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表現大公開】#後疫情趨勢
🔗 8 月月報連結:https://pse.is/3kpzwc
MM研究員在蒐集道瓊指數中上百種產業的表現數據後,根據其年報酬% 與月報酬% ,整理出以下四大象限圖。透過以下分析,你將了解各產業在強弱之間的變化!整體內容承接八月月報,未來行情有幾大趨勢:
1️⃣ 生產力循環下,科技類股有長期投資的價值。
2️⃣ 從美國與歐洲最新非製造業NMI數據來看,Delta疫情不影響整體服務業復甦,但投資上仍要留意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產業(旅遊、航空)。
3️⃣ 製造業循環有望持續至Q3,但未來一季需留意幾項循環末端的轉折指標,如:台灣電子出口 、PMI與美國客戶端庫存 。
PS. 以下提到的產業表現報酬率請看留言~
▍維持強勁的產業:科技、服務
科技產業:近期股價仍然維持在最強的第一象限,從電子零組件到終端軟體、網路股票指數均優於大盤。M平方在最新的科技產業報告中提到,在生產力循環下,四大趨勢電商消費、數位廣告、企業雲端、訂閱經濟將持續支撐科技產業發展,在近期科技巨頭的財報也可發現相同趨勢。
服務業:雖然近期全球因變種病毒,使確診數字再度攀升,但英國的例子已經證明,只要疫苗覆蓋率夠高,未來政府不見得需要透過封城以遏制疫情,目前英國在維持解封路徑不變的情況下,新增確診數已明顯降低。從股市表現也可看出,餐飲、運輸相關指數不受到疫情影響,近期持續優於大盤,另外經濟持復甦帶動就業回溫,就業訓練相關指數也有較佳的表現。
▍由強轉弱的產業:原油、旅遊
原油類股:過去受惠於減產與經濟復甦,WTI油價快速攀升至75美元以上,但在7月底的OPEC+會議後宣布將逐步增產後,原油相關類股已出現明顯轉弱的趨勢。
旅遊:雖然前述提到在疫苗覆蓋率高的情況下整體復甦不變,但由於全球各國疫苗施打狀況參差不齊,且目前多個國家疫情不論從新增確診或死亡來看,均尚未出現趨緩跡象,因此「航空」與「旅遊」相關類股在近期出現由強轉弱的趨勢。
▍由弱轉強的產業:醫療保健
醫療保健類股:在去年Q1出現明顯的漲幅後,往後走勢整體落後於大盤,但近期各國疫情再起,再加上未來疫苗有極高的機率將會需要施打第三劑,提高了相關類股對於對未來的營收展望,因此近期股價指數表現優於大盤。
▍維持弱勢的產業:博彩業、休閒娛樂相關
從去年到現在股票維持在弱勢的相關產業較為分歧,但整體還是可以看出,博彩業、休閒娛樂相關指數有較差表現。
🔗 8 月月報連結:https://pse.is/3kpzwc
----------------
【科技趨勢系列】科技巨頭 Q2 財報速讀,四個關鍵趨勢有改變嗎?
🔗:https://pse.is/3l97md
【總經Spotlight】OPEC+達成撤銷減產共識,2022年原油超額供給風險浮現?
