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Gaston庞加斯顿,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出道3年了,今天却是新人男歌手的身份。我的首支原创《Let’s Just Fall In Love》来了,喜欢吗?希望能借由这首音乐传达听众夏热炎炎的热情,让大家随着音乐的动感,勇敢地去恋爱吧!Baby等什么? Let’s just fall in love! 《Let’s Just Fall ...
文创设计是什么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文创设计是什么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多和他人沟通与朋友交往,彼此分享经历,沟通情感,思路会变得广,新想法也会更多
2.多回忆细节读书或听讲时,试着不时停下来回想刚听到的内容,越详细越好。 大脑存储这些信息时,细节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3.保证睡眠睡眠是脑力修复的好方法,修复受损脑细胞,缓解和释放脑神经压力,因此尽量避免熬夜,让大脑充分休息。
4.经常大笑大笑能保持大脑活力,让思维更敏捷。 定期和亲友聚会,给老友打个电话,晚餐后与家人聊天,让大脑充分休息。
5.给自己制造小麻烦上班时选择不同的路线,用非惯用手刷牙,倒着戴手表,给自己找点小麻烦,能增强认知功能,有助提升注意力。
6.寻找常用的物品每天花10分钟来搜寻常用物品,如钥匙、钱包、手机、鞋子等。 找到后固定它们的位置并牢记。 想到某种物品就会联想到某个特定的位置。
7.听不同类型的音乐尝试不熟悉的音乐,听歌时除了关注旋律,还要认真琢磨歌词,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右脑,还能用到掌管语言的左脑。
8.学习新技能学习任何一项新技能都能促进大脑健康,如乐器、手工下棋、写字、画画等,能有针对性锻炼脑力。
9.多做户外运动定期锻炼可以促进负责记忆的脑细胞生长。 专家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就足够维持大脑和身体健康。
10.大声朗读朗读能把视觉刺激反馈给听觉,还会用到唇、盂、喉等多个部位。 这样带给大脑的刺激比默读大得多,记忆也更加深刻。
11.锻炼观察力这是对抗健忘的最好方式之一,每次去一个新的地方,在心中记下房间内物品摆放的位置,等离开时再试着回想,锻炼自己的观察力。
12.将信息图像化运用视觉或者语言上的联想,将抽象的信息具象化,可以帮助提升记忆力。
16.偶尔让大脑无聊一下无聊时大脑的活动也会减弱,设定这样一个充电时期,让大脑进行充分的休息。 你的记忆力可以获得更大的飞跃。
17.亲身体验无论什么事,都要积极投入。 即使不感兴趣的事,经过尝试后或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 好奇心是让大脑保持年轻的第一步。
18.勤动手指练习绘画、做模型,勤动手指,长期坚持都会有健脑的作用。
19.坚持吃早餐研究表明,坚持吃早餐的人图像记忆、单词记忆能力更好。 早餐能摄取一天所需的许多能量,会提高计算能力和创造力。
20.小心盐伤大脑高盐饮食会加速认知能力退化。 此外,咖啡因、味精、防腐剂、反式脂肪酸都是大脑「杀手」。
21.多咀嚼可以提高记忆力
研究显示,咀嚼时大脑感觉运动领域的血流量会增加25~28%,味觉中枢的血流量会增加9~17%。
22.每天静心30分钟
冥想能改善认知与心智作用,还能减缓衰老、缓解压力。 每天用30~60分钟静下心来冥想,是好的「大脑操」
23.一想到就说出来
把想法转化为语言从脑中传递出来,之后它会再一次转化成文字或声音进入大脑,再由大脑行新的分析。
24.常常新口味
品尝不同风味的食物,能给大脑带来新鲜感和愉悦感,因此,适当更换口味、勇于尝试不同的体验有助于提高脑动力。
文创设计是什么 在 Gaston庞加斯顿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出道3年了,今天却是新人男歌手的身份。我的首支原创《Let’s Just Fall In Love》来了,喜欢吗?希望能借由这首音乐传达听众夏热炎炎的热情,让大家随着音乐的动感,勇敢地去恋爱吧!Baby等什么? Let’s just fall in love!
