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輕軌首次正線行駛中出軌意外 所幸無人受傷】
早上8時40分,由凱旋公園發車列車,在C36凱旋二聖站進站前,疑似因草皮捲入車底,緊急煞車後第一動力轉向架出軌(拖車轉向架與後方動力轉向架還留在軌道上),所幸司機與乘客無人受傷。事故後高捷啟動C36-C1-C17局部運轉,C35-36公車接駁,C32-35改採單線雙向運行模式。目前正待交通運輸委員會進行調查,調查結束後將吊離列車恢復正常運轉。
詳細事故原因調查前不宜多做揣測,但有幾點我們呼籲市府重視:
■本次事故為輕軌首次正線行駛間出軌意外(剛通車前曾因轉轍器故障出軌,但當時列車速度極慢危險性低),市府須儘速調查,公布完整報告與改善措施。
■輕軌剛通車前,曾有「營運時間邊運轉邊更換草皮」之危險狀況,後來雖改善,但植草軌道維護與整塊更換草皮之作業標準,市府也應檢討公布。
■輕軌軌道可能會被樹枝、泥沙等侵入,每日輕軌營運前後均會先做巡軌工作,但作業是否合乎標準,以及前一班列車經過C36時是否有輾壓異物感,相關因應措施都應檢討。
■輕軌目前裝置有碰撞預防系統(類似車輛ACC,但只有警告),未來可進一步研發,透過影像辨識辨認軌道狀況,提供預警。
巧合的是,今天出軌的地方,離8月26日夜間高捷演練出軌應變措施的位置,僅有100公尺,雖然本次意外後應變處理相當快速,但安全是運輸系統最高要求,重點還是在於預防事故不再發生。
圖:高雄捷運公司
捷運幾點關高雄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線上參與「2021年智慧地方治理研討會」 跨縣市、跨領域交流智慧治理經驗
今(8/30)日我與其邁市長受邀參加由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所舉辦的「2021年智慧地方治理研討會」,由陳其邁市長與臺東縣饒慶玲縣長分別就高雄市、臺東縣的城市智慧治理發展願景與實踐,兩位首長演講相當精彩!
在兩位首長發表演講後,我接續參與林建元理事長主持的「實踐城鄉智慧治理的永續發展策略」對談,與臺東縣王志輝副縣長、帆宣系統科技高新明董事長、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温琇玲教授及皇輝科技張智強執行長,以各自的智慧治理、永續發展經驗,提出許多觀察及建言。
陳市長於演講中提及,高雄此刻正經歷著城市的華麗轉身,傳統產業尋求轉型契機,更要營造高科技產業在高雄落地的創新環境;構築高雄成為一座前瞻的智慧城市,各項公共服務將在科技的助攻下,強化數位治理效能,並融入永續發展的精神於其中。
高雄正張開雙臂,擁抱著願意帶著創業精神與商業活力的企業進駐高雄,陳其邁市長表達了這樣的企圖心與熱忱,在中央5年110億的注資下,將是進軍國際市場的根據地與省力跳板,智慧城市更是公私協力的最佳題材,高雄市政府會竭盡全力滿足企業需求,充當企業的最佳夥伴。
高雄所提出的智慧城市策略目標,是以“人”為本,期望能為高雄市民提供一個「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均衡發展的宜居環境」,具體落實於以下四大面向:
(一)防疫同時,兼顧民生需求:經發局與LINE合作推出「#高雄好家載」,動動手指,美食、蔬果及家庭用品送到家。
(二)保障市民生命安全:透過智慧監控把關,無論是石化管線氣體外漏、工業區空污、即早預警土石流及淹水範圍,甚至是降低輕軌路口發生車禍的肇事率;確保觀光區人流合於規範以降低群聚染疫的風險,保障市民生命安全。
(三)便捷市民交通:單一票證(MeNGo) 整合多元公共運輸工具,首創將公車、輕軌、捷運時刻整合到單一APP,提升市民出門的便利性。
(四)打造減碳的綠色城市:同步推行「漁電共生專區」、「光電屋頂」、「節能低碳行動」、「電廠友善降轉」等減碳綠能政策,並規劃資訊整合系統平台。
深具高雄特色的智慧城市治理,將是符合在地需求、讓市民有感的城市生活體驗,而企業在高雄創新場域所實踐的智慧應用服務,也能提供輸出國際前的最佳實驗,從而深化各項應用服務的在地鏈結與全球化經驗。演講尾聲,市長也歡迎與會的產官學界代表,在明年的3月可以一同來參加首次在高雄舉辦的智慧城市展,相信這次的南北異地共展、線上觀展,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讓參與的大家體驗高雄的科技實力。
