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潘柏霖
我害怕一群人坐在一起
討論共同的目標
害怕集會
以及有關「群體」的多數事情
害怕舉辦座談會
討論某一首詩的意義
我害怕在你難過的時候擁抱你
因為我無法理解你的情緒
也不能替你憂鬱
我害怕他們太重視你的生命
希望你努力活著
卻忽略了有時候
動物園令人著迷的原因
是一隻又一隻動物被困在不屬於牠們的城市
哪裡也不能去
我害怕選擇
因為選擇代表了必要的失去
我害怕我愛你的時候
就是給予你摧毀我的權利
我害怕失控
害怕開車時輪胎打滑,踩在油門的腳鬆不開來
我害怕我們正在失控
我們用時鐘掌控睡眠
用藥物掌控病理
用社會地位來掌控說話的聲音
用水族館來掌控海洋
用飛機來掌控天際
我們用小說來掌控現實
用詩來掌控幻覺
用身體掌控性別
我們的靈魂被其他的皮囊掌控
把自己擠成另一種輪廓
試著活進別人的身體
穿別人的鞋
擁有那個人的生活
--
◎作者簡介
潘柏霖,寫詩寫小說,和其他東西。曾自費出版詩集《1993》、《1993》增訂版、《恐懼先生》;啟明出版詩集《我討厭我自己》;尖端出版小說《少年粉紅》、《藍色是骨頭的顏色》。
認為寫詩這一回事,有時候是這樣的:所有的詩,都不是寫給你的,你讀了,你以為就是寫給你的。但其實不是,沒有人在乎你。而有時候寫詩也會是這樣的:所有的詩,都是寫給你的,你讀了,你以為是寫給別人的。但其實不是,我只願意在乎你。
--
◎「詩.聲.字」小編張木木賞析
這一篇收錄於潘柏霖詩集《我討厭我自己》。
我們活在一個群體的時代,在這裡,個體被縮的很小,我們迎合群體的期待、塞進社會的格子裡,成為為群體的一部分。詩人所說的失控,並非爆走、脫軌,相反的,我們失去爆走的權利、失去脫軌的權利,失去掌控自己的權利。
詩作用連續的「害怕」開始。害怕群體、害怕集會,害怕充滿共識、害怕需要為一切賦予統一意義的場合,害怕在這些地方被淹沒。但儘管我們簇擁在人群中,以為只要跟別人一樣,就可以不再疏離,我們依舊無法理解別人的悲傷,無法理解困在異鄉的動物,因而把自以為的真理加附在別人身上。
以為只要能夠選擇,就能夠掌控自己,但我們不過是選擇要失去什麼而已;學著愛人,卻給了對方摧毀自己的權利。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繼續被動承受命運的巴掌,然後發覺自己坐在打滑的車子中。
然後終於發現,生活被各種不屬於我們的東西掌控,時鐘、藥物、社會地位,更荒謬的是,這些用來掌控我們的事物,恰恰是人類群體的產物,在控制個體之餘,群體還試圖控制天空、控制海洋,甚至控制幻覺與現實、身體與性別。
群體打了一座牢籠,一個一個靈魂困在裡頭,「試著活進別人的身體/穿別人的鞋/擁有那個人的生活」,整首詩重複著失控的主題,描述面對巨大社會的無力感,彷彿一切的軌跡都是決定好的,我們只能在框架裡掙扎,每一步都不是自己的腳印,直到最後和牢籠共存,終於成為群體。
--
美術編輯:林宇軒
圖片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詩聲字 #疾病詩 #文明病 #潘柏霖 #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5.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
控制幻覺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潘柏霖〈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我害怕一群人坐在一起
討論共同的目標
害怕集會
以及有關「群體」的多數事情
害怕舉辦座談會
討論某一首詩的意義
我害怕在你難過的時候擁抱你
因為我無法理解你的情緒
也不能替你憂鬱
我害怕他們太重視你的生命
希望你努力活著
卻忽略了有時候
動物園令人著迷的原因
是一隻又一隻動物被困在不屬於牠們的城市
哪裡也不能去
我害怕選擇
因為選擇代表了必要的失去
我害怕我愛你的時候
就是給予你摧毀我的權利
我害怕失控
害怕開車時輪胎打滑,踩在油門的腳鬆不開來
我害怕我們正在失控
我們用時鐘掌控睡眠
用藥物掌控病理
用社會地位來掌控說話的聲音
用水族館來掌控海洋
用飛機來掌控天際
我們用小說來掌控現實
用詩來掌控幻覺
用身體掌控性別
我們的靈魂被其他的皮囊掌控
把自己擠成另一種輪廓
試著活進別人的身體
穿別人的鞋
擁有那個人的生活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潘柏霖 創作,粉專 潘柏霖,Instagram:mister_phobi
#方斐 手寫,粉專 方斐/jyh_18,Instagram:jyh_18
#深藏身與名 襯圖
※聆聽詩人 #藍朗 朗讀(粵語),請至:https://youtu.be/CWD_l18aflA
※本篇收錄於潘柏霖詩集《#我討厭我自己》(啟明出版,2016年12月)
※潘柏霖