🔗:https://pse.is/3mhaxt
數據看2022台灣旅遊產業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Joe:「美國接下來的經濟成長表現,很高機率會比歐元區來的更好,中國在上半年也會不錯,但下半年就難說了。」
國際貨幣基金(IMF)上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期,上調至6%,IMF也上修對2022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期至4.4%,IMF將2021年美國經濟增長預估從5.1%大幅上調至6.4%;歐元區則是從4.2%上調至4.4%;中國和印度分別成長8.4%和12.5%,台灣方面則是預估成長4.7%,IMF表示,這次上修預估值主要因為數以萬計的民眾正接種中國武漢肺炎疫苗,預期將會帶動許多國家的經濟在2021年稍後復甦。
同時,儘管流動性減少,但各經濟體仍在繼續適應新的工作方式,促使各地區的經濟反彈優於預期。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的額外財政刺激政策也進一步改善經濟前景,不過,IMF也預警,這份報告仍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若因變異病毒使得疫苗無效,而導致疫情延長則會使IMF調降對全球經濟增速的預期,此外,如果美國經濟過快的復甦,帶動指標利率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進一步上升,則可能會帶來金融風險。過高的資產估值,恐逼使貨幣政策急速緊縮,反而使復甦前景惡化,特別是對一些高槓桿的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情況更為嚴重。
另一方面,IMF重申全球各地區經濟復甦呈現好壞差異,IMF認為主要依靠旅遊業、原物料出口的經濟體,及政策空間相對有限的經濟體在疫情中的損失更大,所呈現的經濟表現與其它經濟體也會有所不同,而各產業將持續存在好壞的差異,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對宅經濟相關產品的強勁需求及耐用品 (特別是汽車) 需求的釋放一直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因素,而旅遊、藝術、娛樂、體育、酒店和實體零售業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前,不會出現實質性反彈。
全球疫情在疫苗陸續推出下,可說已經進入後半場,然而歐美從疫情中恢復的速度卻大不同,歐洲許多國家仍然面臨疫情擴散威脅,疫苗施打速度牛步化是其中主因之一,美國則雖然疫苗施打速度比起以色列、英國等真正手腳快的國家,也還算落後,但疫情已經明顯緩和,也反應至經濟,美國疫情的確已經看來受到控制,7日內每10萬人感染率為131人,低於歐洲的德國、法國、義大利。IMF認為,美國回到疫情前經濟的速度,將會比歐元區更快。許多即時資訊也呼應國際貨幣基金的看法。
以餐飲與通路業來說,OpenTable State of the Industry資料,德國餐廳來客數曲線仍在2020年的低點成一直線,這並不意外,因為德國還在嚴格的防疫管制之下,美國的曲線則顯示開始出現週末週間的正常波動變化,而來客數逐漸回升,慢慢往疫情前水準靠攏。Google Mobility資料也顯示同樣的變化,美國數據1月上揚,並在2月中拉大與歐洲各國的距離,義大利、德國、法國則下降。
歐洲各國正在規畫進一步加強旅遊禁令,美國航空則已經持續明顯復甦,已經回升到疫情前的半數以上,3月是疫情後首度來到150萬人次以上。雖然美國聯邦仍不建議旅遊,但各州已經紛紛開放,美國航空公司認為國內旅遊復甦明顯,對夏季航空需求感到樂觀,對經濟的樂觀程度也反應在企業雇用意願,Indeed網站徵人職位數量,美國於2021年1月以來數據已經超越2020年2月,但法國、德國還是低於2020年2月。
OECD製作的每週經濟活動指標也顯示同樣的情況,每週經濟活動指標綜合消費、勞動市場、房屋市場、貿易、工業活動、經濟不確定性,所製作而成,美國明顯的與歐洲國家拉康距離,尤其是義大利、西班牙在3月大幅跌落。美國政府預計注資 1.9兆美元的復甦計畫,更讓市場相當期待。疫情經濟刺激計畫自2020年起讓美國商業銀行存款大增,1.9兆注入後可望進一步提升,美國本身聯準會預期美國2021年經濟成長率6.5%,可望快速復甦,歐盟經濟成長率則預估只有3.7%。這樣的落差,從許多即時數據來看,可說所言非虛,美國在疫情後的經濟復甦速度,顯然會勝過歐洲。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Cecilia Rouse表示,美國必須大力投資勞動力、基礎建設和研發,保持競爭力,以守住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地位,自1960年以來,美國對於研發的投資佔比已下降3分之1,而基礎建設的支出在過去50年內減半。相較其他經濟體,美國在勞動力方面的支出更是「墊底」,要確保美國經濟維持全球第一,需要一定的投資,美國政府卻一直沒有做,政府支出也必須處理一些更廣泛的議題,包括氣候變遷等,對於民主以及美國在中國的新技術發展競賽中是否能維持競爭力,當前的情勢將構成根本性的考驗。
https://technews.tw/2021/04/06/real-economy-stirrings-show-u-s-leaves-europe-in-the-dust/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624498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49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