《Let’s Just Fall In Love》 全网上架
AppleMusic:
https://music.apple.com/my/album/lets-just-fall-in-love-single/1571507786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1e7Hl1LOZTDXVlTlY1lakY?si=orZkWbT-R92FilAffuvX0g&dl_branch=1
KKBOX:
https://www.kkbox.com/my/sc/album/18zA6pbLYZfFL0F7KN7S009H-index.html
JOOX:
https://open.joox.com/s/rd?k=mNfWU
QQ音乐: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lSy3hO4f
酷狗音乐:
https://t1.kugou.com/song.html?id=31cq4bbxYV2
网易云音乐:
https://y.music.163.com/m/song/1853251157/?userid=4965327399
制作:Gaston庞加斯顿
联合制作:Hanz郭文翰
作词:Gaston庞加斯顿
作曲:Gaston庞加斯顿
编曲:Gaston庞加斯顿
录音:Hanz郭文翰/ 潘稼燊@Vocast Studios
配唱:Hanz郭文翰@Vocast Studios
吉他:Bowie Ong
和声:Gaston庞加斯顿
和声编写:Gaston庞加斯顿
混音:Hanz郭文翰@Vocast Studio
母带:周天澈@21AStudio
封面摄影: Jim Chen @ Mocaccino
视频摄影:Mabel/WeiLiang/ Bee Jia @ 碰碰工作室
发型师: Kah Yean
化妆师: Kevin Lee
平面设计:Gaston庞加斯顿
剪辑师: Gaston庞加斯顿
企划/监制:麦尼肯娱乐
制作公司:麦尼肯娱乐
经纪公司:麦尼肯娱乐
歌曲介绍:
《Let’s Just Fall In Love》(等什么?恋爱吧)是一首带有R&B与嘻哈元素的中文流行歌曲。
歌词记载了创作者Gaston庞加斯顿曾经暗恋女孩的心情:遇上怦然心动的对象,贪恋暧昧时期的美好,却无法将爱张口而出。告白需要勇气,索性用歌曲来表达心意。游刃有余的行事下也会包裹着细腻感性的一面,面对心爱女生也会有害羞和慌张,希望歌曲能鼓励听众推开犹豫等待,大胆表达爱!歌曲传递着夏日的热切和期盼,空气里弥漫着躁动的爱情粒子,让大家随着音乐的动感,大胆地去恋爱吧!
歌曲是由Gaston庞加斯顿引领音乐团队,担任制作、编曲、作词、作曲。这首夏日情歌有着轻松可爱的节奏,木吉他和校园钟声声效的加入让歌曲沉浸在少年氛围中,仿佛掉进回到初恋的回忆里。反复吟唱的副歌如同涟漪荡漾心底,一次次的 “Let’s Just Fall In Love” 引人不禁合唱、将爱诉之于口。
Gaston庞加斯顿是麦尼肯娱乐首位正式签约的原创音乐人,全平台(包含抖音、TikTok、INS、YouTube、微博等)共拥有130W粉丝,YouTube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达440W。作为一名马来西亚音乐制作人、编曲人、词曲创作人,Gaston曾为多位海外歌手打造过热门金曲,也为同门师姐蔡卓宜专属定制《按呀按呀》和《Bye 请慢走》。2021年6月16日Gaston庞加斯顿正式发表首张原创数位单曲 《Let’s Just Fall In Love》(等什么?恋爱吧!)。
欢迎来关注我的各大平台!
