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圖方便,動物成亡魂——挽救路殺各國出奇招?
#你開路牠上路 #路殺 #生態廊道 #動物路網 #友善通道 #動物陸橋
🗣2020年11月27日,林務局與交通部公路總局、高速公路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簽署〈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合作協議〉,以維持台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與兼顧便利交通的前提,透過跨機關的方式推動環境友善的道路規劃與施工設計,共享公路使用狀況及生態調查資料,針對路殺熱點或劣化的環境進行改善、推動生態廊道或動物安全路網的串連。
🗣開路前沒問過動物,牠們回家再也不安全⋯⋯
之所以有路殺的產生,其實是始於人類對便利的追求。道路開發硬生生將原本屬於野生動物的生活空間切割,造成棲地破碎。阻隔了動物遷移、覓食、擴張領地與繁殖育幼的路徑,要是踏上道路便可能遭到車輛撞擊。
根據自然保育季刊的相關研究文獻推估,臺灣每年至少有40萬至400萬的野生動物因路殺而死亡。除了廣為人知的一級保育類石虎和水獺,其實兩棲爬蟲類才是遭到路殺的大宗,常見的受害者有奧氏後相手蟹、梭德氏赤蛙、青蛇、龜殼花等。而在國道公路上,則是以鳥類最多,像是斑鳩、麻雀、鴿子等。
👉延伸閱讀——《路殺專題》:https://reurl.cc/pyllox
🗣還給動物一條安全路,天橋式與地下式通道成助手
而在國外,最早記錄到路殺現象的文章可追溯至1925年,之後從195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也紛紛發現路殺問題並提出防治措施,我們今日能看見相關設施便是從那時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例如有天橋式或地下通道式的移動通道,也有專屬蓋給動物行走用的陸橋、廊道等。
根據KSL新聞指出,光是美國猶他州從1992年至2005年的記錄,就高達3萬多起野生動物與車輛相撞的事故,主要受害的都是中大型動物如狼、狐狸、鹿等。而在這些動物交通事故中有2000多人受傷、18人死亡,野生動物的死傷則更為嚴重!專家也指出,若是可適時建設動物通道,則有機會減少40至90%的事故。
美國猶他州是第一個建設野生動物通道的州,自1975年至今以默默累計建了近60個動物通道。2018年猶他州的交通運輸部門也與猶他州立大學合作,一起在帕雷斯峽谷建立了專屬於動物的陸橋,而陸橋下方便是車水馬龍的80號州際公路。
這座陸橋除了專屬於動物通行外,上頭更佈有許多原木、礫石與大石塊,希望儘可能仿造周遭原始地貌,幫助動物降低戒心與通行。而原本估計要花上數年的時間動物才可能通行,但2020年11月20日猶他州野生動植物資源司(Utah Division of Wildlife Resources)則在臉書提早發佈好消息,成功透過相機監控到有許多野生動物使用這座陸橋,像是北美山貓、黑熊或是麋鹿等。
近期,猶他州議會更通過提案,將與野生動物團體Wildlands Network合作,希望在州內廣設動物通道,降低事故發生的同時保護野生動物,也希望成為其他州仿效的政策。
🗣除了常見的道路車輛撞擊導致的路殺外,也可能發生在船隻、飛機、火車、高鐵等碰撞事故,尤其是開進山區或溪流邊的鐵路,同樣容易有動物闖入而遭撞擊的憾事。
在西日本JR鐵路(簡稱JR)的伯備線布原站,便因鐵路與當地烏龜上岸的地方鄰近,以至於烏龜常常在上岸時被困在在鐵軌中的「轉轍器」(用來切換軌道的設施)中,因而發生烏龜死亡與電車誤點的情況。
JR岡山支社特地為烏龜安裝了U型凹槽,在烏龜接近轉轍器前,先掉入U型的龜龜隧道中,安全逃脫到另一處棲地,堪稱烏龜專屬的緊急逃生裝置。
🗣反觀台灣,告示牌、防護網蓋得比動物通道還多?
