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陳時中證實防疫旅館群聚:新增3名諾富特員工確診;推測感染源可能是外籍航空機師,下週將進行全台防疫旅館總體檢;專家:防疫旅館感控應比照醫院防疫強度】
華航貨機機師感染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事件持續延燒。今日新增3名負責華航機師檢疫的桃園諾富特飯店員工確診,已可確定諾富特防疫旅館是群聚感染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早在電台節目中表示,初步認為外籍航空機師將病毒攜入旅館內,造成傳染,但目前未能確定。
自4月20日起,華航貨機機師陸續確診,現已有10名機師確診,疫情再蔓延到機師家人,高風險地點包含學校甚至社區。但各機師都分屬不同機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調無法找出明確關聯性,導致感染源遲遲未明。直到昨(29日)諾富特飯店傳出一名房務主管(案1120)確診,他自4月17日就發病,卻未即時隔離採檢,在飯店工作近2週的時間都具有傳染力,而這段期間,有6名確診機師在飯店檢疫,目前不排除部分機師在飯店染疫,要等到飯店確診員工的病毒基因序列出爐再加以研判。
現況看來,防疫旅館是讓疫情擴大的重要關鍵。這也是台灣防疫一年多來第一次出現防疫旅館員工染疫。參與過2003年SARS之役、台大急診部主治醫師、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認為,防疫旅館承載自高風險國家返台的民眾,他們可能是帶有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因此防疫旅館的感控極其重要,嚴謹程度不應亞於醫院。
另外,4月28日確診,曾前往百人舞廳的70多歲男性本土案例(案1112),指揮中心一共匡列180人,共117人陰性,其餘採檢中;而驗出血清抗體陽性的機師小孩,校園接觸者已採檢51人,28人陰性,其餘檢驗中;昨日諾富特飯店確診主管前往的診所,醫護4人居家隔離中,同時診所內有16名病人,都有適當防護,因此列為自主健康管理。
■ 新增3名諾富特員工確診:2名房務部、1名餐飲部;確認基因序列,了解傳播途徑
昨天諾富特飯店爆發一名房務主管染疫後,指揮中心立即連夜將旅館207名員工全數採檢,而昨日就有3名員工發燒。今日採檢結果出爐:207人中,包含昨日主管,共4名員工確診,其餘203人陰性,這兩天會再採檢血清抗體。
其中一名是台灣20多歲女性(案1127),她是飯店的餐飲部員工,近期沒有出國史,昨日入住集中檢疫所之後,下午就出現喉嚨癢,採檢確診,CT值26,初步匡列接觸者10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陳時中補充,她的工作主要是在飯店內場,不會四處移動。
另一名是台灣20多歲男性(案1128),他是飯店的房務部員工,近期沒有出國史,昨天量測體溫時發現發燒,送醫採檢確診,CT值16,匡列接觸者4人列為居家隔離。
最後是一名台灣60多歲女性(案1129),也是飯店的房務部員工,近期沒有出國史,26日起出現輕微咳嗽、喉嚨痛,自行購買成藥服用,昨日採檢確診,CT值20,匡列接觸者4人列為居家隔離。她與1128和昨日的主管都屬房務部,平時可能會在飯店有遇到彼此的機會。今日新感染的3名員工,CT值都不高,數字愈小,代表病毒量愈大,也代表發病不久。
陳時中表示,接下來會透過這些確診員工的病毒基因序列分析,來了解傳播的路徑,但已可證實是一起防疫旅館群聚案件。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補充,目前針對10名確診機師的基因定序已完成7人,全數都是英國變種病毒株,「但目前最重要的是確認諾富特員工的序列,才可以了解與機師感染案的關聯性。」
■陳時中:推測是旅館中外籍航空機師染疫造成擴散,下週將進行全台防疫旅館總體檢
陳時中今天上午在電台專訪時表示,他推測感染源頭可能是外籍航空的機師在國外染疫,再將病毒帶回台灣,因此感染源有可能不是華航機師。
根據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網站指出,外籍航空公司的機組員是採「過境不入境」的方式進出機場,直接入住防疫旅館,待接獲任務再直接離境,這代表外籍航空機師入境到離境,都不需要任何檢疫證明。
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也在記者會後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證實,他表示,因為外籍航空機師任務結束後,會直接由專車從機場送到防疫旅館檢疫,並不會入境台灣社區,因此沒有要求採檢或提供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而諾富特飯店裡有不少外籍航空的機師在內檢疫。
陳時中則表示,目前已將接下來入境的機師分流到兩個不同的防疫旅館進行檢疫,而等事件落幕後,諾富特旅館也不會再收外籍機師。
不管是不是外籍機師帶進病毒,防疫旅館的感控不足,是這次感染案件擴大的破口之一,陳時中表示下週開始,會針對全台的防疫旅館進行總體檢,確認各防疫旅館的措施,並進行相關輔導改善計畫。他表示,會了解員工的教育訓練、防護裝備穿脫、進行旅館動線及感控實施狀況、環境清潔消毒步驟等等,並請護理人員逐一檢視、提出意見。
至於飯店環境是否有被病毒感染,昨日莊人祥表示,針對飯店公共區域已採檢了39處,結果都是陰性。昨日後來又採樣了103個地方,幾乎都是在房間內部,包含有住過確診機師的房間,採檢完之後再消毒,新的採樣結果尚未出爐。
■公布諾富特飯店確診者足跡,請民眾提高警覺
今日陳時中公布這兩天確診的諾富特飯店員工足跡,希望同時間有在附近的民眾可以提高警覺,在5月12日前若有出現疑似症狀,儘早就醫採檢。
【案1120(昨日確診的房務主管)】
