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中西文化碰撞,經常發生在香港不同地區,眼可及步履可到,總有一個係左近。
在早期香港,傳教士為了吸引信眾,各出奇謀讓宗教「在地化」;六十年代更發展出不少糅合中國色彩的教堂,後來則被命名為「中華文藝復興」,九龍城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便是其一。座堂屋頂以瓦片鋪設,龍頭與白鴿石雕相映成趣,堂內亦有不少中國建築的裝飾。至於沙田道風山,裡頭建築同樣集佛道、基督教之大成,聖殿仿照北京天壇而設計,基督成了中國古人模樣,而入口的大型彩瓷壁畫「道風山全圖」,則用上山水畫技法繪畫基督教場所。還有西貢內海小島鹽田梓,廢墟上遺下的天主教畫像,讓人想起17世紀客家陳氏開始靠曬鹽為生,至18世紀天主教傳入,全島居民受洗的久遠歷史……
除了宗教場所,身在香港大學之內,以藍色瓦頂、迴廊、拱門等獨特中式建築設計的柏立基教育學院,為山下的現代化城市帶來有趣的對比;位處大坑半山,經修復後重開的虎豹別墅,由胡文虎設計,採用中國式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以至滿天神佛的華富邨神像山,近8,000個神像並列 山頭,各地信仰共冶一爐,無不是民間亦中亦西的趣味景致。
#香港聖公會聖三一座堂 #道風山 #鹽田梓 #柏立基教育學院 #虎豹別墅 #華富邨神像山 #discoverhongkon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 我們的夢 2. 詠唱母親河 3. 伏爾加河船夫曲 4.Moon River 5. 烏蘇裡船歌 6.梭羅河7.Rivers of Babylon 8.勁歌金曲-古巨基9.We are the World 10.非洲鼓舞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Expo 2010 Shanghai Chin...
文藝 復興 折衷 主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年4月11日清晨,開車行經百年古蹟總統府,等紅燈時見此美景,遂拍照記錄之。(張哲生 攝)
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大清帝國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當時日本把臨時的台灣總督府設在清代的福建台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台內,一直到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就任之後,才有興建永久性廳舍的計劃。經過審慎規劃後,台灣總督府於1907年懸賞5萬元日幣公開徵圖,並限定日本本土的建築家才有資格參與競圖。
徵圖初選階段,主辦單位從多位參加競圖的日本建築師當中選出一至七名,分別為:鈴木吉兵衛、長野宇平治、片岡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櫻井小太郎及福井房一,每位均獲得獎金1,000日圓。
當時的評審團包含辰野金吾、中村達太郎、塚本靖、伊東忠太、妻木賴黃等知名建築技師,原本屬意採用初選首獎得主鈴木吉兵衛的作品,不過後來評審團發現首獎作品中的尖塔、陡屋頂,與具兩層老虎窗的紅磚建築樣式,有抄襲海牙國際法庭之嫌,因此於1909年公布的中選名單則變成了獲得第二名的長野宇平治作品,而其樣式與當年正在建造中的東京車站相當接近。
不過,在最後定稿階段,將長野宇平治的設計圖修改成如今總統府模樣的真正設計者,其實是在初選獲得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他將設計圖做了局部修改之後,興建工程才正式動工。
台灣總督府建築於1912年6月1日開工,1915年6月時,建築主體大致完成並舉行上棟典禮,最後在1919年(大正8年)3月竣工,總工程費達281萬日圓。此後,這座在完工時為全台灣最高的建築物,從啟用至今一直是象徵統治台灣者權力中心的地標。
二戰期間,這棟建築物成為美軍轟炸台灣的主要目標物之一,雖然日本軍方將總督府百般偽裝及防範,最後還是在1945年戰爭末期(1945年5月31日)的台北大空襲,遭到美軍轟炸命中,並導致南側半邊嚴重毀損。
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1946年時為慶祝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60大壽,便將此建築更名為介壽館,而館前的道路則命名為介壽路(今凱達格蘭大道),並開始著手整修,直至1948年底才恢復舊貌。
台灣省政府於1947年成立後,此建築在台北市的都市計畫圖被標示為「省府大廈」,但省政府的實際辦公廳舍為日治時期的台北市役所(即今行政院大廈)。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往台北市,當年12月9日行政院會議決議:總統府及行政院設址於介壽館辦公。
1950年,介壽館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
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擔任市長的台北市政府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路旁的廣場則同時更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示對台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的尊重。
2006年3月25日,總統府大門上的「介壽館」門額被更換為「總統府」。
這座建築物雖然曾經過整修,但其外觀仍維持著後文藝復興式的莊嚴和簡潔。建物最高處有五層樓,主體平面呈現臥「日」字型,正面寬約140公尺,側面寬約85公尺,中央塔高60公尺,總佔地為2100坪;建物的中央塔、角塔、衛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之節奏和粗面砌築基座與柱式主出入口,混合成震撼的視覺效果。整棟建築佈滿了廊柱、山牆、拱廊及圓拱窗,堪稱日治時期台灣的代表性建築。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陸金雄建築師對這座建築物的設計風格,下了極為清楚的註腳:「從歷史背景及建築物的立面進行分析,可以辨別出當初設計者匯集了眾多建築元素;矯飾主義的誇張、巴洛克的動感、欺眼畫的手法、哥德復興的垂直崇高精神、古典主義的和諧,但設計者仍以統一的元素──無法歸類於古典柱式的雙柱並列形態──統合整體立面的構成,也可以看出設計者意圖以不同的語彙,表達個人的詮釋──以有限形體的構成,嘗試超越形體的束縛,傳達垂直崇高精神的無限,是典型的折衷主義(Eclecticism)樣式。」
文藝 復興 折衷 主義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早安!住在百年老屋的中華民國總統府。
