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老師您的用心與分享
分享給需要的學生、老師、家長
粉絲投稿,歷史科補教:馮敬之老師
110年學測歷史科重點整理與考猜
請高三生一定要看喔!
明天(1/22)就是高三學測了,今年是101課綱的最後一屆,許多學生都以為考題會比較困難,其實只要掌握住幾個大方向和基本觀念,歷史24題全部拿到分數絕不是難事。
一、對每年的考生而言,前一屆的學測一定是具有指標性的考題,今年亦不例外,尤其是最近這兩三年,教育部推動108課綱不遺餘力,學測的考題也向108課綱靠攏,題組題的增加,文章字數的增加,都在在顯示素養題影響學測頗深。所以練習前三年的歷屆考題,瞭解題意題幹以及選項的意義,是面對今年學測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環節。
二、去年(109年學測)學測歷史考科,題目分布比例正常:臺灣史6題、中國史8題、世界史10題,算是頗為平均的題目分配,與前兩年題目分配差距不大,也就是說在臺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的題目分配比例上,應該是不致於差太多的。但是特別要注意的是,題組題的增加。從106年學測開始,只有13題是題組題,到去年(109年學測)已經有36題(整整一半)是題組題,題組題的增加量之大,若是沒有時常練習並熟悉歷屆試題,可能會使學生在當下現對考題時,會稍微地不知所措。加上題組題大致上都是混合題,且圖表眾多,一題題組中同時包含史、地、公的觀念,考驗學生對於觀念統合的能力,與圖表的判讀能力。但同學其實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只要能掌握基本觀念與解題技巧,面對難題也是游刃有餘、迎刃而解。
三、#臺灣史:
就臺灣史而言,109年學測出了6題,與往年相差不大,6題中拿原住民考鄭氏家族1題、清領前期1題、日治3題、戰後臺灣1題,由此可知,#日治時期 一直都是學測的大考點,清領時期與日治時期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範圍。108課綱非常重視原住民與外人和漢人的互動,今年很有可能出與原住民有關的考題,另外考生們可以注意國際競爭時期荷蘭人在台的國際貿易,以及鄭氏治台時的建設;清領前期的對口貿易與行郊,以及宗族和宗教的發展、清領後期開港通商後的經濟建設也很重要,尤重沈丁劉三人治台時的措施;日治時期依然不能忽略內地延長主義時的社會運動,皇民化運動雖然是老對手,亦不能輕忽;#中華民國在臺灣 最重要的就是經濟發展,請考生一定不能忽略。
四、#中國史:
中國史去年出了8題,依據課綱「略古詳今」的精神,秦漢以前只考1題,而且是考道家儒家的淵源問題,屬於題意解讀的判斷題,符合108課綱的命題精神,史前到三代完全沒出題,108年出了1題,107年則完全沒有出秦漢以前的題目(包括秦漢),由此可知,針對學測考題,秦漢以前的部分同學們可以大致上看過即可;魏晉到隋唐在去年也未出題,前年則出了唐宋之間的考題1題,因為對於中國中古史的部份(也就是魏晉到隋唐),只需注意大方向與大觀念就好,例如魏晉時期的世族政治、唐代的安史之亂等。特別注意,因為108課綱中對於人口的移動有特別的章節來介紹,所以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以及三次人口的大移動,都是有可能出題的範圍。宋代以後就符合「#略古詳今」的精神,故宋、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與社會變遷,都是需注意的方向。盛清的政治考題傳統上出題較少,清末的戰爭條約與改革和革命運動,就是比較需要注重的考題。明中葉和清代的國際貿易、外籍傳教士的訪華,符合108課綱的重點,請特別注意。中華民國建國後的政治、經濟,以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立後的外交關係與內政,更是出題的大重點,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文革與改革開放,都是學測考題熱愛出題的範圍。
五、#世界史:
109年學測的世界史共10題,也是遵循著「略古詳今」的路線,並且以108課綱中人群的交流與移動為主軸,所以西洋上古史的部份完全沒有出題,中古歐洲與拜占庭帝國也未出題,但是伊斯蘭文化卻考了2題,禁止崇拜偶像與阿拉伯統治東南亞,因此今年有可能將重點放在十字軍東征與蒙古西征。進入到西洋近代史之後,大部分的考題皆與人群的移動與交流有關,#地理大發現與貿易大三角、印刷術的傳入與和宗教改革,最後20世紀考了1題戰間期。綜合而論,109年學測的世界史考題部分,已經非常偏向108課綱的出題模式,所以考生們在最後一天準備時,一定要著重在西洋近代史與世界現代史的部份,尤其以宗教信仰的比較,例如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仰、 #舊帝國和新帝國主義的比較:地理大發現和列強瓜分非洲、造紙術和印刷術的流傳等,皆是符合新課綱的考題。傳統上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9世紀的歐洲局勢,都是考題會出的大重點,同學們還是要多加留意,文化和政治都應該依照年代熟記,每個文化和時代背後的意義知道即可。世界現代史的部份,一戰二戰的起因、戰間期的歐洲社會,以及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和1960年代以後出現的 #民權運動與學運,都是出題的大方向,一定要注意。
六、#時事題:
臺灣史可討論 #前總統李登輝過世、蔣經國日記出爐,兩人與台灣民主化發展有極大關係,題目可以運用日記內容,考台灣民主化發展的觀念。香港問題跟威權統治也可能入題。世界史則可能從疫情時事入手,包含黑死病怎麼傳入、傳出;地理大發現歐洲人帶病毒去美洲,#病毒傳播路徑跟地理歷史結合,也可能涉及國際缺工,過去黑人的移民問題。「文字要練強、閱讀量增加、圖表題絕對不會少」,考生可運用刪去法,圈出關鍵字,從答案看題目等考試技巧,自然無往而不利。
七、考試技巧
1.年代判斷:基本上只要把年代圈出來,答案已經出來一半了,所以看題目一定先找年代。
2.圈關鍵字、句:關鍵字句一定要圈,不但可以幫助自己判斷題目,在寫完後減扎也可以馬上知道自己哪裡判斷錯誤。
3.刪去法:學測考題4個選項通常是可以先刪掉2個選項的,所以刪去法可以有效的幫助考生選出正確答案。
4.從答案看題目:因為學測考題題組眾多,題幹敘述較長,動輒8行10行,因此對於分秒必爭的考生而言,閱讀大量文字或史料但是抓不重點是大忌,所以我們可以倒過來閱讀,先看問題與答案,再回過頭去看題目敘述,瞭解問題要問什麼,再去圈關鍵字來答題,必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請同學千萬不要忘記。
5.理性的邏輯判斷:很多同學會說就算刪掉剩兩個答案還是會選到錯的那一個,這是侯你就需要邏輯的判斷能力了,當你在選擇答案時,必須要判斷這兩個答案哪一個較不合理,就一定是錯的,所以理性的邏輯思考是很重要的事。
結語:大家努力了整整兩年半,就是為了明後兩天考試,希望大家的社會科都能考到15級分,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加油加油加油!
