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真的困境-醫療抉擇的兩難>
大家喜歡的劉真安靜的離開她先生、女兒以及粉絲,再多的靈堂獻花與弔殤也無法彌補她的來不及說再見。
人生的幸福是健康與財富的相乘數,失去健康就一切歸零。但生病無法避免,人生最困難的決定之中,醫療抉擇絕對名列前矛。當自己或家人生病時,要開刀嗎?要插管嗎? 要化療嗎?要截肢嗎?要換肝嗎?to be or not to be?絕多數人陷入生死相煎左右為難的困境。要訴之理性?醫學太專業資訊又不足,要訴之直覺?直覺如求神問卜買彩券豈能盡信?碰到這種情況,人們要如何做出聰明無悔的決定來降低不測的風險呢?
(一)有科技才有選擇
首先,病家有選擇是因為醫學的進步,一個心臟衰竭的病人考慮是否做心臟移植是因為有換心的技術,主動脈狹窄在過去只能任它惡化,但現在有了瓣膜置換術的選擇。有積極的治療選擇就一定更好嗎?不知道,這是另一個議題,我們在下段討論,但絕大多時候有選擇才有機會,才有希望,病家當然可以選擇「維持現狀」 status quo,以劉真事件看這是更聰明的選擇,但這是事後之明,人生最大的無奈就是無法早知道,下注離手,機會與風險並存。
(二)希望與權衡取輕
病家因此選擇有風險的手術是基於「希望」,期望一牢永逸的擺脫病纏,但醫師選擇風險較高的手術可不是基於「希望」,而是依據「權衡取輕」trade-off,「權衡取輕」就是為病人找出傷害較小利益較大的治療方法。生病無全順,通常只剩壞與次壞的選項,醫師的職責就是協助病家做出較好的抉擇。
(三) 風險無所不在
即使走路也可能車禍,人生的風險無所不在,所以說「醫師不是神,沒有零風險的手術。」醫療的風險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是病人端,病人是否太衰老,有嚴重共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肝腎病),有免疫過敏血液問題等等,這決定病人是否支撐得過麻醉手術過程及術後恢復。另一則是醫療端,醫療端包括醫院醫療團隊的整個系統。因為人就可能犯錯,醫療是人的行為,無論多小心還是可能有誤,統稱為「醫療錯誤」(醫誤)medical error,這並不表示一定是醫療團隊的錯誤。手術的醫誤最多也最嚴重,尤其是心臟與大腦手術。
(四) 醫誤的來源
醫療的副作用造成新的疾病稱為「醫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舉例來說,病人術後感染肺炎就是。醫源性疾病通常不是醫師的錯,而是治療本身的副作用。即使是醫學最進步的美國,統計一年因為「醫誤」損失的性命達10萬人浪費171億美元。(Van Den Bos, 2011) 像「壓瘡」、「術後感染」就是醫誤前二名。舉我較熟的脊椎手術為例,平均每個手術犯2.2個醫誤。進一步分析原因有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技術,另四分之一是由於醫師的判斷與處理失誤,其他50%則是醫師外的原因如麻醉、護理、設備、延遲等等。(Rolston JD, 2014)可見手術風險高,即使你到最好的醫院,拜託到從不犯錯的神醫為你手術,還是有另外50%的參與者系統環節可能出差錯,更何況絕沒有零失球的神醫。事實是當病家起心動念簽了手術同意書,排定開刀時間後,就已經在「手術賽局」裏,風險無法全知,不能完全避免,病家必須有這種心理準備。
(五)手術分成三種
首先需瞭解手術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緊急手術」,不手術馬上有生命危險如內出血癌症或槍擊,第二類是「選擇性手術」elective surgery,能夠改善疾病與生活品質的手術如椎間盤突出,白內障或痔瘡手術。第三類是「改善形象及功能手術」如整型隆乳近視手術。第一類手術不需考慮,風險再高也要做,至於第二類與第三類則值得好好考慮,因為病家的期望中絕不包括死亡或終身殘障。
(六) 保守療法
人有兩種。「風險趨向者」與「風險趨避者」,醫療的選擇常與個性有關。此二者醫師病人都有,自覺藝高膽大醫師為高齡多病十分嚴重病人手術,病人為整型接受削骨隆鼻等多次手術。但面對醫療風險,保守點可能更好。天下文化有一本書「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練」,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的阿圖葛文德醫師,此書英文直譯應該叫「併發症」complication。作者說:「醫學沒有那麼完美,也沒有那麼神奇。病人抱持過多的期待常要失望,因為即使是最簡單的手術,也不能保證病人術後一定會好。」
病家常不瞭解「併發症」,對手術抱持不切實際及一廂情願的想法,醫師不僅不該因利益推波助瀾陷病人於險境,反而該堅持立場,不必開刀的要說服病人不要手術。前台大朱樹勳教授稱讚神經外科黃勝堅醫師是好榜樣,他立場堅定很少讓步,總是勸退病人能不開刀儘量不開。他說:「愈早跟病人解釋手術風險,提供的資訊愈豐富,病人通常會打退堂鼓。」黃勝堅醫師經常拿自己的「腰椎滑脫」來規勸病人,雖然下背疼痛影響走路,但他從來不想開刀,而且照常打網球。「手術若不具有急迫性,可以與它共存,試著去忍受它。」
