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提出史觀跟史實的差別,並要我詳細說明,我的回答如下:
基本上,台灣的歷史教育都多少參有一些史觀的成分,或者說,以後世的角度去看過去的事本身就不可能免除一些主觀,但盡量忠於事實是教育的原則。「日治時期台灣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這句話本身即不符合史實,真要說的話應是「當時的中國和台灣都受到國際潮流影響」
又,「明鄭」一詞是民族主義之下的產物,當時的人沒有這般稱呼。在鄭成功死後,鄭經馬上就把國號訂為「東寧」,將天興、萬年兩縣升格為州,在在說明其政權已是獨立國家,而其與英國的外交文書中,鄭經的稱呼是堂而皇之的「東寧國主」、「King Of Tyawan」,此舉更是證明東寧是獨立自主的國家。
還有,使用「光復」一詞,這是極度的中國民族主義在作祟。如果就中華民國的邏輯來看當然合情又合理:馬關割讓、日本戰敗、歸還台灣,這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但這個版本的說法事實上有它的問題存在,因為它本身就是史觀編寫而成的故事,首先,歸還台灣,日本是否真的指名台灣要歸還給誰?沒有,日本只是向盟軍無條件投降,但沒有說是要「歸還」,更沒有說要還給「誰」;所謂的開羅宣言,也不是條約,而是新聞稿,因此毫無效力可言,而這也是「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由來,請注意這是事實,不是史觀。另外,「歸還」?給誰?中國嗎?好像不見得吧,滿清帝國是否為中國,國際史學家還在論辯呢。
其實會刻意強調「明鄭」、「光復」兩個詞的,也不是只有馬政府,最早把鄭成功拱上民族英雄這個大位的,是19世紀末的滿清政府,為了要鞏固對台灣的統治,以及對抗西方列強,而做的政治宣傳;另一個喜歡如此作為的,是二戰後的中華民國政府,目的也是合理化對台灣的統治,做為其正當性的基礎。以上兩者皆是為了政治目的,罔顧史實,不擇手段的作為,難道21世紀的台灣還要重蹈覆轍嗎?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在 B4L4-4(1-3)新文化運動概述 - YouTube 的必吃
B4L4-4(1-3) 新文化運動 概述. 2.9K views 5 years ago ... 【進步的軌跡|經典回顧】提倡白話文, 影響 了整個台灣!胡適:容忍比自由還重要. ... <看更多>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在 #新文化運動 - Explore | Facebook 的必吃
explore #新文化運動at Facebook. ... 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爆發學生示威遊行的「五四運動」;當時胡適等人所倡導的白話文、新思想影響了「五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