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世界美食
人生最花時間的煩惱之一:待會吃什麼?🤔
根據統計,常見的回答有以下三種:
我都可以🙋♂️、隨便🙋♂️、沒意見🙋♂️
其中,又分為「真‧隨便」和「偽‧隨便」兩派。許多例子與故事顯示,若遇到後者,時常會花費許多時間餓肚子和再三討論,才能做出最後決定。
幸好,我在國外時常獨旅,一個人決定就好,就算有旅伴,大多也都很好配合,很少煩惱這個問題XDDD
說到這裡,居家防疫的週末時光,難免食慾高漲,讓我思念起旅行時的 #各國美食。
諸如:
#帕帕納西(Papanași)
羅馬尼亞甜點,炸起司甜甜圈淋上酸奶和莓果醬,迷人的酸甜平衡滋味,讓我在羅國旅行時為之瘋狂。
#墨魚飯(Arroz negro)
西班牙墨魚燉飯,香濃多汁的黑色米粒,搭配酸奶和炸海鮮。
#伊比利亞豬(Cerdo ibérico)
來到伊比利亞半島,絕對要嚐嚐著名的伊比利亞豬,鮮嫩的肉質與香甜的肉汁,令人難忘的滋味。
#塔可(Taco)
墨西哥夾餅,巴掌大的玉米粉煎餅,加上各種肉、海鮮、蔬菜、醃漬物和醬料的國民美食。第一次去墨西哥沒找到好吃的店,留下塔可不好吃的印象,第二次去墨西哥,嚐到不少好吃的店家,反而愛上了那滋味!
唯一缺點是醬汁時有香菜出沒, #反香菜聯盟同伴 請務必小心
#大蕉漢堡(Plátano Burger)
尼加拉瓜Granada發現的市井小店,藏身於傳統市集當中,改良在地小吃油炸大蕉,變成創新的大蕉漢堡,讓對中美洲料理不帶期望的我,再次燃起了食慾與希望
旅行這麼多國家,吃過的食物也不少,光是回憶那些異國風味的料理,我的肚子已經咕嚕咕嚕叫了。
📣直播預告📣
今天晚上9PM,我將與友人在IG開直播聊「#旅行在外吃什麼?」
Feat. 雪兒 Cher / Miya's travel 米雅愛旅行 / 半個台灣,半個巴爾幹
愛吃的朋友,可別錯過今晚的直播喔,快來加我的Instagrm!
https://www.instagram.com/wellkangtoworld/
改良傳統例子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產疫苗的重要性】
莫德納疫苗已經抵台,同時國產疫苗也傳出新進展。目前高端、聯亞進展順利,預計很可能在夏天時能成為生力軍。
從昨天陳部長血淋淋的BNT故事可知,我們買個疫苗也會被阻擋。 唯一會阻擋我們的是誰? 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同樣以日本、韓國的例子而言,日韓都已經手握足夠讓全國人民打疫苗的合約,背後也有美國支持,為何日韓都還在開發疫苗?甚至有許多進度都還在一期、二期臨床試驗,比我們的國產疫苗還慢 ?