Ins:gastonpong
https://www.instagram.com/gastonpong/
微博:Gaston庞加斯顿
https://weibo.com/u/7514897995
哔哩哔哩:Gaston-庞加斯顿
https://space.bilibili.com/1737791656
抖音:Gaston庞加斯顿
https://v.douyin.com/exLbB6j/
TikTok:gastonpong
https://vt.tiktok.com/ZSJxouv5j/

文创设计是什么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们眼中的物质世界越来越梦幻、荒诞,现在就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有了那么一点点人为操控或者说被人为重置的痕迹,所以如果我的大脑真的被清空,然后再录入一段全新的记忆,那么我将是一个全新的人…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经过十几天的折腾,处理了普吉岛的事物又辗转飞到曼谷找中国大使馆认可的医院,排期做核酸检测,被插喉咙插鼻孔。几天之后拿到健康报告,一家三口全副武装凌晨1点登机飞回到广州,落地之后提取行李、入关再排2个多小时的队提交泰国核酸检测、填写健康码表格、领取中国版核酸检测试剂一看哎呀…这两根比泰国的粗啊!检测后排队上车开到一个分流点又等1个多小时,我跟寺姐倒还好只是比较心疼小小壮,他不知道为什么突然间全世界的东西都不能碰,一路口罩面罩又闷又困又不能揉眼睛。很早之前用洗手液还觉得搓搓好玩!现在一天要洗几十次就很烦。终于登上大巴一路看着日出来到广州某酒店进行长达14天的隔离。给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房间。2020大转折那一期,跟大家说我们通过各种正在发生的实事结合那些预言家、未来人留下的只言片语,几乎能够明确的判断出这个我们熟悉的世界在以急转弯的方式迅速改变,这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它甚至不会给我们喘息适应的时间。我们就像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席卷,你无法预计风何时能停、人落在何处。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已经感受到,这种急剧的变化已经渗透到自己生活中的每一条缝隙?我看到最明显的就是在普吉岛关系最好的一家马来西亚的朋友,做中高端旅游原本收入很好,结果从今年年初就眼睁睁看着自己每一块业务的收入归零,整整大半年的时间就在家里干耗,不亲身经历是无法理解那种焦虑、烦躁…在他们眼睛里是有这个城市明显的繁荣和冷清的对比,他说大海啸那一年都没这么惨淡,他们看到周围来自各个地方做着各个行业的朋友清空家当返回老家另谋生路,那种内心的荒凉感,甚至让人对未来的生活失去希望。但是在我眼中这个改变不仅仅是未来的事情脱离我们设想的轨迹,最让人迷惑恐惧的是,怎么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也开始在我们的意识中变得模糊了…
身在此刻的我回头看看这两年发生的事儿,一下子在上海、一下子又到了深圳、马来西亚吉隆坡关丹、泰国清迈普吉岛,回想起来都是跳空的、一幕一幕的片段,就是有些时候你会觉得那些经历过的事情有点失真,或者感觉自己深陷到一场虚幻的梦境!梦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过程!1-2月疫情刚刚爆发,转眼间7月中下了,这年还没过就又要过年了!这时间真的已经快到让人来不及感受生活中的细节…5月底突然传来澳门赌王离世的消息,我彻底蒙圈,诶!我分明记得这件事在几年前发生过了,当时还有各房太太争产的新闻啊!怎么又来了一遍?这一集我们就综合讲一讲时间变快、记忆失真、世界荒诞,人类怎么了?总之就是跟之前的感知不一样了?我们先说时间!越来越快,而且在不断的加速…我其实一直也在判断这是不是自己的错觉,然后就分别去问身边的朋友,有没有感觉时间流动的速度在加快,绝大部分的回应是不假思索的先肯定再疑问。就是:有,但为什么呢?于是就分别跟几个朋友形成了几种不同视角的讨论…有人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就是会有时间变快的错觉!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每一个人都既定了一个年龄比方说100岁,这个人经历的第一年,他对时间的感受是1除以他接下来所剩的人生长度也就是99。以此类推分子1不变,分母逐年递减98、97得出速度。