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睡不著怎麼辦?】
《搶救雷恩大兵》裡一行軍人討論為什麼有人能快速的入睡,擔任醫官的魏德說只要刻意想保持清醒,你就會有睡意。
魏德分享了一個故事,他的母親是大夜班護士,通常都會工作到深夜。魏德為了想要跟母親交談,會努力保持清醒,但最後都徒勞無功,所以愈想努力保持清醒,愈快進入夢鄉。
或許在殘酷的現實世界也是如此,愈想在混沌的世界裡保持清醒,反而愈容易筋疲力盡,就如《搶救雷恩大兵》裡所有的士兵愈不想在血腥的戰場沉淪,但手裡還是必須緊握著步槍,並說服自己一切的殺戮都是為了一項有意義的任務,就如米勒上尉所說:「我每殺一個人,就離家鄉愈遠。」
當我們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荒謬的世間,眼淚會川流般的洩流,但當你想要承擔改變世間的責任時,光是保持清醒卻會磨耗你的生命。當你扛起一個理想,可能就離你想要保持的初衷愈遠。
不過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過,「睡眠絕不是一種容易的藝術,必須有整個晝間的清醒,才有夜間的熟眠。」或許暫時允許自己不要那麼清醒,讓自己適時與世俗的一切隨波逐流,也許能更有力氣在想要的道路上行走著吧?如果對於塵俗過於抗拒,可能無法從別人的雙眼裡看到疲憊的自己。
搶救雷恩大兵魏德 在 Ian討厭想標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突然想起我對湯姆漢克最有感的一部電影應該是「搶救雷恩大兵」,還不是「阿甘正傳」或是「綠色奇蹟」。
但當時看「搶救雷恩大兵」的時候年紀很小,完全被斷肢殘臂的畫面嚇傻,晚餐都吃不下了,所以對湯姆漢克沒有留下太多印象。
後來回過頭再看幾回,才發現這個角色的重要以及深刻。
其實這部電影從拍攝手法到人物的設定都非常地有層次,史匹柏慣用的長鏡頭,配合著刻意手持的拍攝模式,讓每一場小戰爭戲,觀眾都好像成為了搶救小隊的一員。
對於每個隊員性格的設定也非常地清楚有層次(話說我最近才發現卡帕佐原來是馮迪索)。
我覺得好萊塢電影裡有一個很特別的角色,他會成為整個電影裡的領導者,但未必是主角,但是這種角色的存在,就會給觀影者一種安定感。
彷彿人生中,你也會很樂意被這樣子的人領導。
這些角色通常會具備特殊的技能以及道德上的高度,而且要兩者兼備,如果只有特殊的能力但是道德上有瑕疵,那就會成為電影裡的主要反派,如果反過來擁有道德高度卻沒有能力,這類型的角色只會成為電影裡的被救贖者或是主角身邊的絆腳石。
「搶救雷恩大兵」裡的米勒上尉就是如此,他對於隊員有責任,對於上級交辦的任務一絲不苟,對於戰爭的解讀具有絕佳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他成為了某種智者,領導著整部電影(包括觀眾)從一個特別的角度,觀看著一百年前發生過的歷史片段,當然這具有某種虛構性。
我特別喜歡米勒在軍醫魏德死去後的那場戲。那場戲因為米勒的堅持,要搶救雷恩小隊拿下機槍陣地,卻害軍醫魏德中槍,氣憤的大家,想要殺死俘虜來的德軍。
米勒跳出來阻止大家,他公布自己的身分。因為在人來人往的戰場中,跟著米勒上尉的人,都非常佩服他的能力以及人品,服從他的領導,卻沒有人知道他從何而來。於是大家開始下注猜米勒到底是何方神聖。
米勒在那場戲中,告訴大家,他只是一個高中老師,在春天的時候,還身兼學校少棒隊的教練。
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完成任務,早點結束戰爭,大家都可以回家。
他也知道,在這場荒謬的戰爭裡,每奪走一個人的性命,也就代表,他們離家又更遠了一些。
我覺得這場戲安排的具有很深的隱喻性,諷刺了戰爭的本質。每個在戰場上的人,在戰爭開始前,都只是一個平凡的個體,他們被迫投入到戰場上,唯一的希望很可能只是可以平安地回到家。
戰爭離這個時代的人們看似非常地遙遠,其實意想不到的接近。
我覺得年紀大一點之後,在斷肢殘臂之外看見的,是這部電影透過戰爭所描述的有關這個世界與人的本質。
人或許都是無自性的,看似可以控制這一切,實則不然。唯有在生死交關之前,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無常與脆弱,以及生命之所以可貴的價值。
米勒上尉這個角色體現了這一點,他唯一能做的,只是達成任務,讓大家都可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