機場捷運三重站(A2)→機場旅館站(A14a)、機場旅館站(A14a)→機場捷運三重站(A2)
4月15日 11:55-13:05、23:20-00:20
4月17日 06:30-07:35、18:05-19:10
4月18日 12:05-13:10、23:10-00:05
4月20日 08:15-09:20、18:40-19:40
4月22日 12:10-13:20、16:45-17:55
4月24日 08:35-09:45、18:20-19:25
4月25日 13:30-14:55、19:00-20:10
【案1127(飯店餐飲部員工)】
4月27日
16:30 等等法式甜點(桃園市中壢區環北路195號)
4月28日
15:00後 美衣潔自助洗衣店(桃園市中壢區日新路1號)
日式料理餐廳(桃園市中壢區實踐路102號)
【案1128(飯店房務部員工)】
4月28日
10:00 搭703公車到中壢火車站
10:40-12:40 海越按摩店(桃園市中壢區東興里新興路42之1號)
13:00 四海遊龍(桃園市中壢區中山路106號)
13:30搭703公車回宿舍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在Facebook上表示,桃園捷運公司已經完成機場捷運A14a站、A12機場第一航廈站、A13機場第二航廈站等10個車站全面消毒,並陸續完成全線21個車站消毒作業。
■專家分析:防疫旅館的感控應比照醫院,建議擴大篩檢、民眾提高警覺才能阻斷疫情
曾參與2003年SARS之役,台大急診部主治醫師、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認為,現在國外疫情仍然十分嚴峻,防疫旅館負責接收這些自高風險國家返台,而身上很可能帶有病毒的無症狀感染者,感控作為要十分嚴謹。
「防疫旅館雖然不像醫院收治病人,但這些旅客身上帶有病毒的機會是非常高的。因此旅館內部的感控應比照醫院的感控強度,包含內部要有明確的分區、清楚的動線、清潔人員的訓練,但台灣對於防疫旅館沒有嚴格的檢視監測,便可能像這次發生高風險者入境,引發旅館內部群聚感染問題。」
陳世英認為,要讓機師感染事件落幕,除了追蹤感染源、釐清傳播路徑之外,更重要的應是即刻阻斷傳染鏈。而防疫是全民之事,從指揮中心到民眾,都有責任落實。
例如,指揮中心可以擴大採檢範圍,當一名機師確診,密切接觸者如家人都會被匡列隔離14天,這些人就沒有再將病毒散布出去的風險。而這些家人的接觸者,指揮中心就可以選擇先擴大採檢,更早一步阻斷可能的傳播風險。
他表示,防疫百密總可能會有一疏,就算病毒不小心在社區中橫行,只要民眾有做好防護,病毒傳不出去,就不會造成群聚感染。「但最讓人擔憂的是,現在病毒落入社區,造成群聚的風險比以前高,不僅是這一波防疫旅館的疫情,最大風險是社區防護變弱,民眾開始鬆懈,不再戴口罩、未維持社交距離。」
他更呼籲,在大眾接種疫苗之前,洗手就是化學性的群體免疫、戴口罩則是物理性的保護,民眾不能只靠指揮中心匡列接觸者、採檢,而是要從自身做起,才能真正避免大規模感染發生。
■新增4例境外移入,自哈薩克、埃及、菲律賓、印度入境
今天也新增4例境外移入,一名台灣50多歲男性(案1123),今年2月前往哈薩克工作,3月30日返台,持有登機前3天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4月14日檢疫期滿返家,因預計再次出國洽公,4月28日至醫院自費採檢,今日確診,CT值33,住院後二採陰性,抗體已呈陽性,此案在台期間沒有症狀,掌握接觸者12人、3人居家隔離、9人自主健康管理。
一名是20多歲菲律賓籍男性船員(案1124),今年3月從埃及登船工作。該船在航行途中經過台灣,並在4月9日於台灣外海進行物資補給,當天此案有出現意識不清、呼吸急促症狀,4月10日入境後就醫治療;但他在住院期間曾採檢3次檢驗結果都是陰性,27日出院後至防疫旅館檢疫,隔天因為出境需要,由船務公司安排進行自費採檢結果確診,CT值30,二採陰性、血清抗體仍為陰性。目前掌握接觸者4人,列為自主健康管理。
一名是30多歲菲律賓籍男性移工(案1125),4月16日來台工作,持有登機前3天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入境後到集中檢疫所進行檢疫,29日檢疫期滿前採檢確診。他在檢疫期間無症狀,未與他人接觸,沒有匡列接觸者。
最後是一名30多歲印度籍男性(案1126),今年2月21日來台工作,持有登機前3天病毒核酸PCR陰性報告,2月27日檢疫期滿後返回住處。他在台期間無症狀,因為預計返回印度,4月27日至醫院自費採檢確診,CT值36、住院二採CT值34、血清抗體陽性。目前掌握職場接觸者20人,其中12人為同辦公室同事,列居家隔離;其餘8人採自主健康管理。
(文/陳潔;攝影 /中央社/郭日曉、葉臻)
#COVID19 #報導者 #防疫旅館 #感染
攝理教鄭明析現況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張娟芬專欄:亡國感的逆襲
🔗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5174
🌻 本文作者張娟芬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心性別、司法、人權等議題,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十三姨KTV殺人事件》等書。德國漢堡大學犯罪學博士。
#分享
———(以下內文)————
