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限制孩子的人,原來是我自己】
上個禮拜,蕃茄的學校寄來email,說下週的聖誕節有抽獎活動。前三名的大獎學校會準備,其他的諸多小獎,希望由小朋友們來負責做sparkle jar——亮晶晶獎品罐!
亮晶晶獎品罐是什麼名堂啊?我心裡一邊滴咕,一邊把網頁往下滑。
「亮晶晶獎品罐的製作非常簡單,就是拿一個不用的玻璃罐,讓小朋友做一些裝飾,裡面裝滿糖果餅乾之後蓋好,就完成了!這是自由參加的項目,想要參加的小朋友請務必在12月11號禮拜五以前把亮晶晶獎品罐拿到學校,才能參加抽獎唷!」
好像還滿好玩的嘛。蕃茄很喜歡做一些漂亮的東西,剛好上次拿來做聖誕裝飾的紙膠帶還有剩,應該可以輕鬆完成吧。
禮拜一下午,我到廚房去探了探,找到前幾天用完的義大利麵醬。湊近聞一聞,再檢查一下蓋子,不錯洗得滿乾淨的,這個應該可以。然後我走到餐桌旁,把正在翻滾不知道要幹嘛的蕃茄喊過來,說明了亮晶晶獎品罐的目的跟做法之後,把玻璃罐交給他。
「耶!!好棒喔,做裝飾!!!」果然蕃茄開心地大轉圈圈,裙擺跟頭髮都飛起來了。哼著歌蹦蹦跳跳地跑到他的工作檯旁,拿了剪刀跟聖誕節紙膠帶過來,一股腦地就開始貼。
「媽媽你也一起!」蕃茄順道還拿了我的剪刀,於是我也跟著一起玩。但是我其實更希望這個獎品罐是他自己的作品,所以我刻意放慢我的速度,盡量讓我貼到的部分越少越好。等蕃茄開始全心投入,我就默默停下來。
蕃茄生性花俏,所以跟我預期的完全一樣,他認真打算把十二捆不同風格的紙膠帶都用上。有的長,有的短,有的斜貼,有的直貼,有的繞了整個罐子一圈。我看著蕃茄又剪又貼忙得不亦樂乎,在心裡暗暗佩服紙膠帶的發明人。這東西真的是怎麼貼怎麼美,讓一個不到五歲的小孩也可以自信滿滿,靠自己一個人就做出精彩的裝飾。
過一陣子,我看整個罐子已經貼滿,廚房的動靜也表示晚餐已經做好,就開始收拾桌面,跟蕃茄說可以停下來了。
「不要,我還要做。」蕃茄頭也不抬,繼續拿著紙膠帶丈量。
「可以了啦,已經夠漂亮了,爸爸要把晚餐的東西端過來了。」我一邊收拾一邊勸說。
「不要!而且我還想要在上面貼彩色的棉花球捏」蕃茄大聲抗議。
果然,這孩子一旦投入下去很難收手。我腦袋一轉,跟他說貼棉花球需要很長的時間,紙膠帶貼完我們先休息一下補充一些營養,吃飽飯我們再繼續做。好險蕃茄思考後覺得很有道理,把最後兩捆紙膠帶用完就妥協了。
吃飽飯後,我問蕃茄還要做嗎?他說不要了,跑去找爸爸玩別的東西。
我有種很不好的預感。他睡前不想做,表示現在離他心裡的藍圖還有一大段距離,睡前做太累了。我非常清楚這個孩子的個性。顯然他真的很喜歡這件事,想要把它做好,這本身是好事,但是這也代表,在他做到滿意之前,他絕對不會願意停下來。禮拜五就是帶去學校的最後一天,我們只剩下週二週三週四可以做,蕃茄在週間的生產力又很起伏不定,因為有時上了一整天課比較累。萬一到星期四晚上還沒有達到他的標準,到時候很可能又是一場大激辯。
果然,週二他搖搖頭說不想做。週三,他還是搖搖頭說不想做。我跟他說已經很美了,不然就這樣交出去好了,快沒時間了。他還是搖搖頭,說他要做。我嘆了一口氣,跟他說:「好吧,但是你要記得,最晚是禮拜五,禮拜五一定得要交出去。過了那一天就不能再帶去了。」
今天下午,我踏出房間時,發現蕃茄在餐桌旁繼續他的裝飾大業。太好了,還好他有記得。我趕緊走到他旁邊坐下來,發現他拿了一疊貼紙出來,一個接一個貼在罐子上。
「你不是要貼彩色棉花球嗎?」我有點詫異。
「那個還沒有,等一下才要。」蕃茄說。
怎麼跟我想像的不一樣,不是直接貼好彩色棉花球就結束了嗎?我開始著急,已經五點快半了,最晚七點就會開飯,吃飽飯後的蕃茄是沒體力跟耐力繼續做的,表示只剩下大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甚至更短。他如果做不完又要大鬧了,到底為什麼不肯做一個普通的東西就好了,明明現在的裝飾已經夠美了。