也就是说到一个人50岁的时候,他对时间速度的感知加快一倍,75岁再翻一倍。嗯,有道理!但是我说的不仅仅是感知,是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有没有在加速。或者说有没有可能加速!因为如果真的有一个力量可以站在时空之外操控时间,让全世界的一切突然停止,那无论中间隔了多久当我们再被启动时,没有人会知道我们曾经静止过,加速也是一样。然后就有人提出了相对论,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时间在宇宙中本来就不是恒定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快时间相对越慢,比如黑洞与光速周围的时间就会很慢。那根据这样的逻辑如果我们真的明显感觉到时间在变快,最大的可能性是整个太阳系甚至银河系的能量、质量、速度都越过了峰值期开始同时衰减…通俗来讲就是太阳、地球、月亮各自的能量场在逐年减弱,星球的大小质量越来越小、运行速度越来越慢,时间也就相对越来越快!再跟着这个逻辑猜想,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人类的内心越来越躁动不安,因为他潜意识感受到了,来自本星系能量场正在衰减的信号,内心就不自知的因即将到来的匮乏感而产生恐慌情绪,于是无意识的、更加贪婪的想要争夺占有!甚至让我们错误的以为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其实不是,是我们这个星系中的一切在同比例缩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个星球之间相对的质量、距离、速度都在衰减,所以导致了很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当然这是另外一种猜想啊。
也有人提到2012说人类真的经历了世界末日。有更高等的智慧生命为了研究人类文明,将全体人类的意识储存到一个虚拟世界。所以才会在2012年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感觉,现在的生活没有以前那么真实自然,很多事情看起来非常荒诞,就是假到什么程度?比如:大家知道辛普森预言,就是精准预言了众多“世界大事件”的动画片,它比预言家更牛的地方是它有画面。所以有的时候精准到人物、服装、位置都是一摸一样的。白老虎袭击驯兽师、爱疯的诞生、2014年世界杯球员尼玛受伤,甚至篮球巨星科比坠机。但是这里面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这一段,预言美国总统川普也就算了…这张纸板掉在地上的画面真的是太邪门!如果不是创作者曾经经历过这一幕,你甚至觉得那就是反过来,高等智慧生命在看了辛普森预言的动画片之后,把世界塑造成这般搞笑的模样…不但我们眼中的物质世界越来越梦幻、荒诞,现在就连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有了那么一点点人为操控或者说被人为重置的痕迹。就像我在本片开头提到赌王离世的消息,所以如果我的大脑真的被清空,然后再录入一段全新的记忆,那么我将是一个全新的人…那我在回忆过往经历的时候,确实很容易丢失细节和过程,这也就不奇怪人有的时候会突然感觉,此情此景好像曾经发生过!人们把这种集体性的记忆失真称为曼德拉效应。2010年一位超能力研究者“菲安娜布梅”,突然发现诶“曼德拉”怎么还活着?跟我看赌王的感觉一模一样,不是在80年代就死在监狱了吗?当时这是一个很轰动的大新闻啊,还在电视上看到曼德拉的遗孀哭泣的画面,然后他就赶紧打电话问朋友,朋友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你肯定看错了,曼德拉早就离世啦!然后他就给这个朋友看曼德拉近期的新闻,朋友也是一愣!也跟她描述当年看到新闻的播报…于是呢,他们两个就决定在网络上发布这个疑问,吸引了好多人都声称自己记得非常清楚,曼德拉是80年代死在监狱的。结果到了2013年曼德拉才真的离世,后来大家、又觉得他离世的时间很蹊跷距离玛雅预言世界末日时间整整一年。所以有很多人把曼德拉效应和那一次世界末日联系在一起,说很有可能由于80年代曼德拉的离世,导致一连串的事件发生最终引起世界末日,结果就有第三方的力量介入抹去人类部分记忆之后将时间重置。
我们这一代人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赶上了一个剧烈震荡的时代。未来震荡也就算了,现在连我经历的过去也在震荡,要我们如何面对呢?一切都在当下,多陪伴家人、不做委屈的事、多吃自己爱吃的,挣钱没那么重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无上限的增强在任何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文创设计是什么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真实的九层妖塔,无人敢深挖的墓穴。