2020年7月29日一大早,張哲生攝於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與凱達格蘭大道口。
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大清帝國將臺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當時日本把臨時的臺灣總督府設在清代的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內,一直到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就任之後,才有興建永久性廳舍的計劃。經過審慎規劃後,臺灣總督府於1907年懸賞5萬元日幣公開徵圖,並限定日本本土的建築家才有資格參與競圖。
徵圖初選階段,主辦單位從多位參加競圖的日本建築師當中選出一至七名,分別為:鈴木吉兵衛、長野宇平治、片岡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櫻井小太郎及福井房一,每位均獲得獎金1,000日圓。
當時的評審團包含辰野金吾、中村達太郎、塚本靖、伊東忠太、妻木賴黃等知名建築技師,原本屬意採用初選首獎得主鈴木吉兵衛的作品,不過後來評審團發現首獎作品中的尖塔、陡屋頂,與具兩層老虎窗的紅磚建築樣式,有抄襲海牙國際法庭之嫌,因此於1909年公布的中選名單則變成了獲得第二名的長野宇平治作品,而其樣式與當年正在建造中的東京車站相當接近。
不過,在最後定稿階段,將長野宇平治的設計圖修改成如今總統府模樣的真正設計者,其實是在初選獲得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他將設計圖做了局部修改之後,興建工程才正式動工。
臺灣總督府建築於1912年6月1日開工,1915年6月時,建築主體大致完成並舉行上棟典禮,最後在1919年(大正8年)3月竣工,總工程費達281萬日圓。此後,這座在完工時為全臺灣最高的建築物,從啟用至今一直是象徵統治臺灣者權力中心的地標。
二戰期間,這棟建築物成為美軍轟炸臺灣的主要目標物之一,雖然日本軍方將總督府百般偽裝及防範,最後還是在1945年戰爭末期(1945年5月31日)的臺北大空襲,遭到美軍轟炸命中,並導致南側半邊嚴重毀損。
二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1946年時為慶祝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的60大壽,便將此建築更名為介壽館,而館前的道路則命名為介壽路(今凱達格蘭大道),並開始著手整修,直至1948年底才恢復舊貌。
臺灣省政府於1947年成立後,此建築在臺北市的都市計畫圖被標示為「省府大廈」,但省政府的實際辦公廳舍為日治時期的臺北市役所(即今行政院大廈)。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遷往臺北市,當年12月9日行政院會議決議:總統府及行政院設址於介壽館辦公。
1950年,介壽館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
1996年3月21日,陳水扁擔任市長的臺北市政府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路旁的廣場則同時更名為凱達格蘭廣場,以示對臺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的尊重。
2006年3月25日,總統府大門上的「介壽館」門額被更換為「總統府」。
這座建築物雖然曾經過整修,但其外觀仍維持著後文藝復興式的莊嚴和簡潔。建物最高處有五層樓,主體平面呈現臥「日」字型,正面寬約140公尺,側面寬約85公尺,中央塔高60公尺,總佔地為2100坪;建物的中央塔、角塔、衛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之節奏和粗面砌築基座與柱式主出入口,混合成震撼的視覺效果。整棟建築佈滿了廊柱、山牆、拱廊及圓拱窗,堪稱日治時期臺灣的代表性建築。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陸金雄建築師對這座建築物的設計風格,下了極為清楚的註腳:「從歷史背景及建築物的立面進行分析,可以辨別出當初設計者匯集了眾多建築元素;矯飾主義的誇張、巴洛克的動感、欺眼畫的手法、哥德復興的垂直崇高精神、古典主義的和諧,但設計者仍以統一的元素──無法歸類於古典柱式的雙柱並列形態──統合整體立面的構成,也可以看出設計者意圖以不同的語彙,表達個人的詮釋──以有限形體的構成,嘗試超越形體的束縛,傳達垂直崇高精神的無限,是典型的折衷主義(Eclecticism)樣式。」
文藝 復興 折衷 主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 我們的夢 2. 詠唱母親河 3. 伏爾加河船夫曲 4.Moon River 5. 烏蘇裡船歌 6.梭羅河7.Rivers of Babylon 8.勁歌金曲-古巨基9.We are the World 10.非洲鼓舞
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Expo 2010 Shanghai China),簡稱上海世博會,是第41屆世界博覽會,於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國上海舉行。該世博會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也是首次由開發中國家主辦的世博會,共有256個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參展,吸引世界各地7308萬人次參觀者前往。該世博會主題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雖經歷全球經濟危機,但目前最新資料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上海世博會的總投資額達450億美元,是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博覽會,遠超2008年於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運會。外灘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個區域,由一段沿黃浦江的馬路和沿路的建築和設施構成,為上海重要的地標之一。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外灘沿路坐擁二十多幢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築,有折衷主義的,也有文藝復興式的,還有早期現代式的,故而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自上海開埠後,外灘就開始成為了上海乃至中國的金融及貿易中心,也被稱為「東方華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