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35] 細說分鏡 Vol.1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59
🖍攝影,表面看到的是藝術,裡面隱藏的是技術
🖍技術,包含了所有攝影中,每一個基礎的觀念與經驗的累積
記得十幾年前開始學攝影,那是學校課程的一門必修課,上課的同學不管你有沒有相機,反正你就是想辦法去借到、買到一台相機,或是跟分組同學一起共用一台相機,36 張照片一起分擔費用,還能省點錢,當時真的光把一些基本的觀念學完,確實是花了 12 堂課的時間。
🟥拍一張照片要多久
拍一張照片要花多少時間? 不是從觀察開始,而是按下快門後直到看到照片前為止,前後要花上多少時間? 最快…,你覺得可以多快? 這問題我在自己的課堂上問過不少學生,幾乎沒有人能答到「最接近的答案」
🔺三天? 五天? 七天? 還是一天,都不是,答案是約 3 小時。🔻
一捲底片差不多拍 36 張,而你裝好後也不會一直胡亂的按快門,而我快的話,差不多也要個把個小時才能把一卷底片拍完,這在當時已經算很心痛的速 – 因為貴哪,快門聲就像是從破掉的錢包,掉出硬幣砸在地上的聲音,從第一張開始拍到最後一張照片結束,快速的取出底片,此時你背對相片館轉身前進,對著老闆說「我要快洗」,這個快洗…,差不多要 60-90 分鐘不等,由於要特別洗你這一份底片,工錢、料錢與時間都特別的貴,前前後後算下來…,自你按下第一次快門直到看到成品照片,也真的差不多約 3 小時左右,當然,有人還可以更快一點。
🔺撰文的今天,需要多少時間? 3 小時不到,甚至還不用 3 秒,1 秒不到的時間,你就可以在相機螢幕上看到剛剛拍的好不好,用上述相同的心情拍完 36 張,「最快看到照片的時間」依然是 1 秒,按下快門後,每一張照片都花不到一秒的時間就能看到。🔻
🟥學習的時間
記得第一個攝影作業,是正確的將曝光三元素給適當的拍出來,我記得那時我在找會動的東西做練習,跑到了圓山兒童公園,拍攝裡頭的旋轉木馬,忘了當時快門是使用多少,最後的結果是無法「凍結」旋轉木馬上頭,以及坐在上頭的人們快樂的表情,然後再用一周內的時間,重新、重拍練習,直到這項練習 PASS。
現在使用數位相機就快多了,從十幾年前還身為學生,到現在變成學生的老師,在教導這個作業時,相同的要求,卻可以省下更多的時間,當學生按下快門,立馬檢查照片…
「快門速度不夠,重來」
學生再重拍一張
「還是差一點,再來一次」
學生再摸著相機,再重新調整更適合的快門速度
「這樣子就對了,下次記得要照這方法練習,而不要死背答案」
這樣子一來一往的動作,大概…,最慢 10 分鐘就可以學好單一練習,比起我第一個練習的作業,花費數天時間,快上了不知數百倍之多。
🟥技術的定義
每學一個新的觀念,當你用相同的模式一試再試,仍需花上不少時間,但也比過去使用底片相機快上不少,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直到熟練。 同樣的一個練習,拿到不同主題,考慮的重點順序、重心又不同了,又再重複練習,直到真的練到「精髓」,我想這時可以說 – 嗯,技術已經熟練了,就算遇上陌生、第一次接觸的場合,也不容易失敗,也不會拍的讓自己失望。
到底「技術」的定義該如何定義,我還是喜歡引用維基百科裡頭的說法,比較讓大家較有討論上的共識:
🔺「技術可以指人類對機器、硬體或人造器皿的運用,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廣的架構,如系統、組織方法學和技巧。它是知識進化的主體,由社會形塑或形塑社會,如電腦等新技術的增生使人們相信技術是社會進化的決定性力量。換句話說,它是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
「它是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這句話來解釋討論攝影中最有趣的一段話,當我們學習攝影,從基本的曝光到創作,每一個動作與環節,我都認為包含了非常多的「技術」在裡頭,當我們熟練每一個技術後,這「技術能驅動改變」我們,產生一種「動力」,讓我們能組合攝影裡不同的變數,去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影像可能。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藝術的定義