真討厭,快點貼棉花球啦!我壓抑住想要指使他的衝動,決定拿出手機滑一滑來轉移我的注意力。隔了好一陣子,想說貼紙應該結束了吧,一抬頭,發現蕃茄正在罐子上貼上一條長長的魔鬼氈。
「你貼那個幹什麼啦。」我忍不住脫口而出。
「這樣收到的人才可以把罐子黏在牆壁上啊。」蕃茄貼好,笑咪咪地向我展示。
「這種罐子不能貼在牆壁上啦。」我沒好氣地說。
「為什麼?」蕃茄立刻板起臉。
「因為玻璃很重而且又容易摔破,這樣的東西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不會讓他們貼在牆壁上的啦。」
「我不管!!我要!!我就是要!!!」
蕃茄大發脾氣,丟下手上的工具衝到房間去了。天啊真的好煩,他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多主意,早就已經夠好了,還一直生不同的意見出來,這樣到底要到什麼時候才會做完?現在他抓狂了,今天晚上八成甭做了。我拿起玻璃罐,一條長長的白色魔鬼氈把裝飾好的罐子整整遮住一個長條,好醜!這個狀態完全不可能說服蕃茄拿去學校的,乾脆跟他說時間不夠我們放棄算了。
我很焦躁地跑去沙發上坐著。原本在廚房忙的傑克突然走過來,拿起罐子不知道在做什麼,剛好蕃茄似乎調適好心情了,也走回到餐桌。
「爸爸,你在做什麼啊?」蕃茄很驚訝。
「我在想啊,這個魔鬼氈好像可以這樣耶。」原來傑克把白色長條撕下來,剪成一個一個的小方格,貼了一格在罐子上,又把他的另一面貼在一根棒棒糖上,就這樣把棒棒糖「氈」上去。
「這太棒了吧!!我要做!!!」蕃茄立刻跳上座位開始動手。
我用感激的眼神看著傑克,走過去接手。當我坐下來的時候,蕃茄跟我四目相對,我們都笑了,有點不好意思。
「抱抱。」蕃茄走過來,我們擁抱,他親了我的臉頰一下。我覺得自己的心情安定下來,可以專心地當一個協助的角色了。於是,我拿起剪刀說,來吧,我幫你剪魔鬼氈。蕃茄總共貼了六根棒棒糖。貼完的時候,他旋轉著罐子,好像在欣賞他的作品。
「準備來貼彩色棉花球了嗎?」我問。蕃茄點點頭,但是面有難色。
「用雙面膠好麻煩喔。」蕃茄說。
我的心情已經完全調整過來,很和悅地看著蕃茄:「確實是很麻煩沒錯。但是如果想要做出滿意的作品,這樣的麻煩是很值得的。你去拿雙面膠吧,我可以幫你剪膠帶,這樣你只要專心貼棉花球就好。」
蕃茄把雙面膠遞給我,我們於是開始了我負責把膠帶剪成小方格,他負責把膠帶貼在罐子上,撕開,再黏上棉花球的合作方式。因為我的內心已經完全平靜下來,所以除了「喀喳」把膠帶剪斷的那一秒之外,我可以充滿好奇地觀察蕃茄如何完成自己的作品。看著看著,我的內心慢慢激動起來——
原來,蕃茄是循著一個路線,打算斜斜地用棉花球環繞整個罐子的。而且不只如此,他還仔細揀選了同樣大小的棉花球,依照「綠,紅,白」的順序排列。又挑出另外一批更小的棉花球,整整齊齊地把他們黏在罐子的頂端。在這段逐漸完成的過程當中,這個作品居然開始顯露出一股我無法描述的氣勢。
我突然明白,這個作品,其實就是蕃茄的內心吧。高度敏感的他,體會到看見到的世界就是這麼多彩又豐富,所以他當然沒有辦法妥協,去屈就一個「媽媽覺得好看」的作品,因為作品那個不是他。我一直以為我很明白這一點,卻到現在才發現我還是用一個大人狹隘的眼光,擅自判斷「五歲的作品花這些時間就夠了」,「五歲的作品做這樣就夠好了」。如果當初我堅持要他放棄,我就永遠沒有機會發現,他已經有能力做出這樣細膩的創作了。
對這個發現,我感到很震驚。要當一個信任孩子的母親,我真的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最後一顆棉花球貼上去了。「這個罐子真的太美了。」我由衷地稱讚。蕃茄跳下椅子,興奮地手舞足蹈大聲尖叫。用盡全身奮力地表達完他的快樂之後,蕃茄拿著罐子飛奔去找爸爸了。沒一會,我聽見廚房的兩人一起大叫「這也太棒了吧!!!!」
