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同時也有3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在自己的星球成為自己」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陳佩吟 在自己的星球成為自己 「我是誰?」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心裡面開始有了這個疑問,在我有意識以來,我好像就是一個,會一直 拼命努力做到「我覺得應該做到的樣子」的人,很用力的做著每一件事情,很努力的過著每一 天,覺得...
「摸背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摸背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摸背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摸背意思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摸背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摸背意思 在 張艾琦I-k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摸背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摸背意思 在 [分享] 對女性的肢體接觸攻略- 看板CATCH 的評價
- 關於摸背意思 在 摸腰是什麼意思呢? - 心情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摸背意思 在 律師談吉他- 【摸肩膀算不算性騷擾?】...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摸背意思 在 【Kiki】女生喜歡上你的五個表現!男生從沒發現的暗示!? 的評價
摸背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Podcast EP.98 《#學得更好》六個幫你「學得更好」的學習步驟
問你一個問題:「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英國知名教育顧問、同時也是心智圖的發明人東尼.博贊(Tony Buzan)他的回答是:「學習『如何學習』是一個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能力。」掌握學習方式的人,更容易達成生活中各種領域的進步。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learn-better/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Learn Better 學得更好》的作者是美國教育研究專家烏瑞克‧鮑澤(Ulrich Boser),他年幼時雖然被診斷為 「學習遲緩兒」,但是他在掌握「如何學習」的技巧之後,成績開始大幅進步。作者自己本身,可說是這本書的最佳代言人,他對學習的熱忱在這本書中表露無遺。
我很喜歡作者把學習的方法,拆解成各種具體的步驟,搭配許多真實的研究案例和成果,顛覆了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舊學習方法。例如有效的學習應該是「主動參與式學習」、「經常回顧與反思」、「懂得尋找類比與關聯」…等。
這些看似簡單易懂的方法背後,作者會詳細說明使用的原因與時機。書中給出明確的執行步驟,讓無論何種資質或程度的人,都有機會採取書中的方式,循序漸進掌握學習的奧妙。閱讀的過程中,我跟著作者的步調,時而對自己提出問題,時而闔上書本反思自己的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我除了用心智圖整理這本書的精華之外,也回顧我自己經營部落格的「學習寫作之旅」,與這些學習步驟有哪些相關性,試著讓自己朝向學得更好、寫得更好的方向邁進。
.
#如何學得更好的6個步驟
.
在我回顧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之前,我想先用一張「心智圖」來展現這本書提到的學習步驟與技巧,誠如作者說:「心智圖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和發現內在關係」。這些學習步驟之間,彼此互相有關聯;學習就是一場「心智活動」。
1. 尋找價值:如果不想學,就不可能學得會。想要精通,就必須把自己打算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視為有價值的。學習就是理解某樣事物的「意義」。
2. 設定目標:在精通某項技能的早期階段,「聚焦」是關鍵。我們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學的究竟是什麼,並且設定具體可達成的目標。
3. 提升能力:某些形式的練習可以讓你比其他人取得更好的成績。在這個學習階段,我們必須磨練自身「技能」,採取專門步驟來提升表現。
4. 延伸知識和技能:我們要在掌握基礎之後,「實際運用」自己知道的一切。要充實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創造出更有意義的理解形式。
5. 形成關連:要試著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結合在一起。我們不想只是知道某個細節或步驟,而是要知道該細節或步驟如何與其他事物「互動」。
6. 回顧與反思: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容易犯錯、太過自信,所以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知道的知識和技能,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解,「從學習中學習」。
.
#我如何學習寫作?
.
回顧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學習步驟,讓我很驚訝的是,竟然跟自己「學習寫作的歷程」十分相似。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踏入科技業就職,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異次元的東西想都不敢想。但是漸漸地接觸到很多有趣的人、觀察到很多厲害的傢伙,發覺自己思想的淺薄與無知,便開始投入閱讀的懷抱。
只是,無奈記憶力和理解力畢竟不是超人等級,發現要把所學紮紮實實記錄下來,才能稍微加深那麼點印象。所以開始試著寫一些手抄筆記,然後在讀到《自由書寫術》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之後,被作者的觀念說服:「自由書寫、公開發表、接受回饋」,也因此開啟了我的寫作之旅。
很慶幸的是,我也發現自己採取的方法,跟《學得更好》書中的學習步驟有許多契合之處。以下我會將書中提到的6個學習步驟,搭配自己的寫作歷程,做個回顧與整理,也給有心投入寫作的朋友們一個案例參考。
.
1.#尋找價值
.