寫詩寫小說,和其他東西。曾自費出版詩集《1993》、《1993》增訂版、《恐懼先生》;啟明出版詩集《我討厭我自己》;尖端出版小說《少年粉紅》、《藍色是骨頭的顏色》。
認為寫詩這一回事,有時候是這樣的:所有的詩,都不是寫給你的,你讀了,你以為就是寫給你的。但其實不是,沒有人在乎你。而有時候寫詩也會是這樣的:所有的詩,都是寫給你的,你讀了,你以為是寫給別人的。但其實不是,我只願意在乎你。
※小編 #張木木 詮釋
我們活在一個群體的時代,在這裡,個體被縮的很小,我們迎合群體的期待、塞進社會的格子裡,成為為群體的一部分。詩人所說的失控,並非爆走、脫軌,相反的,我們失去爆走的權利、失去脫軌的權利,失去掌控自己的權利。
詩作用連續的「害怕」開始。害怕群體、害怕集會,害怕充滿共識、害怕需要為一切賦予統一意義的場合,害怕在這些地方被淹沒。但儘管我們簇擁在人群中,以為只要跟別人一樣,就可以不再疏離,我們依舊無法理解別人的悲傷,無法理解困在異鄉的動物,因而把自以為的真理加附在別人身上。
以為只要能夠選擇,就能夠掌控自己,但我們不過是選擇要失去什麼而已;學著愛人,卻給了對方摧毀自己的權利。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繼續被動承受命運的巴掌,然後發覺自己坐在打滑的車子中。
然後終於發現,生活被各種不屬於我們的東西掌控,時鐘、藥物、社會地位,更荒謬的是,這些用來掌控我們的事物,恰恰是人類群體的產物,在控制個體之餘,群體還試圖控制天空、控制海洋,甚至控制幻覺與現實、身體與性別。
群體打了一座牢籠,一個一個靈魂困在裡頭,「試著活進別人的身體/穿別人的鞋/擁有那個人的生活」,整首詩重複著失控的主題,描述面對巨大社會的無力感,彷彿一切的軌跡都是決定好的,我們只能在框架裡掙扎,每一步都不是自己的腳印,直到最後和牢籠共存,終於成為群體。
※我們曾於2018/07/16張貼,此次與「每天」共同發文,增補張木木詮釋外,手寫照亦加以襯圖。
控制幻覺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Nothing spreads like fear
【明天過後:武漢病毒大流行後的世界】
想像一下,在武漢病毒大流行得到控制後,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並不容易做到,尤其當你被關在家裡,苦惱著自己的小公司要怎麼發工資,或者試圖上網買點食物塞滿冰箱的時候。也許更糟糕的是,你或你的家人正在生病。
危機終究會過去,但在彼岸等待我們的,將不會和知道武漢病毒是什麼之前的世界一樣。
這場大流行已經在重塑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行為。過去的前提已經被捨棄,當決策者們花費數兆美元來穩定經濟時,赤字鷹派幾乎沒有發出任何聲音;曾經被認為過於激進的全民醫保和社會安全網,正在得到更多的主流關注;債務變成了詛咒,藥品和醫療用品的關鍵原料短缺,正在考驗著全球多元化發展。
武漢病毒是真正意義上的黑天鵝,它既是不可預測的,也是一個具有巨大後果的事件。黑天鵝決定了歷史,因為只有在這種時候,國家、社會和個人才不得不從根本上改變。它改變了一切,包括國家和市場之間的關係,以及公共財:如醫療和教育的本質。
投資者不會想等著看未來會變成怎樣,他們正試圖弄清楚什麼將是新常態,因為人們形成了新的習慣,比如說全數網購、線上看病甚至拜訪客戶,以及重新評估債務、資本主義和全球化,這類的趨勢將加速。
後武漢病毒世界的可能模樣,已經開始在亞洲浮現。在中國封鎖兩個半月以後,人們開始重新出門。商場的銷售量已經恢復到去年的一半左右,房屋銷售也在反彈;在晚餐或看電影時搶座位可能會變得更難,因為餐廳和電影院會設計成梅花座,以增加社交距離。
而通勤時間可能會變少,因為普遍的在家工作實驗,說服公司讓更多的人遠程辦公,並重新考量他們龐大的原有辦公空間。
當然一切都還很模糊:包括美國什麼時候能解除緊急狀態。武漢病毒的疫苗或治療方法也將改變現狀,全球約有140種實驗性藥物治療和疫苗正在開發中,但疫苗可能需要12到18個月。
在此前,民眾將接受廣泛的測試和監測,政府也需要激勵民眾遵循各種限制。這和準備充分的醫療系統已經幫助德國、韓國和台灣離恢復正常狀態更接近。
不過在人口超過500萬的國家中,美國的檢測率一直是弱點。到目前為止,美國的檢測率落後於香港、西班牙和義大利,僅為0.6%。而美國零星的限制措施,有可能會讓美國出現滾動式爆發,或第二波疫情爆發。
如果沒有測試和追蹤,就必須關閉一切,而市場還沒有考慮到這有多昂貴,我們可能得在谷底更久。
這也會影響民眾的心理。大流行破壞了人們的控制幻覺,觸發了杏仁核,大腦被恐懼刺激,會讓人產生一種高漲的情緒;但如果威脅持續下去,人們的理性思維能力會被壓抑,造成恐慌,進一步的失望和再次崩跌,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只有莽撞的交易員才會雙倍下注;其餘的人可能會在第一次大跌時表現得興奮,但出現意料之外的崩跌時,那才是真正的恐慌時刻。我們會變得非常保守。