嘿,好好記得,會限制住孩子的,往往是家長的一番好意啊!
(照片左邊是媽媽覺得「已經可以交出去」的獎品罐,右邊是最後的成品。大家有同感嗎?是不是還好有讓他努力到最後呢?)
搖搖餅乾做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別再對他貼上小氣的標籤。
分享的價值與目的,其實在於一種「共好」,也就是,我覺得某件事情或某個東西很棒,我想把這份情感傳遞給你,讓你也覺得很開心;而這件事對我來說,有成就感(我能令你感到開心)、情感的連結(你是我在乎的人),或是實質的好處(一起玩更好玩、下次換你借我)。
孩子世界的分享,與大人並無二致,所以分享亦出於自發、出於喜悅,只要有一絲的不情願,分享的本質就被破壞了,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用「會分享才是好小孩」、「會分享,爸爸/媽媽才喜歡你」來脅迫孩子分享。
我們希望孩子能尊重他人的物權,我們自然也該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物權:這是孩子的東西,他有權利決定是否分享、分享給誰,就如同我們不會期待同事、朋友無條件的把任何物品都分享給我們一樣。
取自《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傳統上有一個習慣,長輩送孩子禮物,孩子很喜歡,然後長輩就會要求孩子要分享,孩子如果不分享,長輩就會罵孩子小氣、不知感恩,甚至處罰孩子都有可能。常弄得孩子又哭又生氣,長輩可能也不高興,這過程到底好到了誰?
東西給了人,就要尊重他。我們以前的文化很不尊重孩子,這便是大人沒做好身教,這過程只為了滿足大人。如果東西沒有真心要給孩子,不要給就是了,或者給予適當的份量即可。
強迫孩子分享,那失去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本來可以是快樂的事,結果又變成權力角力。
作者的論理很清楚,作法也很具體,要執行不是難事。但如果家裡有其他長輩,確實可能需要花費一番溝通的力氣,這我能理解。
祝願您,能歡喜分享,也懂得說「不」!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01525409863742/?type=3&__tn__=-R
……………………………………………………………..
不願分享
【文/ 駱郁芬】
叔叔一家就住在小昕家附近,他們常常帶著跟小昕同年的小堂妹來作客。每次他們一來,媽媽都會叫他拿玩具跟堂妹一起玩,但小昕總是拒絕。
那天,叔叔一家人又來家裡了。那時小昕一個人在客廳正開心的玩著小汽車,小堂妹走過去,很有禮貌的指著旁邊的扮家家酒玩具說:「請問我可以玩這個嗎?」小昕想了想,搖搖頭表示不要。
小堂妹不死心,又問了一次:「我想要玩這個,可以借我嗎?」小昕還是搖搖頭,說:「不要,這是我的玩具!」
這時候,小昕的爸爸有點惱火了,壓抑著怒氣,對小昕說:「妹妹已經這麼有禮貌了,你怎麼還說不要?你玩具那麼多,又沒有在玩那個,不要這麼小氣。妹妹,哥哥沒有在玩,妳直接拿去玩就好了!」
小昕聽了,小汽車也不玩了,嚎啕大哭了起來,然後跑到房間躲了起來,留下在客廳氣到不行的爸爸。
▍多說「我知道」,理解他的感受
小昕怎麼了呢?孩子又為什麼會不願意分享?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回過頭問自己:為什麼我們要分享?分享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東西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會願意與他人分享的?