回想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太多,技巧不夠?文辭不夠美?管它的,「寫,寫就對了」。我除了在讀完《恆毅力》之後寫下的「目標階層」練習之外,主要是我時時記得三個核心價值,讓自己堅持不懈地寫下去。
首先是「動機」:而立之年才愛上閱讀的我,發現閱讀對我帶來莫大的改變,以及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起心動念想透過自己棉薄之力,盡可能地把我從閱讀體會到的美好,透過文字傳達出去。架設閱讀前哨站部落格則是讓這個理念更容易傳達。
接著是寫作對我的「意義」:我把每一次的寫作,每一篇文章,視為一次的「自我成長」。無論是思想上的,或者是觀念上的,閱讀不同書籍帶來不同的體悟,進而改變自己的舊觀點、整合成新的觀點。
最後是「社群效應」:無論於職場、生活上,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值得追隨的領導人,我對於一個好的領導人的定義,就是「能夠影響多少的人」,因此選擇公開發表自己的寫作。除了帶來社群的交流,得到不同的回饋與意見,還見到許多網友表示受到我的文章鼓舞,讓我更樂於持續書寫。
「人要在自己所學的事物和自身生活經歷之間建立連結,而尋找價值是做到這一點的方法,促使人們思索:「這對我來說為什麼重要?」
.
2.#設定目標
.
對於我自己的寫作目標,起初並沒有硬性規定自己的發文頻率,剛開始在Medium寫作平台發表的時候,有一搭沒一搭的,頻率平均是2週一篇而且不太規律。後來我改變策略,想要堅守我從《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學到最棒的一課:「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
我開始強迫自己每個星期要發表一篇文章,即使平日工作再忙,如果不幸平日沒有寫完,拖稿到週五、週六仍然要挑燈夜戰,完成對自己的許下的承諾。因此我深刻體會到,當我保持平日的自律,才能享有假日的自由(ps. 其實就算如期發文,我還是會把假日拿來閱讀和寫更多東西)。
短年期的目標,是希望這兩年內,能夠完成100篇文章的發表,目前已經踏過一半,朝著目標穩定前進中。我自己的感想是,設定目標除了要「可達成」之外,最好還能多一些「挑戰性」與「強迫性」,畢竟,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多麼懶,對吧?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的名詞叫做「後設認知」,白話文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作者發現,時常觀察自己如何思考的學習者,成效會來得更好。在寫作的過程中,則需要讓自己去評估自身的論點,思考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想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無論是給未來的自己,或是讀者。
「寫作活動是整理思路的有效方法,因為在組織句子和段落時,我們經常會問自己一些重要的後設認知問題:誰會讀這篇文章?他們會了解我的意思嗎?我需要解釋那些東西?」
.
3.#提升能力
.
一開始在練習寫作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能力可言。我採取實驗性質的方式,第一個是對自己提出問題,有點自問自答的意味;第二個是重新排列組合閱讀之後的書中重點,再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書中提到,面對失敗,是逐漸提升能力的好方法,這一點我倒是很在行。
我試著用不同的文體和架構,去寫每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抱持「實驗」心態,去觀察哪種文體比較獲得讀者青睞,哪種架構容易獲得迴響。發表這麼多篇文章以來,自然有熱烈回響的文章,以及許多無人問津的文章。
我認為,面對失敗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場實驗,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學到東西。實驗至今,我倒沒有特別想定型在哪種文體,反而更廣泛地嘗試和衝撞,探索更有趣的寫作方式。畢竟,不要把獲得關注當成寫作的唯一目標,最重要是莫忘初衷,隨時堅守上面的三個核心價值。
最後是《刻意練習》這本書也同樣說過的,得到意見回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尤其能夠幫助自己進行修正、改善,我也很感謝對我的文章進行回饋與交流的讀者,不但讓我有更多收穫,有些建議也讓我耳目一新。
也歡迎你在我的文章留言,或者私訊表達對我寫過文章的看法,你的回饋是我持續進步的最好養分。
告訴自己不要擔心犯錯,要把焦點放在改進上,把錯誤當成習得一點知識或技能的機會。
.
4.#延伸知識和技能
.
我使用的三種手法,跟書中所說的不謀而合。第一種是我喜歡在文章裡「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用最棒的方式回答。有時候需要回顧書籍本身,有時候要前後參照,有時候甚至得Google或找維基百科,才能有更完整的觀念可以回答自己的問題。每一次的提問,都是一次學習與進步的機會。
第二種是「教別人」,我很認同教學相長,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當我們讀完一個新的概念,若要達到可以教別人的程度,則必須讓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辦的到,這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技能的好時機。
第三種是「親身實踐」,我自己最有感的是,採取了屬於自己的「晨間寫作習慣」,讓我每天都能擠出一些時間投入寫作。而這個晨間習慣,後來我也把《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整理成很受歡迎的晨間習慣分享文,裡面詳細列舉我自己起床後的習慣,也持續使用至今。
「教別人」就是一種知識應用:透過講授某一主題,我們提供了自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話清楚說明重點,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
.
