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7] 細說分鏡 Vol.14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89
🖍我所執著的,是隱藏在藝 術下,那些種種技術是如何決擇的故事
🖍故事,比起華麗的表象,更能吸引我的投入與專注
謝哲青在他最近的新書中,談到美國哲學家「華特、費學」,將人類的學名 Human Sapiens (智人),改為 Home Narrans (說故事的人),他的意思是處於資訊爆發、混亂的世界中,我們身處焦慮的時代下,總是想找著安生立命的社會位𠤤,依靠著我們心中相信的管道,無論是電視上的名嘴、還是網路上的網紅、意見領袖,或是功成名就的學者、政治家、企業家的一翻話,讓我們找到心靈上可以依靠的方向,因為上述這些人,在現今我們的社會中,是懂得如何化繁為簡、去無存菁並且用有力的表達方式,說出一套我們心中困境的出口 – 也就是透過「敘事」「說故事」的方式,將許多讓我們無解、擔憂的事情,化作「一切都有因果,同時也是趨吉避兇」。
🟥故事與說故事
會說故事的人,我真心覺得這些人的人生閱歷、經歷一定非常豐富,讓我們能超越時空,體驗到我們人生過去與現今無法置身的環境,越是很達得好,越能讓我們如臨現場。
🔹「故事」的呈現形式很多,口說故事、文字紙筆、圖像漫畫、動態影音等等,都是為了表達「故事」,而不同的媒體優缺長短也各有利弊,同樣的一套故事,會因表達形式的差異,產生與所謂的「原作」有著極大的落差,又特別是從小說改編成電影更常見這種狀況,族繁不及備載,大家心中一定有數,這裡也就不特別提,哪些小說改變成電影成為災難,或是變的更加出色。🔹
雖然我不大愛看小說,越厚、越多集的小說我更是離的越遠,而我偏愛影集、電影、短片來了解故事,少數我是因為電影拍的不錯,回頭去看小說的情況也是有的,雖然我知道有些電影與小說原著有所落差,但我會當作「這是另一份作品」方式來解讀它,再有興趣再多參考他人的心得比照一下。
最近,我更開始喜歡「10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讓我對一些從沒看過的電影,在短短時間下了解故事大綱與內容,這也不是最近才有,早在多年前的「古阿莫」就已經流行好一陣子,當然這種過於斷章取義的表現方式,自然無法讓人感受任何一部電影裡頭的醍醐味,但對於一些「有點興趣的電影,但沒有時間找來看」的我來說,偶爾看一看,當作消遺也是不錯,偶爾還會發現有趣的故事在裡頭。
「袁騰飛」Youtube 之前我很有興趣的一位「說書人」,可以把古今中外歷史講的活靈活現,怎麼同一件學生時期歷史考題,在他的嘴裡可以說出另一套觀點,足足吸引我的眼眼好幾分鐘不撇一眼,真的是蠻利害的說書人,只可惜一點,若要看他更精采、更完整的故事,那就要到另外的平台、加入會員、付費才能享受得到,我就少去他的頻道去追一追。
「老高」我想就不多說了,上百萬的訂閱人數,每集影片一推出,短短時間也有數萬人點擊觀賞,雖然有人批評他不過就是「會說話的內容農場」,也就是把別人的故事抄來變成自己的東西,確實我也這麼覺得,老高許多集談到的內容,我自己在很多地方也都看過、見過,無論是鄉野傳奇還是書本內容都有,但這點並不會折損我對老高的評價,因為能把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透過精彩的說書過程,搭配聲音、影片輔以說明,以及旁邊適時回應的小茉,更是讓 10 分鐘看完的故事,硬是說成 1 小時的節目,還不會讓你想要轉台,這點才是讓我覺得,老高真是個利害的說書人,不用透過多難的攝影、剪輯、打光等前製與後製技術,就能做到這樣子的成就,不簡單、不簡單。
到底是故事吸引著我們? 還是呈現方式讓我們願意停留下來? 還是必需二者兼具? 有沒有可能「呈現方式」讓故事更加生動重現,讓故事更加豐富? 也有沒有可能某些故事必需透過特定的呈現方法,才能讓我們更加溶入故事裡頭? 這些問題成為我最好奇的點
🟥照片與故事
前幾篇文章我提到,比起「照片的故事」,我更在意「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故事,前者迷人,後者讓人沉浸其中,若用小說、電影來比喻的話,精采的小說讓人打開視野,而作者的世界更是另一部作品,更加引起我的興趣。
參觀一些攝影展,或是經過一些攝影展出的場合,除了看看照片本身,底下的創作目的也是必需要要搭配一起看的,但如果作者在現場的話,與作者本身討論這些作品創作的過程,那更是精采。
🔹但絕大多數是沒有這個機會,我們最多參觀看看攝影展,甚至是「線上攝影展」更方便簡單,就算不是很有制度、規模、設計的線上攝影展,每天在看臉書各攝影社團裡,每個人分享作品,我們也可以視為一簡單的「線上攝影展」,但我覺得這樣子比較片段零碎,比較無法透過偶然看到的作品,就能了解一創作者真實創作的立場與心境,透過「實體的課程」,透過一創作者一連串作品創作心得分享,比較能讓在場各位,了解攝影、拍攝過程中,隱𫟖在照片、照片故事後的「故事」。🔹
正如我前篇提到,大多分享照片故事的「說書者」,我所見到的,絕大多僅是「描述照片現場發生的事情」,或是「心情分享 – 就是要這麼做就是好」等類似的說法,能聽到我希望得到的「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這樣機會並不多,如果一場 1 小時 20 張照片的分享會,能讓我聽到一張、二張,遠藏在照片裡頭更多的創作心路歷程,我就覺得「值得了」。
為何「照片故事後的故事」我更有興趣呢?