#這一篇打了我整整兩個晚上
#熬夜到眼睛都紅了
#高三再努力兩天
#就自由了
#加油加油加油
新文化運動起因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到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參觀「青年的誕生」,展出日治時代青年男女的處境與覺醒。其中有一區「讀報」展示,是委託我錄音的。
起因是我看了前陣子由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發布的影片「再不講,就滅亡!?台語無力者大會!搶答大挑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N1kjqoZ9-Y&t)後,我與其中的吳兄聊起在日治時代,漢文報紙雖然是以北京話文書寫為主,但是當時識字的台灣人可以逐字念出來,因此所打開的話匣子。
這就是我對於「臺語」的定義可能對大多數人更廣的原因。我從小學時代,就學著用臺語文讀音背誦《增廣昔時賢文》、用臺語吟詩,對我來講,詩詞古文也是臺語的一部分,所以臺語討論區常會有人問的「『前功盡棄』(或其他成語)用臺語怎麼說」,我直覺反應是「就『前功盡棄』啊!」這種問題就跟ikea要怎麼念一樣,不就是ikea嗎?
或者提到家父寫傳統詩,有人會問「是用臺語寫詩嗎?」這種問題我往往不知怎麼回答。我只能說,用詩句寫詩,詩句本身並不侷限在某種語言中,但是家父寫完之後是用臺語吟誦。
所以對我而言,日治時代的北京話文,其實也是臺語的一種。準確地說,北京話文當然不是臺灣話文,但用臺語念亦無不可。今日我們可能很難想像這種情境,但是八九十年前識字受過文音訓練的台灣人卻習以為常;其實香港人大多也都有這樣的能力——香港作家的北京話講得很差,但是他們的文章卻都是北京話文,沒錯,他們也可以用粵語把北京話文逐字讀出來,他們中小學時代的國文教育就是這樣教的。
「故事」團隊因此感到相當新奇,策展此次「青年的誕生」有讀報展示區,便邀請我讀兩篇當時的報紙,諸位朋友在展區戴上耳機,就能聽到我還原八九十年前的人如何讀報的聲音了。
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環。討論歷史、文化,除非該附屬語言已經滅絕,否則絕對不能脫離其語言,就好像我不能想像一個日本史學者不懂日文、一個漢學家不懂漢字一樣。很可惜坊間有太多文史書籍,記錄關鍵詞的時候並未附錄音標,使得讀者只能望文擬音,亂猜訛傳,非常可惜。「青年的誕生」這場展覽,去注意到過往文獻聲音的重現,我認為是非常值得鼓勵的著眼點。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
--
以下廣告
講題:如何測量一個西川滿等於多少臺灣價值
時間:11/29 (日) 14:00-15:30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紀州庵文學森林)
活動資訊:https://kishuan.org.tw/activity_detail753.htm
(此為收費講座)
新文化運動起因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五四運動101年
101年過去了,中國的科學實力或許進步了,但是民主恐怕比民國八年時還要退步。民國二年時,中國已經有民選的國會議員,如今安在?
反觀台灣,民主與科學,是不是淪為民粹與偽科學?多少政策議題,無法真正墊基於科學基礎進行討論、決策?此其中,尤以能源議題為甚。網路上充斥著核能相關的假訊息,甚至成為政府決策的基礎,至今看不到反思的空間。
沒有言論自由的包容,不會有真正的民主與科學。101年過去,台灣與中國大陸,這一堂課,都還在修。
---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導火線起因於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引起人民極度不滿,從而上街遊行表達訴求。當時最著名之口號是「外爭國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處媚日官員)」。中國知識界和青年學生反思及批判華夏傳統文化,高唱要追隨「德先生」-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Science),是一股殷殷期盼中國進行改造走向強國之路的新文化運動,那是從1900年清朝八國聯軍侵華以來,中國社會累積了近20年鬱悶所爆發出來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