5.#形成關連
.
把寫作跟自己形成關聯的方法,我採取的第一種,是我喜歡把閱讀一本書的所學所聞,拿來「跟自身的經驗和想法做對照」,讀的過程經常問自己「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我想從書裡學到什麼?」
因此,我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喜歡問自己諸如此類的問題,透過與自己產生關聯,讓寫作的內容更個人化,更能帶來反思與回顧的效果,偶爾還能迸出嶄新的思緒與想法。
第二種是把自己所學給「視覺化」,舉我寫過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篇閱讀筆記為例,在文章裡我把作者講的七個成功習慣,重新組構成由內而外的四個面向,再用「信任」串穿每個元素,畫出一幅示意圖代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最後,我習慣一邊寫作,一邊回想的過程中,去挖掘以前讀過的書目,跟目前讀的書或者寫作的內容,有何種關聯?做法很容易,首先回想那些書籍跟我在寫的東西,有什麼「相同」?再來回想有什麼「差異」?
透過這樣的模式,可以建立許多觀點的連結,我在《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這邊閱讀心得就用過類似的方法,來對書中我感興趣的議題,進行自我辯證與論述。
「投入學習時,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弄清楚因果、看見類比事物與相似之處。學習的目的是改變我們如何去思考某個事實或概念,也就是學會一套思考系統。」
.
6.#回顧與反思
.
我自己閱讀書籍之後,為了寫閱讀筆記或讀後感,會去「回顧」內容主題的其他相關資料。也就是同一個主題,我會盡可能多涉略幾本不同的書。
例如在學習投資理財的領域,我鑽研被動式的指數化投資策略,在廣泛地閱讀了不同切入角度的書籍之後,重新讀過一遍最愛的投資經典《投資金律》,才寫下這篇獲得不錯迴響的投資文章〈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除了回顧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寫作,讓我得以很專注地「反思」。像是我在寫《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閱讀筆記的時候,起初因為書中內容比較雞湯,讓我的思緒有點兒卡關。
但是,我強迫自己學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所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不去思考成功的大道理,反而去思考該如何避免錯誤,寫成〈遠離幸福人生的7個建議〉這篇心得。
回顧與反思是一種思維習慣,溫故而知新,才是推動知識更新、反覆運算的終極法則。
.
#後記:#學習是為了超越昨天的自己
.
我原本認為,「閱讀是最好的學習」。但是,經過這一年來的持續寫作,我才發現,「寫作是更好的學習」。我期許自己透過閱讀增進自己對事物的理解,透過寫作則深化了些理解,甚至產生新的洞見。這種讀寫之間相輔相成的效果,也讓我時時處於思緒活躍的狀態。
我很喜歡的知名導演昆汀.塔倫提諾隨時隨地都在看電影,當一個記者問他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時候,他無奈地大笑而且似乎被問題激怒了,說道:「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而你最好把它搞透徹一點。」
從第一篇公開文章〈雙11購物節買書分享〉,一路走到現在,專注於學習一件事情,何嘗不是如此。無數個絞盡腦汁的早晨與夜晚,努力地挖掘腦中的思緒,涉略自己原本不懂的事情,每一字一句都讓我感覺往前走了那麼一點。
雖然,與許多博覽群書、下筆如有神的前輩比起來,我仍像個學徒般剛開始摸索著,但每當我回答自己的這個提問,心中又再次充滿了堅定:「你有沒有比昨天的自己,又更進步了一些?」
摸背意思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藥物濃度稀釋』
▍這真的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我雖然不正經慣了,但這篇文章我真的沒辦法用一貫戲謔的態度來書寫。
看了新聞心裡很難受,翻來覆去睡不著,爬起來寫了這篇文。
本文不針對臨床人員做檢討,我相信當事者護理師早已承擔非常大的心理負擔了,希望大家能給予關懷,而非責備,我們應該著重於流程的檢討。
▍這絕對不是醫學臨床上第一次因為稀釋造成的病安事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早在BNT進來之前,我就跟同事討論過很多次關於藥物稀釋的這個隱憂。
事實上關於藥物注射錯誤這件事,身為麻醉醫師,同業們應該很多都跟我一樣,有著嚴重的被害妄想症。
『0.45毫升的疫苗原汁,加入1.8毫升的生理食鹽水,再抽0.3毫升來注射。』
光這個流程聽起來就會讓我膽戰心驚。事實就是:只要是人,都有機率會出錯。
▍為什麼我老是砲火猛烈,要針對那些沒有麻醉醫師,只有密醫麻醉屍的婦產科診所?