🔺「藝術,指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也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是的,書讀得不多的我,在我辭窮的字典裡,維基百科總是我偷懶下依賴的來源。
藝術百百種定義,若以上述的定義裡,我留意的是「技巧、意願、 想像力、融合、平衡」這幾個關鍵字義,雖然無法確定裡頭的「技巧」是否為「技術」,但我認為我們暫不拘小節將技巧等同於前面所說的技術。
🔺細看「藝術的定義」他包含了「創作、分享」二個階段,同時藝術是個「過程」,既是創作的過程,也是分享的過程,當然我們難以透過無形的事物憑空用電波在大腦間傳遞,在我們攝影藝術「創作與分享過程」最具體的結果,自然是表視在具體的影像照片,好讓我們溝通有個開始、基礎與焦點。🔻
🟥攝影藝術
藝術定義中「……將個人或群體體驗 “沉澱與展現" 的過程」,進一步我會這麼定義攝影藝術:
🔺攝影藝術也可說是「個人技術的熟練,加以個人生命體驗的 “沉澱” 後,透過自身的意願、想像力、經驗加以融合,創作出影像的過程,並且具體表現在 “照片作品等具像物體上”,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
我會這麼解釋「攝影藝術」這個名詞。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精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做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熟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技術與藝術班車
外拍最常遇上學生的問題之一「面對這場景,光圈 (或快門) 該用多少?」,這是常見的問題,也是奇怪的問題,這問題不該問我才對,應該問問你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作品呈現」。
但這只是個外拍練習,總不會一開始就將初學學生拉到「藝術創作」的層次,我還是會說「想想光圈是做什麼,快門又是做什麼,上課都有提到」,提示一下,學生通常還是能拍出基本的作品出來。
藝術表達前,技術一定先到位,在技術培養熟練過程,同時也在觀察藝術創造的元素,技術到藝術不是一趟單行票班車,而是來來回回的過程,透過技術熟練,來欣賞、了解藝術是如何創作產生,再透過藝術的欣賞過程,回頭看看自己技術哪裡的欠缺。
在我看來,太多數的人,自認基礎觀念學會了,就一直朝著藝術創作猛衝,卻鮮少有人帶著回程的車票,坐回攝影基礎起點站,重新的想想那些攝影變數下,還能擁有什麼樣的可能,再買張車票重新朝著藝術創作出發,這也是我對現在攝影風潮下,我自己對「我自己」的反思。
🟥生命體驗的沉澱
也許我們太在乎如何讓一張照片富有可看性 (精采的構圖)、故事性 (一張照片千言萬語),只想快速拿著相機跨越了「技術、藝術之間的交集」這困難一關,想要用最快的方法達抵達「終點」,也就是一張讓人讚嘆連連的作品,然後再繼續重複下去。
在藝術的定義中還有一段話讓我非常在意「加以個人生命體驗的 “沉澱”」,一張作品必定是個人生命體驗的「沉澱」,這個「沉澱」真的需要時間、歷練,急也急不得,無法像自底片攝影過渡到數位攝影,彈指之間就能見到作品那樣神速,而我自認這方面我依舊欠缺,我自己也在追尋著「我認為攝影之於我生命的關係解釋」,一直找不到好的解釋,或許這追求的過程,就是為往後作品不斷堆疊的必經之路吧。
🔺最後還是想提醒自己,「攝影藝術下的照片作品,它只是個過程,不是結果,包含了 “創作” 以及 “分享” 的過程」,若要再多說一點,照片的生命不是自按下快門後就走到終點,應往外延伸,如何與他人分享情感與意義,這是攝影藝術觀念裡,作為一張「攝影下的照片作品」的定義。🔻
另一方面,技術與藝術間不是個單程車票,不是一路抵達終點就結束,這是來來回回重複的旅程,在途中同時堆疊自己對攝影與生命的體驗,當拿著相機,走了無數的路、拍了無數張的照片,此時是該停下來、看看自己與他人的作品,聽聽他人的意見,與最要的「心裡的聲音」。沉澱後再重次出發。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大俠攝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日系人像這樣拍 - 取景 X 光線 X 引導 X 調色 線上課程 課程連結:https://www.ds-learning.com/Courses?id=20 什麼是日系風格? 日系風格常常與底片風、文青風、唯美風格畫上等號 其實就是強調曝光明亮、色彩淡雅通透、舒服耐看的柔美風格 拍攝前的準備 ...