「亡國感」,目前為止我們對它所知不多。它起於PTT,如果去查Google Trend,會發現「亡國感」首次在搜索引擎裡占有一席之地,是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到三十一日這一週。三月二十四日發生的大事,是高雄市長韓國瑜進中聯辦。這個人在一片紅色疑慮之中贏得選舉,當選之夜即高調宣布支持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什麼呢?二〇一九年一月二日之後,已無疑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緊緊縫合,要把臺灣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韓國瑜上任未及三月,立即出訪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並且走進了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的一國兩制指揮中心。他事前沒有向陸委會報備,事後拒絕透露與中聯辦的聯繫經過與會商內容。就在這一串新聞事件裡,「亡國感」出現了。
流行語大抵如此:一聽就懂,心領神會,拿來就用;很快的,大家都琅琅上口了。在這個喜歡玩弄同音異字、以訛傳訛的大遊戲年代,「亡國感」又異變為更加俏皮的「芒果乾」。這樣的「亡國感」當然不可能有什麼定於一尊的標準定義,而反映了一種集體情緒。
#潛規則:我們要看對岸的臉色
二〇一九年初當我決定開設「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這門課時,驅動的力量也來自一種當時還無以名之的焦慮。這原不是我的守備範圍,但我感覺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生活,已經面臨毀壞的危機。對政治略有參與的公民應當早已習慣,民主經常是警鈴大作的。可是,中國的攻勢從「九二共識」到「一國兩制」,已經又逼近了一步,半島電視臺臥底採訪所揭露的中國滲透手法與深入程度,更是觸目驚心。我不禁自問,這是不是臺灣民主的最後一個警訊?
第一堂課,我放導演鄭有傑二〇一一年的短片,《潛規則》。一組人準備拍電影,外景選在一個學校操場的司令臺。但是導演看起來又愁又怒,原來司令臺的背景是好大一面國旗。美術說,「我避不掉。」導演說,「到時候片子賣不進去怎麼辦?」最後,最資淺的工作人員拿來鐵撬,大家合力將那塊國旗背板撬下,在國旗歌聲中,工作人員歡喜大喊:「要——倒——了——!」
當那個國家象徵轟然倒下,只見導演兩眼發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好像快要中風。背板後的牆面久未經日照,顯得有點蒼白。那裡畫著一面巨幅秋海棠,上面寫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我問:「『潛規則』到底是什麼?明白地用語言把它說出來。」毫不扭捏的,第一個答案就直指核心:「我們要看對岸臉色。」
對。就這麼簡單。
「潛規則是誰訂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比較糊了,有人說是自願的,有人說是歷史與市場造成的,有人說也可以不要遵守啊。其實這注定是一個模糊的回答,因為根本就沒人知道誰制訂的。
我再問:「潛規則與法律或政策有何不同?」
「法律的話,感覺遵守法律跟制訂法律的人仍然是平等的。可是潛規則感覺是下對上的,要一直去猜測那個規則,想要討好在上位的人。」一個學生說,法律非遵守不可,潛規則卻有選擇的空間。另一個說:法律寫在那裡,可以去鑽它的漏洞,但是潛規則卻逃不開,因為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第三個人自動出面整合了雙方的論點:「法律之所以能鑽漏洞,是因為它很明確地寫在那裡,邊界很清楚,所以知道從哪裡鑽過去。潛規則逃不開,是因為它很模糊,也沒人把它講清楚,所以就算一個人選擇要服從潛規則,也可能逃不開。」我說:「對啊,就像小熊維尼,他本來是個卡通人物,結果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變敏感了。」
如此討論一輪,潛規則漸漸現形:它不經民主程序、冤無頭債無主,因此無法修正、無法討價還價,卻有著貨真價實的影響力。短片裡說得很明白,不避掉國旗的話,電影就進不了中國市場。電影這麼燒錢的產業,要不顧慮市場,實在挺難的。拍了背景有國旗的戲並不會被抓去關,但是會血本無歸,這使他們決定趨吉避凶,遵守潛規則。
這部短片,距今八年。那時候,「不能出現國旗」還是低調、委婉、檯面下的原則,業界人士知道,但心照不宣。近年的潛規則已經不再低調了,要周子瑜、戴立忍公開道歉,都是刻意張揚的霸凌,目的是殺一儆百,唯恐你不知道!潛規則就是對於中華民國的各種政治象徵全面獵殺,是中國對臺灣的政治審查。
如果你參與某個活動,被警察抓走,然後從高處墜落,或者從海裡浮起,但一律以「無他殺嫌疑」迅速結案;我們知道這是政治。這裡面有國家動用的公權力,有壓迫者、有受害者。潛規則看起來卻不是這樣,它看起像「個人選擇」、「市場機制」、「你自己願意的」;「不爽不要做啊,不爽不要來啊!」潛規則用的是經濟手段,國家公權力僅隱身其後,讓事情看起來不是「壓迫者欺負受害者」,而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就是用經濟手段來掩護其政治本質。
《潛規則》為「中國因素」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腳。所謂「中國因素」就是:臺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其「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用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
但是,為什麼?臺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亡國感」這個集體情緒,它的核心就是這一句提問。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用民主的方式決定?為什麼是由一個我們從未授權也無法影響的政權來決定?那民主算什麼?我們算什麼?
