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是自己的原生故鄉,但只要認同所在的土地,願意努力奉獻做友善當地的事,那裡就是自己的新故鄉。
「桃米里」,曾經是南投貧窮的里之一,也因為地處邊陲,埔里鎮的垃圾都集中到桃米里的東邊,居民曾自嘲這裡是「垃圾里」。
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挑米里災情嚴重,#新故鄉基金會 受邀協助桃米里重建,他們開始思考「要如何讓這個地方重生……」?
——————————————
➡ 用行動、熱情與理想,淬鍊出扭轉地方的力量。
✅《你想活出怎樣的小鎮?何培鈞的九個創生觀點》: https://bookzone.pros.is/wx23u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1: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介紹 顏新珠執行長專訪 1999年2月4日,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誕生於埔里, 吸引、團結一群資深和年輕的文化工作者, 致力於社區營造與九二一震後重建工作。 每一個人都有愛故鄉的方法,「新故鄉」提倡經由民眾參與社區工作的過程,凝聚社區力量, 經由跨領...
新故鄉基金會 在 何景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許多人自 #九二一大地震 後,選擇與原本人生規劃相反的路徑走去。他們放下原本的生活,投身於南投,奉獻於農村,搭建起隱形於農村社會中的社會安全網。如空手道教練 #黃泰吉 與 #廖德蘭,在地震過後,為尋找失聯的學生,從此移居南投二十年,貢獻空手道專業,投身偏鄉學童體育培訓與生活照顧。車行老闆 #邱慶禧 成立工作站,投入地方的實體建設、社區服務、老人送餐與心靈重建。 #廖振益 於災後發起共同開伙,與村民共食,開辦社區學園,成立福利協會,也透過產業推廣增加社區收益,改善生活品質。
#紙教堂 是一九九五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後,暫時替代原倒塌教堂的聚會所。二○○五年阪神地震十周年之際,紙教堂在 #新故鄉基金會 董事長廖嘉展的努力下,漂洋過海來到臺灣,落腳埔里,持續給予人們安定的力量。《迸裂土地而出的力量》書寫了十二個九二一災後堅持至今,強韌不懈的經驗,為這近二十年來持續奮鬥的人留下軌跡。猶如紙教堂的移動,抑或是來自外地但投入南投工作的夥伴,不只是打破國界圍籬,跨越縣市鄉鎮的疆界,更是人與人之間『本心』的凝聚。」—— 第9屆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 蔡培慧
#迸裂土地而出的力量
#十二個九二一災後堅持至今的故事
蔡培慧 慧做事真實在
新故鄉基金會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微笑台灣─ #鄉鎮素描線上看】#南投埔里
埔里是個「不山不市」的小鎮。二~三千公尺的高山峰峰相連的圍繞著她,而鎮上只是個數十公里寬幅的小盆地。
埔里稱不上水都,但她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跟水有關。當地知名畫家王灝的水墨畫、孫少英的水彩畫,都是以水為媒介,渲染出一幅幅的田園景象。山區河流滔滔不絕的流經此地,撫養著茭白筍、麻竹筍,米粉、紹興酒……的熟成。
「就連桃米坑的蛙鳴聲,也都是在下過雨之後,鳴叫的特別響亮,」生態導覽員說。
台一、台三兩條重要的縱貫公路都沒經過這裡,長久以來遺世獨立般的坐臥於山邊。
直到九二一地震震毀了埔里,新故鄉基金會推動生態復健讓她因禍得福的重生,之後新故鄉再推動紙教堂的建立,讓埔里成為台灣能見度最高的鄉鎮之一....
#重新認識台灣每一個鄉鎮 你的埔里印象是?
新故鄉基金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1: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介紹 顏新珠執行長專訪
1999年2月4日,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誕生於埔里, 吸引、團結一群資深和年輕的文化工作者, 致力於社區營造與九二一震後重建工作。
每一個人都有愛故鄉的方法,「新故鄉」提倡經由民眾參與社區工作的過程,凝聚社區力量, 經由跨領域的多元合作與社區攜手, 開拓新視野,挺立新價值,展現新行動。
有累積才會有動能;有傳承才能持續。
虛心學習,讓我們有所成長;謙卑反省,讓我們看見自己。
因為理想,我們持續與這塊土地「戰鬥」—— 為開創安身立命的新故鄉與可持續發展之社區而努力邁進。 深深期待,一個個生命的蛻變,豐厚台灣社區的內涵,一個個力量的連結,翻轉台灣社會的將來,並成為萬物安身立命的好所在
顏新珠簡歷: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
現任: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專長:報導攝影、社區營造、環境教育
本集主題2: #紙教堂的故事與建築介紹 #郭育寧解說員 導覽
1999年9月21日,芮氏規模7.3的921大地震,造成埔里鎮6,206棟房屋全倒,205位鄉親罹難。面對這場世紀末的浩劫,位於埔里鎮的新故鄉基金會,隨即成立「埔里家園重建工作站」,與諸多非營利組織和個人,展開生活重建、校園重建與桃米社區重建等工作。
教堂Paper Dome時,得知隨著復興的步履紙教堂即將拆除移建,他上台致詞時突然迸出:「當Paper Dome功成身退之後,能不能將它移築到台灣,作為台灣和日本在社區營造及地震社區重建的交流平台?」
2005年5月,Paper Dome飄洋過海到台灣埔里。再生工程總費用高達2200萬,一度讓新故鄉基金會舉債920萬。2008年1月25日,新故鄉基金會舉辦「千人立柱」活動,1千多位來自台灣和日本神戶的朋友,合力將58根紙管,豎立在桃米生態村的土地上。2008年921地震9周年前夕,天主教和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在紙教堂舉辦聯合祝福禮;翌日,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正式開園。
這座象徵愛與互助的建物,承載新的夢想,展開新的生命,持續肩負社區重建、社區營造和生態城鎮的推動與交流,並透過社會企業的運轉,結合地場產業,帶動區域的活化,要讓社區的良性改變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