未來保守主義可能會是普遍的主題,因為消費者、企業和政府會因為大流行重新調整。下面是它可能的表現形式:
消費者
消費者的表現如何,將決定經濟復甦的範圍。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後,個人儲蓄率從幾乎一無所有,飆升至創紀錄的28%,因為大蕭條時期的一代人專注於未雨綢繆。這場大蕭條帶來的衝擊,再加上市場下跌和失業,可能會推動消費者增加儲蓄,包括那些仍在工作的人。
美國的早期數據顯示,消費者已經在縮減開支。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在所有因危機而面臨收入減少的人中,約40%的人正在減少支出,甚至連必需品的支出也在減少。在本周發布的另一項調查中,超過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已經勘使動用儲蓄或應急基金,63%的受訪者擔心錢用完。
儘管如此,人們最期待的是再次外出用餐。
信任也將在他們花錢的地方發揮重要作用用。現在,人們正在期待同行和企業提供領導力和可見的解決方案。這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實現:包括那些已經站出來幫助社區或工人的公司,或者採取明顯的措施來保護消費者的安全,比如在雜貨店的收銀臺上清洗購物車和設置防護罩。
對各種通路的投資,讓公司與客戶能在線上和線下互動也有幫助。例如,NIKE在中國市場上的業績已經提前復甦,通過保持門店的清潔,並通過其APP聯繫顧客,向顧客宣傳健身知識,而不僅僅是向他們銷售運動鞋,對公司的發展大有幫助。
另一個例子是奢侈品品牌LVMH,該公司在購物者逛店時向顧客發放白手套,並讓售貨員戴著時髦的口罩。
這場流行病使人們養成了新的習慣,因為人們被迫在網上購物。不僅僅是青少年,老年人也開始在網上社交。人們開始在家工作,與客戶、業務夥伴和客戶打交道,這有可能徹底改變工作場所,並重新評估商務旅行的無處不在。
這代表5G、無線技術和雲計算等基礎設施相關的長期機會,如網路設備和鐵塔公司,其估值具有吸引力;網路安全類公司也應該更容易抵禦支出削減。
但商業地產和旅遊業可能會受到傷害,因為公司會重新評估他們需要多少辦公空間,並將商務旅行換成視訊會議。進一步傷害旅遊行業的是休閒活動的可能轉變,因為人們選擇留在當地,以避免旅行限制的麻煩,或可能對外國人產生的反彈。
自2月份以來,全球範圍內的航班數量下降了70%,而美國的酒店房間的入住率僅有20%。目前還不清楚限制放寬後會有多大程度的復甦,但需求的降低會迫使航空公司、娛樂場所和餐館減少稼動率。
這可能會使休閒消費變得更加昂貴,而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2/3的服務業也會因此受衝擊,如果服務得人數只有一半,就需要提高服務的價格。當然服務會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例如更少的員工。
企業
看到業務的蒸發,會讓企業重新考慮自己的雨天資金。取得多年的廉價債務後,企業很可能會青睞於更多的現金。
就像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你會想起不負責任的駕駛,企業也會思考他們的運營和企業槓桿率,並開始意識到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復原力,與盈利能力一樣重要。
強者可能會變得更強,因為穩健的資產負債表和定位,讓他們在較弱的競爭對手退出,或現金緊張而無法創新的情況下,搶占市場份額,提高盈利能力。
這場大流行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營運挑戰,由於供應鏈距離較遠,企業無法獲得關鍵零組件。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貿易戰已經迫使企業重新調整供應鏈,而且這種情況還將進一步加劇。
高管們現在正在談論區域化和中心化,在一個地區生產商品,而不是全球化。隨著企業將更多的生產遷回勞動力年齡較大的北美,自動化、機器人和數位公司的股票將有更多催化劑,這些公司可以使製造商更有效率。
這也會給企業帶來政治和社會方面的壓力,因為這種流行病在國內凸顯了不平等。在小企業工作的低薪工人中,學歷低於高中的低薪工人是第一批失去工作的,這些職位通常缺乏帶薪休假或退休福利。
這場危機所顯示的是,我們的經濟非常強大,但我們的社會結構和勞動力並不強大,社會和經濟都有一種自我修正的方式。問題是它是否會變得更加平衡。
這場大流行病可能會加速推動企業將關注點從股東擴大到社區和員工,如果企業接受政府救助,對企業如何向員工支付薪酬,以及是否削減高管薪酬或回購等方面的審查也會增加。