一直以來,我曾經不只一次被醫界前輩摸頭,要我以和為貴。『你一個人又能改變什麼呢?白白得罪人而已』
以和為貴你媽,要跪你跪。
▍舉個我自身的經歷吧,當年我還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的時候,就收過不只一次由婦產科診所緊急轉送來的病人。
原因就是『藥物濃度稀釋錯誤』,想當然的,這些診所、這幾件病人的麻醉,都沒有麻醉醫師,診所只有聘用 #自稱麻醉師的密醫麻護幫產婦麻醉。
半身麻醉脊椎嗎啡的抽藥流程:
📌1毫升的嗎啡原汁,抽出0.1毫升。
📌加入0.9毫升的布比卡因。
📌稀釋液再抽出0.3毫升。
📌再加入2毫升的布比卡因。
以上錯任何一個步驟都會出事。有人忘了稀釋,這就是打了十倍劑量,有人稀釋完,卻打入原汁嗎啡。總之,就是同一個結果,昏迷不醒加上呼吸抑制,當然,診所告訴家屬的說法,幾十年來通常都依然是幹你娘的麻藥過敏。
▍一直以來,醫界一直在改善給藥的流程,如何避免錯誤給藥,或是萬一錯誤給藥的時候,如何讓傷害減小。
舉例來說,整理控應該都很愛標籤機吧?
2015年,美國麻醉醫師協會發布一份聲明,建議使用顏色分類的藥物標籤。
淺藍色都是鴉片類藥物,如芬坦尼、嗎啡、配西汀。紅色都是肌肉鬆弛劑,橘色都是鎮定安眠藥物,黃色是麻醉誘導藥物。好處是就算你誤拿其他藥物,至少是同類藥。
如果病人在你打完半身麻醉後昏迷不醒而且呼吸暫停,你可以首先懷疑是鴉片類藥物過量,不管你是拿到嗎啡還是芬坦尼,不管你是忘記稀釋還是打太多,你的處理糾正措施都是給予納洛酮。這除了可以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也可以在不幸發生意外時降低傷害。
畢竟在很多時候,你想給予的是某一類藥,而不一定必須是某一種藥。病人動,我要給肌肉鬆弛劑,就算把N拿成A或E,不會造成實際的傷害。病人痛,我要給予鴉片類止痛藥,就算把M拿成F或P,不會有太大傷害。
用顏色區分藥物,會大幅度降低了你本來要止痛,卻給了肌肉鬆弛劑這樣的可怕後果。
當然三讀五對,還有不要在檯面上放太多不需要的藥物,這也都是降低意外發生的手段。
▍有個回憶我記得很深刻,如果當年一起值班的老同事在這裡看到本文,應該也會有印象。
住院醫師時期,我假日都去分院值加護病房,有一次照顧到神外開顱術後的病人。
主治醫師留下一個醫囑,「每隔12小時要給予病人藥物,需要由值班醫師親自手動推藥。」
在病床側,我拒絕了護理師遞給我的藥物,因為那是一支10cc空針,裡面抽了10cc的透明液體,上面沒有任何標籤。
謹慎型人格(被害妄想症)發作的我,堅持拒絕了那隻我無法分辨內容物的藥物,堅持要護理師重新給我一瓶藥物,我自己親自稀釋,自己推藥。
護理師同事覺得我難搞,神外主治醫師打電話來破口大罵,覺得我一個小住院醫師,居然敢挑戰他的權威不幫他給藥?(其實不是,我只是堅持要確認清楚,我注射進病人的藥物是什麼。)
還好的是,因為我平常值班就旺到炸天,常常一個晚上就急救五床,插了五支中樣靜脈導管五支氣管內管,兩分鐘插好管,五分鐘內一針打上CVP,這個是日常生活技能。所以長期革命情感之下,護理師們對我有基本的信任感,雖然碎碎念我的龜毛,還是願意照我的意思,拿新的藥物來讓我重抽。
要是當時我沒堅持,要是裡面的藥物有錯,卻由我親手推進去病人點滴,現在在新聞上被獵巫,下跪道歉的會不會是我?
