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受 #社子島自救會 的邀請,參與紀錄片《覆巢》的放映會與座談。在座談前,自救會的華萍姊也帶著我、以及一起參與座談的鄭慧玲導演、徐世榮老師夫婦、抗議灣寶土地徵收的洪箱姊與她的家人們,走入社子島的巷弄,更搭船從淡水河上看社子島的另一個面貌。
華萍姊帶我們經過 #社子島的每個角落, #都能說起一段故事:「以前的房子都會用唭哩岸石墊高地基,以免淹水」、「以前人們會在房子周圍種竹子來保護家園」、「以前福安里謝里長就是在這棟房子出生的」
往碼頭的方向走,「這些地上的洞是招潮蟹挖的喔!」、「社子島還會有黑面琵鷺呢!」又開始講起了生態的點點滴滴。
這些信手就可捻來的故事、這些自然而然匯聚的生態樣貌,一旦社子島開發之後, #還能留得下來嗎?
我在看昨天座談會播訪的《覆巢》紀錄片時,一直想到社子島。《覆巢》講的是桃園縣龜山鄉樂善村牛角坡被區段徵收的故事,面對失去公平性、不合理的區段徵收,黃世雄和徐玉紅夫婦經過百般抗爭才終於保住屬於自己的土地,但是原先的居民已經離開、 #故鄉也已經面目全非。
在民主社會,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力處置自己的財產與土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台灣使用區段徵收的方式來開發,卻是 #給了政府便宜行事的空間,讓政府不需要一戶一戶去與居民溝通、去計算居民可負擔成本是多少、盡力讓民眾可以維持原本的生活條件;反而可以 #專挑好聽的話講,吸引居民參與區段徵收,但是徵收後的生活怎麼過?政府也不管了。
無論是樂善村牛角坡的經歷、或是社子島,本質都是一樣,政府都是在用一樣粗糙的方式, #剝奪居民原有的生活。
我們能做的,就是從其他人的案例中學習,並且把社子島的故事說出去,不要讓區段徵收的悲劇再度上演。
我昨天待在社子島一整天,跟著大家散步、談天、吃飯,就已經能感受到大家對社子島這片土地深刻的愛了,更何況那些世代居住在社子島的居民呢?
希望大家有空可以到社子島走走、聽聽社子島的故事;更希望的是,政府可以真的 #看見居民們的需求,不要讓這些居民毫無選擇、離開社子島。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