「拍立得底片曝光」的推薦目錄:
- 關於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非凡電視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大俠攝影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本本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請益] 拍立得底片出不來- 看板Lomo 的評價
- 關於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問拍立得底片曝光解決方法இдஇ - 攝影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Lomo Instant的優勢是可以使用快門線,減少相機的震動。 不過 的評價
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非凡電視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颱風還沒有走遠 待在家準備下一次的旅行💥
👉👉文青、網美們最愛的 #富士相機拍立得,最新款Instax Mini 40,擁有「自動曝光功能」可依照不同環境光源進行調整、不管陰影處或大太陽下都保持呈像穩定,這次更增加「自拍模式」,到底效果如何❓快看主播超專業詳細開箱‼🔥
#開箱爆爆 #拍立得 #富士相機 #開箱 #instaxmini40 #實測 #富士instax #底片 #科技
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VO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刊出版 New release!!!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30:美援視覺性──農復會影像專題
U.S. Aid Visuality: The JCRR Issue
本期我們重返影響台灣戰後發展至關重要的美援年代,尋索過往在台灣影像歷史視野中遺落、但卻十分關鍵的美援時期台灣視覺歷程──「農復會」的影像檔案。
成立於1948年、以推行「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與農業政策聞名的農復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JCRR),被認為是奠定二十世紀「台灣經驗」基礎的重要推手。然而很少人留意,這一農經專業的美援機構,在1950至60年代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幻燈、電影,並生產各種圖像、圖表、圖冊與海報,在冷戰年代與美援宣傳機制緊密連結,深深參與了戰後「台灣(視覺)經驗」的構成,影響著我們的視覺文化發展。
冷戰與美援如何形塑台灣的影像與視覺感知?本期專題透過採集考察眾多第一手的農復會早期攝影檔案、底片、圖像、影片與文獻資料,揭載鮮為人知的美援年代視覺工作,追尋這一段逐漸隱沒的戰後台灣攝影與美援視覺性的重要經歷。
其中,李威儀考掘農復會的歷史線索與視覺文本,探查美援的攝影檔案製程、「農復會攝影組」的成員蹤跡,以及文化冷戰期間從圖像、攝影到電影中的美援視覺路徑;蔡明諺分析1951年由農復會、美國經合分署與美國新聞處共同創辦的《豐年》半月刊,從語言、歌謠與漫畫等多元的視覺表現中,重新閱讀這份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台灣農村刊物潛在的意識形態構成與政治角力;楊子樵回看多部早期農教與政策宣傳影片,析論農復會在戰後台灣發展中的言說機制與感官部署,並從陳耀圻參與農復會出資拍攝的紀錄片計畫所採取的影音策略,一探冷戰時期「前衛」紀錄影像的可能形式;黃同弘訪查農復會在1950年代為進行土地與森林調查所展開的航空攝影,解析早期台灣航攝史的源起與美援關聯,揭開多張難得一見的戰後台灣地景航照檔案。
此外,我們也尋訪生於日治時期、曾任農復會與《豐年》攝影師的楊基炘(1923-2005)的攝影檔案,首度開啟他封存逾半世紀、收藏農復會攝影底片與文件的軍用彈藥箱和相紙盒,呈現楊基炘於農復會工作期間的重要文獻,並收錄他拍攝於美援年代、從未公開的攝影遺作與文字,重新探看他稱為「時代膠囊」的視覺檔案,展現楊基炘攝影生涯更為多樣的面向,同時反思「美援攝影」複雜的歷史情愁。
本期專欄中,李立鈞延續科學攝影的探討,從十九世紀末天文攝影的觀測技術,思考可見與不可見在認識論上的交互辨證;謝佩君關注影像的遠端傳輸技術史,檢視當代數位視覺政權中的權力、知識與美學機制。「攝影書製作現場」系列則由以珂羅版印刷著稱的日本「便利堂」印刷職人帶領,分享古典印刷傳承的工藝秘技。
在本期呈現的大量影像檔案中,讀者將會發現關於美援攝影的經歷與台灣歷史中的各種視覺經驗,還有許多故事值得我們深入訪查。感謝讀者這十年來與《攝影之聲》同行,希望下個十年裡,我們繼續一起探索影像的世界。
_____________
● 本期揭載未曾曝光的美援攝影工作底片、檔案與文件!