🔹因為「照片是記錄故事」,故事已經存在在那兒,已經是發生的事情,不會、也不容易改變,或是不再發生,就那麼一次,每一張照片故事就像是電影、小說讓我增廣見聞,絕對有的,但試著想一想,為何「故事就在那兒」,為何不會吸引我,或是更多人去拍? 不覺得這點比起「照片的故事」還要有趣嗎? 🔹
除了「已經發生存在的故事」,有的則是「創作一個故事」,但同樣的我會問作者「為何你會想拍這些故事」,而不會去太對「照片與其故事」琢磨太久,相同的邏輯我也會問自己「有些人會想創照這些故事,又為何我不想? 為何我覺得一些我自己創作的故事,別人覺得不有趣?」。
🔹我想得到暫時性的答案那就是「照片與其故事」一定與「攝影者、創作者」有一種神秘的連結與關係,才會讓我們與作品之間產生交集,這個交集才讓我更吸引我想去了解,希望進而發現隱藏在我心中沒發現的秘密,也就是更認識自己,了解為何我現在做的是什麼? 了解為何我喜歡、厭惡某些事物又是什麼原因。🔹
🟥攝影創作的取捨
用照片創作,背後的故事,無論是已經存在的故事,或是撰寫一個故事,而成就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元素,依舊脫離不了那些攝影的基礎 – 曝光、構圖,每一個決定都影響這張照片的最後結果,那麼說說這張照片如何的創作 (How) 並不困難,而「創作目的」本身就是「Why」,這兩者的交集,我想就是「故事 Story」。
🔹比如說光圈大小直接影響景深表現,為何讓淺景深隱藏了部分事物,消失在主體前方、後方,不會無理由的隨意使用,當說明為何擇「大光圈」 (How),相信是背後有個原因 (Why),是為了眼不見為淨,淡化那些藏汙納垢的角落,或使得長年以來堆砌老舊的痕失消失在畫面中,使得觀看者判斷不出時間地點線索,讓這張照片遊走在過去與現在之間,簡單的觀念表達,這就是故事。🔹
光是一個變數,就有多種選擇,無論選擇為何,都是一個觀念的表達、都是一個故事,無分好壞,只有作者主觀的詮釋,以及觀者主觀多元的解讀,但若抱著更多一點問題,問著「為何選用的大光圈,讓部分線索消失是你這張照片故事的原因」,把問題再追問下去,就能更進一步深入創作者與故事之間的「連接」,而不會讓觀者停留在「看見作品、聽見故事」這層面,卻忘了「作者」在裡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我想更了解這位「說故事的人」,而不僅於「照片的故事」就此滿足,通常那些「說故事的人的故事」,比起那華麗表像的作品,來得更有趣、更讓人有著深刻的記憶,再反過頭來看該作者的「創作作品與作品故事」,就能了解更多一些。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700的網紅森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森爸的攝影金句」透過知名攝影師說過的一句有如醍醐灌頂的攝影名言,啟發我們對攝影的熱情及觀點。 “You don’t take a photograph, you make it.” - Ansel Adams “照片不是被捕捉,而是刻意被創造出來的” - 安索亞當斯 安索亞當斯 肖像照片來源...