細思極恐。
▍今天疫苗的事情已經發生,檢討是要做的,但找個第一線護理師來負責背鍋就真的doctor不必了。
現在需要的不是寫報告、獵巫、咎責,或是列入評鑑這種騙外行人的敷衍手段,這真的彷彿有印了無止盡的低能小卡片的滿滿即視感(防中暑小卡、清驗槍小卡、喝水小卡...)。
如何建立一套流程預防再次發生,這才是當務之急。
舉例:我去高端疫苗參訪時,他們一開始就有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高端疫苗有設計,一人一劑不用分抽也不用稀釋的劑型。
--
(這個數學笑話真的不好笑,就拜託大家不要在算藥物濃度稀釋的新聞下面tag太太了)
摸背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在自己的星球成為自己」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陳佩吟
在自己的星球成為自己 「我是誰?」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心裡面開始有了這個疑問,在我有意識以來,我好像就是一個,會一直 拼命努力做到「我覺得應該做到的樣子」的人,很用力的做著每一件事情,很努力的過著每一 天,覺得做任何事都要有意義,而且不想浪費每分每秒,久而久之,我就以為那就是我。
在轉換於不同身分和立場的自己,經歷過各種事情,期望達到的、計畫之中的,更多的是 無法預料的意料之外,靜下心思考後,突然發現,那些我曾經以為的那個自己,也可能只是我 希望「大家覺得的那個我」應該要有的樣子而已,但那真的是我嗎?我們在世界上都有著很多 不同面向,也許是自己不熟悉或不想被發現的樣子,然後害怕被發現之後會不被接受或不被喜 歡,然後就選擇隱藏,慢慢地連自己都忘記了。
宇宙之大,我們每一個人就只是一個小小光點,但即使再渺小,也一定有存在的意義。那 如果假設自己的內心是一個宇宙,那內心中每一個不同面向的自己,就是一個個不同的星球, 有些是熟悉的、但有些也可能是自己也不認識、被遺忘的或是沒有發現的那個自己。
我們從小 到現在,不論哪個年紀、狀態或身分地位,都可能一直在摸索著,如何從自己內心宇宙中,去 發現、認識、了解、接納並包容所有面向的自我星球,怎樣才能找到並成為「真正屬於自己的 樣子」,也許這也會是我們一生都在學習的課題。
一直以來,我都有在思考,如果立體作品可以結合成為平面作品,好像會是一個很有趣的 概念。這次展出,我嘗試以整體概念,延伸出一些想表達的文字內容,將作品融入其中,再將 腦中的畫面放進平面畫作中,對我來說是有點陌生的,不過是個全新的嘗試,我也因此再次深 入思考,每件作品背後,我真的想要表達的意思。最後也設計成一個有點像是繪本的創作集, 我想透過立體、平面與文字的結合,可以更容易帶領大家進入我想說的意境當中。
粉絲頁: 陳佩吟PinkPei
粉絲頁: 心藝十三生活創藝/手作陶製 木頭雕刻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摸背意思 在 張艾琦I-k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香港Glamping #豪華露營 #貝浪營舍
#貝澳 #香港打卡位 #Staycation #貝澳露營 #艾琦遊 #貝澳有咩玩
【香港Glamping】豪華露營💜 EP19 🔸 貝浪營舍|香港打卡位|Staycation|貝澳露營|《艾琦遊》
【Glamping】是什麼?
這個現在當紅的字和 lamp (枱燈) 沒關係
不過它的確是兩個字合併而成的
那就是 glamorous 和 camping
glamorous [ˋglæmərəs] 本義是「令人嚮往的;有魅力的」,不過現在多半是指「奢華」
而 camping 是「露營」的意思
所謂 glamorous camping 就是現在流行的「奢華露營」
以前露營一切從簡,甚至很克難
現在露營設備越來越好,有的根本什麼都不用帶
不但不用自己搭帳篷,而且地點都選在風景區
管理營地的人會幫你弄得好好的,帳篷裡還有冷氣吹和廁所可以用
簡直就是一座戶外小豪宅
讓人不用受苦也可以享受在戶外「露營」的樂趣
這就是 glamping
用法一樣是 go glamping
貝澳有咩玩?
有咩打位卡?