原因很簡單,全世界都知道,很可能中國開始的病毒大流行,牽動著地緣政治的變動,而疫苗正是此時的戰略物資。就算台灣買到了足夠大家打的疫苗,我們還是得繼續投資疫苗國產的能力,因為沒有人知道疫苗的合約會被什麼因素干涉,沒有人知道病毒會不會季節化,需不需要第三劑甚至不斷改良開發的新疫苗。如果有自主研發的能力,應對疫情的能力,自然會比單純進口、或是代工廠的彈性來得強。
去年美國將加速開發疫苗過程視為重要戰略任務,因而推出所謂 「疫苗曲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投入至少100億美元,同時分別贊助楊森製藥、阿斯利康製藥-牛津大學、莫德納、默克藥廠、Novavax、賽諾菲和GSK,並和這些藥廠事先簽訂購買合約,透過多線挹注的方式,讓藥廠互相產生競爭,同時也有一定保障,就算如默克藥廠至今都還沒做出可用疫苗,但多家藥廠的成功,結果就是做出了充足的疫苗。甚至手上還有多的疫苗可以送給其他友邦。
我們看到過去幾個月,有不肖政客質疑發展國產疫苗圖利廠商、有留言抹黑執政團隊挺國產疫苗是為了炒股票,也有人不斷釋放國產疫苗不可信的消息,要來打擊台灣疫苗自主的腳步。
那些可笑的傳言不說,我這邊要說明,目前高端與聯亞的疫苗都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收案,他們的樣本數,都超過傳統二期臨床試驗的規模。但最終在解盲後,必須先要拿出有效的二期試驗結果,加上理想的有效中和抗體效價試驗報告,才能取得EUA(緊急使用授權)。
今年5月17日,一篇發表在nature medicine,實際比較7支疫苗中和抗體效價和保護效果的論文[1]也顯示,一二期臨床實驗取得之中和抗體效價和疫苗實際效果高度相關,可用來預測疫苗效果,以及追蹤疫苗的保護能力。例如Moderna和輝瑞等mRNA疫苗,就能產生相當高的中和抗體,而中國科興疫苗產生的有效中和抗體就相當低,和臨床結果完全一致。
因此,如果國產疫苗可在同一實驗室、用一致的方法,和打過其他疫苗以及武漢肺炎康復感染者血中抗體濃度比對,達充足濃度,就能達成所謂「#免疫橋接」。這過去除了武漢肺炎疫苗,也運用在肺炎鏈球菌疫苗研發過程上。
然而,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美國FDA在EUA核發前,要求疫苗生產商對半數受試者在接受最後一劑疫苗之後,要進行至少兩個月的追蹤,確保是否有不良反應。我們要求,國產疫苗就算通過擴大二期臨床試驗認證有效性,「安全性追蹤」的時程絕不能縮短,且在仍須繼續擴大三期收案、追蹤不良反應,並追蹤中和抗體效價在血中濃度變化,以提供充分的數據以供分析,取得正式許可,在此之前主管單位是有權隨時收回EUA的,也須善盡監督之責。
國產疫苗的持續開發,不只是拼七月、八月開始施打,而是建立起台灣的安全堡壘,未來在應對變種病毒等其他事態下,都能增加我們的戰略彈性。我們必須把步伐紮穩,確保疫苗安全有效,接著需持續投資研發與擴增產量,除了可守護台灣人的健康,更具有戰略性的意義,是台灣不被他國威脅的保障!
參考資料
1. Khoury, D. S., Cromer, D., Reynaldi, A., Schlub, T. E., Wheatley, A. K., Juno, J. A., ... & Davenport, M. P. (2021). Neutralizing antibody levels are highly predictive of immune protection from 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 Nature Medicine, 1-7.
改良傳統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幾天又出現萬年生育率吵架,說真的啦,正格的人口學者講的都沒人聽。絕大多數提出「見解」的人,其實只是在忠實反映自己的「慾望」,沒想要解決問題。
我也沒想要參戰,只是這幾天跟前輩請益的時候,聊到液態社會這個話題,工業國家都會走到這條路,只不過在台灣講這個喔,都會被那些想要炒熱話題的政黨極化與簡化問題。
以下兩張圖是我用PPT大致做的,只是想要表達幾個概念,還有順便解釋一下液態化的社會,跟很多人想像的會不大一樣。
我儘量用中學理化可以譬喻的方式去說,讓大多數人可以快速上手,跟學理當然會有落差,請想補充的人自行開樓。
當我們促成社會改革,認為既有的制度是在階級複製,為何總有人說,你們只是自己不甘願在下層,想要翻上去而已?因為擾動社會,改革就得要添柴火,沒有能量加持下,固態結構不到熔點,只會加速原子間的移動,但不至於變成液態。
持續加熱下去,維持社會的熱度,才會形成快速的對流。但問題來了,你不可能永續社運,總有停下的一天,停下的過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總會形成一個新的結構。時間久了,每個人的差異又會促使內部分化,感覺又好像壓抑了個體意見。
所以才說太陽下沒新鮮事
只不過,如果這個社會是一鍋湯,那麼你加熱(社會改革運動)跟加入其他調味料(制度變化),最終會出現什麼新的湯品?