像黃醫師這種自己不開刀也勸病人不要開刀的醫師少之有少。大多數外科醫師是力勸病人開刀,但自己有問題時卻變鴕鳥。德國有一項研究,調查醫師自己生病時是否願意手術?結果發現多數外科醫師都不願接受手術,83%醫師認為治療椎間盤突出或慢性背痛,手術是多餘的。其他疼痛的髖關節壞死疾病,74%醫師也不開刀;64%醫師不修補受傷韌帶;57%拒絕網球肘手術。這些外科醫師似乎寧可相信「憑藉自已與自然的康復方式,才是上策。」(朱樹勳, 2008)外科醫師天天開刀當然比別人更深切體會手術的利弊得失,他們採取保守療法不願手術更值得深思。
(七) 醫師的道德風險
病家還需提防醫師的道德風險,醫師的道德風險是什麼?那就是為了業績壓力與個人利益的過度或不必要手術。天下雜誌曾做過一專集「過度醫療誰的錯?」指出台灣過度醫療的推手有三:第一是扭曲的健保總額制度,使得每家醫院都拼命衝營業量與自費醫療;第二是以業績計算醫師的薪資與獎金,許多醫院甚至沒有給醫師底薪,純粹以營業額的比例當醫師業績獎金,這使得內科醫師有明顯誘因多開藥與多做檢查,而外科醫師則是多開刀及多使用自費器材;第三是醫院、醫師與藥商、儀器商互相結合謀利的共生結構,如多開藥賺藥價差、多開有器材的手術賺器材佣金。(黃靖萱, 2011)我一位學弟在某醫院骨科,他的業績壓力是每個月500萬,這使得他必須抓住每個可以手術的機會。或許多數外科醫師不是如此,但聽憑片面之詞就去開刀絕非明智,在拙著「背痛怎麼辦要手術嗎?」我建議要找第二意見,但同一科醫師們很難直接去講得罪同儕的意見,所以第二意見應該要包括內科醫師,第二外科醫師意見則需要問話技巧及聽懂弦外之音。
拒絕治療同意書英文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親親摸寧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
要特別感謝南投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整合不同的人才一起參與重要的心理健康議題。
阿啾做完這話題最後發現
其實遇到的難題不是聽眾對預立醫療不了解
真正的大難題
難以處理的都是當事人以外的聲音
有聽眾說:「我的爸爸很偉大,臨終前把我們叫來交代後事,他就是不要他走後親戚們插手(一人講一樣,花錢花精神的都是喪家,永遠不會是出那張嘴的人),他連要走了都還在保護我們,說實在,幫他簽下不急救同意書時,我很平靜,沒太多的悲傷,因為我們都知道結局不會改變,這才是他的解脫」
仍有不少人以為自己未來若是病危,
就算想放棄急救,唯有家人簽名同意才算數。
不過其實,
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生命在終了時選擇不再急救,
也就是在健保卡上自行選擇加上DNR註記。
DNR是英文do not resuscitate(直譯:不要心肺復甦)的縮寫。
今天,試著讓『病人自主權利法』成為你今天要跟朋友討論的話題吧
『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意良善,為的就是至少可以自主決定最後的選擇。看看臨床心理師怎麼說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優雅善終,尊嚴告別
台南奇美醫院永康總院
臨床心理師 何詩君
我們總是希望為自己的人生做最萬全的準備及最精彩安排,而醫療決定是在人生的最後一哩路,需要事先討論和準備的一項重要安排。每一個人總是會遇到自己身體病痛的時候,到時候,你會怎麼做決定?誰會幫你做決定?你自己或其他的家人有沒有辦法做出一個符合你想要,而且平安的決定?
政府在今年1月6日正式實施一部新的法案,稱為『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亞洲第一部以病人為主要對象,強調病人可以在醫療上擁有知情、選擇、決定的權利,也就是說一個人應該要對自己的疾病、治療計畫都有充分的瞭解,並且和家人及醫療團隊溝通後,最後做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決定。而這部法案主要內容是可以讓民眾預先在身體健康、意識清楚的情況下,與家人及醫療團隊討論,預先為未來可能會遇到的醫療狀況做了解、規劃和決定,最後 #以法定文件寫下來、#註記在健保卡上。目前在各大醫院皆有『#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預約窗口,可以先做詢問和預約。
#誰可以來做?
只要是具完全行為能力,年滿20歲以上成年人,或未成年但已合法結婚者皆可來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做哪些決定?