這場危機可能是重新定義資本主義的轉折點,使其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長,就像大蕭條時期的情況一樣。在大蕭條期間,看到老年人無家可歸和貧困,導致了社會保險的建立,現在社會保險已經成為大多數退休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
這場危機可能會帶來類似的壓力,要求提供醫療服務和帶薪病假,以及更廣泛地重塑醫療體系。這些都需要在下屆選舉中得到解決,政治給投資者帶來了另一個層面的不確定性。
政府
在這場大流行病中,各國政府已經採取了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舉措。印度已經將13億人全面封鎖了三周,而美國96%的人口都受到了某種限制。其他國家在幾乎沒有任何反對聲量的狀況下,就關閉了邊境。
全球政策制定者已經打開了他們的錢包,並向經濟注入了數兆美元的資金,其中可能包括美國的基礎設施法案,或向小企業和其他國家提供更多的援助。到目前為止,美國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相當於GDP的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即便是赤字觀察家們也沒有多少抱怨,他們注意到了低利率,並稱支出是避免危機的必要手段。
這些支出聽起來很像現代貨幣理論,或稱MMT,許多經濟學家幾個月來一直在爭論:這不是健全的長期經濟政策,但現在沒有人在乎,尤其是在大選僅剩7個月的情況下,政客們更不會在乎。
對監管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在經歷了近年來的放鬆監管狂潮,支撐了市場的發展之後,這場大流行可能會迎來一波監管熱潮,這可能包括在長期護理機構發生死亡事件後,增加養老院的安全措施,更好地準備醫療系統,以及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和其他國家在戰略物資上的依賴,包括藥品和醫療用品。
如果各國建立壁壘,進行指責遊戲,而不是共同應對這種不受國界限制的流行病,那麼這場大流行病可能會比貿易戰更能破壞全球化,現在還不清楚會走向什麼局面。這些潛在的變化,會影響到市場預期和投資者的情緒,憂慮的部分原因,是缺乏過去的案例。
有人研究14世紀以來的15次大流行病和武裝衝突,發現大流行病的主要後遺症持續了約40年,實際收益率「大幅壓低」,而戰爭的後果對經濟影響不大,這可能是因為大流行病後,人們轉向了更多的預防性儲蓄。
投資者仍有金融危機帶來的傷痕。家庭擁有股票的比例從2007年的62%下降到2016年的51%,就在金融危機之前。這個份額在過去三年裡才開始上升,2019年達到55%。再加上企業行為帶來的變化和政府監管的可能性,估值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美國企業和民眾一樣,會用更低的槓桿來經營,這意味著市場會以更低的市盈率進行交易。往好的方面想,許多投資者已經經歷了網路泡沫、911事件、金融海嘯和這次大流行的考驗,這讓我們有了更理性的投資者。
控制幻覺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熱門講座】達成共識,你可以這樣做!06/21(四)或 06/30(六)19:30
講座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00
【7.21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3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487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讀到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實驗,他實驗的對象是找一些股票經紀人。
心理學家呢,他們就放了一台電腦螢幕,上面有一條曲線,那那個曲線呢就跟我們看這個股市的走勢圖啊、這些線圖是一樣的。
這條曲線一剛開始是朝向下滑的階段,但後來止跌回升,然後這些受試者一直坐在電腦螢幕前面,他們可以按下滑鼠,研究人員呢也告訴他們說,你按下滑鼠,有可能會影響那條線的上升還是下跌,但事實上這個滑鼠,根本沒有接到任何的東西上面。
所以呢不管他們對滑鼠做任何動作,或者按任何按鈕,其實是對於那一條線的走勢,是不會有任何影響的。
在這樣的狀況底下,研究人員結束之後就問這些受試者,問他們覺得自己能夠控制那條線的能力大概有多強?去評估他們對於控制的幻覺,這樣的感覺是強的還是弱的。
那這些受試者如果你還記得的話,他們是股票經紀人,在這一群人當中,就有一個很奇特的發現。這個發現就是喔受試者的公司,提供他們內部考核和薪資的資料,簡單來說就是他們的投資表現好不好?