🔸🔸🔸歡迎發問🔸🔸🔸
✅Sub my Youtube👉🏻 訂閱我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Nr52tWFnO4pbQ10xBqnUQ?sub_confirmation=1
💓Instagram👉🏻 iki_cheung
https://www.instagram.com/iki_cheung/
💓Facebook Page👉🏻 張艾琦I-ki
https://www.facebook.com/iki.cheung/
💓Job Contact 工作聯絡:
iki_cheung@yahoo.com.hk
✨✨《艾琦 #Youtube 影片錄》✨✨
EP01🔸【 #現場表演】回顧「#妥協」Cover #翻唱
https://youtu.be/GJCPd2GThzA
EP02🔸【我的 #MV 回顧】我填詞 「你的J.I」#KTV
https://youtu.be/SYckszHsvec
EP03🔸【我的 #MV 回顧】#卡布奇諾的泡泡
https://youtu.be/dbvZY821Id8
EP04🔸【 #長洲 攻略】#長洲小吃|#露營推介
https://youtu.be/h0beqcZlXg4
EP05🔸【 #三星 #S20Ultra #開箱 】
🤔#Samsung 手機 #sony 相機大對決
https://youtu.be/yrspmR67fXw
EP06🔸【荃灣 #激安殿堂 】必買必吃攻略🎁
https://youtu.be/9BnfGAX8uQo
EP07🔸【#Twins 歌曲】🎤背歌詞+打麻雀💫挑戰
https://youtu.be/Ctpl051Td4Q
EP08🔸【#懶人食譜】5分鐘🔥韓式泡菜辣豆腐湯
https://youtu.be/6LkN6YnMZz0
EP09🔸【 開箱】日本 #Recolte #氣炸鍋
https://youtu.be/o1i7hSzeRSQ
EP10🔸【Cover Rap Song】
#Okamoto x #張艾琦 I-ki 如初
https://youtu.be/VZCU0Dthzmk
EP11🔸【 #香港打卡位 】#蝶豆花園 💜
「 #十大打卡位 」拍照攻略
https://youtu.be/f1htj1-c4Yk
EP12🔸 【教你如何取得👅食TEA優惠】
💓棉花糖夢幻 #下午茶 💓
https://youtu.be/HvrxlaqT7R4
EP13🔸 【 #開箱 #台灣 零食👅試食大會】
https://youtu.be/P3snhy5urSQ
EP14🔸 【 #Cover 歌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
https://youtu.be/OpX92iycffY
EP15🔸 【 #香港行山 #千島湖清景台 💜打卡位教學 】
https://youtu.be/AiFPSHMVjBY
EP16🔸【疫情不做愛?】 嘉賓🔥岡本Okamoto負責人
https://youtu.be/5h-Wci-gCP0

摸背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水豚讀《論語》─厭世第一,黑特第二、憂鬱第三、迷茫第四、孤獨第五,最療癒的超譯經典」介紹
訪問作者:曾暐傑
內容簡介:
人生中的所有問題無法解決──都是因為缺了一本《論語》!
不是因為孔子說得太有道理,而是因為你碰過的鳥事他都碰過。
而且比你還鳥、比你還衰、
但他還是撐過來了?!
◎先不要講薪水問題了,你知道孔子曾經拖著學生們到處去找工作,還碰到戰爭、缺糧,差點沒命嗎?
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慣老闆凹我心情超不好?這時候,《論語》當然幫得上你!因為,關於職場這件事──孔子要比我們大多數,都要慘得多。
有多慘?慘到孔子找不到工作,得帶著學生們從陳國流浪到蔡國;流浪也就算了,還碰上缺糧!孔子連帶弟子們都沒飯吃,還碰上強盜。
就算是這麼慘、這麼背,連子路都忍不住酸老師說,老師你人這麼好,居然也落到這種下場;這是不是讓我們想起,當我們在職場上盡心盡力,最後功敗垂成的時候,總是會有討厭鬼說,事情做那麼好幹嘛?你看時機一不對、一有人欉康,就通通完蛋啦。大家一起爛,這樣不是很快樂嗎?
孔子卻不這麼想。
◎人爛己爛,到底害到誰?看起來好像在說教的孔子,說的,也是自己的心聲啊
對於子路的馬後炮,孔子只淡淡地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但他其實不是說君子窮是應該的,而是困厄也該保有自己的原則。聽起來像是說教,但是真的快餓死過的孔子很清楚:因為事情很不順就一起爛──到底我們放棄的是壓力,或是我們自己的機會?
當我們認同人生的這個爛劇本,而且完全妥協時,我們是不是就跟開口嘲諷的子路沒什麼兩樣?
或者,也就跟人生中出現的那些討厭鬼沒什麼兩樣?
◎不只是職場,還有黑特、愛情,以及人生裡那些微小的絕望
譬如說,人生還會有想爛爛的時候,只想一個人去河岸吹風的時候;或者,覺得「我在幹嘛啊?」的時候,孔子也不會只顧著跟你說,要前進啊奮進啊,而是會在這個時候說,我也想去河岸吹風、我也想找到工作。
碰到學生實在是沒自信的時候,也會摸摸他的頭說,子貢啊,你已經做得很好啦。人生哪能求一百分呢?被子路質疑去找南子是一種不正當的男女交際時,孔子也會不開心起來。講天厭之,可能大家會覺得文謅謅的,但說孔子指天發誓說,我要是對南子不懷好意,老天就打雷劈死我!大家就懂了吧?
◎這一次,我們不但可以吸孔子、還可以吸水豚!