天知道
這道理,就跟你在煮一鍋傳統蘿蔔排骨湯,白蘿蔔換成紅蘿蔔、豬骨換成雞骨,味精跟鹽的加量調整,你多少還可以預期這是一鍋蘿蔔排骨湯。但有人高喊加香菜!!!加芋頭!!!可能就會有人覺得不爽,如果留法的說當然要加羅勒,去南美的說要加馬鈴薯還有辣椒,留其他地方的,這個說要加魚片,那個說要放麵粉,又跑來一個素食家說湯怎麼能放肉,全部撈掉換素肉....
這是黑暗火鍋吧?你會煮出什麼鬼,誰曉得。或許會出現嶄新的組合,但你要試試看嗎?
以上這段算是很簡單的當今進步跟保守派思維差異,看不懂的我也沒辦法。
若我們把角度放到個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密度、比熱不一樣),有的人比熱很小,被稍微加熱就開始到處亂衝,有的比熱超大,鍋子邊緣都快燒焦了,他不動就是不動。
我們又怎麼能說,那個密度大的沉下去就該死,浮上來的就比較好?這要看你煮哪一種湯吧,清湯不撈掉浮沫會清嗎?當然就以那個要被撈掉的浮沫來說,心情肯定不會好。
液態社會對於比熱小的人來說是很有利的,容易得到能量、聚集群眾,這也是社會運動者都想要解構既有組織的理由,不解構怎麼會有新血加入。
這一定不好嗎?也未必。
一鍋湯沒有油不會好喝,越油的就越好喝,但比例不能太過,不然會變成喝油而不是喝湯,整鍋油加熱雖很快,喝熱油是酷刑而非享受。天天喝清湯會淡而無味,每餐都喝濃湯久了健康會出問題,若把人體跟社會譬喻成這個例子,我們要的是平衡。
所以回到生育率這件事,價值觀為何無解?這就跟圖片的例子是類似的,固態的社會要變動很難,越後進的就越難佔有優勢,想要改變是合理的。而液態化變動雖快,卻很難穩定下來,一旦能量耗盡,總會回到比較穩定的狀態,就算依然是液體,還是會根據內容物性質分層分區。
一種米養百樣人,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你怎麼能說自己的價值鐵定代表最好,其他人不服你的都該死?
你怎麼確定?
談論社會改變,第一個要做的,是認清自己到底是油還是水,比熱密度到底多少,我自己真的希望加熱到沸騰嗎,會不會溫度太高,瞬間脫離表面變成氣體分子,永遠離開這個社會?變成氣態漂到他處,那裏的狀態就真是你要的?
人都是想要找一塊自己舒適的地方待,覺得自己現在的際遇不好,但又沒有能量改變,會想要讓整體社會去改變(沸騰)的想法也是合理。只不過,你確定隨著強大對流(革命)走,最後自己會落在你想要的地方?
我想說的是,人只有過著適合的生活,沒有最佳的日子。只要科技進步,人類的生活水準,平均就是向上,只有更好沒有最好。而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怎樣才適合你?這是要問自己的。
學戰略的第一條會說重視情報,說白了就是你要掌握自己可動用的資源,身邊的地理條件,找出最適合的辦法。
也就是「認清現狀運作的邏輯」
如果你只是把自身慾望投射到社會改革,你不會得到改革成果,只會隨波逐流。多數人都是雙標,既想要留住傳統價值的優勢,又要靠向進步價值的便利,然後認為自己同時具備雙方的利益。
可能嗎?
人類數千年來的歷史,都告訴我們天底下沒有那麼好康的事情,你總要付出代價。只不過,多數人對於代價的認知,傾向於可以轉嫁,自己不用負責任。
講這麼多,我只是想說...
社會有很多人,工業社會走到後面,社會開始液態化後,會讓你有錯覺,認為自己屬於多數人,畢竟身邊的人無論密度比熱都差不多。
而那些留洋的同學,總會以為橫向移植作法有效,畢竟把排骨湯的排骨撈掉、蘿蔔丟掉,不要香菜也不要芋頭,多加一些水,然後放入大量的玉米粒跟奶油,就可以做出「台灣版的蘿蔔排骨湯」!!
【幹,這不就是玉米濃湯嗎?】
「不!!!這是改良版的蘿蔔排骨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