當醫師判定符合特定臨床條件(病得夠嚴重),依照預立醫療決定,可以接受或拒絕以下兩種:1.維持生命治療、2.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維持生命治療包含心肺復甦術(插管、心臟按壓、電擊)、機械式維生系統(呼吸器、葉克膜、洗腎機、洗肝機)、以及其他維生醫療(抗生素、輸血)。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部分,則包含靜脈注射水分及營養(俗稱營養針)、鼻胃管、胃造廔管灌食。
#什麼情況下這份文件才會執行?
只有在兩位專科醫師及兩次緩和醫療團隊確認,判定病人符合以下五款條件之一,包含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或其他政府公告疾病,才能依照預立醫療決定的內容執行。
#怎麼做?#需要準備什麼?
來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時,除了你本人以外,需要帶一位二等親內親屬,以及如果有醫療委任代理人也需一同出席,目的是很多醫療上複雜的情境,是需要透過與家人及醫療團隊做一個比較正式的溝通討論,才有辦法做出比較符合你個人需求,且未來可執行的決定。
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最後一哩路」
節目主題連結:https://ppt.cc/fMeQ5x
拒絕治療同意書英文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親親摸寧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
要特別感謝南投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整合不同的人才一起參與重要的心理健康議題。
阿啾做完這話題最後發現
其實遇到的難題不是聽眾對預立醫療不了解
真正的大難題
難以處理的都是當事人以外的聲音
有聽眾說:「我的爸爸很偉大,臨終前把我們叫來交代後事,他就是不要他走後親戚們插手(一人講一樣,花錢花精神的都是喪家,永遠不會是出那張嘴的人),他連要走了都還在保護我們,說實在,幫他簽下不急救同意書時,我很平靜,沒太多的悲傷,因為我們都知道結局不會改變,這才是他的解脫」
仍有不少人以為自己未來若是病危,
就算想放棄急救,唯有家人簽名同意才算數。
不過其實,
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的生命在終了時選擇不再急救,
也就是在健保卡上自行選擇加上DNR註記。
DNR是英文do not resuscitate(直譯:不要心肺復甦)的縮寫。
今天,試著讓『病人自主權利法』成為你今天要跟朋友討論的話題吧
『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意良善,為的就是至少可以自主決定最後的選擇。看看臨床心理師怎麼說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優雅善終,尊嚴告別
台南奇美醫院永康總院
臨床心理師 何詩君
我們總是希望為自己的人生做最萬全的準備及最精彩安排,而醫療決定是在人生的最後一哩路,需要事先討論和準備的一項重要安排。每一個人總是會遇到自己身體病痛的時候,到時候,你會怎麼做決定?誰會幫你做決定?你自己或其他的家人有沒有辦法做出一個符合你想要,而且平安的決定?
政府在今年1月6日正式實施一部新的法案,稱為『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亞洲第一部以病人為主要對象,強調病人可以在醫療上擁有知情、選擇、決定的權利,也就是說一個人應該要對自己的疾病、治療計畫都有充分的瞭解,並且和家人及醫療團隊溝通後,最後做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決定。而這部法案主要內容是可以讓民眾預先在身體健康、意識清楚的情況下,與家人及醫療團隊討論,預先為未來可能會遇到的醫療狀況做了解、規劃和決定,最後 #以法定文件寫下來、#註記在健保卡上。目前在各大醫院皆有『#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預約窗口,可以先做詢問和預約。
#誰可以來做?
只要是具完全行為能力,年滿20歲以上成年人,或未成年但已合法結婚者皆可來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
#做哪些決定?
當醫師判定符合特定臨床條件(病得夠嚴重),依照預立醫療決定,可以接受或拒絕以下兩種:1.維持生命治療、2.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維持生命治療包含心肺復甦術(插管、心臟按壓、電擊)、機械式維生系統(呼吸器、葉克膜、洗腎機、洗肝機)、以及其他維生醫療(抗生素、輸血)。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部分,則包含靜脈注射水分及營養(俗稱營養針)、鼻胃管、胃造廔管灌食。
#什麼情況下這份文件才會執行?
只有在兩位專科醫師及兩次緩和醫療團隊確認,判定病人符合以下五款條件之一,包含末期病人、不可逆轉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或其他政府公告疾病,才能依照預立醫療決定的內容執行。
#怎麼做?#需要準備什麼?
來參加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時,除了你本人以外,需要帶一位二等親內親屬,以及如果有醫療委任代理人也需一同出席,目的是很多醫療上複雜的情境,是需要透過與家人及醫療團隊做一個比較正式的溝通討論,才有辦法做出比較符合你個人需求,且未來可執行的決定。
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最後一哩路」
節目主題連結:https://ppt.cc/fMeQ5x
拒絕治療同意書英文 在 放棄急救同意書英文 - YouTube 的必吃
... 病人自主權利法#病主法#預立醫療決定書#DNR #放棄急救同意書#植物人#癌症#末期病人#失智#罕見疾病#單程旅行社#冬瓜行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