#什麼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民主食材
我在「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用了一款簡易遊戲「Democracy Cake」,由挪威的人權組織RAFTO(Rafto 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設計研發、中原大學徐偉群教授引進,他很有創意地將這遊戲譯為「民主雞蛋糕」。每一組發一個蛋糕盤,然後提供二十幾種民主的「食材」,例如「言論自由」、「資訊公開透明」、「多元媒體」、「司法機關」、「立法機關」、「自由公平的選舉」、「公民投票」、「反歧視的法律」、「社會福利」、「正當程序」、「宗教與信仰自由」、「隱私權」等等。學生的任務就是用這些東西來建立自己的「民主雞蛋糕」。
一桌子食材,看起來都像好東西,但是蛋糕盤只放得下六片蛋糕。協商與爭辯自不可少,但他們考慮的因素是什麼?一位學生寫道:「在選擇良心食材時不論哪一項都非常難以取捨,突然有個念頭覺得我們過得其實很幸福,這些食材其實圍繞著我們四周,或許臺灣民主仍然有其進步、改善空間,但大抵來說我們過的很自由,自由到這些食材像是理所當然就該存在的,像是天賦的,捨棄哪一塊都怪彆扭的。」
另一位學生說:「這些良心食材,每一個現在看起來都好簡單,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可是真要選六個來堅守,又尤其一想到我們很有可能將在之後失去這些權利,就更要選得戰戰兢兢。」
真的戰戰兢兢,我看著他們把一片片蛋糕放上盤子,又拿下來。「每一個食材在被丟棄的同時,總是會有人提出在臺灣過往經驗中遇到缺乏此食材的恐怖情況,最後食材又會被順利救回。其實我很慶幸大家對於臺灣歷史的認識較深,讓討論變得更加有意義,但也覺得很困擾,因為這樣每個食材都變得非常重要,就無法選出最重要的六個食材。」綜合討論時,有一組幽幽地說:「我們想要做一個三層的蛋糕!」
這是在桌遊與手遊中長大的世代,在高解析度影像中長大的世代。一款珍珠板貼上彩色紙的陽春遊戲,卻讓他們認真到產生選擇障礙,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些東西「之後可能會失去」。
可以想見,「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言論自由」、「自由與公平的選舉」等等,是很受歡迎的食材。但有一組出人意表地選了「社會福利」。據說那是蛋糕盤上的最後一個空位,一位組員唸出「社會福利」卡片背面的定義:「政府應促成全面的支持系統,以確保人民能擁有健康、接受教育、經濟穩定」,真誠地看著大家說:「我覺得這就是民主制度的初衷。我認為有社會福利,才會成為一個有愛的國家。」那想必是莊嚴的一刻,全組的人都感動了。一位組員寫道:「原本還在爭論效益或結構的組員都同時安靜下來,神情從冷靜理性轉為溫柔,最後大家一致通過,將社福列入食材。」另一位組員瀟灑地總結:「社會福利是討論後決定釋出的立場,即便在層級上是較後期的目標。但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建立民主雞蛋糕只是第一階段。遊戲卡裡也有幾十個對民主的攻擊,我稱為「黑心食材」,例如「政府監控」、「言論審查」、「選舉詐欺」、「歧視」等等。第二階段的玩法是請同學運用他的民主雞蛋糕裡的六個成分,來抵擋這些「黑心食材」。這個民主遊戲來自北歐,難免有隔靴搔癢之處,因此我根據臺灣處境的特殊性,另外加了三個臺灣版的「黑心食材」:「以商逼政」、「資訊戰」與「非官方談判締約」。太過切身了,同學說看到這三項,「腦袋抽痛了一下」。