「攝影社團」的推薦目錄:
- 關於攝影社團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攝影社團 在 Astさんのキセキ攝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攝影社團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攝影社團 在 森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攝影社團 在 森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攝影社團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攝影社團 在 台灣街頭攝影- Street Photography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攝影社團 在 Fb攝影社團 - 攝影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攝影社團 在 107級心傳獎-社團評鑑_社團影片_攝影社 - YouTube 的評價
攝影社團 在 Astさんのキセキ攝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攝影 | 如果沒有讚數,你是否還會想在網路上發表作品?
正好看見Youtube頻道(我叫陳冠霖),在探討去年某篇貼文在探討底片社團的一些現象。
裡面有幾個思考的點,都提的非常的值得令人省思,也加上一點我的幾個想法提出來可以聊聊。
1.在攝影社團中,產生高流量、或者被社團設成頂置貼文的作品是否就是好作品,如果我們複製了一樣的風格,是否也等同我們做出了好的作品?
2.糖水照、被濫用的風格檔,與陳腔濫調,怎麼看?
3.可以先不學會攝影、但至少先懂閱讀一張照片?
4.單純喜歡攝影不探討任何內容,就不行嗎?
5.如果沒有讚數,你是否還會想在網路上發表作品?
如果有任何想法,歡迎在文章下面提出你想討論的項次與看法。
Tenshi
Artist | モニカ
Photography | NateHuang
怪獸棒棒糖 | Bico鼻孔工作室
道具贊助 | Stable Fly 穩定飛行模式
如果喜歡我寫的日誌或文章的朋友,有餘裕也可以選擇小小支持我的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natehuang
#natehuang #異色 #異色攝影 #bico鼻孔工作室 #情色 #erotic #taiwan #台灣 #怪獸 #棒棒糖 #攝影家
攝影社團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大多數的人都低估了街頭攝影的難度?先聲明,這篇分享並不是說誰的照片好或不好,也不是針對誰的照片。
在街頭攝影社團裡常會收到網友的問題 “為什麼我的照片沒被公開?”,剛開始我會一則一則回覆,為什麼沒被分享,哪裡可以改善,但隨著詢問的人越來越多,我只好寫一篇簡短的回覆。
”攝影是觀察的藝術,是從日常的生活中找到有趣的觀點。“ - Elliott Erwitt
街頭攝影中一定都會提到 “mundane” - 日常。但如果你認為街頭攝影只是單純的紀錄日常生活,那未免就太低估這項連馬格蘭攝影師們都不敢輕易下定義的攝影風格了。
想要開始街頭攝影的朋友們最常問我的問題是“該拍什麼?”
而我跟大多街頭攝影師的回答一樣:“捕捉日常中有趣的畫面”。
這回答沒錯,但也是誤會的開始。因為這種說法讓大家總覺得街頭攝影很容易,也低估了街頭攝影的難度。
拍一個人從一面牆走過去,
拍一個人在路邊滑手機,
拍兩個人的背影坐在公園的長椅上,
拍一群人在市場,
以上都是不是街頭攝影?是。
是不是日常?是。
照片有沒有趣?沒有。
在分享照片前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 不懂街頭攝影人看到這張照片會不會有任何反應?
- 需要用文字強化你的照片嗎?如果要,那也許只是張很平常的照片。
- 你的照片會不會引請情緒反應?逗笑?憤怒?狐疑?
街頭攝影看起來很容易,但很難,非常難。
如果將你放在一個新環境,拍出來的照片一定很有趣,因為一切都是新鮮的。
街頭攝影就難在不僅要從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找到靈感,還要用自己的觀點去將不相干的東西拼湊組合成有趣的照片。一年拍上千張照片,可能真正能引起共鳴的只有十幾張甚至幾張。
街頭攝影師需要知道如何分辨“日常中的有趣”與“只是日常”。
老話一句,多去看看資深街頭攝影師們的作品,如果不知道去哪找,可以以下這這些街頭攝影的作品開始:
Catier Bresson, Alex Webb, Joel Meyrowitz, Elliott Erwitt, Matt Stuart, Nick Turpin, Jeff Mermelstein,Martin Parr,Vivian Maier, Willian Klein,Bruce Davis,David Gibson。
攝影社團 在 森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森爸的攝影金句」透過知名攝影師說過的一句有如醍醐灌頂的攝影名言,啟發我們對攝影的熱情及觀點。
“You don’t take a photograph, you make it.” - Ansel Adams
“照片不是被捕捉,而是刻意被創造出來的” - 安索亞當斯
安索亞當斯 肖像照片來源:
https://tinyurl.com/nvnx2tlx
更多 安索亞當斯 的作品:
https://www.anseladams.com/
-
森爸的作品:
https://thisisethan.com
森爸的街頭攝影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ethanstreetphotography
森爸的 IG:
https://www.instagram.com/eyesoftaiwan
加入街頭攝影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treetphotographers
森爸的 iPhone 觀景窗(手機攝影):
https://www.facebook.com/iphonelifestylephoto
攝影社團 在 森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森爸的攝影金句」透過知名攝影師說過的一句有如醍醐灌頂的攝影名言,啟發我們對攝影的熱情及觀點。
Your first 10,000 photographs are your worst. 布列松說,你的前一萬張照片都是最爛的,直白的翻譯這樣,但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布列松肖像照片來源:
https://secretsfromportugal.com/
亨利布列松介紹及作品:
https://www.magnumphotos.com/photographer/henri-cartier-bresson/
森爸的作品:
https://thisisethan.com
森爸的街頭攝影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ethanstreetphotography
森爸的 IG:
https://www.instagram.com/eyesoftaiwan
加入街頭攝影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treetphotographers
森爸的 iPhone 觀景窗(手機攝影):
https://www.facebook.com/iphonelifestylephoto
攝影社團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吳孟真的爺爺在重慶北路開設攝影器材行,是以從小就有家學淵源,8歲時隨赴美就讀的父親返台時,獲得相機,從此埋下她對攝影的興趣。大學時就讀社會學的吳孟真,因參加攝影社團學得一些暗房技術基礎,其後赴英攻讀建築史,取得碩士後返台,經過長時間慎重考慮後發現自己不適宜走學術方面,她並不想被單一學科的方法綁住,因此平常就喜歡大量拍照的吳孟真,選擇邁向藝術創作之路。
自言社會學其實從未離開自己生命的吳孟真,以社會學作為看世界的方法,觀察以後,再透過藝術作品去進行理論化,並拓展想像力。將建築史、社會學與攝影藝術鎔鑄成一體的她認為,藝術品就是更為親近人的學術論文。
在美國波士頓攻讀藝術碩士時,吳孟真從中國快餐店提供的外食,提取靈感,拍攝出《芥蘭牛》系列,以凝固成形的外帶食物,去探索當文化移動到他方,被環境塑型、被簡化定義的刻板印象。
臺北街巷常見的景觀之一,是家家戶戶經由盆栽佔地為王。於是,吳孟真拍攝各種盆栽,將之輸出為幾乎是1:1的大型照片,放回同樣位置,完成短暫佔領該空間的行為藝術,並用影像紀錄下來,此即《植街劃家》系列。
《塔城》系列更有趣,吳孟真先請人以空拍機拍下高樓大廈的水塔,再將9張水塔照拼貼成1張水塔照,最後以描圖紙與複寫紙描下水塔的線條,進行形狀拼貼與延伸成虛構的地景,彷若她在打造一座看不見的城市。
曾在奇岩捷運站出口展出的《翻轉地景:北投在地影像採集計畫》是《塔城》系列的再變形,吳孟真將水塔造城圖輸出為照片,並將部分的水塔照片後製貼回圖像,讓人難以辨認,但又有奇異的熟悉感。
反覆辯證、思維平面與立體空間的複雜成因與關係,與及重現人類如何以自身意志建造外在世界,是吳孟真創作甚為鮮明的特質。而她在《塔城》系列也找到獨特的結論,也許什麼都不像的風格,就是台灣風格。
小檔案
吳孟真出生於臺灣臺北,臺大社會系畢業(2000),自倫敦大學巴特列建築學院取得建築史碩士(2002),後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完成藝術碩士學位(2012)。
她透過創作探討「形式」如何構成認同或普遍的印象,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文化與美學價值。使用媒材包含攝影、空間裝置與行為藝術。作品曾在波士頓美術館(2010)和新英格蘭攝影雙年展(2013)等地展出。
2014年獲文化部藝術新秀發表獎助,在臺灣展出《可道地》(2015)。2016年參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快拍慢想:編導式攝影的社會光譜》的展出。作品〈塔城〉曾入選2018年高雄獎,同年以戶外裝置作品〈日畦〉參與第一屆的臺南國際攝影節。
專訪影片:https://goo.gl/7XZ2co
攝影社團 在 Fb攝影社團 - 攝影板 | Dcard 的必吃
平時都自己帶著相機拍照居多,但也想和別人交流,所以想請問在fb有沒有那種揪團拍照的社團推薦,謝謝~ - 攝影. ... <看更多>
攝影社團 在 台灣街頭攝影- Street Photography | Facebook 的必吃
本社團並非路上觀察學院,也非個人旅遊心情抒發地,也不是個人隨手拍的照片分享園地,若您喜歡毫無壓力隨手分享照片,那您可能進錯社團了,我們希望的是具有一定攝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