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篇~廣設教育學程與教師素質 ?」
83年的「師資培育法」將師資培育方式由「計畫制」轉變為「儲備制」
除了多元化教師 的培育管道之外,其中隱含的一個設想就是將「市場化機制」引入教師培育的系統中。
市場化機制的核心概念在於利用自由競爭來汰弱留強,進而強化中小學師資素質。但所謂市場化機制要能發揮起汰弱留強的效果,必須有合理的退場機制,若一旦進場就很難被淘汰掉,難免導致進場者的素質良莠不齊。
對於之前提到扁政府主政期間,教育學程的浮濫開設,是否對於教師的整體素質有所影響?
其實就有教授直言「只要3位專任老師就能成立師培中心,條件太鬆,設立浮濫,品質當然不好」。
以民國94年,扁政府第二任之始為例,教育部公布在90個教育學程中,有近2/3的教育學程在之前三年的評鑑中都未達優等以上,直到該年教育部修訂出「評鑑作業要點」後,才能讓評鑑不良的學程減招或是停招。
在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方面,也有學者指出,以94年為例「考試標準過低,通過率偏高」。這些都反映了由於當年政府的消極管理,師資人數不只「量」的增長過速,在「質」的保證上也令人憂心。
再者,因為學制的設計和專業知識的不對等,受教者(學生)與教育提供者(教師)存在資訊的落差,不可能讓學生到各班級或各學校去試聽,然後再決定接受哪位教師的指導,因此需要有效的監督機制來確保一般教師的授課品質。
然而在社會新聞的版面上,不適任教師的案例一直時有所聞。在眾多學者的大聲疾呼下,教師專業評鑑制度終於在民國95年開始推行,但這之前有太多的時間讓學生過度曝露在遇到不適任教師的風險下。
亡羊補牢畢竟還是讓社會付出不必要的成本,遺留下來的負面效應更是深遠。上述這些當年政府監管缺失的案例,現任上位管理者應當引以為鑑,新的制度也需要合理的配套措施才能完善其效用。
#教育學程的浮濫開設
#有近2/3的教育學程在之前三年的評鑑中都未達優等以上
#師資人數不只量的增長過速在質的保證上也令人憂心
#不適任教師的案例一直時有所聞
#亡羊補牢畢竟還是讓社會付出不必要的成本
#教育乃是百年大計
#隨意更改國之根本已在動搖
教育學程的浮濫開設 在 朱珍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狼師這麼多?到底遴選老師出了什麼問題?」
從12年前的612遊行談起...
民國94年的612「拯救國教」遊行,數千名「流浪教師」走上街頭,對於日益困難的就職前景表達不滿。根據當時報導,以94年台北市國小教師聯合甄選為例,報名人數達8,000人,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一,同時該年儲備教師人數已超過50,000人。教育經費的不增反減,導致小班化的政策遲遲無法落實,讓這些儲備教師轉為正職的希望更加渺茫。
這些現象的遠因,可以追朔到民國83年「師資培育法」的通過。當時為了回應社會多元師資培育的呼聲,以及準備推行小班制教學將出現教師短缺的情況,將過去由師範體系公費培育中小學師資的做法,轉變為「儲備制」,開放各大學院校設置教育學程來參與師資培訓的工作,並在學員通過教師資格檢定後,納入儲備教師的行列。
這個法案讓教師培育的方式更為靈活,但也需要搭配更嚴謹的管控措施,以利協調供需與維持師資培育的品質。但扁政府主政期間,在顯然缺乏有效管控機制的情況下,儲備教師的供需狀況出現了嚴重的失衡。
首先,教育學程開設浮濫,其中「師資培訓中心」由84年的23所到95年增至57所,增幅將近1.5倍。儲備教師的人數自89年之後,逐年暴漲,光是94年一年,就新增16,000多名儲備教師。
雪上加霜的是,扁政府在上台之初所承諾要大力投資教育的政見,實現的程度也遠不及預期。無怪乎當年有數千名教師選擇走上街頭來表達對政府教育政策的失望與不滿。
近年來,儲備教師供需失衡的現象在政府一系列的措施下獲得了緩解,但截至104年,依然有65,000多人儲備教師在競爭少量的正式教師職位。當年教育學程的浮濫開設,是否影響教師的整體素質?而今少子化議題浮上檯面,除了儲備教師難以消化外,甚至也出現了正職教師超額的現象,政府該如何應對這個危機?同時偏鄉學校難以維持穩定師資的情況長年存在,如何緩解偏鄉學校正式師資短缺的問題?這些教育議題,我們將持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