面對攻擊,無力與挫折全部都跑出來了。「訊息戰、以商逼政、非官方締約一出現,瞬間就擊潰我們所有的良心食材,除了立法和司法,我們別無他法,而且還遠不及打壓這些早已滲透到民間的黑心食材,玩到最後大家都想放棄民主了。有一組說『用所有的黑心食材都可以對付這些東西』,我覺得好衝擊,確實這些大家這麼用力抵抗的不民主的『惡勢力』不斷逼近,為什麼我們還要堅守民主?常常自己在思考的時候也會這麼質疑。」
「我們拿著良心食材想要拼湊出防禦姿態,但卻發現這該怎麼擋?怎麼擋都有漏洞……我們拿著良心食材去對抗這些邪惡,突然感覺像是天安門事件那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幕:『肉身抵擋坦克』。」
有一位同學想起了我在課堂上放的紀錄片,李惠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記得那時看完中嘉併購案的片段後感受到的是一股很重的無力感,即便我們獲得了資訊卻無能為力,在面對這三個中國因素的問題時我也感受到了一樣的無力。我開始回想紀錄片裡的中嘉併購案,當時有一群人發起了抗爭活動,雖然並沒有受到大媒體的關注,但那股力量是由人民的憤怒而起的,而那也正是我們最能夠直接參與的,也就是集會自由。」
「把所有良心食材一併加進來之後,好像還是遠不及抵禦黑心食材的進攻,真的令人非常絕望。可是,其實上這堂課的同學都是盟友吧?自己想不出辦法,那就大家一起想,總會有辦法……雖然亡國感並沒有減少一絲,但是對於自己所捍衛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知道我想說話、想當好國好民、想在政府底下擁有人權,所以即使我堅信的民主力量遠小於獨裁,我們還是得團結一致對抗。」
#向內擠壓的委屈中蓄積著向外爆發的能量
這是我對於「亡國感」的體察。在他們臉上,我讀到對民主的珍惜:每一塊「蛋糕」都不想放棄,因為認識到每一塊都重要。我讀到對於民主的深刻思考:我請他們說說各組的雞蛋糕成分有何異同,其中一組解釋,他們沒有選「社會福利」、「隱私權」、「受教權」,因為「我們盼望良善的立法、司法體制,和言論自由能帶給公民的民主素養,自然會發展出這些項目」。在有限的蛋糕盤裡,他們沒有選擇某一些,是因為那些可以從更為基本的元素推導而得;這些食材在他們眼中不是獨立存在的原料而已,他們已經想到了彼此之間的連動關係。他們對民主的認識,不只是知道氯是什麼、鈉是什麼,而且知道氯加上鈉會變成一種讓食物好吃的調味料,如果將氫、氧和鈉加在一起,則可以用來做肥皂或通水管。
我也讀到擔憂、挫折、無力、絕望……與不甘願。還不願意投降或放棄的那種不甘願。這些情緒看似矛盾:擔憂、挫折、無力、絕望都是坐以待斃,不甘願卻是起身反抗。但如同前述兩段引文所示,這相反方向的兩種情緒,可以共存於同一個人的同一段表述。「亡國感」似乎不是一個單一向度的感受,它不僅是字面上看起來的被動、放棄、不作為而已;在向內擠壓的委屈之中,向外爆發的憤怒在蓄積。作用力產生反作用力,「亡國感」的內裡,有一個想要「逆襲」的驅力。
#亡國感真正悼亡的對象為何
值得追問的是,「亡國感」的悼亡對象為何?有人說,醒醒吧,你沒有國家,哪來亡國感?這是所謂臺獨。有人說,容納我們民主生活的,是中華民國臺灣,不管它叫什麼名字,它就是我的國家。這是所謂華獨。「亡國感」是哪一種?
