些書不應如此對待,就像那從未能好好安置的家,無奈現實不允。「紙箱」這裏化為一只「皮箱」,旅人的行囊與珍貴的家當,不久,又將再次踏上飄泊之路。
註一:新界東北發展計劃,1990年代香港政府始研議發展新界東北成為新市鎮,中間因經濟衰退問題而擱置,一直到2007年才再度重啟。2008至2012年期間的政府方與當地居民對話過程並不順利,該計畫涉及當地農地存續之環境議題,與大量居民搬遷問題。居民要求撤回計劃,但政府方不應,繼而引發多次抗爭行動。
延伸閱讀: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石仔嶺-東北收地-東北發展-111486
--
美術設計:泱泱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0.html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經濟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來自【想想】的文章,帶我們回顧香港近現代的農業發展歷史與困境,也進一步想想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農業政策?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十二月活動
主題:非典型香港:年輕農夫的永續生活技藝x 《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分享人:何浩慈 博士(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主持/對話: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時間:2019/12/24(二) PM7:00-8:30.
地點:高雄SOGO百貨12樓 誠品書店 書室
簡介:
香港年輕人為何開始種田? 我們已進入了「後物質主義」時代嗎? 平安夜,何浩慈博士將分享香港青年如何推動「自己的食物自己種」?如何在寸土寸金的亞洲世界之都成為安身立命、追尋幸福感的起點。活動中也為您說書短講:《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
---------------------------------
大開發時代:農村成為統戰戰場
九七回歸後,深港兩地的互動更加密集,中共藉經貿進行統戰的討論甚囂塵上。新界處於中港之間,農村的開發正巧成為中共消磨香港主權的最佳戰場,從菜園村高鐵徵收事件以及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兩個開發案中,可以看見中港兩地在主權議題的掙扎與吸納。
2009年港府通過「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案件,建成後香港進入中國的高鐵網絡。由於菜園村位於高鐵的列車停車側線及緊急救援站,必須全村拆遷。菜園村村民組成「菜園村關注組」進行抗爭,訴求「不遷不拆」。高鐵的本質即是拉攏與統治,菜園村的反徵收抗爭除了土地正義的價值爭取外,也成為港人反抗的破口與爆點。2010年「80後反高鐵青年」透過苦行、絕食表達訴求,上千名港人包圍立法會大樓,反對高鐵的霸道與不妥。最終,2011年菜園村夷平,村民另建菜園新村、重建家園。不同於台灣的反徵收抗爭經驗,菜園村追求的不只是土地正義,同時也夾雜對中共浸潤式入侵的反抗。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則預計將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的農地劃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作為住宅與商業之用。該開發計畫原先於90年代即有討論,但碰上香港經濟的衰退擱置,直至2007年才又開始進行計畫。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以舒緩香港住宅壓力為目標,預計可以提供172,300人居所。然而此開發案不僅有徵收農地的爭議,對港人而言更是中港融合的實質展現。時任特首梁振英受訪時表示:「邊境禁區,我提的政策特色是甚麼呢?就是說內地居民,進入這個邊境禁區免簽證」。