購書 Order | https://vopbookshop.cashier.ecpay.com.tw/
_____________
In this issue of VOP, we revisit the era of U.S. aid, a period that wa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Taiwan’s post-wa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aiwan’s much forgotten but crucial visual journey during this era ── the visual archives of the JCRR.
Established in 1948, the Chinese-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or the JCRR, is widely know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land reform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 such as the “375 rent reduction” and “Land-to-the-tiller” programs. Hence, the Commission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to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the “Taiwan Exper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That said, very few are aware that this U.S. aid organization specializing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was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American propaganda mechanism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had in its possession countless photos, slides and movies, and produced various images, charts, pamphlets and posters. All thes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Taiwan (Visual) Experience”, deeply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our visual culture.
How exactly did the Cold War and U.S. aid shape Taiwan’s image and visual perception? This issue’s special feature uncovers the little-known visual activities from the U.S. aid era by investigating the collection of JCRR’s first-hand photo files, negatives, images, films and documents, and traces this important journey of post-war Taiwan photography and U.S. aid visuality that has gradually faded from people’s minds.
Among them, Lee Wei-I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clues and visual texts of the JCRR, and explores the production of the U.S. aid photographic archives, following the traces of the members of the “JCRR Photography Unit” and the trails of U.S. aid visuals during the Cold War from images and photography to films. Tsai Ming-Yen analyzes the diverse visual manifestations, such as languages, ballads and comics, contained in the semimonthly publication Harvest, which was co-founded by the JCRR, the U.S. 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U.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1951, presenting a new tak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ruggles that were hidden beneath the pages of this agricultural publication that could also be said to b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 of the post-war era. Yang Zi-Qiao looks back at the early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propaganda films, and analyzes the discourse and sensory deployment utilized by the JCR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post-war Taiwan and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avant garde” documentary films from the Cold War period through the audio-visual strategies gleaned from director Chen Yao-Chi’s documentary project that was funded by the JCRR. At the same time, Houng Tung-Hung checks out the aerial photography taken by the JCRR in the 1950s for land and forest surveys, and uncovers the origins of Taiwan’s aerial photography with U.S. aid, giving readers a rare glimpse at post-War Taiwan’s aerial landscape photographic archives.
In addi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photographic archives of Yang Chih-Hsin (1923-2005), a former photographer who was bor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worked for the JCRR and Harvest, unearthing negatives and documents kept away in the ammunition and photo-paper box that had stayed sealed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is feature presents important files of Yang during his time with JCRR, and photographs taken and written texts produced during the U.S. aid era but were never made public. We go through the visual archives enclosed in what he called a “time capsule”, shedding light on the diversity of his photography career, while reflecting on the complex historial sentiments towards “U.S. aid photography” at the same time.
Lee Li-Chun continues the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photography in his column, exploring the interactive dialectics between the seen and the unseen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technology of astrophotograph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Hsieh Pei-Chun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technology behind remote transmission of visuals and examines the power, knowledge and aesthetics that underlies contemporary digital visual regime. Finally, this issue’s “Photobook Making Case Study” is led by the printing experts at Japan’s Benrido, a workshop that is renowned for its mastery of the collotype printing technique.
Through the large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ic archives presented in this issue, readers will see that there remain many stories on the photography process in the U.S. aid era and various types of visual experiences in Taiwan’s history that are waiting to be unearthed. We thank our readers for staying with VOP for the past decade and we look forward to another ten years of exploring the world of images with you.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美援 #農復會 #冷戰 #台灣 #攝影
#USAID #JCRR #ColdWar
#Taiwan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影言社
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大俠攝影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日系人像這樣拍 - 取景 X 光線 X 引導 X 調色 線上課程
課程連結:https://www.ds-learning.com/Courses?id=20
什麼是日系風格?
日系風格常常與底片風、文青風、唯美風格畫上等號
其實就是強調曝光明亮、色彩淡雅通透、舒服耐看的柔美風格
拍攝前的準備
1.適合的模特兒
人物是作品的重點
尋找合適的模特兒格外重要
除了具備清新外型與柔美氣質
也需能配合長時間的拍攝練習
2.畫面色彩搭配
阿峰將帶你認識色彩搭配
將日系配色運用在人物的服裝、配件道具
營造優雅浪漫的氛圍
3.光線判斷
日間太陽光是創造日系風格的最佳利器
學會正確判斷拍攝時段
讓光線達到輕柔通透的效果
才能真正掌握日系風格
拍攝技巧
1.設備的選擇
了解鏡頭特性並靈活運用
創造出純淨無瑕的畫面
並且在最佳時間裡捕捉Model的完美瞬間
2.調整風格,讓你即拍即所得
相機可設定許多自定義的風格檔
什麼樣的設定可立即看到拍攝效果?