我在「實踐城鄉智慧治理的永續發展策略」以與談人身份,在與各位專家學者討論中,提出以下幾點發展策略及建議:
1. 呼應陳其邁市長所倡議之「智慧城市的發展是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協力最好的題材」,透過科技導入所推動的智慧城市,恰能切合民間企業的專長,是故借重民間力量是必要的;而市長的戰略正是透過中油、中鋼、造船業等在地的重工產業經由智慧科技導入與再投資,以壯大自己的OT,我相當認同這樣的合作模式,從OT到IT,基礎重工技術(OT)與新的資訊科技(IT),對高雄而言是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
2. 採用PMO專案管理辦公室方式,讓地方政府在不增加人力的前提下,引入外部有經驗的團隊來協助推動市政府內各局處的合作及資源整合,目前高雄市的KPMO就是由資策會來擔綱協助,在智慧城市推動上,又有本府資訊中心的對接,並引發市府各局處之參與;已有明顯的進展。
3. 城鄉發展智慧城市的策略及著重角度雖各有特色及取徑,然而整體方向(即智慧城市推動)均是殊途同歸,相信城鄉間的廣泛交流,必能截長補短,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智慧治理,展現出智慧城市的多元樣貌,綻放各自風采。
捷運幾點關高雄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給高雄兒童,不會過敏的好空氣
明天是我參與空污大遊行的第五年,從2017年開始,我在各種空污會議/質詢上,提出具體建議,在民間團體與市府通力合作下,也確實逐步有達成幾項重要的空污措施,例如 #冬季興達電廠燃煤機組降載、 #中鋼煤礦砂改室內堆置(2023年完成)、 #啟動煉焦製程的汰換(2025年完成)。
空污減量,因牽涉到專業的電力業及工業製程改善,所以,不只對市民來說,很難切入技術面的改善情況,對於市議員來說,也是如此。因為這兩年我持續跟業界人士互動,有更深入理解其中一些眉角。持續監督,這就是市議員的職責所在。
在明天空污遊行前,我想提出幾點,我認為接下來應該要務實面對的問題:
1⃣大社工業區降編轉型:這是經濟部1993年的承諾,但卻沒有具體轉型準備,導致應該在2018年降編的承諾跳票。目前降編時程未明,除了讓廠商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感之外,當地居民對工廠空污改善的耐心也耗盡。
目前經濟部的規劃,是等大林蒲的循環經濟園區(2027年完工)再來進行大社工業區轉型,但如果要等到2027年,根本太久了,我認為市府應該要督促經濟部提出其他的可能選項,並且對大社工業區降編,訂出明確的時程。
2⃣高雄港空污改善:2018年我提出高雄港區的空污,對於高雄市區空品造成直接影響,港務公司及環保局隨後在2019年祭出「#推動船舶使用低硫燃油」及「#管制入港柴油車排放標準」兩項措施,至目前為止已推動第三年,相關空污減量成效應提出分析報告。
高雄港區的船舶用油,目前採用鼓勵使用低硫油方式,未來應該比照國際趨勢(MARPOL公約),推動入港船舶強制低硫油的使用,採取【未使用低硫油提高收費】+【獎勵船舶加裝脫硫設備】+【落實船舶進港前減速🛳】等配套方式,逐步改善高雄港的空污排放。
3⃣降低洩漏之有機揮發氣體:因為工業區的設備元件數量龐大,過去因為設備元件氣體洩漏,時常引發空污事件及工安事件,因此推動建構【⚠電子化設備元件風險管理系統⚠】,藉由電子化建構的大數據,預測出即將發生洩漏的熱區在哪裡,並且讓元件檢測的排定週期/範圍,能夠依據過去的數據背景來做更為精準的安排。
4⃣增加空污季室內運動空間:高雄人長期承受空污之重,在空污嚴重時(特別是濃度突然飆高的區域性空污事件),不只學校戶外運動課應該停辦,也應該透過各種訊息管道,即時提醒市民降低戶外活動;同時,市府應盤點校園、捷運站、公有場館附近的空間,不必一定興建大型運動中心,而是創造交通便利的小型室內運動空間,增加空污季時市民運動選擇。
為了我們下一代,空污的改善,真的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