從菜園村及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兩個案例中,可以看見農地的徵收與開發已經不只是經濟與環境保護的價值衝突,「中國因素」無所不在。由於農村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中港之間,是中港融合首當其衝的地區,農地保衛也成為另一個統戰的戰場。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7982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 經濟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24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oG2mbqsqfDk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報社評
近月來,隨着中美角力白熱化加劇,中日關係也出現了逆轉之勢,日方指摘中國公務船進入釣魚島海域的頻率增加,在南海、香港等問題上抗中漸趨高調,又欲加入英美等主導的「五眼聯盟」情報網絡,更傳出可能允許美國部署中程導彈。同時,內閣閣員4年來首度參拜靖國神社、首相安倍晉三盛讚剛去世的台灣前總統李登輝等事,都在衝擊中方的底線。與以往的中日關係逆流因突發事件而起不同,近期中日關係的消極發展,受國際大局和日本政壇後安倍時代的影響,有長期化、結構化的趨勢,對於整個東北亞局勢都會有深遠影響。上周二(18日),中國駐日大使孔鉉佑主動約見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會後中方公布,孔希望推動兩國防務部門溝通,因為河野去年12月訪華時,與中國防長魏鳳和確認促進兩國的防衛交流。日方則稱河野就中方在釣魚島及南海的活動表達擔憂,日方指摘,自4月至8月2日,中國公務船已連續抵近或駛入釣魚島海域長達111天。
蘋果頭條
屯門青山公路與仁愛堂街發生傷人案,昨晚約11時,兩名男子站在路邊等候期間,突然兩輛私家車駛至,跳下約10名持刀大漢施襲,兩人分頭逃跑,其中一人飛奔沿青山公路逃跑脫身,而另一人則跳上一輛新界的士 ,但的士行駛數個車位後,被多名男子截停及打碎車窗把事主拖出車外,繼而揮刀狂斬,大漢傷人後返回接應私家車絕塵而去,姓周22歲事主頭及手中刀受傷仍清醒,由救護員送往屯門醫院救治 。兇徒的斬人過程被附近的車CAM拍下。據54歲姓趙的士司機憶述,事發時事主跳上的士叫開車開車,但的士隨即被多名男子截停,由於十分驚慌,於是低下頭不敢張望 ,隨即聽到玻璃碎裂聲,及至定神回頭一看,發現傷者已被拖出的士外中刀倒地受傷。
東方正論
三個和尚無水食,可說是政府部門互相推莊的最傳神形容。位於大欖郊野公園一帶的香港槍會,遺下的射擊垃圾堆積如山,更恐隨引水道流入水塘,引發食水污染危機。惟水務署、漁護署及地政總署三大部門皆敷衍塞責,互相推卸,令問題積重難返。香港槍會佔地逾六公頃,部分範圍與大欖郊野公園重疊,屬於緩衝區,政府以《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批出土地。禁聚令生效後,槍會上月停止運作,惟長久以來射擊製造的垃圾如鉛彈、靶碎、塑膠彈塞等沒有處理,加上日前颱風襲港,令污染問題惡化。
星島社論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覆,九月新學年全港學校「開學不返校」,約四萬七千名日校中六生,備戰來屆文憑試勢受影響,學校亦無法兼顧實驗等校本評核。本報獲悉,考試及評核局初擬來屆文憑試的精簡方案,建議取消大部分科目校評,意味公開試佔分相應調高,來屆考生須「一試定生死」,同時歷史、地理等科目的必答題,將改為選答題,讓考生選取較有信心的題目作答,中英文科口試連續兩年取消,以減輕考生的操練壓力。考評局正審視明年文憑試與校評安排,最終方案將呈交公開考試委員會審議。據了解,各科精簡方案大致完成,中學界已有非正式討論,最為爭議是建議取消大部分科目校本評核,意味考生缺乏校評作為「底分」,純粹以公開試表現較量,「一試定生死」。除了生物、化學、物理等傳統理科外,中文、中國文學、英語文學、資訊及通訊科技等不涉實驗科目的校評,以及通識教育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將會一併取消。
經濟社評
全民新冠病毒檢測9月1日(下周二)展開,港府應把握僅餘時間,竭力回應公眾重重疑慮,大力推廣,以免計劃反應欠理想,平白浪費人力物力之餘,更失去找出隱形病人及帶病毒者的重要時機。眼下不只前綫人員要為己為人把握免費驗毒安排,服務業亦應動員參加檢測,履行社會責任確保客人安全,也許還能成為疫下招徠生意的良方。高官近月屢屢顯得脫離民情,如食衞局局長陳肇始和勞福局局長羅致光不約而同承認,早前全面早晚禁堂食令生效後,才知那麼多人仍要上班或戶外工作。陳肇始一度估計,全民檢測將有500萬人參加,特首林鄭月娥近日更正,數字只代表總檢測能力,更坦承知道目前疫情緩減,坊間對計劃有欠積極。港府定要把握餘下時間,多舉辦記者會或建立網站、專頁收集意見,回應公眾心中至少4大疑慮。這樣才有望令本已缺乏禁足令配合的化驗計劃,仍能協助截斷隱形傳播鏈,善用中央承擔的檢測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