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畫畫啟蒙者~~我的老爸--德有 先生(老爸的筆名)
老爸雖是一位詩人!!但對於繪畫也有他自己獨特的一套
小學二年級時,老師要全班每人都繳出一張水彩畫
作為挑選繪畫比賽選手的參考
我不會畫畫!!老爸幫我臨摩了國語課本第二課的插圖
老師看了之後,以為我是四十人中選一的練武奇才
從此以後,展開了我往後幾年畫畫的生涯路程
也逼得自己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去畫
慢慢摸索出自己喜愛的風格和方式
以下算是老爸寫詩以來值得紀念的一次肯定吧
以此緬懷正在天上的老爸
第二十一屆:1990年
小說獎:
正獎:陳燁〈天牆〉
佳作:雪眸〈但夜更長了〉(《文學界》28)、周梅春〈那一段空白〉(《文學界》28)
新詩獎:
【正獎:德有〈寧鳴而死的蟬〉】
佳作:郭成義〈清明構圖〉、張信吉〈哀悼的方法〉
【寧鳴而死的蟬】 文: 德有 (我老爸)
--笠151期, 1989/06, 第21屆台灣文學獎 新詩正獎
在寂然的午後
在大部分人都昏沉的午後
蟬卻清醒地揚起尖銳的嗓子
從這一棵樹到那一棵樹
從這一鄉村到那一鄉村
給炎熱的午後
帶來一絲涼意
帶來一點生氣
鴨霸的手
卻循聲而來
捕捉這群
充滿激情的分子
一隻二隻裝進盒子
三隻四隻蹂躪致死
然而
蟬是寧鳴而死的勇士
這邊抓那邊叫
那邊抓這邊叫
這響徹整個島國的聲浪
真像似無法抑止的民主浪潮
一波接一波
沒完沒了地
~~~~~~~~~~~~~
吳濁流文學獎,原為「台灣文藝雜誌社」創辦人吳濁流1964年成立的「台灣文學獎」。1969年時吳濁流捐款退休金十萬元成立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以基金利息提供獎金,將其改名為「吳濁流文學獎」。其宗旨在於鼓勵青年作家文學創作,推動台灣文學。
吳濁流文學獎原僅有「小說獎」,1971年設立「吳濁流新詩獎」與「吳濁流漢詩獎」[1],1972年到1974年該會曾頒發三屆的「漢詩獎」。
吳濁流文學獎評選作品以每年發表在《台灣文藝》之創作小說及創作新詩為主要對象,評定出「正獎」及「佳作獎」。1984年時擴及《文學界》、笠詩刊等其他報刊雜誌,1991年後擴大評選,舉凡本土性文學作品均可為候選作品,並接受台灣筆會會員及本土性文學刊物編輯人之推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Culture Club,或者是文化編輯們的訴苦大會。當雜誌出版這行頭愈行愈窄,文藝雜誌的出路該是精緻化、網絡化,還是尋找其他發展機會? 在紙本與網絡間遊走,文藝雜誌編輯,在訴苦之外,該怎樣輕身上路,尋找文藝媒體發展的空間?今次我們請來了《Sample》編輯葉梓誦及《字花》編輯李薇婷談談年輕的...
文藝雜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又來談西川滿。
之前在ClubHouse朱宥勳主持的文學n日談中,有一日就是在講西川滿以「糞寫實主義」攻擊對方陣營之後的種種效應,以及其城府頗深的政治算計等等。
後來我又與允元兄擇日另開一房,聊西川滿其人其文其書,說說他充滿跨時代的創意發想。
大致說來,兩房的講者雖都秉公處理,盡可能客觀評論西川滿,但由於著眼點的不同,朱宥勳房的西川滿偏黑,我這房的西川滿偏白;我講完後邀請兩日都聽過的聽眾給予回應,回饋的朋友都說依序聽下來,西川滿的形象在聽眾心目中有洗白些。
不過有趣的是,有多年追蹤活水來冊房的粉絲回饋說,因為先從活水來冊房認識西川滿,感覺他是個熱情奔放、創意無限的長者(其實做這些美書的時候,西川滿才三四十歲啦),結果那天聽朱宥勳講完,整個幻滅。所以說認知一個人的順序還是很重要的XD
這一篇,就從皇民文學的主力刊物《文藝臺灣》,談談西川滿怎麼在老大哥的監控之下,硬要偷渡自己的小小嗜好......
文藝雜誌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幼獅文藝雜誌這期的訪問,談到《邊緣人手記》創作的想法。
文中談到因為我喜歡的作家文字爽利,如作家蕭紅、余華等,他們看什麼都看到盡,對自己相當殘忍,每一筆都戳到底。受其影響,我也很喜歡把筆當成刀,要嘛就是要戳到底,要嘛就是不要碰。
會想到「邊緣人」,或許因為我對社會給的價值標準始終有所牴觸。
(節錄部分採訪內文)
她回溯創作歷程,與父親形象連結,「我與社會之間的疏離感,可能也與我跟父親關係的疏離有關。他是一個非常懂得迎合社會的人,非常社會化。我一直逃避面對父親,其實也代表我心裡對社會的抗拒。他的事業後來崩解,就像社會往他阿奇里斯腱一刺,讓他瞬間粉塵化。」
家道中落,讓她益發感覺,人們所追求的社會成就,是極為脆弱的一件事,她看見本質的虛無,也漸漸看空,「所有追求與成就都似朝花夕拾,既不穩定也沒有意義,看我父親前一刻還意氣風發,下一秒卻瞬間完蛋,非常諷刺。我曾經看待社會,是帶著譏諷的眼光,但核心其實是哀傷的……
文藝雜誌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這次Culture Club,或者是文化編輯們的訴苦大會。當雜誌出版這行頭愈行愈窄,文藝雜誌的出路該是精緻化、網絡化,還是尋找其他發展機會?
在紙本與網絡間遊走,文藝雜誌編輯,在訴苦之外,該怎樣輕身上路,尋找文藝媒體發展的空間?今次我們請來了《Sample》編輯葉梓誦及《字花》編輯李薇婷談談年輕的文化編輯正面對怎樣的處境。
重溫更多 Culture Club 直播:http://bit.ly/MPWcultureclu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Hk3s1rqMak/hqdefault.jpg)
文藝雜誌 在 【文藝復興浪漫台三線】華視新聞雜誌2016.07.29 - YouTube 的必吃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 文藝 復興浪漫台三線!】 人口外移、產業出走、客家庄逐漸凋零, ... 【 文藝 復興浪漫台三線】華視新聞 雜誌 2016.07.29. 1.2K views · 7 years ... ... <看更多>
文藝雜誌 在 台灣文藝雜誌社 的必吃
台灣文藝雜誌社, 台南市南區。 1232 個讚。台灣文藝: 2013.10.19 創刊、lia̍h 台語做出版語言ê 文學雜誌。第二年按算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