在同學的作業裡,「國」的問題鮮少被提起。兩千年左右出生的這一世代,成長於全球化的年代,國界已不似先前那樣銅牆鐵壁,他們對國族的情感與看法,恐怕很難用黑白分明的「非此即彼」來劃分。有的人幼年在中國長大,因為父母是臺商,中國和臺灣都是他的故鄉。有的人曾經在中國就學,有的人固定往返中國,因為父母之一是中國人。有的人擁有臺灣以外的其他國籍。有的人是新移民之子。有的人認真在評估,畢業後要不要去中國找工作。一位同學表達得很好:「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國』是一個太難解的概念。臺灣史獨立成冊了,但我們的國名裡沒有這兩個字。」他們拒絕中國因素,並不是因為對中國有敵意,也不是因為對中國欠缺瞭解,而是因為臺灣有民主,中國沒有,他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臺灣的生活才是有尊嚴的人的生活。
國族主義最需警戒的,不外乎兩點,其一是身分的排他性,其二是它經常召喚個體為國家犧牲。「亡國感」雖然有這個「國」字,卻很難被界定為一種國族主義的情感動員,因為「亡國感」的話題總是環繞著「民主」這個概念,而非「國族」;有亡國感的人總說著民主機制的毀壞,以及如何可以重建、強化。他們並不想像一個圍牆高聳的國族共同體,要入會得經過嚴格的血統審查——他們自己原不是血統純正的人。民主的原則是盡可能讓大家都享有公民權利(inclusive citizenship),而非排除他人;民主的政府採取三權分立,從人民的立場來避免國家侵犯基本人權。「亡國感」是朝向民主前去的,而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在它的反方向。
有解嚴前生活經驗的人,應該都還記得那種「亡國感」:「今日不做自由的鬥士,明日就成海上的難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退一步即無死所」;那些國慶閱兵、晚會、排字、大會操、軍歌比賽,講究「數大便是美」、「整齊畫一」、「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那些「萬眾一心」、「我愛中華」一遍又一遍的呼喊……是的,那些活動就是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要你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要你為自己做為一個小螺絲釘而感動,要你團結,要你愛國,要你支持政府。那種亡國感絕對不容許你談多黨政治、民主制衡、基本人權;甚至你只是要求國會全面改選,他都說這樣會亡國。是的,那種亡國感就是賣弄國族主義的威權統治手法。
今日的「亡國感」是那種手法的反方向。君不見,「亡國感很重」的年輕人總是好想突破同溫層,好想跟長輩溝通,為了自己在乎的議題狂寫臉書,去捷運站之類的熱鬧地方當小蜜蜂,收集連署,製作短片丟上網,用無窮無盡的公民參與去實踐民主。
「亡國感」的「悼亡」對象,不是任何一國,而是民主。「亡國感」只是一個現成的詞語,方便溝通。他總不能說:「啊,我最近『亡民主感』好重!」這樣誰聽得懂?說「亡國感」,雖不精確,卻一聽就懂。遂成流行。
「亡國感」甚至不是一種悼亡。不是一種現在式或者過去式的哀嘆:「我們已經亡國了,好慘啊!」而是未來式,一種警世明言:「再這樣下去我們的民主會完蛋的!所以我們現在——」。「亡國感」不是句點,而是起手勢,重點總在於,為了不要讓現在還享有的可愛的自由消失,我們現在趕快來做點什麼?
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攝影:蔣銀珊)
這是藝術大學裡的一堂通識課,學生的主修是電影、戲劇、動畫、美術、音樂、傳統音樂、劇場設計、新媒體藝術,他們本來不是對政治特別有興趣的人。但是,對民主的珍惜與體會,在這個歷史時刻變得巨大而急切,因為他們感到,「以後可能會失去」。所謂「這個歷史時刻」,就是中國積極向外輸出專制影響力的這一段時間,就是中國因素滲入臺灣骨髓的時刻。
有人擔心,亡國感是政治操作,或者將在總統大選中成為政治操作的議題。其實民意政治的基本原理極為簡單,就是民眾把自己擔心的事情大聲說出來,而候選人想辦法說服民眾: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投給我別擔心。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所有重要議題,都應該是選舉的影響因素啊。誰積極反對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和平協議,誰就會獲得「亡國感」一族的青睞。背離民心者在選舉中落敗,本是選舉制度的設計初心。
「#有錢就有自由」,只有在民主國家才會是天理
課堂上也有另一種意見,是不打算捍衛民主的。有一位同學寫道:「我認為臺灣的兩黨惡鬥,不太會像是民主的在進步,而是在濫用,那要民主有什麼用?我個人會覺得專制體制會更讓我們的經濟往上升起,讓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強國,那我在想的是保持著民主有什麼用呢?我個人會覺得有了麵包才能夠談這些之後的生活限制,那你有錢了不喜歡極權專制,那移民就好了啊!何必因為為了保持民主,而讓我們全國人民都快餓死,那維持民主功效在哪?」
他的意思是先拚經濟,有錢了就有自由,因為有錢就可以移民,可以任意選擇要當哪一國人。這推論裡有幾個關乎事實的環節,值得拆解檢視。其一是他認為只有專制才能拚經濟,民主不能;其二是他認為臺灣的經濟現況是大家都快要餓死;其三是他認為專制並不危及人民移民的自由。這也就是常見的「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說法。他很禮貌地寫說希望聽聽老師的看法,所以我在課堂上仔細提出事實的說明,不過,那堂課他並沒有出席,此後也沒有再見到他。
這位同學理所當然地覺得「有錢了就有自由」,好像那是天理。那恰好是因為他在民主的制度裡長大,習慣了這種民主框架裡的資本邏輯。在專制國家,那才不是天理。專制國家的人都知道,自由是國家的恩賜特許,而不是權利。他可能不知道,他恰好選擇了一個他最不能接受的制度。小魚也覺得用鰓呼吸是天理,你既是一條小魚,為什麼要跳上岸來呢?