對比多一分?藍色調少一點?
魔鬼藏在細節裡,讓阿峰來告訴你
3.美感的培養
日系風格的場景該如何選擇呢?
阿峰將帶大家在台灣大學實地探索
教你拍攝唯美素材,學會取材技巧後
你也能在各地探索自己的小清新
調色與後製
調色
除了在相機事先設定顏色
也能拍攝RAW檔之後
再利用Lightroom軟體進行更細緻的調色
後製
若拍攝當下無法盡善盡美
那就利用Photoshop來做細部調整吧
別擔心,阿峰將告訴你局部修正技巧
提升照片質感自己來
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本本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答應大家要給各位看小時候的照片
來拉 來拉!
看不夠的留言告訴我 還有超多精彩的照片唷~~
#小時候照片大公開 #往事不堪回首 #照片外流
---------------------------------------------------------------------------
蝦皮傳送門👇
https://shopee.tw/jvsakura1130
---------------------------------------------------------------------------
歡迎上車👇
本本的淑女試煉 | 8+9真的不會做菜?
https://youtu.be/RgjUL-cYSW0
本本的自虐型開箱
https://youtu.be/j7XGw1Ls_SM
本本的100顆鮭魚握壽司大挑戰
https://youtu.be/vIN49AfOuCY
本本的第一次|攝影師大爆料
https://youtu.be/oRezpiekwM4
辣到人設崩壞的死神大魔王辣椒
https://youtu.be/j7XGw1Ls_SM
買了一個虛擬男朋友
https://youtu.be/ixwFUBWoftg
阿滴被玩壞
https://youtu.be/ppYDptb8U80
三原被玩壞
https://youtu.be/WUeAortq0xU
本本勃起了
https://youtu.be/nEiJGo3LSbs
本本的第一次!
https://youtu.be/oRezpiekwM4
本本即興RAP?!掃貨弱勢街賣者
https://youtu.be/asBkJAPplno
當我男朋友是什麼感覺?
https://youtu.be/h34beZKoX4g
以物易物大冒險 | 澀谷街頭遭小女孩搶劫
https://youtu.be/0WF6XPa4aIU
看著鏡頭什麼都不做
https://youtu.be/HXK63crLLs8
---------------------------------------------------------------------------
追蹤我 👇
本本的粉絲專頁-江佑真-本本(Alva)
https://bit.ly/2B2b1Jx
本本的Instagram- Empty_1207
https://bit.ly/2QPkDkT
---------------------------------------------------------------------------
工作請洽詢浮世工作室
Line:Ukiyostudio (Eddie)
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問拍立得底片曝光解決方法இдஇ - 攝影板 | Dcard 的必吃
朋友送了我一部mini 11,用第一盒底片的時候沒有問題٩(○˙▿˙○)۶,然後我在網上購買了底片,換好了之後拍出來第一張照片有很嚴重的曝光, ... ... <看更多>
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Lomo Instant的優勢是可以使用快門線,減少相機的震動。 不過 的必吃
Take 4 想必應該很多人想用拍立得來挑戰看看拍夜景吧? 在近期的富士拍立 ... 一般拍生活照時,不開閃光燈下,其實拍立得對於曝光的要求很嚴苛, ... 在底片相機上面, ... <看更多>
拍立得底片曝光 在 [請益] 拍立得底片出不來- 看板Lomo 的必吃
我想請問一下
我剛剛拿拍立得起來拍時拍了兩張
但是兩張底片都出不來 但滾輪的聲音都還有
底片沒有放很久 我上禮拜還有拿出來拍 還都很正常
我看到有人說有可能是裡面濕氣太重
導致底片黏在一起 所以出不來
因為上禮拜五下雨我又出車禍但是拍立得我放在車廂包包內
沒淋到雨也沒摔到 剛才拿出來拍時底片就跑不出來了
我想請問因為裡面還剩兩張底片如果我也把那兩張拍完
再把蓋子打開這樣底片會不會曝光呢?
因為上禮拜才剛買新的
現在就遇到這樣的狀況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呀
麻煩大家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1.68.74
... <看更多>