所以,這一次,我們不但要重新讀《論語》,而且要跟著師大國文學系的助理教授曾暐傑老師、與可愛的水豚一起在《論語》裡,重新找到力量!覺得《論語》裡都是心靈雞湯嗎?覺得《論語》都是無聊的教條嗎?曾暐傑老師說,不是的,我們除了可以在《論語》裡找到孔子,還可以在《論語》裡找到水豚(????)覺得人生有夠煩?趕快與我們用新的角度一起重讀《論語》,吸一下曾經很煩過的孔子與水豚!多吸幾下,總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多一點方向。
作者簡介:曾暐傑
政大中文系博士,現任師大國文系助理教授。
研究道德哲學但對道德過敏,
覺得道德魔人比無道德者更危險。
討厭溫馨勵志幹話小語——
覺得與其喝心靈雞湯不如面對自己去泡湯。
擅長沉浸式經典課程,在思辨中玩出經典的當代意義。
覺得閱讀經典關鍵是讓自己超有感,才能讓生活充滿暢快感。
出版社粉絲頁: 出色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摸背意思 在 摸腰是什麼意思呢? - 心情板 - Dcard 的必吃
這位老師人很溫和非常紳士彬彬有禮,但有次事情討論結束,離開他辦公室時,他送我到門口,碰了一下我的腰,我以為是我的錯覺,因為當時背著後背書包 ... ... <看更多>
摸背意思 在 律師談吉他- 【摸肩膀算不算性騷擾?】... | Facebook 的必吃
「肩膀」雖然法條沒寫清楚能不能碰,但實務上法院多數都認為肩膀算是其他身體隱私處,因此碰肩膀構成性騷擾觸摸罪。 台灣高等法院99年上易字第2836號判決認為,肩、背、腰 ... ... <看更多>
摸背意思 在 [分享] 對女性的肢體接觸攻略- 看板CATCH 的必吃
從小就有多多少少在跳舞經驗 對於肢體動作的敏感度還蠻高
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攻略 但還是要看對方的個性
因人而異 因地制宜
肢體的動作,除了動作之外,也包含表情、眼神、等等,介紹一些肢體碰觸代表
的意義,以及一些能夠讓女生理性失去作用的肢體接觸法,讓她突然變得非常在意你。基
本上,所有的肢體接觸,你都不可以帶有想要「吃別人豆腐」的心態,而是「我只是在適
合的狀況下,做出合適的肢體碰觸」並且透過肢體碰觸展現你的紳士跟對對方的喜愛。
頭部:Warning-頭部是一個通常一般人都會很重視、跟隱私還有尊重有關的一個
部位,所以在剛認識的時候最好不會亂侵犯這個區域,除非有一定的熟度或曖昧度,不然
其實都會讓人覺得反感。但是頭部的觸碰對於從朋友到情人的這個方向是很好轉換成有情
慾成分的著力點。
頭頂
拍拍別人的頭似乎是一個頗為親密的動作,但這個動作是否加分因人而異,有些
人很保護自己的頭部,(有人說頭頂是最接近靈魂的地方)不喜歡他人觸碰。而且這個動
作其實要拿捏的時機要很好才會讓人有甜甜的感覺,如果只是為了摸頭而摸頭,女生會覺
得「這個男的到底在幹嘛」?我自己私心是在自己做了蠢事之後男生隨意帶著一點頑皮把
頭髮弄亂或是很短的拍打頭頂XD 其實看起來越可愛越有可能被摸頭的女生其實才不喜歡被
不熟的男生摸頭,那種冰山或是看起來比較有距離感的用摸頭的反而有時候是打安全牌,
因為根本沒有男生膽敢摸她的頭。
額頭
額頭的時機也不好拿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親的,另外一種是輕敲。當然用
親的沒有一定的親暱程度做起來會非常奇怪,所以用指背輕敲或是輕輕的推都是一個選項
,通常是在女生耍笨的時候很隨意的輕敲兩下或是拿捏好力道用推的。會讓女生有種同時
被欺負又被寵愛的感覺。
頸部至後腦勺
後頸部其實是很容易引起欲望的地方,親吻的時候輕輕按摩對方的後腦勺絕對會
讓溫度加很多度。但是不熟的時候當然連親吻的機會都不會有,但是觸碰到這個地方就會
讓情慾的成分多一些,不管你是用手圈住女生的脖子(有沒有圈到頸部跟後腦勺那部分就
是一個純友誼或是有情欲成分的差異了)或是在把手放在女生的肩膀靠近脖子的地方可以
用大拇指輕輕的按摩女生的後腦勺。但這個也要有一定的熟度才可以做。
另外一種是有M傾向的女生才可以如此對待,用手掌從女生後腦勺往前按下去(記
得不要拍打,而是整個手掌都貼到後腦勺之後才用壓的壓下去)像我就覺得敢自然而然這
樣對我的男生蠻man的呵呵。通常對有主見、但遇到喜歡男生會變小女人類型的女生在還是
朋友的時候用這種方式對待她們都會蠻心動的。但是是女方真的理虧或是說了什麼白癡話
的時候使用,通常最好是有外人在。一對一的時候使用這種方式其實會讓女生覺得被欺負