#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寫定的未來
以上是我從「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上,捕捉到的「亡國感」的面貌:在中國因素影響下,因為感受到可能會失去民主自由,而產生的一種既無力又亟欲奮力一搏的集體情緒;「亡國感」本身就蘊含了「逆襲」的能量。
這門課到六月時接近尾聲,那卻是香港抗議「逃犯條例」的開端。我清楚記得當時,各界一致認為「逃犯條例」一定會過,包括上街抗爭的人。大家平心靜氣地「知道」香港立法會的生態就是那樣,平心靜氣地「知道」不可能贏;香港人上街只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我們課程結束放暑假了,香港人卻在街頭上一天一天地創造奇蹟,那麼多的人從各處冒出來,終於擋下了不可能擋下的,令歷史為他們轉彎。如鍾耀華所寫:「歷史從來都是在創造不確定性,稍稍挪移其彈道。香港的反抗走到此刻,中共未贏我們未輸,是大家的努力。」
人們六月的時候不能預測香港,現在又何能以失敗主義論定臺灣?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已經寫定了的未來。臺灣的前途仍然在於,珍惜民主的人們能夠發揮多少能量,對中國因素的作用力展開逆襲。民主自由是臺灣的理想,我們的百年追求;而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本文摘自《亡國感的逆襲──臺灣的機會在哪裡?》,新書係失敗者聯盟及春山出版編輯部共同策劃。由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作者,正面且直接的對於亡國感現象進行拆解,希望能從中找出抵禦、甚至是「逆襲」亡國感的方式。)
攝理教鄭明析現況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個持續賣書、
一個持續報導,
兩個不同的媒介人生,
仍在這滾滾紅塵學習、踽踽獨行,
千方百計只想要你能看見美好。
在新村芳書院的息書房,
村民開講與你一起聆聽與對話。
關於讀書,有太多的想望。
今天在新北市瑞芳「新村芳書院」的一場「媒介人生」的村民開講中,有了與宇庭的第一次相遇,因為書院的平台的媒介,也讓媒體人與獨立書店經營人,有了不同的激盪與攪動。我印象最深刻的話,宇庭說:「我的書包裡永遠有一本書,閱讀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情。」
閱讀,確實是自己沉浸在相當個人的一段過程。我自己前幾天就因為閱讀「CSI:犯罪現場」,躺在沙發上徹夜讀完,闔上書本時已經東方魚肚白。
宇庭開講過程,今天令我印象也深刻的一句話是:「從書本中的一段話,或許就讓你刻苦銘心,一輩子記得。」
確實,在高中時期的我,在金庸武俠小說的劇情中,或許早已經不記得如電影腳本般的片段,或許已經不記得主角姓名,甚至可能張飛岳飛滿天飛,但至今仍記得李莫愁的吟詠。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原詞出自金代詩人元好問(1190-1257)的《摸魚兒》)。或許是,當年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年紀,體內賀爾蒙的化學反應吧。
戴著黑框眼鏡、看似斯文的宇庭,談起自己的成長歷程,偶而冒出不少人生的冷笑話,引起會場笑聲不斷,但笑聲背後都是講者刻苦銘心的血淚史。
開新手書店的鄭宇庭小學念了三所、國中念三所,國中重考高中,高中沒畢業,
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唸五年,他笑稱是「人生失敗組」。
求學過程,他笑稱自己只有國文及格,最終,還是念了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更是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究竟,在遠景出版社出版的套書,如何拯救一名只求能夠畢業的徬徨少年?究竟,他如何解析武俠小說對於人性的刻畫?
鄭宇庭當服務生端過盤子,你想知道他最害怕的是那一種排餐嗎?他在閱讀寫作補習班教過閱讀寫作,也在電影院放過電影。
曾流浪台東大學與台灣各處的私立大學當通識中心約聘老師,他如何告訴學生怎樣面對他開出的書單?