1996年中国考古队在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发现一片巨大的墓穴,整体的墓葬建筑风格非常的“西域化”,但是在风水上却又端端正正的遵从着华夏传统,藏风聚气、坐北朝南、依山面水、贯通五行。背面山峦犹如两条涌动的巨龙,与古墓形成双龙戏珠之势。所处位置又恰巧在昆仑山、大非川、青海湖、柴达木、祁连山这五行大阵的“阵眼”。
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据传说是曹操首创并亲自直属管辖,专司盗墓得金银珠宝补充军饷。但是这个说法是怎么传出来的呢?只有一个孤证,就是袁绍幕僚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把曹家上上下下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淋头,就是在这篇檄文中提到曹操亲自领兵挖了汉梁孝王位于芒砀山的陵墓。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很多历史学家觉得这是陈琳的污蔑给曹操扣的屎盆子,因为骂曹操的人很多,但是都没有听其他人再提到这件事。我个人倒是比较倾向曹操干过,尤其是在徐州。一个唯才是举可负天下的枭雄、一个不被任何礼法牵绊的实用主义者、一个在临死之前一再强调身死之后万万不可厚葬的中原霸主,可以说即有动机又有条件。官渡之战袁绍一败涂地“陈琳”被俘,曹操依然招降陈琳任命为“司空军谋祭”在招降的对话中,曹操也并未否认过自己盗墓一事!那其他的军阀再骂“曹操”为什么都不提这事儿呢?更大的可能是大家都这么干!董卓焚烧洛阳肯定干过,吕布、袁术、张绣、马腾、公孙瓒,包括孙策席卷江东、刘备弃新野退首江夏。甚至有可能成为各路军阀的默契,身逢乱世也没有办法,一座城池今天在我手里,明天就有他人领兵强攻,我若不取后来者必取之。这也是为什么现代“考古”学界常言“汉墓十室九空”的原因。
为什么突然提起摸金校尉呢,是因为前几天看了一部很烂的电影“九层妖塔”。看得出陆川是想把很多事件串联起来,比方说营口坠龙、双鱼玉佩、彭加木、昆仑山妖兽等等。但是整体的观感就是支离破碎,陆川拍写实非常厉害“可可西里”但真不适合拍这种悬疑,稀里哗啦碎一地。当年好像还跟鬼吹灯原著作者有一些版权上的纠纷。好吧,咱们就来讲一讲这个九层妖塔!1996年中国考古队在青海省都兰县热水乡发现一片巨大的墓穴,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经过千年风雨侵蚀地面之上仍保持33米之高,下宽上窄呈现“金”字形态,也因此被称为“东方金字塔”,又因地得名“热水古墓”。整体的墓葬建筑风格非常的“西域化”,但是在风水上却又端端正正的遵从着华夏传统,藏风聚气、坐北朝南、依山面水、贯通五行。背面山峦犹如两条涌动的巨龙,与古墓形成双龙戏珠之势。所处位置又恰巧在昆仑山、大非川、青海湖、柴达木、祁连山这五行大阵的“阵眼”,中国考古队将其官方命名“血渭一号大墓”这国家队当然兴奋不已,因为每一次考古发现都会解开众多历史谜团…初步勘测之后呢,发现坏了,此墓已经多次被盗,于是立即组织人手一面调查分析墓穴来历一面抢救试挖掘。因此得知,此墓最大规模的一次盗掘竟然是在1940年,被西北军阀马步芳军中的“摸金校尉”发现并立即汇报,说若得大墓之财足以平定天下,我马家军上上下下几辈子也花不完。马步芳也很兴奋亲自领兵掘开大墓,各级兵将被大墓神秘的内部结构和堆积如山的金银珍宝彻底震惊,这真真是天赐横财,那咱就别客气了。这数百人的青壮兵丁打包装箱、车载肩扛,整整搬运了三天三夜!连负责勘探的摸金校尉都不停感叹,这第一层的财富就如此之巨,大墓之下到底埋了多少金银?墓主又是什么身份呢?说话间就挖开了大墓的第二层,诶!跟想象的不太一样了,当然也有一些金银器皿,祭祀法坛。但是这四周掩埋更多的是各种动物殉葬的骸骨…观察骨骼形态,像是生前有所挣扎,应该是活祭的!可是牛羊也就罢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战马呢?这可不是吐蕃人的习性!