,但有外人在會讓人覺得有種對外宣誓「我們很熟」的感覺。
雙頰至雙顎顴骨
雙頰的觸碰的變化有很多種,用食指輕碰臉頰、用手掌整個捧住使用大拇指輕撫
等等,這邊就比較電影裡會看到的很相愛的情侶會做的事情。這邊就不贅述。
下巴
其實每個女人都有想像過被自己喜歡的人壓在牆上強吻的畫面過。其實下巴的碰
觸與占有還有支配很有相關,當你用手指與食指扣住對方的下巴的時候這時候這兩種意味
就很濃厚了。是個如果你很確定女生對你有意思或是交往之後使用會讓女生臉紅心跳在加
速的觸碰方式之一。
軀幹:軀幹的部分就比較是剛認識的人也可以接受觸碰的朋友區域,可以從有友
誼意味的動作慢慢推進,其實一開始從軀幹開始的碰觸是最基礎的。
肩膀
就像我剛剛說的,在接觸肩膀的時候,直接而沒有繞過對方背部的動作通常都是
沒有情慾的表現,但也可增進友誼方面的熟悉與好感度,例如從後方把手掛在肩膀上,手
肘的部分在對方背部的這種動作(但這種動作通常是女生對男生或是女生對女生做比較多
,因為有些許依賴的意味在)或是輕拍肩膀,有安撫的意味,而撫摸跟小捏肩膀肉而是另
一種更進一步的安撫方式。
肩膀的碰觸如果有接觸到後腦勺或頸部就會變得很不一樣,有繞過比較靠近自己
手而去碰觸另外一邊的肩膀也比直接觸碰離自己比較近的那邊的肩膀有更多親暱的感覺,
更進一步就是把手臂整個架在對方的肩膀上,手肘彎曲朝外,也有占有的意味在。是個從
朋友可以漸漸產生曖昧感的動作之一。
手臂
上臂:上臂通常是很安全的友誼區,不論是撫摸或是輕輕從側面拍或是用雙手同
時碰觸對方的上臂都不會有什麼明顯的曖昧的感覺,都是令人感到舒適或是根本不會注意
到的接觸。
注意有一個動作如果做得很好,在剛認識的時候做絕對會加很多很多分而且會越過女人的
理性,那就是走在馬路上的時候,女生不小心走到外側時,你很理所當然地而且很熟練地
跨過對方的背部把手放在女生的上臂區,把女生向內側推。(往自己的方向,因為你在內
側,自己的位置移動到外側)這個動作其實很基本,但是做得好不好會讓女生覺得你超帥
的方式還是要有點技巧,最重要的是心態,你不要小心翼翼的還跟對方說「走外面很危險
,走進來一點」這樣其實會覺得這男生真細心但是那種心跳感並不會增加。如果你的態度
是一種「我喜歡的女人本來就應該走裡面讓我保護啊」的霸氣紳士態度再做這件事的話
,絕對會讓女生融化(最好在拉的時候讓女生「稍微稍微」有點踉蹌)。
或是想把女生拉靠近自己一點的時候,可以抓手肘偏上的地方往自己的方向拉,
同時展現霸氣,女生也比較不會痛。
下臂:下臂能做文章的地方其實不多,通常是女生對男生才會去碰下臂。
至於手腕跟手掌的地方我也不多說,沒有什麼在非情侶的時候可以做文章的。
下背部
這個部位就是女人無法招架的地方,碰到這個地方女生就是會融化。不論是在擁
抱的時候從下背部把女生拉近你,還是怎麼樣,下背部至下腰這圈就是女人的理性不存在
的地方。這也是剛認識的時候可以好好利用的一個部位,例如如果你願意幫女生開門,就
可以碰觸她下背部的地方請她先進去,但剛認識的時候這個地方不可以停留太久,而是一
種「順勢」才做的感覺,如果拿捏得當,女生一定會變得超級在意你。
然後下半身不管哪個地方除了膝蓋之外的地方如果女生沒有要跟你上床最好都不要碰蛤。
記得使用這些肢體技巧一定要熟練,跟抓准時機,如果沒拿捏好其實還是會讓雙
方覺得有點尷尬的噢。
女生的版本要嗎?
--
Dana's Lifeingredient
https://danaslifeingredient.wordpress.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42.2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TCH/M.1400163253.A.89C.html
把手越過對方的背部抓碰到對方另一側上臂
讓女生從你前面經過到內側 這樣有清楚XD?
因為通常女生會覺得排斥對方的觸碰會傷到對方的感覺
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 即使不喜歡 大部份的人也不太會說
但我比較喜歡S的男生哈哈哈
我就喜歡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的男人 會讓我覺得很心動XD
※ 編輯: shunn (60.245.65.143), 05/17/2014 20:13: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