宇庭考上兒童文學博士班沒能讀畢業,2013年2月因為父母的關係,回台中與范特喜微創文化一起成立了一間「新手書店」,從賣100本書起家,始終堅持「獨立選書」,完全維持「手工業」與「自耕農」精神經營新手書店。
不談夢想、不講理想、他相信「閱讀」這件事可以透過開實體書店來實踐,
讓文學與知識走入繁華熱鬧的街頭,是生命裡最大的心願。
面對台灣許多的獨立書店,一家家興起,也有撐不下去的同業。有些如何透過複合式經營繼續實踐開書店的理想,宇庭提到許多開書店老闆的第二代,如何承接或放棄,這在我的家鄉新竹新埔,就有實際的例子存在。
在目前台灣160家獨立書店中面臨的選書、購書瓶頸,他又如何透過「友善書業合作社」,克服書業困境的突破性嘗試。希望透過獨立書店的集結,以各書店專業選書和社群經營的能力,成為出版人強而有力的後盾,持續推動出版產業的良性競爭,並且打破現有圖書經銷區域不均衡發展的現況,使文創工作者的活力和巧思能真正在市場上發光發亮。
美國作家凱薩琳‧艾登(Katherine Arden)處女作「熊與夜鶯」推出後,在國際上大獲好評,不僅成為亞馬遜年度百大編輯選書奇幻小說第一名,也橫掃全美暢銷書榜。這是一部充滿冬夜魔法的奇幻故事。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鄭宇庭,為「熊與夜鶯」所寫的推薦文說:「我喊了2次好看,真真實實的大喊。」
鄭宇庭表示,作者寫主角群的故事,及他們與外在世界的連結,將民間故事與幻想素材,雜揉在女主角的現代成長故事裡,「解放傳統童話與幻想故事的侷限,與讀者直接對話,是個美妙的邀請」。
文化雜誌「fountain新活水」復刊滿2週年,舉辦為期一個月特展。復刊滿2年的「fountain新活水」9月號最新一期,也嘗試跨出台灣,以「香港為什麼:我們應該一起補的這堂課」為主題,持續秉持記錄過去、表現當代,介入未來的精神,為香港文化與這個夏天的香港精神留下紀錄。
「fountain新活水」也與全台6家獨立書店串連,搭配其中6期為主題,從9月21日開始為期一個月推出「主題選書展」。包括台北的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台灣e店、台中新手書店、台南烏邦圖書店、高雄的無關實驗書店、三餘書店。
20190921
想聽聽宇庭選那一本書,作為自己孩子的床頭書讀本?
想知道他的小孩學老爸,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啥?
歡迎您來聽聽鄭宇庭怎麼說,怎麼講:(從1: 01:48 開始)
https://www.facebook.com/shintsuenfang/videos/1120950321423621/?t=31
一個人就是一本書,「新村芳書院」藉著每月邀請兩位不同領域與背景的講者在村民開講中分享他們的故事;透過這些人一直努力在做的事與持續熱情之所在,有機會擴展自己的視野之餘,也有機會從他人的故事中觀照自己。
https://www.facebook.com/shintsuenfang/
#新村芳書院
#鄭宇庭的獨立書店人生
#村民開講
黃旭昇講述內容:
壹:成長與傳播經歷 (人生族譜)5 Min 從921地震與一本王子月刊談起……
貳:媒體人生的甘苦 (現場直擊)5 Min
參:媒體人志工生涯 (理念承傳)5 Min
肆:投石子善的漣漪 (實踐人生)5 Min
伍:與山長對話分享 (撞見美好)40 Min
六:現場與直播問答 (共好成長)隨機
壹:成長與傳播經歷:
1、 成長與傳播經歷 (人生族譜)5 Min 從921地震出生的女兒,與一本國小三年級的「王子月刊」談起……
2、 中央通訊社 國內新聞中心 新北市記者 (編採資歷31年) (文化、圖書、市政、教育、環保、醫藥、衛生、警察、消防、海巡)
3、 專業技能:人際溝通 · 書寫 · 訪問 · 傳播 · 導遊 · 議題設定 · 攝影 · Public relations
12. 記者是薪水不高,社會地位不高的工作,唯有擁抱熱情,讓人堅持下去。
******************
貳:媒體人生的甘苦 (現場直擊)5 Min
1、 ●在記者室沙發睡著的女兒們……
2、 ● 921集集地震、88莫拉克風災、蘇花公路陸客翻車、花蓮大地震、陸客火燒車、復興航空南港空難、乘風破浪前進釣魚台、
3、 ● 記者的思考模式:冷靜、觀察、懷疑
記者心中要有一把尺──客觀、中立
參:媒體人志工生涯
● 台灣路竹會資深車隊志工 會刊總編輯 網站規劃 田野調查策劃
● 瑞士、比利時、葡萄牙、加拿大、法國、義大利 藝術節攝影書法志工
● 新北市歡樂耶誕溫馨圍爐 公益活動策劃 (2012~2014 連續三屆)
● 船仔頭藝術文教基金會、 比悠瑪(Piuma)部落 網站設計 專案顧問
● 你好美國際關懷協會 志工 、「大家來說生命故事」讀書會 顧問
肆:投石子善的漣漪 (實踐人生)
● 楊文逸:為偏鄉畢業學子拍畢業紀念冊的攝影師
● 邱銘源:守護土地、實踐里山精神的導演
● 林峻丞:返鄉在地創生復興、關懷學子、跨域青年
● 陳香吟:實踐里山精神 陳香吟幫礦工爺爺賣菜
● 吳明慧:藥師也是水上救生教練 現代神農義診行遍天下
● 施岑宜:新村芳書院推社區營造 施岑宜翻轉瑞芳
● 蒙古拉力賽 甲飽隊壯遊讓世界看見台灣
● 愛樂種子深耕琴音 翻轉孩子人生夢
● 索羅門: 拯救流落異鄉的船長
● 台裔芬蘭青年尋親記
● 將軍的女兒尋找老爹的黑白照片
● 八里文旦:南蜂炮、北天燈,南麻豆、北八里。
● 李素津: 為尼泊爾與台灣偏鄉孩童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