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通大學14日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基金,期望傳承已逝電子學明師陳龍英教授的畢生教學熱忱與大師典範,每年頒發國內2名電子學教學表現卓越之教師,鼓勵其在電子學領域持續深耕,造福後進學子。
陳龍英教授一生站在課堂上,手把手地將知識傳給一代一代的學生。陳教授是學界公認的電子學名師,於去年2020年12月1日辭世,享壽80歲。春風化雨54載,直到離世前一學期仍站在課堂中講授電子學,將畢生奉獻於教育。教學場域的不斷創新,陳教授仍透過課堂教學、影片教學以及線上教學作育萬千電子產業及半導體人才,造就無數高徒,當今許多科技業龍頭人物都出自其課堂。今日,陳教授的電子學仍是眾多學子最推崇的學習資源。
孔子三千門生,因才施教,陳教授教學亦如是。他摒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立場出發,54年來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只為讓學生能聽懂深奧的電子學。陳教授曾在專訪中說:「有時候想出了更好的教法,還會覺得有點對不起去年的學生,因為去年教得不夠好。」已經是在知識殿堂的尖端的權威老教授,卻如此謙遜和心繫學生,實具有大教育家典範。陳教授心中永遠將學生擺在第一位,退休後仍持續無私奉獻於最鍾愛的教學志業,直到辭世前的2020年6月18日上完最後一堂電子學。這樣的堅持,是陳教授展現的一生志業典範。
交大校友總會發起募集「#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暨獎學金基金」計畫,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感謝各界師長、陳教授教導過的眾多學子、摯友,以及孺慕老師風範者的共同響應,該計畫目前已募集1200萬元,每年將用於嘉勉電子學領域教師,延續陳教授身教言教之精神
紀念講座評審團包含許多重量級評委,如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 施振榮 Stan哥 )、科技部前部長,台大電機陳良基教授、交大前校長吳重雨教授、陽明交大電子系所友會會長吳廣義董事長等。講座將於每年十月份受理全國大學院校電子學教學卓越之專任教師申請,每年頒發國立陽明交大教師1名、校外教師1名,共兩名額,每名20萬元。期望藉由本講座,表彰與傳承陳龍英教授之教學精神。
陳龍英教授生平簡介:
陳龍英教授是臺灣本土培育的工程人才,1963年臺大電機系畢業後,隔年進入臺灣第一個為培育電子專才的研究所「交大電子研究所」攻讀碩士;在196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隨即留在交大擔任講師;1968年電子研究所成立博士班,陳龍英教授成為第一屆博士生,並獲「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獎學金」赴美進修,受朱蘭成學長的促成與幫助,前往美國貝爾實驗室並由施敏博士指導博士論文研究,終於於1972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回交大任教。歷任交大電子系主任、教務長、副校長,亦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空中大學校長等職。
教育部博士班獎學金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相會善知識的心殿堂 歡迎報考法鼓文理學院
以心靈環保作為師生的共同願景,法鼓文理學院號召關懷世界,願為淨化人心學習奉獻的大眾,共同攜手踏上心靈環保的博雅之道。
法鼓文理學院現已開始受理獨招報名,而為該校大願興學起始點的佛教學系,博士班、碩士班(佛教組、佛資組),以及包含學科測驗組、資料甄選組的學士班將於3/23截止報名。
此外,人文社會學群的生命教育、社會企業與創新等碩士學位學程,則於4/7前接受教育部認可學士資格,或具同等學力者線上報名。由於申請須提供個人生命故事,或者是學習計畫書,校方籲請有意報考的民眾,把握時間及時準備。各科系均提供學雜費及就學獎助,招生簡章及相關資訊請於該校官網查詢下載:( https://www.dila.edu.tw/Admission )。
法鼓文理學院表示,期望能為社會培育「關懷奉獻、博學雅健」的學生,因此教學多朝向服務社會、淨化人心發展。本學年仍將維持比照國立大學收費,除入學榜首有獎學金外,研究生每學年約可申請3至6萬元的服務奉獻金,鼓勵應屆大學畢業生,以及期許能為社會貢獻的民眾踴躍報考。洽詢專線:(02)2498-0707轉相關系所。
教育部博士班獎學金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是很正確的作法,人才培育必須要有戰略思維!
「台灣沒有浪費人才的本錢!」,這是我在很多場合一直強調的事,在少子化的影響下,每一位台灣的孩子都該好好珍惜培育,讓他們能適才適用。其中,扮演重要科學研究(含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突破的博士學生,也要納入人才規劃的關鍵。我在任內提出博士獎學金計畫,依各國生活標準,訂定台灣的博士生,每年給予五十萬獎學金做為研究生活津貼。期待透過有計劃的遴選及培育方案,讓台灣持續擁有足夠有能力也有企圖心的博士人力。很高興看到日本也跟進這個想法。
事實上,適才適用不只是博士,社會最中堅的技職人力也非常重要。感謝當時的行政院林全院長全力支持,同意我在教育部規劃建議的,五年制的技職教育,就讀學生大多家境比較貧困,應該由政府負擔所有學雜費。這項措施也可大大減輕技職學生的經濟負擔,減少打工的需要,增加學習實作訓練的時間,期待技職體系未來也能得到更多重視。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7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