兴师动众的挖坟掘墓终于惊动了附近居住藏民,说你们这是干嘛那?这个墓不能挖呀!这里面关押着昆仑山的各路妖魔…临近的士官一听,突然心有所感。因为这几天在墓中搬运的确总觉得哪里怪怪,有些不好的预感又说不上来。就赶紧向上汇报给马步芳,操!给他俩钱儿让他滚蛋!也是!人家此刻眼睛里装满了金银珠宝根本不听这个,士官回来给钱,藏民根本不敢要!就跟这个士官讲了大墓的传说,此墓名为“九层妖楼”也叫“锁妖塔”。我们藏人有很长的歌谣讲述着这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整个青藏高原分布着大大小小数百个妖族部落,割据一方嗜血食人危害人间,于是佛祖、梵天、普贤菩萨和地下的神族、人族、龙族共同决定派遣一位天神下凡铲除妖孽已正天下,于是凡间岭国的王妃龙女得孕生子取名“觉如”,后因其叔父通敌叛乱将龙女母子放逐荒野,茹毛饮血挣扎求生,觉如16岁与母亲返回岭国,通过赛马夺回王位被尊为“格萨尔王”称王之后领兵击败了通敌篡国的叔父“晁同”,此后一路开挂南征北讨、降妖伏魔并统一了这高原上大大小小150多个部落,最后群妖聚集于昆仑山一隐蔽处,格萨尔王不惧艰险与群妖展开殊死决战,也不知道砍杀了多少个日夜,妖魔军团源源不断死者复生。最终格萨尔王施法用计将群魔引入热水天坑,构建了九层妖楼层层封印,才把这万千妖魔困于其中。如果你们现在不停手,一旦放出群妖必制天下大乱…这个士官听此一言,心中忐忑觉得还是应该向上汇报一下,马步芳一听此墓共有九层心中窃喜这下真的发财了。马步芳这个人真是六亲不认、毫无原则、百无禁忌啊,啥事都敢干,一打仗就跑。老蒋败退之后,哥们儿拖家带口逃到沙特阿拉伯。老蒋说:那你就别回来了,在那当个大使吧!在职期间把自己亲侄女给啪啪了,在当地搞得满城风雨,阿拉伯国家你想想,老蒋原本想把他弄回台湾治罪,结果这哥们儿直接入了沙特阿拉伯国籍,所以什么天理循环、因果报应、纲常伦理、民族大义,在他那都给我玩去,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就这么一个人寿命也算很长啊活到了72岁,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但是怪事儿就这么发生了,相传在他们刚刚开始要挖大墓第三层的时候,墓穴之下突然传来一阵枪响,紧接着窜出来几个人像是发了疯一样,大喊大叫着四处乱跑没几步倒地身亡,众人赶紧过去翻看尸体,各个七巧流血。马步芳就亲自带人下到大墓第一层去查看情况,一进去正好有一个士兵愣愣爬上来直勾勾看着其他人,有身边的下属就赶紧问说:“下边怎么了?这士兵也不回话,迷迷瞪瞪的掏出手枪突然对准自己太阳穴,当一枪倒地毙命。之后再发生什么事,就不知道了。只有传言说马步芳第二日突然下令部队,带着已经挖出的珍宝全部撤离,名义是因为前线战事吃紧。但是这个动作就很奇怪了,什么样的战事吃紧会让马步芳这种人放弃足以平定天下的财富?说到底就算这一战把自己驻地的兵打没了,只要有钱想再拉起一支队伍可一点都不难。当然也可以想方设法息战、坚守、再不行退守、甚至直接退到都兰县与自己汇合。如果真的必须回去应战,为什么不派一支小队留此驻守,战后再回来继续挖掘呢!所以大家都觉得马步芳一定在古墓中遇到了完全无法想象的恐怖怪异,以至于能让他彻底断了对这笔财富的念想。撤兵之后,当地藏民迅速前来祭拜,并将大墓周围清理干净,又用石土把挖开的缺口仔细掩埋。那么这件事一直到现在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么多想象空间呢?因为国家队进场也没再往下挖第三层,官方的说法是,当时的考古技术尚不成熟,担心墓葬内的珍贵文物,壁画器皿、经卷丝绸,长期处在无氧状态,突然接触空气造成氧化…嗯!我信!
那么血渭一号大墓的墓主到底是谁呢?一个突然出现又神秘消失的民族“吐谷浑”,但是从血统上来讲,是蒙古鲜卑人的后裔。第一代可汗叫做“慕容吐谷浑”带领部族进行长达数十年的向西迁徙,一直到东晋时期定居于青海、甘肃、四川之间。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大约是距今1400多年前,也就是唐代早期的一位“吐谷浑”可汗。但是比较让人疑惑的是,这个部族的鼎盛时期到底有多么辉煌繁荣?它墓葬的形制规格竟然能高于“藏王松赞干布”,单单血渭一号墓的修建,在当时的生产力来看,至少需要1万人日夜赶工1年时间,大墓所耗之木材也都是3、4百年的参天柏树。更不要说一号大墓周围仅一公里的范围就分布的大大小小400多做墓葬和整个区域内的上千墓葬群。这么大个部族怎么说出现就出现,说消失就凭空消失了呢?墓葬中活祭的战马到底意味着什么?它跟格萨尔王斩妖除魔的传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难道真像电影中描述的,格萨尔王在镇压群妖之后,在此留下了一支守卫大墓的神秘军队,那故事就太精彩了!真希望这个世界是神秘有趣的…如果未来的某一天国家队终于技术成熟挖通大墓,解开九层妖塔之谜,说跟正史记载的一样,就是吐谷浑可汗之墓,跟斩妖除魔的神话传说毫无关联。但是出土文物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我一定会抱头沮丧的怒吼一声,哦no!我不要这苍白无趣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