分享的價值與目的,其實在於一種「共好」,也就是,我覺得某件事情或某個東西很棒,我想把這份情感傳遞給你,讓你也覺得很開心;而這件事對我來說,有成就感(我能令你感到開心)、情感的連結(你是我在乎的人),或是實質的好處(一起玩更好玩、下次換你借我)。
孩子世界的分享,與大人並無二致,所以分享亦出於自發、出於喜悅,只要有一絲的不情願,分享的本質就被破壞了,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用「會分享才是好小孩」、「會分享,爸爸/媽媽才喜歡你」來脅迫孩子分享。
此外,我們希望孩子能尊重他人的物權,我們自然也該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物權:這是孩子的東西,他有權利決定是否分享、分享給誰,就如同我們不會期待同事、朋友無條件的把任何物品都分享給我們一樣。如果孩子對於物品的所有權越沒把握,例如隨時會被要求甚至擅自借出,那麼孩子便會因為不安,而更加保護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更不願意分享。
因此,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別再對他貼上小氣的標籤,孩子只是安全感不足、信心不足,或是還沒體會到分享的喜悅。
▍比起責備、命令,試著說:「我知道你……」
有時候,我們會想要趕快把事情解決,而不自覺的用比較強硬的方式讓孩子就範,這可能是因為時間壓力,也可能是因為孩子偏離了我們預設應該要有的做法,甚至讓我們覺得面子掛不住,進而造成我們的不安,但我們卻沒有察覺。
然而,若我們仔細回想,會發現「求快」所採取的做法,往往引發更強烈的情緒或不理想的後果,造成後續更多時間精力上的損失。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當爸爸直接要小堂妹把玩具拿走時,小昕的情緒澈底被挑起,家長事後勢必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安撫孩子。又或者,當孩子搞砸一件事情時,即使我們的出發點是幫助孩子理解問題出在哪,卻常常忍不住碎唸:「你就是這樣莽撞,弄壞了你賠得起嗎?」、「自己弄倒的,有什麼好哭?下次要小心一點」,孩子也可能會在心裡築起一道心牆,不願讓父母更接近。
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用心,而非將我們拒於千里之外,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情緒反應暫放一旁,與孩子站在一起,體會他的感受,並理解對他而言事情的樣貌為何,包括關注的焦點、被挑起的情緒、解讀方式、希望的解決方法等。若我們能試著去同理孩子的想法,很可能發現這些都與我們所想的不同。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先問一問孩子的想法:「那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呢?」、「那個時候你想到什麼?」、「你決定這樣做,是什麼原因呢?」但我們得提醒自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被傾聽的機會,而不是問責、找缺失、檢討。
接著,我們可以把孩子的情緒關鍵字點出來,這樣做可以讓他知道我們懂了,對於安撫孩子的情緒會有神奇效果。
例如:
「你玩具這麼多,不要這麼小氣。」
↓
「我知道你很喜歡那支筆,不見了真的好傷心……。」
「我發現弟弟撞倒你的城堡讓你好生氣。」
「我知道你擔心玩具借出去會被弄壞。」
等到孩子覺得自己充分被理解,我們才能著手解決問題、提出建議,在這個階段,同樣再用討論的方式進行,例如:
「你覺得下一次可以怎麼做,才不會又不見呢?」
「你覺得現在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呢?」
「你想要我抱抱你嗎?」
也就是說,連結了情感、了解了想法,才有辦法處理問題(如圖所示)。
▍你也可以做到的正向教養對話練習
其實,孩子天生就有分享的傾向,回想孩子第一次成功疊出高高的積木時,是不是開心的看向大人呢?當孩子玩扮家家酒時,是不是煮了好料就要和爸媽分享?當孩子在學校拿到糖果、貼紙,是不是總是小心呵護、帶回來送給家人?這些都是孩子自然而然的分享。
如果能抓到這些小小契機,大大表達你的驚喜和感謝,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分享的正向經驗。