回到台灣,從民國96年國道開始有針對路殺的生態友善措施,像是紫斑蝶、鷺鷥的保護,或是針對中型哺乳類皆有在相關路段架設防護網。2015年更試驗性的在國道3號苗栗通霄路段的路面填土植生及營造隔離綠籬,嘗試提供一座跨越式的動物通道讓動物可以往來兩側的森林。
儘管如此,石虎的路殺議題仍引起社會的許多關切,近十年來遭路殺的石虎已累計超過百隻,有些在國道、有些在縣道或一般產業道路上,但要催生更大型的路殺防治硬體措施,如生態廊道、大型跨越式動物通道等,還有許多執行困難需克服。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不但道路密度堪稱世界前幾名外,且有些道路旁多緊鄰著私人土地,儘管想要進行路殺的改善,也必須要先取得相關路權,並不是那麼容易。以苗栗縣來說,在2019年初才終於完成路殺高風險縣道的首座動物通道(苗29縣道),利用道路防災及山區排水的涵洞,引導石虎及山羌、白鼻心與食蟹獴等其他淺山野生動物使用。
也因大型路殺防治設施的建設不易,目前多數的路殺改善仍選擇以架式告示牌為主,並搭配其他輔助措施。像是苗140縣道便是透過圍防護網、架設延緩石虎過路的光學儀器,以及增設警示車輛減速LED警示牌與區間測速照相等設施,希望減緩路殺憾事。
也有民間科技業者與政府研究部門協力,開發出路殺預警的導航APP,統整出台灣的路殺地圖、116個易發生動物路殺的路段,藉以提醒用路人們經過時應減速或避開動物出沒的時間讓路殺降到最低。
🗣回過頭來,除了事後的路殺減緩對策,若是可以在源頭,也就是開發或建設初期時若能預防道路對生態帶來的不必要影響,才是真正治本的方式。如果林務局及其他單位共同簽署的協議能真正發揮作用,包含未來開發避免生態敏感區、使用友善的工程設計與衡量棲地的補償辦法,那麼才真的是減輕道路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傷害,及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永續發展。
斑龜龜殼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慟!金門 #瀕危金龜 被燒成黑炭😢
路旁被燒掉的草堆裡,趴著一具具焦黑的烏龜屍體,其中包括了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金龜。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在粉絲專頁揭露,這起發生在金門的龜悲劇。人類以「整地」、「驅蟲」、「啊!不小心」等各種理由燎一片原,以為燒的是一些「無用的草」、「礙事的葉」,但卻讓生物們成了失家又喪命的亡魂。
【焚燒路邊雜草 龜龜慘遭火燒厝】
野生動物依照習性挑選住處,路邊看似漫無目的生長的雜草,卻是一些 #生物的熱門棲地。
對於這批野生住民來說,「野外露天焚燒」就是聞之色變的火燒厝!!!來得及逃跑的要重找棲地、重建家園,來不及逃跑的則葬生火窟。
龜龜案是不幸的後者。金門年降雨量低,秋季開始進入乾季,前些日子金門縣建設處農林科接獲通報,有人發現路邊的草堆燒了起來,當趕到現場時火已熄滅,數隻龜龜也已被燒得焦黑。
辨認龜屍發現有外來種紅耳龜與極少見的保育類金龜,牠們遇難時躲進龜殼裡,在高溫中活活被燒死⋯⋯
【金門限定的金龜 上陸變成末路】
金龜的頭部兩側有金黃環紋,在國際的IUCN紅皮書列為瀕危,臺灣的紅皮書列為珍貴稀有等級,在臺灣可說是「金門限定」,本島近年已無人看到,受到棲地破壞、路殺、與斑龜雜交基因污染等威脅。
牠們夏天喜歡住在水裡,秋冬則會到地上植物繁雜之處,有厚厚落葉層或腐質層的地方過冬。
天然模樣草澤地是牠們的心頭好!卻可能是人類眼中又「亂」又「廢」的地方,若被放火「整理」一番,上路的龜龜們不僅冒著路殺風險,也可能遇火燒被送上生命末路。
【就是愛燒?一年 #露天燃燒案可達上萬!】
這次事件發生的原因,推判可能是居民整理居家環境或農塘,焚燒雜草造成。人們為了整理居住環境、整地、驅蟲或自行燒垃圾,燒草、燒田是常見的事,行政院環保署統計2016年、2017年的民眾陳情中,露天燃燒案件兩年都高達近2.5萬件。
對照內政部消防署的資料,近年火災起火處皆以「路邊」最高,2019年統計分析中,路邊起火處高達8,305件,佔36.3%,起火原因第一名是包括了燒雜草、燒垃圾、整地等在內的「其他」,佔比37.7%。
在野外燒、燒、燒,常有爭議的是露天燃燒造成空氣污染、阻礙行車視線,還有恐釀成火災對人類安全的潛在威脅,但對野生動物的傷害幾乎不受到關注。像金門這樣住家、農地、農塘等與綠地緊鄰,一不小心,就燒毀了野生動物的家園。
【禁止路邊燒的趨勢 讓人類、動物更安全!】
露天焚燒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違法者依照《空氣污染防制法》可處12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還可能涉及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消防法》等,此外,傷害到野生動物也可能觸及《野生動物保育法》。
近年台北、苗栗、台東、屏東等各縣市陸續禁止受理「田野引火燃燒」的申請,金門目前仍是有條件放行,僅有規範種植高粱、小麥等作物的區域不得申請。
趨勢看來是往禁止的方向發展,但野外的「人為縱火」要找到縱火者和行為事證並不容易,動物們也不會因為遇過「火燒厝」,從此就不再住在同類型的棲地。
要讓一個生活的習慣產生改變,仍有賴於人們的觀念轉變、需求找到替代方案,還有熱心民眾一起留意檢舉,才有可能止住這個路邊燒一燒的習慣,還給人類自己以及野生動物一個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
|訂閱窩窩|支持替動物發聲的獨立媒體:https://wuo.pros.is/39wfej
斑龜龜殼 在 啾小姐記事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訪問到了尾聲的時候,我問路殺社資深前輩德恩與仕緯,他們「閱屍無數」,有沒有哪一個物種或哪一個畫面讓他們感到心疼?
專門負責研究保育類動物的仕緯說,他覺得最可憐的是「穿山甲」,接著他很學術地拿出穿山甲頭骨,跟我說:「你看穿山甲連牙齒都沒有,走路也慢慢的,還很怕人,牠們只是要過馬路又不會害人,結果就被撞死了」,每當收到穿山甲的標本,他都覺得好可憐、好可惜。
而有一雙兒女的德恩告訴我,他最不捨的是懷孕個體的路殺,每次看到蛇媽媽想過馬路結果被碾出一地蛇蛋;或看到蟹媽媽想穿越馬路去海中釋幼,結果抱卵含恨而終;甚至最近季節是大斑龜,龜媽媽們上岸找地方產卵,卻被人類開車輾過,龜殼與龜蛋散了一地,看到這些畫面都覺得好難過。
後來我請他找幾張孕媽咪的資料照片給我,沒想到看了照片換我心裡十分沉重,周末窩在電腦前寫稿的時候,只能數度起身轉移心情,動物本身無害,卻因為用路人的疏失而死亡,看到這種照片,怎麼能不遺憾?怎麼能不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