結果把這樣的資料一比對下來,那些控制幻覺感更強的人,他們的表現都比較差,他們在真實投資當中的績效都比較差。所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對於事物的控制能力越高,他的表現事實上就會越差。
在股票經紀人裡面的角度來說,就是他的績效會更爛。這樣的一個實驗其實給我很大啓發哦,因為很多人知道我的教學,特別是在『高難度對話」這一門課裡面,其中有大半的課程,我會教學員怎麼樣從一個人行為表現的變化跟他語言表述的變化,去瞭解這一個人內心真正的意像跟狀態。
簡單來說,就是會教你怎樣讀懂、聽懂一個人的言下之意,或者是言外之意,但是我每次在教這個部分的時候,我都會特別提醒學員,叫做你隨時要保持一個心理出發點,這個出發點就叫做「也有可能你的判斷是錯的!」。
這聽起來好像自相矛盾,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你想想看人是能夠套公司的嗎?
所有的科學研究或心理學研究,它只能告訴我們人分布的傾向、它的比例,但是很多的狀況,還是要回到個案這一個人的一個變化,去做一個相對的評估跟調整。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行為的改變,或者聽到一個人表述的一句話,就覺得自己能夠百分之百的懂他,甚至於掌握他真正的狀態時候,這時候我會說,錯誤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因為你對於自己的判斷太有把握了,就像是這一個實驗裡面,當一這群股市經紀人,他們陷入了控制感的幻覺,他們覺得自己按按滑鼠、移動一下滑鼠,可以左右這一條線的漲跌。當他們有這個感覺的時候,是不是就這麼恰巧的在他們真實的股市營運績效裡面,反而是比較差的一群人呢?
可是你聽到這邊可能又會更模糊,那想說啊如果這樣,那我學習不就沒有價值嗎?其實不是的,學習當然有價值,但是呢千萬記得你學的東西,是幫助你有一個更好的認知架構,參考架構去判斷眼前的狀況。
可是學習並不是要養大你的自我,並不是要讓你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其實不管任何領域的學習,真正的學習,當你學的越多,反而你會越謙卑。
這一份謙卑,不意味著你的專業能力不夠,反而正是因為你的專業能力真正夠了,你會知道凡是它例外都有可能發生,於是你才會去尊敬你眼前的現象。在人性裡面的說法,於是你才會去尊敬你的對手。
就好像我常常打個比方,那些會溺水的人通常是不會游泳的人,還是自認是游泳高手?
我相信你心裡已經有答案,當我們對一件事情覺得就是按照自己想的那樣沒有錯;當我們對一件事情,百分之百毫無任何懷疑跟自我質疑的空間,往往正是我們開始邁向失敗的源頭。
所以跟你分享到這邊,在你現在的生活裡有沒有哪件事情,覺得自己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把握呢?
如果有的話,希望今天的這一段分享,能給你一個提醒,因為所謂的失敗為什麼大意會失荊州,就是因為我們對人性失去了敬意。
我是凱宇,跟你做分享。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在剛剛內容當中,我們提到的『高難度對話』課程,下一期在7月21號開課,希望我能夠在這一門課的教室裡見到你,相信會對你很有幫助,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lyQu777QJ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