不過,此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要過度叮嚀「那你下次要記得跟○○分享玩具」這種提醒反而讓孩子感到壓力、更排斥分享。
● 「如果○○,怎麼辦?」,陪孩子練習思考
如果孩子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體會分享的美好,那我們就耐心等待。但在孩子準備好之前,難免還是會遇到類似小堂妹來訪這樣「被期待要分享」的狀況。
此時,我們可以預先陪孩子演練:
「這一次準備好分享了嗎? 還沒的話,你想要先收拾哪些東西在房間呢?」
「如果小堂妹開口想借,我們可以怎麼說呢?」
「要不要準備一些你沒那麼寶貝、願意借她玩的呢? 你希望媽媽怎麼幫你呢?」
● 創造「被分享」的正向感受
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原來收到來自他人分享的東西,感受有多麼美好,我們可以以身作則,讓孩子有同樣的體驗:
「這個蛋糕好好吃,是我最喜歡的口味,分一些給你吃吃看!」
「這是我最喜歡的衣服,但我知道你很想借……我相信你會很小心的,對嗎?」
…………
POINT 用「我知道」理解感受,並且創造正向經驗。
×「你的玩具那麼多,很多都沒在玩,不要這麼小氣!」
○「我知道你擔心借出去會被弄壞,有沒有你比較願意借給他的玩具呢?」
.
以上文字取自
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改掉頂嘴、動作慢、依賴、行為退化、缺乏成就動機……的免爆氣親子對話範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408
任性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willfulpub/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小飛機餅乾)
https://www.facebook.com/planecookie/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搖搖餅乾做法 在 郭葉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際智慧與政治正確之間的權衡」
今天是德國實習的最後一天,雖然我已經被異國文化震撼了四天,看到幼兒的行為仍然在心中有著無限的拉扯。
有一位小孩舉起他的腳不斷推著另一個小孩。
推,推,推。被推的小孩就搖,搖,搖,繼續吃他的餅乾。
我心裡天人交戰著:我該阻止小孩用腳推另一個小孩嗎?
他力道控制得挺好的,被踢的孩子也平衡得很好。從好處想,他們正練著肌肉控制與平衡,兩人間彼此沒問題。但這就是霸凌的前兆吧?一個人不停的欺負另一個人,而被欺負的人並無覺知自己正在允許他繼續這麼做。
我決定提出探望,喚醒被踢小孩的自我防衛意識:「妳如果不舒服可以跟他說我不舒服。」
小孩想想,搖搖頭。
哇!這真的是挑戰到我這唸社工的人的神經了。
我問一位老師:「這不就像是被家暴的人缺乏覺知,默許家暴的前奏嗎?真的不用管嗎?我的意思是,沒有人應該用腳踢人吧?是不是應該一開始就通令不准用腳踢人。」
老師沒有直接回答我問題,反倒是舉了個例子說:「不是什麼事情都有答案的。
曾經有一位孩子看到大孩子打小孩子,跑去跟老師告狀。
一位老師問說,你不是他的朋友嗎?你來跟老師說,他會不會就不跟你做朋友了。
另外一位老師說,大的打小的本來就是不應該,應該要請公權力出來主持公道。」
我問:「然後呢?」
老師說:「沒有然後。小孩就聽兩位老師各自表述。他得自己決定。」
原本在我的認知中只有一個正確的做法:小孩告訴老師這件大欺小的事。沒有第二個選項了。
後來我仔細想想,提醒小孩你管人家的事所會付出的代價似乎也不無道理。
我曾經碰過一對夫妻,男的跟女的吵架,男生很粗暴,我超生氣的,大罵那個男生,也力勸這女生要為自己而反擊。後來這兩個人還是彼此相愛,反倒是他們把我踢出朋友圈,覺得我多管閒事,女生也沒感激我站在她那邊。
回到剛剛那個案例,我們大人想的是政治正確的做法:報告老師。
但站在孩子的立場,大人還是得提醒兒童為了社會公義所要付出的代價,讓他心中有準備。
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呢?
我不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也不會給你答案。
但是我會引導你看到事情的全貌,由你自己做決定。
思辨與做決定的能力就從不給答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